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名词解释_第1页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_第2页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_第3页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_第4页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 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 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2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未超出人体的代偿能力时,仅表现为亚临床的有害作用, 当人体不能代偿时,导致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该类疾病统称职 业病。一些既与工作有关,但又与职业病有区别的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具体有三层含义: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病因,一般也不是直接病因

2、;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 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到控制或缓解。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有一定范围,即指各个国家根据其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诊断技术水平,以 法规形式规定的职业病,称之为法定职业病3 .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是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以及相关卫生标准,对用人单位新建、 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 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项目设计、施工和投产前进行卫生监督, 从而预防职业病危害因素在项目正式投产后,造成生产作业场所的污染和劳动者健康损害。经常性卫生监督 是政府行政部门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及相关卫

3、生标准,运用现代预 防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对用人单位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和对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等情况所实施 的监督检查行为4 .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化学物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浓度,目前仅用于小数 急性毒性高或危害大的化学物。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指8小时工作班以及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长期反复接触 该浓度(),几乎所有工人不会发生有害的健康效应;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是在一个工 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短时间接触限值 (以15分钟TWA 示)。工人可以接触该水平的有害因素, 但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 60分钟,且不 得超过当日的8小时

4、时间加权平均阔限值。5 .职业环境监测 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 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生物监测 是指定期(有计划)、系统和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潜在的健康影响。职业健康监护 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6 .定点区域采样 将采样仪固定在车间某一区域进行采样,常用于评价作业环境

5、质量。由于采样系统固定,未考虑作业者的流动性,定点区域采样难以反映作业者的真实接触水平。7 .接触评定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 量评价。是作业环境评定的核心 .8 .生物监测 是指定期(有计划)、系统和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 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 并与参比值(标7i)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 潜在的健康影响。9 .职业环境监督的测定率 =(实测点数/应测点数)X100%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测定点实际浓度值/国家卫生标准浓度值)-1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X100%二

6、.简答题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工作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 素,以防止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人群进行管理性的照顾,督促健康监护服务的实施; 再者,进行健康监护服务,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及早康复。但随 着医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除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生活方 式等,也可影响劳动者的健康及其职业生命质量。因此,广义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还应考虑职业性因 素与非职业性因素的联合作用,从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 .第一级预防:从根本上杜绝或最大可能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应采取综合

7、性根本措施, 如改变生产工艺过程,使劳动者的接触水平低于容许接触量或接触水平,对高危人群制定出就业禁忌证等。第二级预防:当由于经济、技术或管理原因,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 及职业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主要是早期检测,及时诊断、治疗,及早脱离职业有害因素,防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级预防: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患或工伤的患者,实施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健康,延缓病 程,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3 .职业卫生安全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包括:职业卫生安全立法和执法:我国已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它最广泛的覆盖了我国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充分体现出预防

8、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明确了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及劳 动者的权利。该法为全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奠定了法律依据。职业卫生监督:卫生监督是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监督实施的阶段可分为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两大项。职业卫生服务:根据 WHOK人享有职业卫生"的全球策略,国家有关卫生机构,必须为业和作业者提供良好的、合格的职业卫生服务。这包括作业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危害控制咨询、健康 促进,其中危害控制咨询是职业卫生服务的重要内 容,它是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和采取治理措施间的重要环节。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它是研究与职业有关 的疾病在人群中

9、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制订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对策和措施。职业卫生队伍的培训与建设:面对全球范围的技术革命知识更新浪潮,面对我国加入WH说包括职业卫生安全在内的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和挑战,迫切需要从事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加强培训,更新知识和观念,提 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尤其积极吸纳具有高知识水平的公共卫生硕士,使我国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 服务、管理 研水平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其方法和依据有三个方面:(1)临床病例观察:指对病例或一系列发病集丛(cluster)进行观察,是分析和探索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传统方法,它可以

10、作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和判定的起点和线索。(2)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测试和体外测试系统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是识别 和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潜在的健康损害及其损害性质的有效手段,对于阐明致病机制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动物实验在模拟人接触有害因素时,难免存在种属易感性差异、寿命长短不同、样本数量不足、小剂量 推导差异以及接触方式、环境差别等局限性,在利用其结果外推及人时应持慎重态度(3)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 素及其对健康影响在人群、时间及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因果关系,对于识别和判定职业 性有害因素可提供

11、最有力的证据。此外,识别和筛查某一具体的职业环境中了解存在有害因素并搞清其作用特点,如按照职业病防治 法的要求对用人单位申报的职业病危害项目进行审核、分类管理时,应从了解、掌握职业活动全过程着 手,查明各种因素存在的形式和强度,广泛查阅、检索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5 .职业环境监测工作属职业卫生工作中的评价范畴,要做好这样工作,必须要有预测、识别的基础。 可以通过查阅生产工艺过程、检查原料使用清单,参考其他企业类似经验,现场查看及倾听作业者反映, 结合化学物的毒性资料,初步确定检测对象。不同的作业环境,有毒有害的因素是完全不同的。对一个企 业而言,并不是他们所使用的全部化学品、

12、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生产的产品或废弃物都要监测。一些化学品属实际无毒,就无需过多探究其在作业环境中的确切浓度。在职业病防治法配套规章中,国家已经明确规定需要监测的各种因素。凡存在国家有关法规列出 的必须监测项目的企业,应向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申报,并建立监测制度。对规章中未列出的项目,特别是 一些化学物,如企业用量或产量较大,作业者接触人数又较多,且安全性资料并不完整的,企业应本着负责的态度,建立自检制度,以避免发生意外。6 .(1)工作有毒物质测试点的选择原则测试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毒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 响劳动者的正常操作,且应避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人收集器内。选择的

13、测试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大作业点,并以此作为重点 测试点。在测试点上设置的收集器应在劳动者的呼吸带水平,距地面1.5 m。(2)工作场所测尘点选择原则测尘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尘地点。测尘位置应选择在劳动者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的呼吸带,有气流影响时,一般 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回风侧,移动式产尘点的采样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 将采样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3)车间内噪声测试点选择原则若车间内各处 0级差别不大小于3 dB),则只需在车间内选择1-3个 测点。若车间内各处声级波动较大大于3 dB),则需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

14、若干区域,任意两个区域的声级差应大于或等于3 dB,每个区域内的声级波动必须小于 3 dB,每个区域取1-3个测点,这些区域必须 包括所有劳动者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工作、活动的地点和范围。测量时,应将传声器放置在相当于操作人员的耳朵位置处。(4)微波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为测得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所受辐射强度,必须在各操作岗位分别予以测定,应以头部和胸部为代表;当操作中某些部位可能受更强辐射时,应予以加测,如工人需用眼镜观察波导口或天线向下腹部辐射时,应 分别加测眼部或下腹部;当需要探索其主要辐射源,了解设备泄漏情况时,可紧靠设备测试,其所测值仅供 防护时参考。(5)超高频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15、工作场所场强测量时,需分别测量操作点的头、胸、腹各部位;对设备泄漏场强测量时,可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0 mm处测量,其所测得数值仅供防护时参考。7 .(1)询问调查 是接触评定的最常用手段,不仅可以为分析接触人群的特征 提供依据,而且询问调查获得的有关健康效应的信息也是接触评定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惟一可行的方 法。询问调查的内容包括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等。(2)环境监视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工作场所中职业病有害因素的种类繁多且在同一环境中可同时存在多种 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随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16、而变动。另外,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实际状况,如轮班制工作、工间休息等,也导致职业人群呈断续 性、多变性接触。可见,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具有多样性、变动性、接触时间的间断性等特点。因此,必 须深入现场详细了解、实际观察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的形式、形态和浓度或强度等,跟班观 察并记录作业者的操作过程、活动范围、接触途径及接触时间等,以便分清主次、确定评定对象。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应在初步了解职业环境中存在哪些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参照其他单位的经验确定监测的主要对象。重点参考以下4个方面的信息:用人单位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业劳动者的反映;医务人员的

17、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出现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毒理学资料: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对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以往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一反应(或效应)关系的有害因素应特别重视。确定监测对象后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 监测记录表。由于工作场所还存在大量影响接触的因素,如建筑布局、自动化程度,操作方式、操作条件、 工作条件、原材料变化、周围环境条件、工作的天数和季节、通风和隔离情况、个人防护措施、从业劳动 者的数量和素质及训练等,所以应在详细了

18、解、观察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采样点、采样方式、采样时机和采 样时间等监测策略。3)接触水平的估计: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是接触评定的重要环节。以化学因素为例,目前多采用区域定点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的计算和表达随测定值的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的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可用算术均数表示;在工作环境中有害物质浓度的测定值呈倍数关系或对数正态分布时不宜用 算术均数,应以几何均数表示;如大多数测定值较集中,只有少数分散于一侧,或一侧测定值只有大于或小 于多少mg/m3而无确切数据,则宜用中位数表示 ;若生产操作规程不连续而是间断的,

19、或者作业者在一个工 作班内要参加多种操作过程,估算接触水平时要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由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资料往往不呈正态分布,采用平均值结合可信限或用相应的最大似然法估计值表示接触水平可能更为合理。从区域定点采样所获得的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内工作场所该有害物质的平均浓度,并不代表作业者的实际接触水平,更不能反应实际进入机体的剂量。接触水平的估测还可借助于个体采样器采样分析,估算日平均接触水平,但不能反应某一或某些特定工作 点的有害物质对接触人群的危害强度或水平。另外,对实际进入机体剂量的估计,不仅取决于空气中有害 物质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还与吸人空气的量及有

20、害物质的吸收系数有关。不同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不同, 其吸收系数也有差异,波动范围为 01;吸人空气量则受劳动强度、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范围 更大。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假定为1,而一个工作班8 h内吸人的空气量则按10m计。藉此做出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剂量的粗略估计,但不能反映经其他接触途径接受有害物质的剂量。4)工作场所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应根据有关卫生标准和法规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将环境监测所得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对所观察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在不同 作业场所、车间、工种和不同时间的分布,作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并供动态观察和前后对比之用。卫

21、生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规定的常用指标有 : 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X100%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测定点实际浓度值/国家卫生标准浓度值一1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X100%有时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有害因素并未超过卫生标准的规定,但通过健康监护或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作业者中已有健康损害迹象,这可能是由于监测或调查中发生错误所致,应再认真复 查或选用其他方法验证;也可能是卫生标准不够合理,则应作进一步系统监测,为修订卫生标准积累资料。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应建立定期 监测和登记制度,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改善措施。职业卫生

22、监督机构和用人单位都要建立和健全卫生档案 制度,对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人数、安全防护措施、历次监测及其评价结果等认真登记建档, 并按有关规定定期上报。(3)生物监测生物监测用于接触评定,可较好地反应内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弥补环境监测的不足之处,而且兼具有效应评定的功能。通过对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所获资料进行综合描述、分析和判断,即可对所关注、研究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人群特征、接触途径及方式、接触水平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8 .(1)采样方式:常用的采样方式有个体采样 (personal sampling)和定点区域采样area sampling) 2 种。个体采样:个体

23、采样, 采样系统与作业者一起移动,能较好地反应作业者实际接触水平,但对采样动力要求较高,需要能长时间工作、且流量要非常稳定的个体采样仪。因采样泵流量有限或被动扩散 能力有限,个体采样不适合于采集空气中浓度非常低的化学物。同一车间若有许多工种,每一工种的操作工都要监测。作业者即使在一个班组或工种作业,受作业 者作业习惯、不同作业点停留时间等影响,不同个体间接触水平差异仍然较大。为了能代表一个班组的 作业者的接触水平,同一工种若有许多作业者,应随机地选择部分作业者作为采样对象,最好是全部作 业者。若班组人数少于8人,应每人都要采样。如班组人数多于8人则根据下表确定采样人数。如遵照执行,从数理统计角

24、度考虑可保证能检测出最高水平接触。同一班组(工种)中不同作业者数应监测的作业者数班组人数 89 10 11-12 13-14 15-17 18-20应采样人数 7 8910111213班组人数 21-24 25-29 30-37 38-495050-应采样人数1415 16 1718 20 定点区域采样:定点区域采样常用于评价作业环境质量。由于采样系固定,未考虑作业者的流动性,定点区域采样难以反映作业者的真实接触水平。以往经验表明,定点区域采 样结果与个体采样结果并不一致,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联系。但可以应用工时法,记录作业者在每一采样 区域的停留时间,可以根据定点区域采样结果,估算作业者接触水

25、平。国家已经制定定点区域采样的规范,应遵照执行。当然可以根据不同目的, 调整其采样策略。通常监测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作业者接触有害物地点,尽可能靠近作业者,又不影响作业者的正常操作,在监测点上设置的采集头应在作业者工作时的呼吸带,一般情况下距地面1.5m。原则上,可根据产品的工艺过程、不同操作岗位和工序,凡有待测物质逸散的作业点,分别设点。一个车间内有 1-3台同类生产设备,设一个监测点,4-10台2个点,10台以上至少设3个点。仪表控制室和作业者休息室内一般设1个点。定点区域一次采时间一般为 15-60 min。最短采样时间不应小于 5 min; 一次采样时间不足5 min时, 可在15 mi

26、n内采样3次,每次采集所需空气样晶体积的1/3。在每个监测点上,每个工作班次 (8 h)内,可采样2次,每次同时采集2个样品。在整个工作班内浓度变 化不大的监测点,可在工作开始 1 h后的任何时间采样2次,在浓度变化大的监测点,2次采应在浓度较高时 进行,其中1次在浓度最大时进行.如要应用工时法,根据定点区域采样结果,估算作业者接触水平,除了要记录好作业者在每一作业点(应都为监测点)停留时间外,还要作好该监测点的浓度检测工作.此时上述的策略不再适用,最好能全班次监测,取得能代表该点有害物浓度的数值.(2)测定方式:目前常用的有 4种测定方式。全天连续一个样品测量,即采样从工作开始至工作结束,采

27、样管只有一个。最好的采样方式是个体 采样。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在 1 d内采集多个样品每一样品的采样时间不一定相同,但采样时间总和应 等于作业者1d工作时间。部分时间连续多个样品测量,采样与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相同,但采样总时间未达到整个工作日 时数。瞬短时多个样品测量,每一样品采样时间都在5 mim以内。此时,在决定采样次数后,应随机选择采样时间。测定方式的选择,应从实际工作条件、样品分析方法等来考虑。从理论上讲,样品数量多,对统计学分析有利。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是最佳的测量策略,以此所得的接触水平或浓度变化的估计可信限范围窄。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目前最多采用的是全天两个样品。部分 时间连续

28、多个样品测量,主要问题是对未取样的时间怎样处理,严格讲测得的结果仅代表采样时间的接触 水平。尽管可通过统计学方法推断非采样时间的接触水平,但要保证这一推断恰当合理,采样时间应超过工作时间的70%-80%,每天工作8h,采样至少需6ho瞬(短时多个样品测量,在四种测量方式中最差,是 测量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的最低要求。若作业者操作点基本固定,1 d至少要采8-11个样品,若作业者有多个操作点,则每一操作点要采8-11个样品,并记录在此点工作时间;若作业者在某一操作点时间很短, 未采到8-11个样品,那最长时间的操作点应多采。采样时间应随机地选择,不能带有主观性。9 .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

29、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三大类。职业卫生调查步骤除事故调查外,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专题调查安排的更周密。完整的专题调查可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3个阶段。(1)准备阶段1)制订计划z计划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试图寻求的答案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调查对象、对照的选 择,样本大小和抽样原则;调查方法;调查项目、观察指标和检查测定方法,所需器材、经费和人力 ; 人员培训,调查队伍组织领导及协作关系;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预期结果;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2)查阅文献:围绕调查内容和目的,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充分掌握现有资料,借鉴别人经验,使 调查工作更有的

30、放矢,效率更高。3)拟订表格:应根据调查目的、内容及统计方法,周密设计调查表格的项目及形式。调查表的内容一般 包括:调查表的名称、一般项目、调查项目、调查者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估计等。4)对象选择:根据调查目的,选择不同对象。5)试点调查:在正式调查全面开展前,最好先进行一次完全按照计划进行的小型试点调查。其目的是: 检查所预定计划是否完善,切实可行;及时发现问题,如调查表格项目是否合适,测定仪器功能是否完好,以及调查对象是否合作等;锻炼和考核整个调查队伍,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2)实施阶段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计划,全面展时。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专题

31、调查组要建立各级分工负责的组织网络,如由项目负责人-现场调 查督导人-调查员、摘抄员、检验员组成的三级工作网。调查中随时抽查原始记录,及时复核补漏,汇总 和整理调查资料。此外,尚需掌握工作进度,注意工作中的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按质按量如期完成调查 任务。(3)总结阶段1)资料整理与统计资料检查:检查调查表格中的原始资料,内容包括:资料的完整性、资料的可靠性和资料筛选的原则性;资料整理:按以下步骤进行整理和分析:A.在同质基础上,按调查设计分组;B.按分组要求拟定整理表,对资料进付归并、组合;c.资料分析。2)调查汇总据调查结果写出全面总结,向所调查企业和有关上级部门汇报。报告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

32、作出卫生学 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建议,力争把通过调查所得到的科学结论,反馈到企业职业卫生工作中去。3)论文撰写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应结合调查发现,进一步复习有关文献,把调查报告提炼成一篇或 几篇科学论文。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前言、调查对象和方法结果、讨论 和参考文献。10 .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化学物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浓度,目前仅用于小数急性毒性高或危害大的化学物。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指8小时工作班以及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长期反复接触 该浓度(有害物质),几乎所有工人不会发生有害的健康效应;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是在一个工 作

33、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短时间接触限值(以15分钟TWAI示).工人可以接触该水平的有害因素,但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 60分钟,且不得超过当日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阔限值。11 .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制订、颁布、实施职业卫生标准,是改善作业环境,促进工人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就是技术法规,各级生产、建设、科研、设计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严格贯彻执行, 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标准。对因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以至重大事故者,要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批评、处分、经济制裁,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1979)。职业接触限值是专业人员在控制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技术尺度,是实施卫生监督的依据之一。但它不是安全与有害的绝对界限(fine lines) ,只是判断化学物在一定浓度其安全性的基本依据(guidelines) ,某化学物质是否损害了健康必须以医学检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的接触情况来判定。因此,即使符合卫生标准,也还有必要对接触人员进行健康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