换热器选型及计算_第1页
换热器选型及计算_第2页
换热器选型及计算_第3页
换热器选型及计算_第4页
换热器选型及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设计换热器选型计算推荐参考书目:l 第三版/第四版. 王志魁 刘丽英 刘伟.l .任晓光 宋永吉 李翠清.l. 钱颂文3 换热概述换热概述 热传导热传导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一、换热理论一、换热理论四、管壳式换热器选型步骤四、管壳式换热器选型步骤二、管壳式换热器二、管壳式换热器三、两流体间传热过程计算三、两流体间传热过程计算4生产中的应用:生产中的应用:热量的传递简称传热 。物料的加热或冷却;热量与冷量的回收利用;设备或管路的保温。传热的基本方式:传热的基本方式:热传导;对流;热辐射。1、传热概述、传热概述5傅里叶定律傅里叶定律2.热传导热传导1)1)温度场和温度梯度温度场和温度梯度温度场温度

2、场:某时刻,物体内部各点的温度分布。 等温面等温面:在同一时刻,温度场中所有温度相同的点组成的面。 t1t2t1t2等温线Q注意:注意:不同温度的等温面不相交。温度梯度:温度梯度:温度场内,某一点沿其等温面法线方向的温度变化率。(向量,与法线方向一致,以温度增加的方向为正。)等温线等温线:不同等温面与同一平面相交的交线。6式中 Q 热流量或传热速率,W或J/s; A 导热面积,m2; t/n 温度梯度,/m或K/m; 热传导系数,W/(m)或W/(mK)。在质地均匀的物体内,若等温面上各点温度梯度相同,则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Q与温度梯度 及垂直于热流方向上的导热面积A成正比。2)2)傅里叶定律傅

3、里叶定律t+t t-ttnQdAntntAQ傅立叶定律傅立叶定律数学表达式:7假设:假设:(1) A大,b小;(2) 材料均匀,热导率视为常数;(3)温度仅沿x方向变化,且不随时间变化,故为一维稳态传热。单层平壁的稳态热传导单层平壁的稳态热传导AQ图中,图中,Q热流量或传热速率,W或J/s;A 平壁的面积,m2;b 平壁的厚度,m; 平壁的导热系数,W/(m);t1,t2 平壁两侧的温度,。t1t2btxdxQxQx+dxA8对dx薄层, 导热速率可表示为: xtAQdd边界条件为: xtt01时,2ttbx 时,tR传热推动力热阻积分导出,单层平壁导热速率方程式为:1212()ttQA tt

4、bbA t t1 r1 r2 t2 0 r Qdr假定:圆筒壁材质均匀,热导率为常数;a) 温度只沿半径方向变化,等温面为同心圆柱面,一维稳态温度场;单层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单层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图中,Q 热流量或传热速率,W或J/s; 导热系数,W/(m)或W/(mK);t1,t2 圆筒壁两侧的温度,;r1,r2 圆筒壁内外半径,m。rbdt10对于dr同心薄层圆筒,传热速率为rtrlrtAQdd2ddrrtt22时,rrtt11时,边界条件: 12122112121221ln)(ln)()(2AAbAAttrrrrrrttlQ积分导出,圆筒壁导热速率方程式为:热阻推动力RtAbttm)(21

5、AAAAAm2121ln/对数平均面积:11ThmTcmL1ThwL212TCW对流传热的温度分布ThmTcmL1ThwL212TCWThmTcmL1ThwL212TCW对流传热的温度分布对流传热过程对流传热过程间壁:间壁:导热,热阻大,温差大。层流底层:层流底层:导热,热阻大,温差大。湍流核心:湍流核心:对流,热阻很小,温差很小。过渡区域:过渡区域:介于层流底层和湍流核心之间。热流体冷流体3、对流传热、对流传热12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对流传热速率方程牛顿冷却公式牛顿冷却公式:式中 Q 对流传热速率,W; 对流传热系数,W/(m2); t对流传热温度差,; A 传热面积,m2。tQA t1A 推动

6、力热阻的求解是关键,通过对流传热的特征关系式求解。又称管壳式换热器,工业上广泛使用。传热面为壳内所有管束壁内外表面积。主要部件:封头、管板、管束、折流挡板、外壳管壳式换热器示意图:管程:流体在同一组管束中的流程。壳程:流体在壳体中沿某一方向的流程。式中,K总传热系数,W/(m2)或W/(m2K); Q总传热速率,W或J/s; A总传热面积,m2; tm两流体的平均温差,或K。 冷热两流体通过间壁传热过程,其总传热速率冷热两流体通过间壁传热过程,其总传热速率Q与传热面积与传热面积A和两流体温度差和两流体温度差 成正比。成正比。mm1/tQKA tKA总传热推动力总热阻tm即总传热速率方程式:即总

7、传热速率方程式:15一、一、热量衡算热量衡算1mq2mq图中, 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p1,cp2 热、冷流体的比热容, J/(Kg ) ; h1,h2 冷流体的进、出口焓,J/kg; H1,H2 热流体的进、出口焓, J/kg 。 1mq2mq热流体G1, T1,cp1,H1T2 H2冷流体G2, t2,cp2,h1t2 h2列管换热器16若流体均无相变,且流体比热容cp不随温度变化。此时,热量衡算式:12122112ppmmQqqCCttT T假设,传热过程无热损失:热量衡算式:122112mmQqqhhHH=Q QQ吸放17一、恒温传热:一、恒温传热:二、变温传热:二、变温

8、传热:二、求传热平均温度差二、求传热平均温度差饱和蒸汽-液体沸腾mtTt两侧流体温度沿传热面无变化。一侧或两侧流体沿传热面的不同位置温度不同。三、流体流动方式:三、流体流动方式:逆流:冷热流体沿传热面两侧流向相反。顺流:冷热流体沿传热面两侧流向相同。错流:两流体垂直交叉流动。折流:一侧流体只沿一个方向流动,另一侧流体反复改变流向来回折返流动。181、逆流和并流逆流和并流时的时的tmt2t1T1T2t1t2T1T2逆流逆流并流并流211tTt122tTt111tTt222tTt2121lntttttm传热平均温差:注意: 较大温差记为t1,较小温差记为t2;当 2时,tt212ttt21m19m

9、mtt1221ttTTR冷流体温升热流体温降1112tTttP两流体初温差冷流体温升mt:逆流时的平均温度差:逆流时的平均温度差2、错流、折流时的、错流、折流时的mt温度校正系数是辅助量P、R的函数,即注意:校正系数应至少不小于0.8。( ,f P R)c)固体壁面另一侧 冷流体b)固体壁面一侧 另一侧20 t2dAT1t1 T2对于微元段dA,三、总传热系数三、总传热系数冷流体twTw对流对流导热热流体tTQa)热流体 固体壁面一侧微元段温度分布:1d Q对 流3dQ对 流2dQ热传导111111d = ()wwQT T dA T TdA 322221d =()wwQtt dAttdA2d

10、= ()wmwwwmbQt dAtdAbTT21221122111111dAdAbdAtTdAttdAbtTdATTdQmwmwww2211111dAdAbdAKdAm式中 K总传热系数,W/(m2K)。KdAtTdQ1稳态热传导时,沿同一热流方向上,传热速率为定值,故123dQdQdQdQ22污垢热阻污垢热阻 式中 , R1、R2传热面两侧的污垢热阻,m2K/W。以传热面dA1为基准(dA=dA1): 传热表面常有污垢积存,其热阻一般不可忽视。工程上一般根据经验选用污垢热阻。以传热面A1为基准:111122111mddbKdd以传热面dA2为基准(dA=dA2): 以传热面dAm为基准(dA

11、=dAm): 222112111mddbKddmmm1122111ddbKdd1111211222111mdddbRRKddd1. 根据工艺要求,计算热负荷根据工艺要求,计算热负荷Q;2. 初选流动方式,尽可能保证逆流或接近逆流,初选流动方式,尽可能保证逆流或接近逆流,计算平均温度差计算平均温度差 tm。3. 依据经验范围选取总传热系数依据经验范围选取总传热系数K估估,估算总,估算总传热面积传热面积A估估=Q/ K估估 tm。4. 确定流体流经管程或壳程,选定管程流速确定流体流经管程或壳程,选定管程流速u1; 先按单壳程多管程的计算,如果0.8,应增加壳程数; 由流速u1和流量qm1估算单管程的管子根数n,由n和A估估来估算管子长度L,选择合适管长及管程数再由系列标准选适当型号的换热器。5. 核算总传热系数核算总传热系数K; 分别计算管程和壳程的,确定污垢热阻Rd,求出K,与选取的K估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