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刑制度若干有争议问题的思考(定稿)_第1页
关于减刑制度若干有争议问题的思考(定稿)_第2页
关于减刑制度若干有争议问题的思考(定稿)_第3页
关于减刑制度若干有争议问题的思考(定稿)_第4页
关于减刑制度若干有争议问题的思考(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关于减刑制度若干争议问题的思考 刘 倩 (西南政法大学 法学院 ;重庆 401120)摘要:减刑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在刑罚执行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减刑制度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憾,如减刑适用率过高,减刑的适用与个别化原则与罪刑相统一原则相违背,减刑程序简单化与形式化等。此外,减刑制度中也存在着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这篇文章将针对减刑制度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阐述减刑权应由执行机关来行使、减刑不应撤销以及减刑属于国家权力的几点理由。关键词:减刑;减刑制度;减刑权归属;减刑撤销;减刑性质 减刑,是指受刑人在刑罚执行期间,由于法律规定

2、事由的出现,国家有关机关依法将其原判决所确定的尚未执行的刑罚适当减轻的制度。减刑制度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促使罪犯自我改造,早日回归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减刑在其适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减刑适用率过高,减刑适用与个别化原则与罪刑相统一原则相违背,减刑程序简单化与形式化等。为了使减刑制度日臻完善,出色完成其在改造罪犯活动中的重要任务,完全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减刑制度重新加以认识。 一、关于减刑权的归属 刑法第79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3、。”根据我国现行的刑事管辖制度,减刑的程序首先由监狱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然后由人民法院裁定是否减刑。尽管如此,关于减刑权的归属仍存在争议,主要有归审判机关说和归执行机关说。 归审判机关说认为,减刑所减的“刑”是审判机关作出的生效判决中所确定的刑罚,是对生效判决的变更,减刑权是审判机关的权力而不是执行机关的权力。“在我国,减刑的实施,是一项审判上的司法行为,它与西方国家相似赦免性质的善时制度不同,后者是由总统依行政权减免执行中的刑罚,是司法上的行政行为。”1“对正在服刑的罪犯减刑、假释,是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裁定减刑、假释的权力,需握于人民法院手中。”2归执行机关说认为,减刑所

4、减的“刑”不是审判机关作出的生效判决中所确定的刑罚,而是对生效判决执行方式的变更,属于刑事执行制度的内容,减刑权是行刑权而非审判权。“减刑是根据罪犯在服刑中的悔罪表现而依法减少原判确定的刑期的执行期限,但并不意味着对原判量刑的改变,不是对罪犯改判减轻处罚。因此,减刑是刑罚执行的变更,是刑罚执行方式的变更。”3“减刑的实质是对刑罚的变通执行方式,而不是对原刑事判决的更改,明显属于行刑的手段,应是刑罚执行的制度。”4“减刑是一项刑罚执行制度,而且是刑罚变更执行制度,其变更的不是刑罚的刑期、刑种内容,而是变更了刑罚执行的场所。”5 本人赞同减刑由执行机关行使,理由如下: (一)从刑罚理论上看,减刑权

5、是行刑权 刑罚理论表明,刑罚权由制刑权、求刑权、量刑权、行刑权四个方面内容构成。制刑权是国家创制刑罚的权力;求刑权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权力;量刑权是审判机关依据检察机关的起诉而决定是否定罪量刑的权力;行刑权是监狱等行刑机关执行刑罚的权力。它们是我国刑罚有效实施必不可少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国家刑事司法权的重要内容。由于减刑的实质是对实际执行之刑的减轻,监狱来行使执行之刑的执行权,故减刑权也应由监狱来行使。 (二)从行刑实践中看,减刑权应由监狱机关行使根据我国刑法典第78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

6、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由此不难得出,减刑适用的条件是罪犯服刑期间的悔改表现情况,而不是原判决所依据的罪犯的犯罪事实。然而,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或是否有立功表现或重大立功表现,法院并不是最清楚,监狱才是最清楚的。然而,实践中,监狱最了解罪犯改造情况,却只有减刑的建议权,人民法院不了解情况,却有减刑的决定权。这只能说明现行法律规定的司法职能不尽合理,混淆了各个部门的职能。这不仅有悖于刑事诉讼的要求,还造成了行刑资源浪费。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其根本任务是审判,自身大量的审判事项本已使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繁重不堪,很难保证有足

7、够的精力来处理减刑事务,减刑权由人民法院来行使,这就使得在实践中,减刑案件的办理往往久拖不决,由于减刑是对罪犯改造的刑事奖励制度,这种奖励就应该及时有效,以让罪犯看到重新回归社会的希望,然后更加努力改造。如果减刑办理时间拖延过长,很可能等到减刑结果办理下来时原来的减刑条件已不存在。这使得减刑这样一个好的法律制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且也浪费了审判资源。实践证明,减刑权由监狱行使是最佳选择。 (三)减刑权不是审判权 之所以说减刑权不是审判权,是因为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减刑与审判的涵义不同。 减刑是在刑罚执行阶段根据罪犯的表现,从而决定缩短实际执行刑期的一种刑事奖励

8、制度,而审判是法院依据罪犯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依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对罪犯进行定罪量刑的一种制度。第二、减刑与审判的依据不同。 减刑的依据是罪犯在服刑期间确有改造情况,然而审判的依据却是被告人的犯罪事实。 第三、减刑与审判的对象不同。减刑的对象是正在监狱服刑的罪犯,而审判的对象是被起诉但尚未审结的被告人。 第四、减刑与审判体现的法律评价不同。减刑是对罪犯在监狱内的积极表现的肯定性的法律评价,而审判是对罪犯的犯罪事实的否定性的法律评价。 第五、减刑与审判的任务不同。减刑是为了激励罪犯积极改造,努力尽快达到矫正罪犯的目的,使罪犯早日回归社会,而审判工作的任务是查证犯罪事实,依法判处刑罚。 二、关于

9、减刑撤销制度目前,我国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等刑事法律对减刑适用的规定可谓明确具体,但还没有减刑撤销的规定。但在理论上,却存在减刑是否应当撤销的争论。主要有应当建立减刑撤销制度说和不应当建立减刑撤销制度说。其中,应当建立减刑撤销制度说认为,减刑是根据罪犯的改造情况以减轻罪犯刑罚的刑事处罚方式,如果罪犯没有达到改造水平,就不应当予以减刑,即便之前减了刑,也应予以撤销。这样方能达到真正改造罪犯的目的。本文认为,不应当建立减刑撤销制度。其理由主要有: (一)减刑违背刑法中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公平正义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罪刑相适应原则最经典的表述为: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罚当其罪,罪

10、刑相称。罪刑相适应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在刑法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人们朴素的公平正义感。“如果一项罪行与之对应设定的刑罚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不一致,那么这就会违背一般人的正义感。”6在刑事立法、刑事审判与刑罚执行阶段,都必须坚持罪刑相适应原则”。7法院的刑事裁判一旦生效,非经正当法定程序,宣告刑不容更改。如仅因罪犯在执行阶段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就减去其宣告刑罚的一部分,不仅改变了法院刑事裁判的既判力和确定性,也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导致刑罚不公正。刑罚权的运行包括四个阶段:制刑,求刑,量刑,行刑。欲使法院判决的刑罚真正落到实处,最终还需要靠刑罚执行机关的实际执行。如果行刑打了折扣,那么必然会造成罪

11、刑不相适应。但对于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罪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使用假释。但是不能减少法院宣告刑确定的刑期。因为罪犯因其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危害,他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惩罚,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以及对自己的罪行表示悔改,是罪犯应当受到的最为基本的惩罚。 (二)减刑不可撤销,容易造成罪犯功利化服刑的“短期行为”现象 减刑的法定实质条件是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立功表现有一般立功表现和重大立功表现,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一般立功表现是指:(1)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的;(2)检举、揭发监狱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3)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12、4)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5)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突出的;(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贡献的8。重大立功表现是指:(1)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的;(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3)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4)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5)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6)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特别突出表现的;(7)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9。 总之,立功表现比较容易认定。但是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不太容易认定,最新的司法解释对“确有悔改表现”有明确的规定,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

13、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尽管如此,由于涉及罪犯的主观心理,法官和监狱警察很难确定罪犯是否“认罪悔罪”。实践中,监狱主要是根据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改造情况,通过“以分计奖,以奖减刑”的方式,来确定罪犯是否可以予以减刑,从而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通常,只要罪犯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能够完成劳动任务,一般情况下监狱就认定该罪犯具有悔改表现。在法院的减刑裁定生效后,如果没有发现罪犯在减刑前有法定的不具有“悔改表现”的事实,就不能撤销减刑。减刑的不可撤销滋生了罪犯在改造过程中的短期行为现像。在以分来决定是否予以减刑

14、的制度下,会使得罪犯的一切行为都要围绕分来表现。在他们努力争取分的过程中,即便他们心里并不认罪悔罪,但为了能够早日获得自由,他们也会“忍气吞声”,假装认罪悔罪,而一旦获得了减刑,他们就肆无忌惮的表现出内心真正的想法。如果减刑不可撤销,那么就无法真正改造罪犯,把这种尚未改造好的罪犯早日放回社会只能是危害社会。同时,减刑也违背了减刑制度“认罪悔罪”的基本要求。 (三)减刑容易滋生司法腐败 由于减刑的程序是监狱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减刑。而罪犯有无“认真”遵守监规,是否“确有”悔改表现,是否能呈报、建议减刑,是否裁定减刑,往往由监狱警察和法官来决定。另一方面,减刑关系到每个罪犯的

15、人身自由,对于罪犯来说利益巨大,诱惑也极大、相信没有哪个罪犯会觉得在监狱服刑比回归社会更好。由于减刑绝大多数情况下给罪犯和其家人带来了极大的诱惑,这就会驱使罪犯和其家人想方设法为其争取减刑。从而,行贿受贿现像应运而生。这就造成了“大墙内的司法腐败”,破坏了司法公正,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四)减刑制度容易成为监狱、法院及其工作人员规避责任的“避风港” 在我国刑罚执行中,减刑和假释都是对罪犯的刑罚执行奖励制度。然而在实践中,监狱和法院却对减刑情有独钟,青睐有加,以致减刑被广泛适用,而假释制度却被束之高阁。原因很简单,就是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刑法修正案(八)对假释的规定是“没有再

16、犯罪的危险”,这一条件主观性过强,没有客观标准,不太容易衡量。而一旦罪犯被假释后,在假释考验期内重新犯罪,特别是实施重大社会影响的恶性犯罪后,国家有关部门往往会倒查监狱为什么建议假释,法院为什么要审批假释申请,从而有的监狱警察或法官就会被追究责任。即使有关部门不追究,法院和监狱也要承担被害人一方的指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这样,“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假释条件规定令监狱警察和法官在假释的适用上谨小慎微,能不动用则不动用。而减刑的条件是往后看的,它可根据罪犯在服刑期间的外在行为表现确定其是否具有悔改表现,标准相对客观,罪犯经减刑释放后再犯罪似乎也与法官、监狱警察无直接关联。而假释的条件既包括“向前看”

17、也包括“向后看”的判断,主观性过强,会留下隐患,所以被限制适用甚至被弃置不用也是情理之中。 三、关于减刑是国家权力还是罪犯权利 关于减刑权的性质,有国家权力说和罪犯权利说之争。国家权力说认为减刑制度是国家的恩惠,国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认为可以减刑或应当减刑时就会适用减刑制度,罪犯无权要求国家对其进行减刑;罪犯权利说恰巧相反,它将减刑视为罪犯的权利,认为罪犯有权依据一定的理由向国家要求给予减刑,而国家则必须满足罪犯的这种权利要求。两种学说中“国家权力说居于主流。”笔者赞成第一种观点,即认为减刑权是“国家权力”而不是“罪犯权利”。理由如下: (一)减刑易造成现行法律法规立法和适用层面上的混乱 依法关

18、押罪犯,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教育罪犯,使其改过自新,从而早日回归社会。减刑权如若包含在罪犯的个人权利当中,即便罪犯没有任何的改过自新,他们仍可以依据这一权利,随时向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减刑,如果国家有关部门不同意减刑,则构成对罪犯减刑权的侵犯。根据我国宪法,公民的权利不能顺利行使时,国家有保障其实现的义务。如若减刑权归罪犯享有,则势必造成现行法律法规与宪法相抵触,引起在立法层面上的自相矛盾,也会使得有关部门在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上不知所措。 (二)减刑不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 “刑事法律制度的首要目的不是保护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而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10。同理,减刑制度的首要目的也不

19、是保护罪犯的人权,而是为了刑罚目的的实现。如若减刑权是罪犯的权利,那么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的权利就会失衡。因为被害人的人身或财产遭受到罪犯的侵害后,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希望法律能够严惩犯罪分子,如果减刑权属于罪犯,他们可以利用这一权利随意减轻自己应受的惩罚,这正与被害人的愿望相违背。这不利于通过刑罚来保障被害人利益的功能的实现。 (三)减刑会刺激犯罪率的上升 减刑权归属罪犯,罪犯想为自己减刑时就可以要求减刑,因为根据现行减刑制度,越是长的刑期,减刑的次数就越多,减刑的幅度就越大,很可能一个被判无期徒刑或死缓的罪犯到最后只需服刑十几年就会出狱,与因比他们所犯还轻的罪行而被判有期徒刑的罪犯服刑

20、时间相当,这会使得罪犯意识到犯严重罪行的成本并不大,这无疑会促使罪犯敢于冒险,刺激罪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再次犯罪,甚至会多次犯罪,最终导致犯罪率的大幅上升。 结 语 减刑,作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之一,在改造罪犯与保障罪犯权利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全文三个部分的论述,笔者对减刑制度几个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只有正确认识这些有争议的问题,才能使减刑制度日臻完善,并充分发挥其在改造罪犯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马克昌. 刑罚通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640.2周振想. 刑罚适用论M.法律出版社,1990.372.3张文学. 刑罚执行变更理论与实务M.人民

21、法院出版社,2000.172一173.4陈敏. 减刑制度比较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杜,2001. 134-135.5王顺安. 刑事执行法学M. 群众出版社.2001.4836博登海默美.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1999.284.7张明楷. 刑法格言的展开M.法律出版社,2003.59-60. 8桑本谦. 理论法学的迷雾M.法律出版社,2008.27.92011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32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102011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32次会议通过:最

22、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several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remission systemLiu qia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w School Chongqing 401120)Abstract: commutation is an important penalties enforcement system, often widely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xecution of punishme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j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