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变热了》教案_第1页
《杯子变热了》教案_第2页
《杯子变热了》教案_第3页
《杯子变热了》教案_第4页
《杯子变热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杯子变热了教学案例一、 教材说明: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的传递单元的第一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传导的特点;了解并区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以“杯子变热了”为切入点,从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体传热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分六环节进行教学:“研究现象,提出猜想”、“探究活动”、“深入生活解疑”、“深入探究”、“课堂评价”、“拓展活动”等逐层递进活动,目

2、的是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物体传热的本领不同,在生活中的用法也不同,通过趋利避害达到对生活设计的完美。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自由选择探究方法,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探究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二、 教学目标: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视角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

3、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三、教学准备:酒精灯、纸杯、搪瓷碗、保温杯、瓷杯、竹筒、铝锅、无烟锅、砂锅、热学实验盒(12盒)玻璃棒、木筷、铜棒、铝棒、铁棒等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在教室内听课的教师不少,处于礼貌,应该给每位教师端上一杯热水。老师今天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杯子(纸杯、玻璃杯、保温杯、瓷杯、竹筒、铁碗等)请同学们该老师端水(注意如果自己感觉到手很烫时应及时把杯子放到课桌上,以免烫伤事件发生)生:(齐)好。(学生在讲台上倒水后,端水向教室后面的教师位置走去,学生有各种动作:有的走一两步就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有的直接端到教师的位置,教室里快乐起来。)师:同学们,今天“

4、给老师端水”活动你有何感想?生:杯子有的烫手厉害,有的烫手差些,有的直接不烫手。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知道! 板书课题:杯子变热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块来研究杯子如何变热的。生:(齐)好。师:你们猜一猜什么物体传热快?生1:铁。生2:搪瓷碗。生3:。师:同学们真棒,很善于发现问题,看来,物体传热的本领确实不同。 板书:铝、铜、铁传热快 玻璃、木头、陶瓷传热慢师:先设计实验证明热是怎样在固体中如何传播的?师: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出示“实验提示”)(根据学生的猜测,自愿选择实验方法。)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一下我们的预测,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二)探究固体传热的方式:师:

5、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开始实验吧!(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发给学生记录单)我的研究我的发现说明的道理(约十分钟后,学生汇报结果)师:同学们,哪个组愿意讲讲实验的结果。生1:我们组发现在第一个小圆圈圆盘金属片上火柴先掉下来,然后在金属片上边沿上的火柴后掉下来。生2:我们小组的发现跟他们组一样。生3:我们小组发现,铜棒上的火柴棒离酒精灯近的先掉下来,然后依次掉下来。师:同学们完成的很认真,观察的很细致。能不能用自己的一句话说明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播的。小结: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三)深入生活解疑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上课时给老师端水时,热是怎样传导同

6、学们手上的?生1:热沿着纸杯壁传导手上的。生2:热沿着玻璃杯壁传导手上的。生3:热沿着瓷杯壁传导手上的。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但是在端水环节中,有一个杯子的壁基本不热(保温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因为它是保温杯,有两层玻璃组成,中间的空气没有了,热可能传不出来了。师:你观察的很认真!师: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后,又发现没有任何物体的帮助热是不能传导的。所以发明了保温杯。师:各小组根据手中的材料,研究物体传热能力不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发给学生记录单)我的研究探究物体传热能力不同我的发现传热快得物体我的发现传热慢得物体师:板书:热的良导体 金属 热的不良导体 木头、

7、纸张、塑料等师: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各种生活用品的结构特点(炒菜的炒瓢、吃饭用的搪瓷碗、快餐杯等)生1:炒菜的炒瓢,炒菜的部分用金属铸成,容易传导热;把柄用木头或塑料制成,不烫手。生2:吃饭用的搪瓷碗保温,使饭不容易凉,同时用手端碗时不烫。生3:快餐杯一般用金属制成,杯壁比较薄,易散热,吃饭时快,为了解决烫手的问题,在金属壁上制成传热慢的把,这样既解决了散热快的问题,又降低了传导手上的热。师:生活中利用热传导快慢的例子很多,例如: 传热慢:砂锅用来熬制中药、炒栗子(采用热的不良导体) 传热快:烧水、蒸馒头、下水饺等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发现 教师小结: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热的良导体,

8、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热的不良导体,要根据需要来制定,(四)深入探究(无烟锅的秘密)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利用了热传导方便人们的生活。不粘锅的秘密同学们知道吗?(出示无烟锅实物)小组讨论生1:无烟锅颜色是黑色的,吸热快,传热快。生1:利用传热快的金属制成。师:同学们回答的基本正确。无烟锅体的导热系数达175,是普通铁锅的4倍以上,不论火焰大小,不论加热锅体的任何部位,锅体都是均温的。当食用油放入无烟锅后,油会随锅均匀升温,所以无烟锅无烟。 (五)课堂评价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个地方做的还不够?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出色?生1:我们小组非常团结合作。生2:我们小组做的实验很

9、成功。生3:我们小组设计的实验合理。 (六)拓展活动师: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不但在课堂上善于思考,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并且知道了传热快慢与物体有关,生活中有些地方用到传热快,有时用到传热慢,课后设计自己喜欢的保温杯。生:(齐)好。(七)反思:1、本节课主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索能力为主,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中得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能带着问题去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然后把所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2、 整节课的设计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从“快

10、餐杯”到“无烟锅”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原来的经验基础上扩大、更新,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一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3、 科学探究具有多元目标,唯有与他人沟通、互动,才能使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因此,课堂上体现以小组合作为主,这样经过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是知识丰富的过程,也是情感沟通的过程。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二)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

11、火柴、凡士林(或蜡)(2)实验步骤: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3)观察发生的现象。(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 塑料棒、玻璃棒等(2)实验过程: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 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三)巩固应用: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