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_第1页
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_第2页
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_第3页
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_第4页
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一、 传染病基本知识(一) 、传染病的定义: 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二) 、传染病的基本条件1. 传染源一一体内有病源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2. 传播途径一一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传 播,经水、食物、苍蝇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土壤传播) 。3. 易感人群一一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如幼儿、老人。二、 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引起,经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传播。冬春季多见。婴 幼儿、学 龄前儿童发病率高

2、,病后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在 39 C 以下;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发热 1-2 天出现皮疹,皮 疹以躯 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期可见斑丘 疹、疱疹、干痂。 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脱落后不留疤 痕。应隔离至患儿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隔离期注意观察有无皮疹。 预防: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变干后为止。对密切接触儿检疫 21 天;室内注意通 风,可用紫外线消毒;对正在用激素、免疫制剂的患儿进行被动动免疫或接种水痘疫苗。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 一般经由飞沫传播。

3、 13 岁以下儿童及 青少年 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可有突然发烧(通常为 39 ° C或以上),干咳,肌肉疼痛,头痛,咽喉痛,极度疲劳,流鼻涕或鼻塞,恶心、呕吐和腹泻(多见于幼儿,主要是来自外部刺激等因素,天气冷暖变化时发生较多。这是由于冷空气对肠胃刺激,再加上生活习惯不正常,不良饮食等)5. 隔离期:自发病后 5 天内,至流感痊愈后。6. 观察内容:咳嗽、流涕等流感症状。7. 预防:良好的卫生可以帮助预防感冒并阻止流感病毒在家庭中的蔓延。(1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掩住口鼻;(2)把用过的纸巾扔进垃圾桶,然后用抑菌洗手液彻底洗手;(3)饭前便后要洗手;(4 )适当运动,及时增减衣物

4、,吃好早餐;(5 )经常接触的家居表面要定期清洁消毒,尤其是门把手、扶手和水龙头;(6 )避免与感冒或流感患者近距离接触;(7)着凉后,立马到暖和的房间,同时喝点姜汤或热牛奶等。流行性腮腺炎1. 病因:腮腺炎病毒2. 传播途径: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3. 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4. 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大肿大,边缘不 清,有微 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中度发热,食欲减 退、全身不适。偶尔有腮腺始终不肿者。5. 隔离期:患儿腮腺完全消肿后一周。(病程两周左右)

5、6. 观察内容: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或单、双侧腮腺肿胀。7. 预防:(1)隔离患儿至腮腺肿完全消失后一周,对密切接触者观察21 天。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加强晨检、全日观察,早期发现病儿,及时隔离;观察期不能接受或转出儿童。(2 )腮腺炎流行季节,儿童活动室、卧室勤通风换气,勤晒被褥。(3) 药物预防:可板蓝根冲剂连服 35 天。(4)预防接种:可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麻疹1. 病因:麻疹病毒2.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多发。3. 易感者:婴幼儿多见,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4. 临床表现:( 1)前驱期:中度以上发热,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病后23天可见口腔麻疹粘膜斑(

6、科氏斑) ,为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并有粘膜充血,最有早期诊断价值。( 2)出疹期:发热后 45 天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向面、颊、躯干几四肢蔓延。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随皮疹增多、增密,常呈暗红色。重症 可出现出血性皮疹。 随着皮疹出现,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 C,是麻疹的极期。(3) 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体温下降,症状减轻,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斑。( 4) 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注射丙种球蛋白者,症状轻,表现不典型。5. 隔离期:无合并症者,出疹后 5 天。6. 观察内容:注意疹退情况7. 预防:(1) 隔离患儿至出疹后 5 天,合并肺炎时延长至 10

7、 天。密切接触者观察 28 天,未 进行疫 苗接种的儿童观察 21 天。( 2) 对患儿所在班级进行消毒:紫外线照射。因麻疹病毒不易在体外生存,所以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后只需在室外流通空气中阳光照射 2030 分钟,即可自然消毒。( 3) 预防接种:按免疫程序给患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猩红热八、1. 病因:溶血性粘球菌 A 组2.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冬春季多见。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3. 易感者: 28 岁儿童多发,因型别多,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可再次感染。4.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重,体温高达 3940 C,咽痛,咽及扁桃体充血,杨梅舌,颈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烧半天或两天后出疹

8、,沿耳后- 颈部- 躯干 - 四肢, 24 小时遍及全身。出疹特点为弥漫 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密集小丘疹,全身皮肤潮红,压之退色。可见 “环口苍白圈 ”,“帕氏 线 ”,等体 征。 1 周后疹退、脱皮,无色素沉着。5. 隔离期:自发病起隔离 2 周或症状消失后一周,咽培养阴性。6. 观察内容:注意皮肤变化7. 预防:( 1 )隔离患儿,诊断明确者症状消失后 1 周解除隔离;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 症痊愈, 并持医院开具的痊愈证明方可返园。密切接触者观察 12 天,一旦发现咽炎或扁 桃体炎,应治疗 35 天。( 2)患儿病后 3 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症。(

9、3)对患儿的分泌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4)药物预防:大青叶、板蓝根各 15 克煎水服,每日 1 次,连服 3 天或复方新诺明 40mg/kg/d ,分 2 次。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 足、口腔 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 缓性麻痹、呼吸道感 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 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 播病毒。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1. 病因: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 71 型和 A 组柯萨奇病毒。2.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

10、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 病,以夏 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 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 象。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3. 易感者:以 W3 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 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皮疹周 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 伴有咳嗽、流涕、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 肺水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5. 隔离期: 10 天6. 观察内容:注意观察有无皮疹。7. 预防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 做好幼儿个人、 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1)个人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 病儿童;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儿处理衣物、粪便等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幼儿使用的碗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幼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