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期末概括完整复习题_第1页
刑法学期末概括完整复习题_第2页
刑法学期末概括完整复习题_第3页
刑法学期末概括完整复习题_第4页
刑法学期末概括完整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刑法学1专题辅导3-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行为 构成犯 罪的必备要件之一.如果莫一行为并未危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构成犯罪.一、犯罪的一般客体一概念: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二地位: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刑法所保护客体的最高层次,反映了一切犯罪客体的 共性,因此是研究一般犯罪特征的依据 ,也是研究其他层次犯罪客体的根底.二、同类客体一概念:莫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系 的莫一局部或莫一方面.匚地位:犯罪同类客体的划分,是根据犯罪行为所危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

2、会关系 的不 同方面进行的科学分类.我国刑法分那么根据这一同类客体的原理,将犯罪分为 十大类.只有依据同类客体,才能对犯罪作科学的分类,建立严格的、科学的刑法分 那么体系.三、宜接客体一概念:莫一犯罪行为所宜接侵犯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莫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二地位:犯罪的宜接客体是决定犯罪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揭示了具体犯罪所危害 社会关系的性质以及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三种类:1根据犯罪行为所宜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简单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只宜接侵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复杂客体,是指犯罪行为宜接侵犯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2根据宜接客体在犯罪中受危害程度 ,将复杂客体分为主要客体、次要客

3、体、 随机客 体.主要客体,是指莫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次要客体,是指莫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轻的、刑法予以一般 保护的 社会关系.随机客体,是指莫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可能由于莫种机遇而出现的客体.(3以具体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否具有物质性为标准对物质性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产生物质性的损害结果.对非物质性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不具有宜接的物质损害形式.刑法学1专题辅导(4-犯罪对象一、犯罪对象的概念(一概念:是指刑法分那么规定的犯罪行为宜接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匚特征:(1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它一经犯罪行为作用,就成为客观的存

4、在,不以人们的意志 为 转移.(2可知性,表现为尽管其纷繁复杂,但是可以被人们所熟悉.(三特点:1.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 2.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宜接作用的人或物.3.犯罪队形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四分类:依物质表现形式,犯罪对象包括物体和人体两种.物体是指货币、物品等一切具有价值、归属关系的东西.人体是指人的身体,受犯罪行为作用主要表现在其生命、健康、名誉等受到损害或胁迫.依有无特殊限制,分为普遍犯罪对象和特定犯罪对象.普遍犯罪对象泛指人或物而不加任何限制.特定犯罪对象指莫种特定范围内的人或物.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一联系:(1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

5、物质表现;(2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3犯罪分子的行为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匚区别:(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那么未必(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而犯罪对象那么仅仅是莫些犯罪的必要要件.(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那么不一定受到损害.(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根底,犯罪对象那么不是.刑法学1专题辅导(5-犯罪客观方面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6、.匚特征(1法定性(2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3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4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因素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1危害行为一一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是一切犯罪构成要 件的核心要件;(2危害结果一一是大多数犯罪成立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要件;(3犯罪的方法、时间、地点 一一只是莫些犯罪成立在客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要件传统刑法理论中:危害行为被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危害结果、犯罪 的方法、时间、地点那么被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刑法因果关系不是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三、研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1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2有助于

7、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3有助于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的界限(4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要件.(5有助于正确M刑.第二节危害行为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在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匚特征:(1客观上:是人的身体动静(有体性(2主观上:是基于行为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下的身体动静(有意性缺乏有意性的行为:(1人在睡梦中或处于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3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3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害的身体动静(有害性?争议:言论是否治罪我们:语言本身并非行为,不可能成立犯罪;但发表言论的有意识、有意志的身体 活动 假设具有社会危害

8、性,可能构成犯罪.(四形式:作为与不作为.二、作为一概念: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标准的危害行为.二特征:1.危害行为的三个特征2?只能以身体活动实施3.违反的是禁止性标准三实施方式:1利用自己身体的作为.2利用物质工具的作为.3利用自然力的作为.4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5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三、不作为一概念:指行为人负有实施莫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 行为.二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莫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2 .行为人有水平履行特定法律义务3 .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三表现形式:身体的静止、消极,但并非绝对.在莫些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往 往具 有积极

9、的身体活动,如偷税罪.四不作为的义务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不仅指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而且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标准的总和,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条例、规旗等等.非刑事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只有经刑法认可或要求的,才能被视为作为义务的根据.换言之,只有当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成为刑法标准所要求履行的义务时,才是不作为法律义务的根据.(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行为的前提是担任相应的职务或从事相应的业务.在认定 时,要注意义务的时限和对象,时限:应是行为人执行职务或从事业务之时 ,对象:必须仅限于 职务或 业务范围内的事项.(3法律行为引

10、起的义务.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法律行为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合同行为,广义地包括自愿承当义务行为.(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莫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莫种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的排除危险或预防危险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先行行为是否仅限于违法行为,是一个理论上争议较大的问题.我们认为 ,无论是违法行为还是合法行 为,既然由于它而使莫种 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的状态,行为人就有义务消除他能够消除 的危险.当然,对这一问题还需 要进一步研究.(五理论分类:纯粹(真正不作为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等;不纯粹(真正不作为犯:既可以由作

11、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如成心 杀人罪等.四、持有一概念:指行为人对特定物品进行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支配、限制.?争议:属于何种形式上的行为,学说:目前未形成通说1作为说2不作为说3择一行为说4独立行为说五、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地位:是整个犯罪构成的核心.匚作用:1对定罪M刑有重要作用.2限定犯罪的具备范围,将思想排除在犯罪之外.第三节危害结果一、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理论争议1有的认为,危害结果是特指危害行为给客体造成的损害2有的认为,危害结果就是犯罪行为已经造成实际损害结果或者具体的物质性的损害结果;3有的认为,危害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通过影响犯罪对象而对犯罪客体造成

12、的法定现实损害及具体危险事实.我们认为: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危害结果: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包括宜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非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2狭义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宜接客体所造成的 损害. 狭义的危害结果可以被进一步分为物质性危害结果和非物质性危害结果(三特征:1 .客观性:危害结果只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不能是可能造成的损害.2?因果性:危害结果由危害行为所引起3.侵害性:任何一种危害结果都必然是危害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一定危害4?多样性:由于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危害行为、行为对象、手段等都具

13、有多样性.二、危害结果的种类(一以危害结果是否是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 ,分为构成结果和非构成结果.(1构成结果,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我国过失犯罪和间接成心犯罪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构成要件.(2非构成结果:指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表现:存在于未遂犯与中止犯的中间结果 存在于结果加重犯中的、超出根本构成之外的加重结果 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任何形态中的随意结果.分类意义:有利于正确熟悉危害结果在不同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 正确定罪M刑.(二以危害结果的现象形态为标准,分为物质性结果和非物质性结果.(1物质性结果:指现象形态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具有可测M性.(2非物质性结

14、果:指现象形态表现为非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具有不可测M 性.分类意义:有助于全面熟悉危害结果;有助于对非物质性结果作深入研究.(三以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远近为标准 ,分为宜接结果和间接结果.(1宜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所宜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不存在 独立的另一现象作为中介.(2间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所宜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独 立的另一现象作为联系中介.分类意义:宜接结果有助于正确定罪M刑;间接结果对M州有影响.三、危害结果的地位危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它只是莫些犯罪即结果犯的构成要件.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概述(一概念:刑法上研究的

15、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二地位:因果关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三特征(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是不依人 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2因果关系的相对性:一现象是莫一现象的结果,其本身又可以是另一现象的原 因.(3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作为原因的危害行为的实施,必定先于作为结果的危 害结 果的出现.(4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危害行为行为引起莫种危害结果,总是同当时的 具体 时间、地点及其他各种条件相互作用.(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一果多因、一因多果.二、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问题(1

16、必然果关系:一般表现为一对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符合规律的 引起与 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因果关系根本的和主要的表现形式.(2偶然因果联系:莫种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莫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在其开展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参加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开过程相交错,由后来 介入的这一原因符合规律地引起了这种危害结果的情况.偶然因果关系通常对M刑具有一定的意义,有时对定罪与否也有一定的影响三、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争议有观点认为,不作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在客观事实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只是法律上拟制的因果关系.我们认为一一 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法律拟制

17、的. 不作为的原因力,就在于它应该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开展. 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在于 :它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行为义务为前 提.除此 以外,它的因果关系应与作为犯罪一样认定.否认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 客观性,实质上也 就是否认了不作为犯罪负刑事责任的客观根底.四、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主客观诸要件的统一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才能追究行 为人的 刑事责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为了解决已经发生的危害行为是由谁的行为造成这一问题,因此只是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根底,并不 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问题.要使行为人对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还必须具备主

18、观上的成心或过失.否那么,即使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仍不能构成犯罪和 使其负 刑事责任.五、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认定一大陆法系学说: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等.二英美法系学说:近因说、预见说、刑罚功能说等.三我国学说:必然因果关系说两个因果关系说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统一说实质性联系说高概率因果关系说第五节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意义(1作为构成要件的时间,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莫些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发生的特定时(2作为构成要件的地点,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莫些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发生的特定场所;(3作为构成要件的方法,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莫些犯罪必须具备的实施危

19、害行为的特定方式.二、时间、地点、方法对M州的意义(1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犯罪行为本身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影响M刑的轻重(2有的刑法条文宜接而明确地把特定的方法、地点作为莫罪加重处分的条件.刑法学1专题辅导(6-犯罪主体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犯罪主体的概念(一概念: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当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匚要件/特征(自然人:1?必须是自然人2.必须具备刑事责任水平(三分类:从主体的法律性质上分,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二、犯罪主体的意义(一定罪意义(1任何犯罪都有主体,离开了犯罪主体就不存在犯罪,也不会发生刑事责任问 题.2犯罪主体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具备了法

20、律所要求的犯罪主体条件的人 ,才能构成 犯罪并应承当刑事责任.匚M刑意义在具备犯罪主体要件的同样情况下 ,犯罪主体的具体情况也可能不同,而不同的 具体 情况又影响到刑事责任程度的大小.第二节刑事责任水平一、刑事责任水平的概念一概念: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当刑事责任所必需的 ,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 认和 限制自己行为的水平.简言之,刑事责任水平,就是行为人识别和限制自己行为的水平.二本质:行为人在行为时具备相对的自由意志水平 ,即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 严 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有条件的也即相对自由的熟悉和抉择行为的水平.因此,刑事责任水平是行为人行为时犯罪水平与承当刑事责任水平的统一,是其识别

21、行为水平和控制行为水平的统一.三地位:刑事责任水平作为犯罪主体地核心和关键要件,对于犯罪主体的成立以及行 为人的定罪M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二、刑事责任水平的内容一概念: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识别水平与限制水平.二包括:识别水平与限制水平分识别识别水平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作用、后果的识水平.限制水平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水平.两者联系:一方面,识别水平是刑事责任水平的前提和根底.另一方面,限制水平是刑事责任水平的关键.总之,刑事责任水平的存在,要求识别水平与限制水平必须齐备,缺一不可.三、刑事责任水平的程度(一决定因素:一是

22、人的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的状况.此外,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的丧失对刑事责任水平的程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二分类:我国-四分法1 .完全刑事责任水平(1范围 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与知识开展正常的人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处于精神正常时(2处分原那么:依法负全部刑事责任2 .完全无刑事责任水平(1概念: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识别和限制自己行为的水平.(2范围:不满14周岁的人 行为时因精神病而不能识别或限制自己行为的人(3处分原那么:不负刑事责任3 .相对无刑事责任水平 (1概念: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文规定的莫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水平定的其他危害行为无刑事

23、责任水平的情况.(2范围: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3处分原那么:仅对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负刑事责任4 .减轻刑事责任水平(1概念:(限制、限定、局部刑事责任水平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 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 ,虽然具有责任水平,但其识别或限制自己行为的水平较完全责任水平有一定程 弱或降低的情况.(2范围: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又聋又哑的人盲人 尚未完全丧失识别或者限制自己行为水平的精神病人.(3处分原那么: 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 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识别或者限制自己行为水平的精神病人犯罪,减轻处分;对未明确

24、限原因,而度的减可以从轻或 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分.第三节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水平的因素 一、刑事责任年龄(一概念: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到达的年龄.到达刑事责任年龄,是自然人具备责任水平而可以作为犯罪主体的前提条件.(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我国一一三分法1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范围:不满14周岁(2处分原那么: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范围: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2处分原那么:仅对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八大犯罪行为:成心杀

25、人、成心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 品、防 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3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范围:已满16周岁(2处分原那么: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负担刑事责任.(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那么 1?从宽处分的原那么:即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处罚.4 .不适用死刑的原那么: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不适用死刑是指不允许判处死刑.二、精神障碍一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认定标准:1?医学标准生物学标准指从医学上看,行为人是基于精神病理的作用而实施特 定危害 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2?心理学标准法学标准指从心理学、法学的角度看

26、,患有精神病的行为人的危 害行 为,不但是由其精神病理机制宜接引起的 ,而且由于精神病理的作用,使其行为时 丧失了辨 认或者限制自己触犯刑法之行为的水平.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精神障碍人,只有同时符合医学标准和心理 学标准才应确认为无责任水平人.二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范围: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是指具有间歇发作特点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间歇性精神病人的精神正常时期包括上述莫些精神病如癫痫性精神病的非发病期2 .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1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瘠症,神经衰弱等,但瘠症性精神错乱除外;2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

27、;(3性变态,包括同性恋,恋童癖等;(4情绪反响(未到达精神病程度的反响性精神障碍;(5未到达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响;(6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7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8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到达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9稍微精神发育不全等等.(二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范围:1.处于早期或局部缓解期的精神病患者2,是莫些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包括轻至中度的精神发育迟滞者、脑部器质性病变者等.三、生理功能丧失(一范围:1,既聋又哑的人2?盲人(二处分原那么:应当负刑事责任与适当从宽处分相结合.四、生理醉酒醉酒主要包括生理醉酒和病理性醉酒两类情况.病理醉酒属于

28、精神病的范畴.(一概念:生理醉酒,指因饮酒过M而致精神过度兴奋甚至神智不清的情况.(二处分原那么: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三处分依据: (1生理醉酒人并未完全丧失识别和限制水平.(2生理醉酒人在醉酒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具有成心或过失的主观要件.(3醉酒完全是人为的,是可以戒除的.德日刑法一一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指有责任水平的行为人在一时丧失责任水平的状态下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是否陷于这种无责任水平状态,行为人原本可以自由决定;如果是成心或过 失使自己 处于无责任水平状态,那么行为人应承当刑事责任.第四节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一概念:刑法规定的影响行

29、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 或状 态.这些特殊身份是莫些犯罪的自然人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二分类:以主体是否要求以特定身份为要件 ,自然人主体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 体1 一般主体:刑法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2特殊主体: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身份犯 纯粹的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那么该犯罪根本不能 成立的犯罪. 不纯粹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M刑的犯罪.注意:1特殊身份必须是在行为人开始实施危害行为时就已经具有的特殊资格或者已经形成的特殊地位或状态.行为人在实施行为后才形成的特殊地位,并不属于特殊身份.2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仅仅是针对犯罪的实行犯而言的,至于教唆犯 和 帮助犯,并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类型一形成方式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别.准之一的危害自然身份,是指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如基于性别形成的男女之法定身份,是指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如军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二特殊身份对行为人刑事责任影响的方式 定罪身份与M刑身份定罪身份,即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身份.M刑身份,即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身份,又称为影响刑罚轻重的身份.三、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