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1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试题汇编 词(2))_第1页
语文:2011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试题汇编 词(2))_第2页
语文:2011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试题汇编 词(2))_第3页
语文:2011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试题汇编 词(2))_第4页
语文:2011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试题汇编 词(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词1(安徽省百校论坛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南宋李处全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 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注】沙子,即沙水,今称明河。封六巽二:封六,古代传说中的雪神;巽二,古代传说中的风神(1)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的情感? 答案 (1)上片描绘出落日黄昏,阴霾满天,天际空阔,一叶小舟,在大风恶浪的冲击下,在波涛中随水流

2、荡的恶劣环境。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艰险,有力地烘托出一位不畏艰险、矢志报国的壮士的形象。(2)作者虽不畏艰险胸怀壮志,但抗战复国的抱负不能实现;虽日渐年迈,但壮心不已,无奈朝廷局势难料,国势动荡不安,让人心生愤慨和忧愤。2(安徽省荣达高考补习学校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答案 (1)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

3、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2)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3(福建省福州三中2011届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浣溪沙周邦彦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1)词中写出时序的变化的两句是: 。(2

4、分)(2)请以“芳草”和“杜鹃”的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4分)答:答案 (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4(贵州省余庆中学2011届高三半期考试试卷(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吕碧城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注:吕碧城,晚清四大女词人之一,一生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充满强烈的爱国热忱。此词作于1902年,词人时年20岁。(1)“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刻画

5、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这是一首人生应时感怀之作,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怎样来表现“愁恨”之重的?答案 (1)不畏路途艰险,意气风发,或英姿飒爽,或踌躇满志。(2)运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将“孤村”“残照”“古道葛凉”“离离零草”等意象组成接连不断的画面,来渲染凄清苍凉的气氛,烘托人物悲凉阿心境,和征途的愁苦。直抒胸臆,最后二句直接抒发词人心中的压抑和沉闷。“韶华”句运用对比,将韶华有限和恨无穷相对比,来表现词人的壮志难酬。5(河北省唐山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鹊 桥 仙 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

6、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唐代诗人贺知章年老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2)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表达了词

7、人对官家的轻蔑之态和内愤慨不平之情。6.(湖南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琴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注】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i),屈原是投湖南汩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 答: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答: 答案 (1)以“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琴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虽有高

8、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 “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7.(上海交大附中2011届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3)题菩萨蛮 李弥逊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注释】这首词写

9、于南宋初年。作者送别妻子去南方,作本词以志其事。(1)菩萨蛮是这首小令的 词牌 。(2)对作品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首句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句子,点出了离别时的特定背景,为避战乱,送别妻子去南方。B.“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描绘了一幅夫妻惜别的画面,折射出他们内心不堪其悲的难言之痛。C.“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D.这首词描述了词人送别妻子的全过程,创造出了送别的浓郁的悲剧氛围。(3)对作品中的划线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动静结合 “风高帆影疾”描写了妻子所乘小船离去的飞速;“目送舟痕碧”则刻画了作者本人望舟远去的情形,一动一

10、静的结合,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 情景关系 本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诗人独立江边,深情遥望妻子乘舟渐渐远去的画面。而作者对妻子的那份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也早已融入到那画面中。 炼字 这两句中用字十分精当。尤其一个“疾”字写出了妻子所乘之船离开之快。但或许,舟行得并不快,只是因为作者心中不忍离开妻子的感情使得他竟认为是舟行太快。“疾”字委婉曲折地凸显了诗人与妻子别离之时的不舍。 送别词。送别是在“烽火连三月”的乱离时代。此时离别,不仅令人产生孤独感,更能引人对生存心怀恐惧,因而更使人“断肠”。起二句写送别氛围,上片歇拍强为劝慰,实极悲伤。过片写亲人风帆

11、去后,久久不忍离去,一直目送“舟痕”消没,写出关切、思念深情。有李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妙。结句自问自答,由愿望而失望,词情曲折跌宕。南宋初年金兵逼近长江时,作者为送别妻子南下避难而作。词中表现了与亲人别离的沉痛之感和依依之情。这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因金兵侵扰而带来的苦难。一方面希望妻子走得快些,早离开祸地;另一方面,此一别,归期难定,讯息难盼,生死未卜,又希望妻子走多慢些。劝慰妻子,却更显凄怆。8(四川省棠湖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渔家傲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

12、。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注】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1)“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2)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比喻(借喻)。“尘”喻指世俗的纷扰。拟人(比拟),“春风扫”赋予“春风”人的行为。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实际是表明摆脱了世俗纷扰的隐居生活的清静、自得。(2)上片写隐居之所的美好环境,山水怀抱,花草柔美,茅屋玲珑,环境清净。下片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惬意,午觉醒来,鸟语鸡

13、鸣,贪恋梦境,忘了功名。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9.( 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水调歌头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14、有什么作用? _(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答案 (1)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2)对朝政的不满;(1分)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想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10.(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注】韩元吉,南宋词人,宋室南渡后,寓

15、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2)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为“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答:_(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点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答:_答案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16、(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11(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高三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青玉案张榘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注】张榘(j):南宋人,前后做过句容县县

17、令和江东制置使参议,均为地位低下的职位。 (1)明朝毛晋认为“秋在黄花羞涩处”中的“羞涩”一词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妙在何处。 (2)本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言情,请概括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此黄花经过一夜严霜的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地产生的羞涩、苦闷的心情。 (2)对官场得势者好景不长的警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自己误入官场的愤慨和悔恨。12(上海市奉贤区2011届高三摸底测试)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问题。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吴钩:指刀。剩喜:甚喜,非常喜。然犀处:指采石矶。(1)“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里的“周与谢”指的是_(写出其中一个的人名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