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1页
六安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2页
六安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3页
六安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4页
六安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左六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送审稿)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六安市规划局2007. 06前 言为适应六安市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 指导与规范六安市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特制订本技术规定。本技术规定在制订过程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 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 规划法办法、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管理办法、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 定,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六安市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实践经验,参考其 它省、市有关资料,采纳了城市

2、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方面的研究成果,考虑了六安 市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城市建设发展实际情况,并广泛征求了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意 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本技术规定共有12章4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建 设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建筑高度、 绿地控制、建筑停车及地下空间、建筑与环境景观控制、村镇建设、附则等。在执行本技术规定中,请结合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与实施的实践和科学研究, 注意积累和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至安 徽省六安市规划局,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技术规定山六安市规划局负责管理和条文解释。规定主编单

3、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六安市规划局规定主要起草人:汪坚强程晖杨春林韩晓东汪海洋11 / 58第一章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第三章建设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第四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五章建筑间距12第六章建筑退让16第七章建筑高度23第八章绿地控制25第九章建筑停车及地下空间28第十章建筑与环境景观控制3135第十一章村镇建设第十二章附则41附录一名词解释42附录二计算规则46附录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及成果要求 52附录四用词说明5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各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行为,保证城 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安徽省城

4、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城市 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有关法 律、法规和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六安市人民政府第4号令,结合本市实际,制 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圉内的 各项建设工程。各县及规划区外的建制镇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第三条详细规划编制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 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没有作出规定或者尚无经批准的详细 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 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圉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第四条本规定涉及消

5、防、人防、环保等多种专业,在规划编制、管理中, 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当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和标准。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第五条六安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两个系列。第六条 六安市城市法定规划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近期建设规划)、 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 划层次应编制具有一定专业内容与深度要求的专项规划。各层次规划编制的内容 要求应按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安徽省的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第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山市政府组织编制,市规划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编制 工作。近期建设规划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编制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

6、体规划,明确近期内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 强制性内容。分区规划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各分区规划的范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 的功能组团和布局结构确定,其边界线应参照河流、海域、山脉、道路等地形地 貌的分界并结合行政区划确定。专项规划山市规划部门或会同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包括道路交 通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供电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绿 地系统规划、防卫设施工程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防洪 规划、消防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山市规划部门组织或会同区人民政府、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 门编制。城市重点地段的

7、修建性详细规划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城市一般地段的修 建性详细规划由区人民政府、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或开发、建设单位组织编制。第八条 法定规划的编制调整应提供修改内容对照表,山规划部门审核修改 内容,并按规定的程序重新审批。第九条城市非法定规划山市规划部门或会同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是对法定规划的补充和支撑。非法定规划山市规划部门审批,可通过一定 程序转化为法定规划的一部分内容。第十条城市非法定规划主要针对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深化,具有 实务规划或项LI实施策划的特点。六安市城市非法定规划编制分为发展战略规 划、概念规划、项口行动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等。第十一条 规划部门可根据实际需

8、要编制项U地块的建筑日照分析、交通影 响分析、市政容量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分析、建筑面积复核等。第十二条 法定规划的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承担。第三章建设用地分类及适建范第十三条六安市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按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执行。第十四条开发建设用地面积未达到下列最小值的,不应单独建设:(-)6层及6层以下住宅为3000平方米;(二)718层住宅建筑为4000平方米;(三)19层以上住宅建筑为5000平方米;(四)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不含市政配套公建)的公共建筑为3000 平方米;(五)建筑高度为大于24米的公共建筑为4000平方米;(六)工业、仓储建筑为2000平方米。第

9、十五条 建设用地未达到前条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 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 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U:(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变配电房、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 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四)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五)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拆复建。第十六条 毗邻城市道路、河道两侧进行建设的项LI,建设单位必须代征、 代拆上述道路、河道中心线一侧内的用地和建

10、筑(其中应包括与道路、河道配套 的绿化带)。第十七条城市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按照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兼容性确定;(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开 发区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圉表(以下简称表一, 进行适建性划分和使用;(三)凡需改变建设用地使用性质超出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关于建设用 地兼容性范圉的,应当先按照法定程序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按规定程序和审 批权限报批获准后方可执行;(四)不应在底层为大型商业、农贸市场的建筑上建设居住建筑。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序号地类别建设项目居住用

11、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H政 公 馳 f哋U绿地第一类Ri第二类R2第三类R3商贸办公 CiG教科文卫第一类Mi第二类 m2第三类Mb普通W1危険MW2G1G21低层独立式住宅JOOXOXXXXXXXX2其他低层居住建筑VOXOXXXXXXXX3多层居住建筑XVXOOXXXXXXX4高层居住建筑XOXOOXXXXXXX5单身宿舍XVJXOXOXOXX6居住小区教育设施(中小 学.幼托机构)VVJXOXXXXXXX7居住小区商业服务设施OVJJJOXOXXXX8居住小区文化设施(青少年 和老年活动室、文化馆等)OVVOXXXXXXX9居住小区体育设施QXVOXXXXXXO10居住小区医疗卫

12、生设施(卫 生站、街道医院、养老院等)XVOXXXXXXX11居住小区市政公用设施(含 出租汽牟站)VOJOXO12居住小区行政管理设施(派 出所、居委会等)OVOXOXOXX13居住小区日用品修理.加匸 场XOOOOXOXXXX14小型农贸市场XOXXVOXOXXXO15小商品市场XOOOVOXOXXXO16居住区级以上(含居住区 级.下同行政办公建筑XVVVVOXXXXXX17居住区级以上商业服务设 施X4JXOOXOXXXX18居住区级以上文化设施(图 书馆、博物馆、英术馆.音 乐厅.纪念性建筑等)XOOOVXXXXXXXX19居住区级以上娱乐设施(影 剧院、游乐场、俱乐部、舞 厅、夜总

13、会)XOOXOXXOXXXX2居住区级以上体育设施XOXX、/XXXXXXO021居住区级以上医疗卫生设 施XOOXOXXXXXXX22特殊病院(精神病院传染 病院)需单独选址XXXXOXXXXXXXO23办公建筑、商办综合楼XOOVOOXXOXXXX24一般旅馆XOOOXXOXXXX25旅游宾馆XOOOOXXXXXXX26商住综合楼XVJOOXXXXXXX27商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XXXXVJXXXXXXX28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 学校和业余学校XOOOOXOXXXX29科研设计机构XOOOXXXXXXX序号地类别建设项目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H政 公 馳 f哋U绿地第一类

14、Ri第二类Ra第三类Ra商贸公C1C2教科文卫 Ca-Ce第一类Mi:匚' m2第三类普通W1危险品 w2G1G230对环境基木无干扰.污染的 工厂XXXXOVOXXOXX31对环境有轻度T扰.污染的 工厂XXXXXOJXOXOXX32对环境有严重T扰.污染的 工厂XXXXXXXXXXXX33普通储运仓库XXXXXOXXOXX34危险品仓库XXXXXXXXXJXXX35农.副.水产品批发市场XXXXXOXJXXXX36社会停车场.库XOOOOJXXO37加油站XOOOOXJXXO38汽车修理、专业保养场和机 动车训练场XXXXXXJXXX39客.货运公司站场XXXXXXJXXX40施工

15、维修设施及废品场XXXXXXJXOXX41污水处理厂.殡仪馆、火葬 场XXXXXXXVOOXO42其他市政公用设施XXXXXVOOOXO注:J允许设宜:X不允许设宜:O允许或不允许设辻,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六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左求确定。13/58第四章 建筑容控制扌旨标第十八条 新区建设、旧区改建应成片开发,不宜零星建设。新建、扩建 和改建的建设项U,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地区,其建筑容量指标应按控制性 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其建筑容量指标按表二和表三中 的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所有建设开发用地,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

16、划的,不予审批。第二十条 表二中建筑密度、容积率为上限,是强制性指标;绿地率为下限, 是建议性指标。单个建筑基地的具体建筑容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现 状及周边情况、区位、交通、环境和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但 不应超过控制指标的20%o第二十一条表二适用于类型单一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 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 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第二十二条 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 以及医疗卫生、文化

17、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经批准的详细 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定执行。第二十三条 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达到或超出规定 值的建筑物,除特定必须的公共配套设施外,不得进行扩建、加层;用地内原有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虽未超出其规定值,但其扩建、加层对原有空间布局有不良影 响的亦不得建设。表二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区位容量 类型城区乡镇DFARDFAR低层联排和双拼式住宅30%0.8居住建筑多层25%1.624%1.6(含酒店式公寓)咼层22%3.521%3.0商贸、办公(含旅馆、多层35%2.235%2.0公寓式办公)咼层32%5.530%5.0大型超市45%2.5

18、45%2.2公共绿地按照建设部公园内部用地比例的规定执行注:1、D建筑密度,FAR建筑容积率,两者不宜同时取最大值:2、本表仅适用于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单一基地:3、本表规左的指标为上限。4、只有农村住宅才允许建设低层连排和双拼式住宅六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左表三 工业、仓库项目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序号分类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行政办公及生活 服务设施占总建 筑而积比例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FARM0. 515%G25%D30%W20%2回收加工业FARM0. 515%G25%DM30%W20%3木材及造纸业FARM0.615WWGW25%D30%<20%4石油化工业FARM0. 615%G

19、25%D230%20%0机械设备制造业FARM0. 61 概 WGW25%DM30%W20%6食品、饮料制造加工业FARM0.815%G25%DM30%W20%7印刷文教制造业FARM0.815%G25%D230%<20%8纺织服装业FARM0.815%G25%D30%W20%9医药制造业FARM0.815%G25%DM30%W20%10非金属化工业FARM0.815WWGW25%D30%<20%11电子机械制造业FARM1.015%G25%D230%20%1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FAR21.015%G25%D230%<20%13通用厂房FARM0.815%G25%DM30%W

20、20%14工业研发2.5MFAR21.020%WGW30%D230%W20%15一般仓库FARM0.810EWGW20%DM40%15%16物流仓库FARM1.010%WGW20%DM50%15%注:1、已编制详细规划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其容积率上限指标按规划执行。2、航空限髙区域,工业仓储地块容积率应根据限髙要求确左。3、工业仓储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而积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而枳的7%o4、严禁在工业仓储项目用地范用内建造成套住宅、酒楼、宾馆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 套设施。FAR容积率D建筑密度G绿地率61 / 58第二十四条开发建设用地在核定指标之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建筑公共开放

21、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表 四的规定奖励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讣不应超过核定总建筑面积 (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20%o表四容积率奖励指标控制表核定建筑容积率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建筑公共开放FAR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小于21.2大于等于22.0注:核立建筑容积率由城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表二和本章的有关规泄确左。第二十五条因公共交通需要,建筑之间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 的,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廊道净宽度不宜大于6米,廊道下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 5米。穿越宽 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下

22、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6 米。(二)廊道内不应设置商业设施。凡符合前款规定的廊道,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范圉。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为旧区改建(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经济适用 房等,在满足建筑退让及间距规定的前提下,其建筑容量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 门根据用地环境条件合理确定,但不得超过正常建筑容量指标的10%。第五章建筑间距第二十七条本规定所称低层住宅建筑系指1-3层的住宅建筑;多层住宅建 筑系指7-9层的住宅建筑;中高层住宅建筑系指7-9层的住宅建筑;高层住宅建 筑系指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高层非住宅建筑系指建筑高度大于24米(含24 米)的非住宅建筑;多层非住宅建筑系指建筑高

23、度大于10米小于24米的非住宅 建筑;低层非住宅建筑系指建筑高度小于10米(含10米)的非住宅建筑。第二十八条 受遮挡建筑为违法建筑时其日照间距不予考虑。有日照需求的建筑不宜东西向布置。住宅建筑应以起居室或卧室的朝向作为主朝向,其他朝向为次要朝向,可 不考虑其日照要求。主朝向的采光窗所在的墙面为日照计算墙面。第二十九条 住宅建筑应满足相关规定的日照标准,应釆用日照分析法计算 受遮挡的住宅建筑与遮挡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并山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核 确定。受遮挡的住宅每户必须有一个(每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居室的应为两个) 居室满足大寒日满窗有效日照三小时。第三十条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五的规

24、定:表五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逹筑类别高层(遮挡)冬足、中高层(遮挡)低层(遮挡)高层 做遮挡)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宜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宜布置山墙两侧单侧 或无网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302513181513181513冬畐中 高层 做遮拷)30201312108126低层(被遮挡)2013121086注:1. “遮扌当”是指平行或垂亘市置时,该住宅建筑为遮扌当建筑,“被遮挡一是指平行或塑宜布置时,该 住宅逮筑为被遮扌当建筑。2、“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宜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垂直布置。3、“阿 是指相对阴侧山培均有宙户.阳台或开门;“单側或无"

25、是指相对山墙一側无或两側都无 窗户、阳台或开门。4、“一”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如山培之间有公共道路的、在符含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 同时,山培间距不得小于6米。第三十一条非住宅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高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 倍;东西向平行布置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的0.25倍;(二)多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时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 6倍;多层非住宅建筑东西向平行布置时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 6倍;(三)低层非住宅建筑与高、多、低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按消防规 定控制;(四)其它形式布置的非住宅建筑间距,非住宅建筑的山墙

26、间距按消防间距 规定控制。(五)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六的规定。表六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控制间距 建筑类别条层低层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宜布置山培两侧单侧或无单恻 或无网侧单侧或无高层18151313139999131391296666低层999666666注:1、裙房高度小干10米(含10米)时,按低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10米、小于24米(含24米)时, 按条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24米时,按高层间距控制。2、独立冇置的单层传达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 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第三十二条非住宅建筑与

27、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布置住宅南侧或位于东西向(偏 东西)布置住宅东四侧的,其间距按日照分析法汁算所得的住宅间距执行;且不 应小于8米;(二)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布置的住宅东、西侧的:1、建设多层非住宅建筑时,应满足消防间距除和日照分析法所得的住宅规 定日照要求外,且不应小于6米;2、建设高层非住宅建筑时,除应满足日照分析法所得的住宅规定日照要求 外,且不应小于13米;(三)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北侧的,按非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且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七规定。表七 非住宅建筑(北侧)与住宅建筑(南侧)之间的最小间距(米)控制间距建筑 类别高层住宅

28、建筑条层、中高层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建筑平行布置垂宜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 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 布置山培Ml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阿侧单侧 或无高层非住宅建筑242013151391213132层、中高层 非住宅建筑181391296106低层非住宅建筑9999669注:独立布置的里层传达空、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含消防和施工安全夺要求的前提下,其与南 侧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诚少。第三十三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校教学楼、老年公寓与相邻建筑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应小于3小时(南北向平行布置的多层建筑不宜小于南侧多层建筑高度的1. 5

29、 倍)。第三十四条 公寓类建筑(办公式公寓、酒店式公寓等)之间的间距,在同 高度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的要求上减少15%,同时需满足各专业规范要 求。第三十五条工业、仓储、市政设施建筑之间的间距,按其工艺及消防要求 控制。第三十六条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垂直贴建的,必须满足住宅建筑规定日 照要求,其建筑按整体建筑综合考虑,且与住宅建筑贴建的墙面离住宅窗户8米 范圉内不应开窗。第三十七条受遮挡含居住功能的非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住宅的建筑间距 执行,受遮挡部分在计算与遮挡建筑间距时可扣除非住宅部分层高度,但扣除后 的间距不得小于住宅最小间距要求。第三十八条上述建筑间距系数适用于无地形高差布置的建

30、筑,对有地形高 差的建筑间距,应将其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高度。第三十九条高、多、低层、退台等组合建筑间距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 行。第四十条建筑间距除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消防、视觉卫生、环 保、防灾、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第六章建筑退让第四十一条 建筑物退让建设用地边界、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及电 力线保护范圉等边侧的距离,除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文物保护、风景旅游、市政 管线、消防、环保、交通和防灾等相关规定、规范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相邻东西边界处,不宜布置东西向建筑。由高、多、低层等组合建筑及退台建筑的退让,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 但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时按最屈类别执行。第

31、四十二条多(低)层建筑退让用地南北边界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一)满足相邻用地现状建筑(不包括违法建筑)和已批准的规划建筑规定日 照间距;(二)南北向布置的多(低)层建筑退让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退让北界距离不应小于该建筑与边界北侧多(低)层建筑规定间距的二分之 一,且不应小于6(3)米;退让南界距离不应小于该建筑与边界南侧建筑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且不应 小于6 (3)米;(三)东西向布置的多(低)层建筑退让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退让北界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0.5倍;且不应小于6(3)米,居住建筑 不应小于8 (3)米;退让南界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0.5倍;且不应小于6(3)米,居住建筑 不应

32、小于8 (3)米。第四十三条多(低)层建筑退让用地东、西边界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南北向布置的多(低)层建筑退让距离不应小于该建筑与其东、西侧建 筑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且不应小于5 (3)米;(二)东四向布置的多(低)层非居住建筑距其东、西边界距离不应小于自身 建筑高度的0.6倍且不应小于12 (6)米;相邻单位为现状永久性非居住、教育、 卫生建筑时,最小值可为6 (3)米;(三)东西向布置的多(低)层居住建筑距其东、西边界距离不应小于自身建 筑高度的0.8倍,且不应小于12 (8)米。第四十四条高层建筑及锅炉房、变电所、加油站、厂房等特殊功能的建筑(构 筑)物在退让其用地边界时除应退让规

33、定间距外,还必须承担山其产生的规定间 距。加油站周边无现状建筑物时,退让用地边界可按三级站油灌区不小于6米, 二级站油灌区不小于9米执行。第四十五条南北向布置的高层建筑退让边界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边界外侧有现状(规划)建筑的退让,按现状(规划)相关间距执行, 且满足第四十四条规定,且平均值如下:退让北界不应小于20米;退让南界不应小于10米,旧区改建不应小于8米;退让东、西界不应小于8米,旧区改建不应小于6. 5米;(二)边界外侧尚无现状(规划)建筑的退让,除满足前款要求外,还应根据 日照分析结果确定;(三)日照分析的北影响线按下列规定控制:1北界外侧现状和规划用地性质均为居住、教育、

34、卫生的,根据现状和规划 居住、教育、卫生建筑位置确定;2. 北界外侧尚无现状建筑且规划用地性质为居住、教育、卫生的应按平均距 边界20米执行;3. 北界外侧规划用地性质为非居住、教育、卫生的宜按平均距边界10米执 行,对釆光通风无要求的可不限;4. 与北界外侧用地同步规划的可按规划方案执行。第四十六条东西向布置的高层(非)居住建筑退东西边界平均距离不应小 于自身建筑高度的0. 15倍,且不应小于15 (10)米;边界外侧为非居住、教育、 卫生建筑或用地的可不小于10 (7)米,但均应满足日照时数和消防间距等规定 要求。第四十七条 建筑与用地边界退让距离不规则时,高(多)层建筑退让边界 平均距离

35、应达到规定值要求,但最窄处的最小值不得小于5 (3)米。用地边界既非东西乂非南北的,用地边界走向小于45度的参照南北向退让 标准执行,大于等于45度的参照东西向退让标准执行。在不影响边界外侧用地单位使用功能和退让距离满足最小值前提下,建筑退 让距离可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第四十八条地下建筑的退让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超出建筑外框(地上部分)的地下建筑物,后退绿线、蓝线的距离不 应少于3米;后退城市道路、相邻建设用地和已建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应少于地 下建筑物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高度)的0.7倍,且最 小值不少于3米。(二)按上述要求退让确有困难的,应釆取技术安全措

36、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 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技术鉴定部门鉴定,山原设汁单位签字认定,并向周边用 地单位或个人公示后,报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缩小后退距离, 但不得影响城市道路结构与城市管线及相邻建、构筑物等的安全,且围护桩和自 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三)当界外建(构)筑物、地下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应视建筑结构设计及场 地地质情况,加大新建地下建筑后退地界的距离。(四)当相邻地块两个或两个以上建设项U协商谋求地下建筑联体建造时, 可不按上表控制连接处离界距离,但应满足其它相关规范要求。(五)相邻新建高层商业办公建筑地下室按规划应设置连接通道的,通道宽 度不小于4米,净高度不小于2.

37、8米。(六)其它地下构筑物、管井、管沟等退让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绿化景观带 的净距不得小于1米;退让次干路、城市支路以下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不得小于 1米。第四十九条建筑退让道路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一)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道 路性质、道路宽度、交义口视线以及建筑的高度等条件留出必要的后退间距,具体应不小于表五所列值:表五建筑退让道路距离指标表X.道路宽度后退距离(泊、 建筑支路次干道主干道及快速路主要景观道路hW24 米510152024hW60 米1010152560hW100 米10152030h>100 米15203035注:h-建筑髙度。后退

38、计算点为计算建筑而积的建筑最外墙而线。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计算,以建筑物底层最突出的外墙边线为准。 允许阳台、雨棚、台阶和井道等突出部分在后退距离的1/3内安排。当建筑外挑 (凸)形成大体量时(外挑超出2米时),应以外挑(凸)外沿计算间距。(二)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宾馆、大型办公楼、大型商 业设施(单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及以上、总营业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及以上 的)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面后退道路规 划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0米;红线外有绿线控制的,且后退绿线距离不应小 于20米;并应妥善安排好出入口位置和停车场地,不得影响城市交通。(

39、三)主次干路交义口四周的建筑后退道路切角线的距离应按主要道路要求 并宜增加5米执行;(三)立体交义路口周围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 部门视具体情况确定。(四)高、多、低层组合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必须按建筑各自类别的 建筑退让标准执行,且必须同时满足要求;(五)旧区改建,在满足消防和交通要求前提下,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核定,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下一级的退线要求;(六)建筑与城市道路非平行布置的,退让距离可采用平均值,但最小处不 应小于下一级退线要求;(七)严禁建筑的雨蓬、基础、台阶、坡道、地下室、围墙、施工维护桩及 其它附属设施等逾越规划道路红线。

40、(八)在规定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建筑物;雨蓬、 阳台、招牌、灯饰等可外挑,但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5米。(九)沿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的货运装卸平台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15米。(十)经规划确定在道路两侧设置骑楼的应符合以下规定:1、骑楼净宽不得小于3. 6米,净高不得小于4米。2、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齐,无人行道的应高出道路边界处1020 厘米,且表面铺装平整,不得设置任何台阶或障碍物。3、骑楼同时作为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的,应充分预留市政管道的敷设空间。第五十条建筑(铁路设施除外)后退铁路距离除必须符合有关专业规范规 定外,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高速铁路两侧

41、建筑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应小于50米;(二)铁路干线两侧建筑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应小于30米;(三)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建筑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应小于15米;(四)铁路两侧围墙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应小于10米,圉墙高度不 应大于3米。(五)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等)、可能危及 铁路运输安全的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论证并经铁路主管 部门审核后确定。(六)在铁路道口、桥梁、隧道、高切坡路段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 管理的有关规定。第五十一条沿城市高压架空线,建筑后退电力线地面投影的距离在满足电 力安全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并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42、-)在电力线保护区(高压走廊)范圉内不应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二)建筑距各级电力架空线路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宜小于表六规定:表六建筑退让电力架空线距离指标表电压等级(KV)500KV330KV110-220KV35-110KV35KV以下建筑后退 (米)30米20米15米8米5米在市中心旧城区,执行上表规定确有困难时,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电力、环保部门核定。第五十二条 建筑后退蓝线、绿线的距离,除退红线距离应大于第五十七条 规定要求且满足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按下列要求确定:(-)建筑高度在24M (含)以下的建筑后退距离不应小于5米:(二)建筑高度在24M-100M (含)的建筑后退距离不应

43、小于10米;(三)建筑高度在100M以上的建筑宜适当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山城市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酌情确定。第五十三条在村镇、城镇范围以外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除 规划另有规定外,隔离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如下:(-)高速路,国道,两侧各不宜小于50米;(二)一级公路,两侧各不宜小于20米;(三)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两侧各不宜小于10米;(四)公路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应新建、改建、扩建建筑,但可耕种或绿化。 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 车道等;(五)沿穿越村镇、城镇的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可按村镇、城 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后退公路隔离带的

44、距离不应小于5米。第五十四条建设用地的圉墙退让应满足下列要求:(-)除特殊要求外,圉墙中心线后退30米级以上道路红线不少于2米, 后退30米以下级道路不少于1米。(二)围墙后退相邻建设用地的边界,视相邻地块权属等情况确定:当界外 为已征用地,围墙中心线可与用地线吻合;当界外为未征用地,圉墙基础不得逾 越地界;界外是耕地时,围墙中心线后退地界不少于1米,今后如相邻土地征用, 圉墙可重新按征地界线建设。(三)除特殊要求外,大门及单层门卫设施,后退30米级以上道路红线不 应少于3米,后退其它等级道路不宜少于2米。第七章建筑高度第五十五条 建筑的高度必须符合建筑间距、日照、消防、城市景观设计等 方面的

45、要求,同时应符合本章的规定。第五十六条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中确 定的风景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地段等特定区域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 建建筑物,建筑的高度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确定的建筑控制高度或建筑限制高度, 尚无规划指导的,应进行景观分析后提出高度控制和保护措施。第五十七条 在有净空高度控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无线电微波通道 及其他有净空限制的地区内新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 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第五十八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风景名胜区周 圉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的,建筑高度应当符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风景名 胜区保护

46、等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详细规划没有作出规定或 者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当按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 件编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或建筑设汁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 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并会同文物保护等有关部门批准。第五十九条在城市重要景观地段新建或改建建筑物,其建筑控制高度应遵 循“显山露水”的原则。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要求, 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议后具体核定。第六十条 在重要国家机关、涉密机关、军事禁区和军事管理区等机关、单 位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设施周边进行建设的,应当符合因国家安全需要而规定 的高度控制要求

47、。第六十一条其他地区对建筑工程的高度有特殊要求的,应符合有关的特殊 规定。第六十二条 沿城市快速路及主、次干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的高度控制, 除满足有关规定(如: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等)夕卜,还宜符合 下列规定:(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宜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上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W1.5 (W+S);(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宜按下式控制:AWL (W+S);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 1 (即45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 总面积,L建设用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道路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 的后退距离。第六十三条建筑临接

48、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 制高度。建筑直接临接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讣算控制高度时,可 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二分之一宽度计为W值。第六十四条多、高层住宅的层高宜为2.8米,不宜高于3.6米。第六十五条沿城市道路的居住建筑基地的围墙高度不大于2.2米,并 应透空设置,其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内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第八章绿地控制第六十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城市绿地应 严格控制,不得挪作他用。确因特殊需要,需要改变其用地性质的应严格按有关 规定报批。城市绿线范围内,不应建设与绿地规划无关的项訂。配套附属建筑应以低 层为主,管线工

49、程必须埋地建设。第六十七条防护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 防护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防护绿地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一)产生有害性气体及污染物的工厂应按相应的专业规范要求设置卫 生防护林带,且宽度不小于50米;(二)水库四周的绿地宽度应不小于30米;(三)防风林带宽度不得小于80米;(四)城市垃圾处理场应按相应的专业规范要求设置卫生防护林带,且宽 度不宜小于300米;(五)古树名木以树干为中心周边宜留出不少于半径20米的保护绿地。第六十八条 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 和停车场绿地等。道路绿地设置应符合CJJ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 范的要求。第六十九条在城市主要景观道路、快速路和主干路外侧应设置绿化景观控 制带(乂称道路绿化景观带),可以设置停车泊位等硕质地面,但面积不得超过 道路绿化景观带的30%。新建道路绿化景观带按以下规定控制:(-)城市主要景观道路两侧建设用地退线不小于20米,作为城市道路绿 化景观带。(二)快速路两侧建设用地退线不小于15米,作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带;(三)城市主干路两侧建设用地退线不小于10米,作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带。第七十条道路绿化景观带的绿化计入城市公共绿地,但不计入居住区绿地 和建设项目附属绿地。第七十一条建设用地内的绿地宜釆用集中与分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