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俄 联 邦 国 家 标 准汽车运输工具乘客室和驾驶室内空气有害物质含量测定规范和方法正式出版物3 1-98/143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莫斯科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前 言、本标准由俄联邦交通部国家汽车运输科研所,俄联邦工业贸易部汽车摩托车技术试验和调试科研中心制定。由汽车运输工具运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K 315)提交。、本标准经1998年10月8日第364号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决议通过并实施。3、本标准首次发布实施。©标准出版社,1998年 未经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许可,本标准不得作为正式出版物全部或部分重印、发行和
2、散发。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目 录一、适用范围1二、规范性引用文件1三、定义、符号和缩写1四、确定有害物质质量浓度的要求2五、测量工具和辅助装置5六、试验准备及试验程序6七、试验结果的处理和手续7八、试验时的安全要求7附件 :根据国标22895-77的车辆分类8附件 B:汽车运输工具运营试验的技术说明书样本(根据国标12.1.005-88,确定乘客室(驾驶室)有害物质含量)9附件 C:汽车运输工具认证试验的技术说明书样本(根据国标12.1.005-88,确定乘客室(驾驶室)有害物质含量)10附件 D:工作气体和校准气体12附件 E:汽车运输工具符合国标12.1.005-88要求的
3、运营试验结果证明样本(乘客室和驾驶室空气有害物质质量浓度)12附件 F:汽车运输工具符合国标12.1.005-88要求的认证试验结果证明样本(乘客室和驾驶室空气有害物质质量浓度)14附件 G:参考书目1620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俄 联 邦 国 家 标 准汽车运输工具乘客室和驾驶室内空气有害物质含量测定规范和方法实施日期:1999年07月01一、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配有火花点火式内燃发动机、柴油机、煤气柴油机的国标22895规定的M1、M2、M3、N1、N2、N3类汽车运输工具并规定以下情况做出要求: 汽车运输工具乘客室和驾驶室内有害物质名称及其允许的最大浓度; 汽车运输工具乘客
4、室和驾驶室内及汽车运输工具试验区域外的有害物质含量(以下称“质量浓度”)的测定方法。按国标22895对汽车运输工具运行分类见附件A。二、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所引用的规范为:国标12.1.005-88 劳动安全标准制度/工作区域空气卫生通用要求国标3022-80 工业用氢/技术条件国标9293-74 (?2435-73) 氮气和液化氮/技术条件国标17433-80 工业纯度/压缩空气/污染等级国标22895-77 车辆运输工具的刹车系统及刹车性能/效能标准/通用技术要求三、定义、符号和缩写本标准相关术语的定义、符号和缩写见表1。表1:定义、符号和缩写术语缩写定义有害物质指在违反安全技术要求时人体
5、组织接触后,可致伤、致病和对健康造成其他影响的物质。正式出版物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接表1 术语缩写定义污染物质指在环境中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物质。工作区域指地面或场地以上2米高,工作人员可经常或非经常(临时)出入的空间。空气中杂质的最大允许浓度.指在一定平均时间内环境中杂质的最大浓度,该杂质定期或长期作用人体时不会产生有害作用,包括不会产生长期不良后果,不会对环境整体产生影响。背景环境污染试验区域内空气中污染物质的实际浓度。工作区域空气中污染物质最大允许浓度.指在日工作8小时但每星期不超过41小时时,通过现代化的分析方法不会在工作过程中或对今后健康及对后代致病或对
6、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浓度。总的碳氢化合物CmHn指危险系数为IV、C1C10(换算为C)脂类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CO指危险系数为IV的一氧化碳。氧化氮Nox指危险系数为III换算NO2总量的NO和NO2氧化氮。丙烯醛C2H3CHO指危险系数为II的烯系列丙烯醛。快速化验指使用任一一种气体分析仪能采集空气后的数秒(分钟)内在信号盘(显示器)上直接显示出试验数字的化验方法。四、确定有害物质质量浓度的要求4.1 有害物质的名称,需确定的质量浓度及其最大允许浓度。4.1.1 汽车运输工具乘客室和驾驶室内的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标12.1.005在工作区域空气中该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4.1.2 有害
7、物质名单,其在汽车运输工具乘客室和驾驶室空气中的浓度及工作区域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量见表。4.1.3 在汽车运输工具试验区域的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不得超过()中所规定空气中杂质的最大允许浓度量。污染物质清单,其在人口稠密环境中的浓度和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量见表3。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表2:有害物质在汽车运输工具乘客室和驾驶室空气中的浓度及在工作区域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有害物质.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20换算成NO2的氧化氮5总的碳氢化合物CmHn300丙烯醛C2H3CHO0.2表3:污染物质在人口稠密环境中的最大允许浓度有害物质.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5二氧化氮(NO2)
8、一氧化氮(NO)0.0850.400总的碳氢化合物(CmHn)5丙烯醛(C2H3CHO)0.034.1.4 根据6.2.3、6.3.1和6.3.4的规定所采集的空气样品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可使用根据4.2规定的工作原理和具有5.2和5.3条规定的特性的气体分析仪,在道路(快速化验)和试验室条件下进行测定。4.1.5 应采用认定的方法对本标准所规定的有害物质在乘客室和驾驶室内空气中的浓度进行测定。这些以()表示的方法的号码见表。4.1.6 环境空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通过号码为()的方法进行测定。4.1.7对于本标准所规定的污染物质和有害物质浓度,可按规定采用其他认定的方法进行测定。表4:汽车运输工具
9、乘客室和驾驶室内的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列表有害物质在测定工作区域空气有害物质的方法指南汇编中所使用的测定方法的号码、出版编号、出版日期一氧化碳(CO)2905-93,出版编号为19,1983总的碳氢化合物(CmHn)2328-81,出版编号为17,1981氧化氮(换算成NO2)1638-77,出版编号为1-5,1981丙烯醛(C2H3CHO)2719-83,出版编号为18,19834.1.8 在根据生产厂家技术守则遵守使用规定的条件下,汽车运输工具生产商应保证车辆在质保期内(或质保行程内)符合上述要求。4.2 测定方法4.2.1 使用以下方法对污染物质和有害物质的浓度进行测定: 气体色谱法:使用火
10、焰电离检验器测量CmHn、CO(转化为甲烷后),使用电子捕获检验器测量C2H3CHO。 声光红外光谱法、电子化学探测法测量CO、NO、NO2。 高效液体色谱法:使用荧光检测器测量C2H3CHO。 化学荧光法、非均质化学荧光法测量NO和NO2。4.2.2 可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精度参数使用其他方法对所列有害物质和污染物质的浓度进行有选择的测定。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4.3 对测量项目的要求4.3.1 和试验车辆需一同提交的还有其技术说明书。技术说明书格式见附件B和C。4.3.2 在对M1类车辆进行试验时,需占满载一半的货物,但不得小于180公斤。M2、M3、N1、N2、N3类车辆需满载
11、进行试验。4.3.3 提交试验的车辆应根据厂方的技术文件进行性能完好、经过调校并配套完整。开始试验时其油箱内应至少加到不少于6个小时的燃料。4.3.4 提交试验的车辆不应有明显的裂纹,车厢外表面不应有裂口,门窗的密封处不应有缝隙,尾气排放系统的密闭性良好。4.3.5 在试验过程中使用车辆生产商规定的燃料。4.4. 试验模式和工作量4.4.1 采用两种类型的试验模式:I:在速度为50公里/小时进行稳态行驶II:厂商规定的最小怠速下4.4.2 内燃发动机车辆乘客室和驾驶室内空气的需测量的有害物质为: 使用汽油和气体燃料的火花式点火发动机的车辆,需测量CmHn、CO、Nox的质量浓度。 柴油机和气体
12、柴油机车辆,需测量CO、Nox、CmHn、C2H3CHO的质量浓度。4.5 进行试验的条件4.5.1 需在硬质路面上进行试验。4.5.2 在以下条件下,确定车辆乘客室和驾驶室内空气的有害物质质量浓度: 当室外气温高于15时,应将供温系统关闭(当室外温度低于10时应打开); 将强制式换气装置关闭; 当室外气温高于15时,关闭室外空气进气(当室外温度低于10时应打开); 关闭内循环系统; 关闭门、窗、天窗和通风口; 关闭空调系统。4.5.2.1 若具有独立的供暖装置,应对其在开启或关闭时车辆乘客室和驾驶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进行测量。4.5.2.2 当对按上述条件对车辆进行检测的技术鉴定结果的客观性产
13、生怀疑时,将在供暖系统、强制通风、空气系统、窗、门、天窗各种可能导致最坏结果的工作状态下(指开启或关闭)进行补测。4.5.3 从M1和N类车辆的乘客室和驾驶室采取空气样品时,需从驾驶员工作位置处进行采集(见图1)。4.5.3.1 从M2和M3类车辆的乘客室和驾驶室采取空气样品时,需从驾驶员工作位置和自驾驶员座位第二排和最后一排乘客座位处进行采集。4.5.3.2从联结式M3类车辆的乘客室和驾驶室采取空气样品时,需从4.5.3.1规定的位置处进行采集,并需从联结处距地面(1500+100)毫米的垂直对称面上补充采集空气样品进行试验。4.5.4 进行试验时的气象条件: 空气温度:tB-零下10至零上
14、25 相对湿度:G-不大于90% 风速:v-不大于7米/秒 气压:P-采集空气样品时的实时气压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1、2、3、4采样点;A采集装置位置和测量点;采样点坐标(毫米):k200+50;l700+50;m300+50图1:-M1和N;- M2、M3、M3(联结式)类车辆驾驶室和乘客室工作位置处的空气采样点五、测量工具和辅助装置5.1 空气样品的采样采用吸取的方式采集空气。采集空气的系统包括空气采样装置、吸量管或吸收容器、浓缩器、软管。5.1.1 使用采集速度在0.1-4.0dm3/分钟便携式单或多通道装置(电动吸气器)作为空气采样器。5.1.2 将空气样品吸入使用惰性
15、材料(玻璃、氟塑料和尼龙)容量为200-600立方厘米的采集容器中(以下简称“容器”)或装有吸附材料(活性碳、硅胶、氧化铝和“杰钠克斯”聚合吸附剂)的浓缩器中,即金属或玻璃筒中。5.1.3 软管使用弹性材料(硅酮胶、聚酰胺、红橡胶)制成,无裂缝和缺口,可被夹具夹紧。5.2 空气样品中有害物质浓度的测量工具5.2.1 试验工具计量性能5.2.1.1 测量工具应能保证对有害物质和污染物质的.值不小于0.5的浓度进行有选择的进行测量。5.2.1.2 测量工具可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精度可测定一定范围的车辆乘客室及驾驶室内有害物质以及人口密集区污染物质的浓度。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5.2.1.
16、3 最小测量范围(毫克/立方米): C2H3CHO、NO、NO210 -2 CO、CmHn 5·10-15.2.1.4 测量误差当使用以下方式进行测量时,平均每立方米的最大输出信号误差分别为: 火焰电离检验器不得大于1 化学荧光法、荧光法、电子捕获检验器不得大于3 电子化学探测法、声光红外光谱法不得大于5使用4.2.1所规定的测量方式所允许的相对基本误差范围为25%。测量气象参数的误差范围为: tB-+1 P-+0.1千帕 G-+1% v-+0.1米/秒5.2.1.5所有使用的空气采样和有害物质及污染物质浓度测量工具需完好无损并按既定程度进行检查。5.3 试验时所用的工作气体和校准气
17、体见附件D。六、试验准备及试验程序6.1 进行试验的准备6.1.1 通过外部观察检查车辆内外表面、玻璃密封物、出气口、门和排气通道的状态。6.1.2 往油箱加油。6.1.3 关闭车辆的门、窗和通风口。将其放置在气温为零下10到零上25的封闭室内至少6小时。6.2 以I类模式进行试验根据4.5.1规定的道路条件以I类模式进行试验。6.2.1 试验前关闭发动机,打开门、窗及通风口对乘客室和驾驶室进行通风。(5+2)分钟后关闭门、窗和通风口。启动发动机开始行驶。6.2.2 将速度设定在(50+2)公里/小时,根据4.5.2设置通风和加热系统的工作状态。6.2.2.1 在试验时(行驶时)不得有其他车辆
18、或其他污染源。6.2.3 以规定速度行驶(20+5)分钟后,根据4.5.3所规定的车辆类别,在相应的试验位置进行快速化验和空气采样。6.2.3.1 根据所用设备(仪器)生产商提供的说明对乘客室(驾驶室)内空气或户外空气进行快速化验。6.2.4 采集空气样品的顺序是: 打开空气采样装置 将10-15倍的空气压入容器或浓缩器中在图1各点处采集的空气样品不得少于5份。6.2.5 结束空气样品采集、关闭空气采样装置、关闭容器和浓缩器进出口通道的夹具,为空气样品贴上标签。6.2.6 停车、熄火、打开车辆的门、窗和通风口进行通风、过(5+2)分钟后关闭门、窗和通风口。6.3 以II类模式进行试验以I类模式
19、试验完毕后,可直接在户外停车场以II类模式进行试验。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6.3.1在距试验车辆半径为(5+1)米的范围内进行快速化验和采集户外空气样品。为此应至少在容器和浓缩器中采集三份户外空气样品并根据6.2.3的规定对污染物质进行快速化验。6.3.2 将车辆放置在其排气口正对口向的地方。6.3.3 启动车辆,使其处于最小转速下的怠速状态。通风和采暖系统的工作状态应符合4.5.2条的规定。6.3.4(20+5)分钟后,根据4.5.3所规定的车辆类别,在车辆乘客室和(或)驾驶室内相应的试验位置进行快速化验和(或)空气采样。6.3.4.1 快速化验车辆乘客室和(或)驾驶室内空气和
20、进行空气采样的方法同6.2.3。6.3.4.2 对车辆乘客室和(或)驾驶室进行空气采样的方法同6.2.4、6.2.5。6.3.5 结束空气采样,关闭空气采样装置,关闭容器和浓缩器进出口通道的夹具,为空气样品贴上标签。6.4 结束试验将通过I、II类模式的试验方法所采集户外空气样品和车辆乘客室及驾驶室内的空气样品送交实验室进行化验。七、试验结果的处理和手续7.1 根据6.2.4、6.3.1、6.3.4规定的样品采集点处的有害物质的平均浓度G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n GiG 1 n Gi=各样品中有害物质的浓度n采样次数7.2 根据试验结果制成证明文件。证明文件形式见附件D和E。八、试验时的安全要
21、求8.1 在对车辆进行道路试验时,应遵守试验机构有关劳动保护的要求()和规则。8.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气罐内压缩气体的有害物质进行化验时应遵守有关要求()。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附 件A(参考)根据国标22895-77的车辆分类表A:车辆类别符号车辆类别特征车辆名称M指用于运输乘客的、至少是四轮(或三轮)的、最大质量超过1吨以上的汽车运输工具。客车和客货车,其改型车辆、大客车和汽车列车M1指除司机座位、不超过八座的汽车运输工具。同上M2指除司机座位、超过八座、最大质量小于5吨的汽车运输工具。同上M3指除司机座位、超过八座、最大质量大于5吨的汽车运输工具。同上N指用于运输货物、至少
22、是四轮(或三轮)的、最大质量超过1吨以上的汽车运输工具。N1指最大质量小于3.5吨的汽车运输工具。同上N2指最大质量大于3.5吨、小于12吨的汽车运输工具。同上N3指最大质量大于12以上的汽车运输工具。同上备注:1、客运汽车列车是指哪怕有一节厢是用于运输乘客的汽车列车。2、当定义鞍座式牵引车类别(N2或N3)时,其总质量是指牵引车处于整备状态加上其半挂车静力状态下传送给牵引车的总质量。3、M2、M3类联接汽车运输工具是由一系列在使用中不可分离的联接单元构成的车辆,可将其视为一辆车辆。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附 件B(推荐)汽车运输工具运营试验的技术说明书样本(根据国标12.1.00
23、5-88,确定乘客室(驾驶室)有害物质含量)B.0 概述B.0.1 厂标和商标B.0.2 汽车运输工具型号B.0.3 变型(版本、改型)B.0.4 类别B.0.5 底盘号B.0.6 发动机号B.0.7 生产厂商地址B.1 通用技术说明B.1.1 车身型号、驾驶室型号(与车身相匹配的)B.1.2 车辆总质量(公斤)B.1.3 乘客室(驾驶室)座位数量B.2 发动机B.2.1 类型B.2.2 型号B.2.3 工作排量(cm3/dm3)B.2.4 额定净功率(千瓦)B.2.5 厂家规定的最小怠速(分钟)B.2.6 燃料B.3 供油和排气系统B.3.1 油箱、加油口密封(是否有及其状态)B.3.2 排
24、气管、相对于车辆垂直平面的排气管口、换气口、门和窗位置的示意图B.4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补充装置B.4.1 是否具有中和器及其型号B.4.2 是否具有燃油挥发采集系统及其型号B.5 换气和供暖系统B.5.1 驾驶员工作位置和乘客位置B.5.2 门、窗、换气口、进气道的车厢示意图B.5.2.1 是否有升降(移动)玻璃、天窗(示意图)和工艺出口(示意图)B.5.3 密封(材料)B.5.4 供暖系统B.5.4.1 供暖系统特点(表B. 1)表B. 1位置加热器类型加热器数量换热器类型驾驶室主要加热器补充加热器备用加热器气体换热器液体换热器电换热器乘客室主要加热器补充加热器备用加热器气体换热器液体换热
25、器电换热器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附 件C(推荐)汽车运输工具认证试验的技术说明书样本(根据国标12.1.005-88,确定乘客室(驾驶室)有害物质含量)C.0 概述C.0.1 厂标和商标C.0.2 汽车运输工具型号(按总体结构特征)C.0.3 变型(版本、改型)C.0.4 类别C.0.5 底盘号(车身号)C.0.6 发动机号C.0.7 生产厂商地址C.1 通用技术说明C.1.1 外廓尺寸C.1.1.1 长度(毫米)C.1.1.2 宽度(毫米)C.1.1.3 整备时的高度(毫米)C.1.2 车辆总质量(公斤)C.1.3 整备质量(公斤)C.1.4 车身标准化术语说明(适用于M1类)
26、C.1.4.1 与发动机位置相关的车身类型(适用于M1类)C.1.4.2 车厢容量:单、双、三容量型(适用于M1类)C.1.4.3 车厢顶部:封闭式、开放式、组合式(适用于M1类)C.1.4.4 驾驶室、车厢侧门数量C.1.4.5 车厢是否具有后门(适用于M1类)C.1.4.6 M2、M3类车厢类型(客车、汽车挂车、半挂车、连接数量和层数)C.1.4.7 驾驶室类型及其车厢配套性(适用于N类)C.1.4.8 发动机相对于驾驶室、车厢的位置C.1.5 汽车运输工具的用途C.2 发动机C.2.1 厂标和商标C.2.2 类型和代码C.2.3 生产厂家地址C.2.4 型号(针对工作流程)C.2.5 工
27、作排量(升,立方厘米)C.2.6 所用的燃料、品牌名称和国家标准代码C.2.7 发动机额定功率(千瓦)(测量方法)C.2.8 厂家调制的最小怠速(分钟)C.3 供油和排气系统C.3.1 供油系统、简述、系统元件性能C.3.1.2 油箱、数量、容量(dm3)、材料C.3.1.3 油箱相对于驾驶室、车厢的位置C.3.1.4 油箱是否具有油箱口,其结构和油箱密封方式C.3.2 排气系统、简述、系统元件性能C.3.2.1 额定功率下的最大允许排气回压(千帕)C.3.2.2 排气管、相对于车辆垂直平面的排气管口、换气口、门和窗位置的示意图C.4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补充装置C.4.1 名称(如,尾气中和系
28、统及其类型、燃油挥发采集系统及炭墨收集器等)C.4.2 厂标和商标(如果有的话)C.4.3 生产商C.4.4 简述C.5 换气、空调和供暖系统C.5.1 简述、换气系统的工作原理C.5.1.1 升降(移动)玻璃、天窗(示意图)和换气口(位于驾驶室、车厢顶部)和驾驶室、车厢内隔板清单C.5.1.2 是否具有工艺出口C.5.1.3 门、窗和出口的密封材料C.5.1.4 强制式换气系统换气装置的类型、型号C.5.2 空调系统名称和类型(如果有)C.5.2.1 厂标或商标C.5.2.2 简述及工作原理C.5.3 加热系统的名称和类型C.5.3.1 工作原理、加热器模式调节说明C.5.3.2 加热器特性
29、(表C. 1)表C. 1位置加热器类型加热器数量换热器类型驾驶室主要加热器补充加热器备用加热器气体换热器液体换热器电换热器乘客室主要加热器补充加热器备用加热器气体换热器液体换热器电换热器C.6 标明与上述特性不同的对试验结果不适用的汽车运输工具的类型和改型,会对既定指标(指汽车运输工具乘客室和驾驶室内的有害物质含量)产生影响。图表信息(最大纸张A4) C.6.1 注明外廓尺寸的汽车运输工具总视图C.6.2 注明驾驶员及乘客位置的乘客室与驾驶室内部设施的图纸、示意图C.6.3 注明相对于车厢、驾驶室的油箱、油管供油系统的装配图(示意图)C.6.4 油箱及其密封系统示意图C.6.5 注明汽车运输工
30、具相对于车厢、驾驶室的排气管和排气口位置的车厢、驾驶室示意图C.6.6 注明换气装置在汽车运输工具位置的系统示意图C.6.7 注明门、窗、天窗、换气口、内部隔板位置的车厢、驾驶室示意图C.6.8 注明强制式换气装置换气扇位置、处于自然或强制换气状态的气流走向示意图C.6.9 注明门、窗、换气口密封元件材料的示意图C.6.10 空调系统示意图(若汽车运输工具具有空调系统)C.6.11 注明加热气流、加热器类型及其标号的加热系统示意图C.6.12 注明减少有害物质排放装置位置的示意图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附件D(推荐)工作气体和校准气体D.1 使用表D.1中所列气体(混合气)作为工作
31、气体:表D.1气体(混合气)最大含量(1/百万)备注CCOCO2NOx氮(N)4000.1特纯或国标9293规定的 1级品N2+O2(合成空气)4001空气、污染等级为国标17433规定的1级氢气(H2)400工业用、国标3022规定A或B型氦(He)根据()规定的A和B型D.2 使用以下测验气体混合物作为校准气体: 空气、氮、氦气中15-150 (1/百万)的丙烷(C3H8)、一类、相对误差范围为2%。 空气和氮气中5-30 (1/百万)的CO、一类、相对误差范围为2%。D.3校准气体源为: 混合蒸汽中经鉴定的C2H3CHO热扩散源、相对误差范围为+10%。 经鉴定的NO2浓缩气体热扩散源、
32、相对误差范围为+5%。附 件E(推荐)汽车运输工具符合国标12.1.005-88要求的运营试验结果证明样本(乘客室和驾驶室空气有害物质质量浓度)第号证明书199 年月日E.1 试验项目E.1.1 汽车运输工具型号 E.1.2 变型(版本、改型) E.1.3 类别 E.1.4 出厂日期 E.1.5 发动机 E.1.6 底盘号码 E.1.7 燃料 E.1.8 里程(公里) 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E.2 试验条件E.2.1 空气温度()_E.2.2 大气压(千帕)_E.2.3 相对湿度()_E.2.4 试验地点_E.3 测量仪器和工具(表E.1)表E.1设备名称设备用途出厂号码工具误差
33、显示范围检测证明号码123456E.4 试验结果E.4.1 试验区域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的浓度(毫克/立方米)(表E.2)表E.2以II模式进行试验启动前空气中杂质的最大允许浓度.(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5碳氢化合物5一氧化氮0.400二氧化氮0.085丙烯醛0.03E.4.2 乘客室(驾驶室)空气有害物质浓度(毫克/立方米)(表E.3)表E.3有害物质怠速按规定速度行驶模式(V=50km/h)空气中杂质的最大允许浓度., (毫克/立方米)采样点号码采样点号码乘客室驾驶室乘客室驾驶室1234112341一氧化碳20碳氢化合物300氧化氮(换算成NO2)5丙烯醛2E.5 结论所提供试验的_ _汽车运
34、输工具名称符合(不符合)国标12.1.005-88规定的_ _ _有害物质名称执行人签字企业领导签字俄罗斯联邦国家标准 51206-98附 件F(推荐)汽车运输工具符合国标12.1.005-88要求的认证试验结果证明样本(乘客室和驾驶室空气有害物质质量浓度)第号证明书199 年月日用于批准汽车运输工具型号,对_ _ _进行认证试验申请汽车运输工具名称F.1 试验项目 F.1.1 厂标或商标 F.1.2 汽车运输工具型号 F.1.3 变型(版本、改型) F.1.4 类别 F.1.5 里程(公里) F.1.6 发动机类型和号码 F.1.7 燃料 F.1.8 生产厂商地址 F.1.9 提交认证的版本 F.2 试验条件和测量工具F.2.1 本试验在_ _ 试验地点_路面类型F.2.2 试验日期 F.2.3 气象条件: 空气温度()_ 气压(千帕)_ 相对湿度()_ 风速(米/秒)_F.2.4 测量仪器和工具表F.1设备名称设备用途出厂号码工具误差显示范围检测证明号码123456F.3 试验结果F.3.1 试验区域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的质量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紧固件销售与市场拓展考核试卷
- 幕墙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考核试卷
- 原油加工过程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纺织品企业绿色供应链与环保措施考核试卷
-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
- 5-11序列信号发生器1-分析与设计
- 1-6码制-二-十进制码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大兴区中考一模物理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4课《刷子李》精美课件
- 2024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物理试卷(一)
- 应急信息报送
- 环境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 医院网络信息安全课件
- 海迈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使用说明书样本
- 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
- 第十三章-希尔德吉德·E·佩普劳的人际关系理论
- 公务用车驾驶员安全培训
- 急性脊髓炎治疗护理课件
- 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南
- 《咖啡理论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