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解释论叶金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2012-09-16 21:34:00来源:清华法学 2011年第5期关键词:第24条;一般条款;无过错责任;实际情况内容提要:侵权责任法第 24条之规定具有一般条款所应具备的模糊性、标准性、授权性等特征,无论从价值基础还是从逻辑角度来看,均可解释为无过错责任的一般条款。其内含的是对“无过错就无责任”原则的反思与批判,授权法官根据“实际情况”来让无过错的行为人分担一定的损失。该条中的“实际情况”,系采由过错之外的归责因素构成的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结构,个案中,法官根据所出场的归责因素的量度及归责指向,来确定行为人是否应分担损失以及分担的数额。
2、一、引言侵权责任法第24条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 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该规定应属民法通则第132条之规定的延续,但又有所不同。其主要不同之处有:一是以“受害人和行为人” 取代“当事人”,二是以“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取代“对造成损害都没有 过错”,再就是以“分担损失”取代了 “分担民事责任”。那么,立法上的这些 变化,意味着什么呢?对此,法工委民法室对其中的一项变化的解释是,由“分 担民事责任”改为“分担损失”的原因有二:一是无过错即无责任,既然均无过 错,行为人就不应承担责任,而只能是分担损失,二是让无过错的当事人“承担 责任”,其感情上难以接受。
3、1而对于其他的变化,法工委民法室未作评论。本文拟从解释论之角度来分析第 24条之规定.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第学习文档仅供参考24条其有何种标准目的、标准结构以及体系定位?其与民法通则第 132条是否有实质性的不同?第132条的解释论论争,在第24条的解释论中有何意义?第24条中的“实际情况”应如何具体化?实践中应如何妥当适用第 24条之规定? 这些均是侵权责任法施行中不得不答复的问题,下面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 论。二、第24条的体系位置与制度框架一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解释论论争民法通则施行后,围绕其第132条之规定,形成了 “公平责任原则论”、 “无过错责任论”、“公平责任原则否认论&quo
4、t;三种主要观点。其中,“公平责任原则论”者认为第132条确立了公平归责原则,2其与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 共同构成了三元归责体系,3民法通则将公平责任上升为一般条款;4“无过错责任论”者认为,第132条属于无过错责任,5反对公平责任原则论, 主张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之间不可能存在第三种责任;6 “公平'责任原则否认论”者则是立足于对“公平责任原则论”的批驳,认为法律规定本身即存在概 念和逻辑上的明显错误,公平责任原则自然是谬之愈远,7其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具体对象、存在认识论上的缺陷。8对于上述论争,通说系采“公平责任 原则否认论",“公平责任原则论”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在坚持,
5、而“无过错责 任论”也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上述讨论中,支持“公平责任原则论”的学者,多将 1922年的苏俄民法 典第406条、瑞士债法第54条、意大利民法典第2045条、德国民 法典第829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87条等规定,视为公平责任原则的学习文档仅供参考比较法上的立法例。9其实,上述法例中除了苏俄民法典中的规定之外,其他 均是针对非常具体的情形而作出的规定,与我国法上的规定有质的区别。例如, 德国法第829条规定的仅是针对在根据其第827条、828条之规定应排除责任的 情况下,于公平要求以及不剥夺维持生计和履行法定抚养义务的限度内,例外地确定赔偿责任;瑞士债务法第 54条则是仅
6、针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责任而作 出的特别规定。而我国的规定,显然覆盖面非常广阔。可以想见的是,侵权责任法生效之后,围绕第24条之规定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学说。笔者认为,第24条的解释不应将视野局限于民法通则第 132 条之讨论,不必再纠缠于“公平责任原则”的妥当与否,而是要从体系背景、立 法目的本身来考虑,思考应如何合理地确定其体系位置。二归责体系与无过错责任的立法模式侵权归责原则历经变迁,在现代逐渐形成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二元结 构,自1953年德国学者Esser的论文始,10二元结构论取得了相当的影响力。 我国学界虽有过错责任一元制,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二元制,以及过错责任、 过错推定、公平
7、责任三元制等不同学说,11但二元结构论占据通说的地位。 现 行侵权责任法于第6条、第7条分别规定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反映了 通说的影响。不过,第6条无疑应属过错责任的一般条款, 但第7条却并非无过 错责任的一般条款。第7条指向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不具有开放性。而且, 其也非“只有与其他法条相结合才能展现其创设效果”的不完全法条,12因为该条中并无独立于其他法条的特别构成或效果。就此而言,第7条并无什么标准意义。这样,我国现行法所采二元结构中,过错责任选择了一般条款加列举之模 式;而无过错责任在列举之外,还于第 69条就高度危险作业规定了小的一般条学习文档仅供参考款,但是否存在无过错责任
8、的大的一般条款,则尚有疑问。无过错责任是否应设一般条款,比较法上存有争议。无过错责任早在罗马法 中即已存在,后在近代法的发展中,作为过错责任之例外,其范围逐步扩大,种 类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过错责任并非是根据统一的体系而被导入现行法,而是基于不同的动机或多或少地杂乱地发展起来的。13现代法上,学者们开始讨论 无过错责任的立法模式问题,探讨到底应采一般条款还是特别立法模式。德国、 奥地利等国采行的均是特别立法模式。14但此种模式易导致立法漏洞,在实践 中引发评价矛盾。故有学者建议,或者设立无过错责任的一般条款, 或者容许无 过错责任一般要件的类推适用。15瑞士的责任法修订委员会认为,支持一般条
9、款的根本基础在于特别立法模式本身的缺陷,即:不完整性;相同类型,不同的 处理;以及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16还有学者指出:因为危险责任完全建立 在一个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出于公平的要求,应当通过一般条款统一调整危险责 任。17瑞士侵权法草案、奥地利和捷克损害赔偿法草案、甚至在立陶宛法律中, 均可以发现这样的一般条款。不过,反对针对危险责任采取一般条款的人也不在 少数,这些反对意见导致欧洲民法典小组所起草的共同参考框架中的危险责任, 又回归到目前单行调整的模式上。18笔者主张无过错责任采一般条款加类型立法模式,一般条款中需包含一个开 放的、弹性的归责要素体系,而具体无过错责任类型则需根据类型成熟度
10、和实践 需要来单立。19现今,我国侵权法立法业已完成,接下来的应是解释论的工作。 那么,解释论上,我国现行法上无过错责任采行的是何种模式呢?对此, 首先需 考察一下侵权责任法中有哪些条文涉及无过错责任。有学者认为,侵权责任法中规定无过错责任的条文有:监护人责任第 32条;使用人责任第 34、35条;产品生产者责任第41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第48条;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环境污染责任第65条;高度危险作业损害责任第69条;民用核设施损 害责任第70条;民用航空器损害责任第71条;占有、使用高度危险物 损害责任第72条;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或高速轨道运输工具损害责 任第73条;遗失、抛弃高度危险
11、物损害责任第 74条;非法占有高度危 险物损害责任第75条;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第 78、79、80、82 条;建筑物倒塌致人损害责任第 86条;公共场所等挖坑损害责任第 91 条。20这些列举性规定中的有些类型是否为无过错责任,尚有争议;同时, 其中第69条为高度危险作业责任的一般条款。21这样,无过错责任之立法, 于现行法上已有列举式的类型立法和小的一般条款。而于此之外,是否还存在无 过错责任的大的一般条款,22则涉及第24条的定位。三第24条之定位与架构解释论上,笔者主张将第24条定位于无过错责任的一般条款,主要理由包 括:首先,从价值基础来看,第24条规定行为人没有过错也要分担损失,
12、此处 损失“分担”的思想基础,显然系基于对“没有过错就没有责任”之信条的反思 与批判,其认识到一概地没有过错就绝对没有责任之不妥,试图在行为人没有过错时,根据其他的归责因素来确定损害的分配。这些均是非常典型的无过错责任 思想的表达,无过错责任实质上就是对过错责任之中“没有过错就没有责任”原 则的否认,由过错之外的归责思想构成责任的基础。无过错责任原理的生成,矫 正了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将过错责任限制在了 “有过错就有责任”的范围之内。 可见,第24条反映的正是无过错责任的基本理念。在此前提下,技术上不可能 也不必要去将无过错分担损失的价值理念人为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第24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13、条的基础,另一部分作为第24条之外的无过错责任的基础。至于“分担损失” 之表达,非假设前文法工委民法室所解释的那般,23反倒是恰恰表达了该条无 过错责任损害分配之属性。其次,从逻辑层面来看,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在这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第三种责任。24二元归责体系之下,过错和无过错责任于 逻辑上即覆盖了责任的全部领域。第 24条为行为人所确立的负担,逻辑上怎么 也不可能逃出无过错责任的射程。至于,有学者认为:第24条的公平责任就是原因责任,其以加害行为和损害之间密切联系作为确定责任的依据,显然是和过去的原因责任没有本质区别。25对此,笔者以为该观点尚有商榷余地。一方面, 价值无
14、涉wertblide的引发verursachung并不足够成立责任,尚需由相 应行为或其他构成要件形成的特殊法律基础的加入,仅仅因果关系,不能导向责 任。26另一方面,第24条也并非是以“加害行为和损害之间密切联系”为责 任的基础,而是以因果关系为前提,由“实际情况”来确定责任的有无。所以, 第24条也绝不是退回到了结果责任。再次,第24条具备一般条款的基本特征。一般条款是涉及社会评价的标准 事实构成要素,特别表达在其高度的模糊性,并以此来构建出法律标准的核心内 容。27 一股条款具有模糊价值,具因非常空灵而富有弹性,从而为法官自由裁 量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一般条款相当于对法官的空白授权,由法官
15、在个案中进行 价值补充,来实现个案正义。联系到第 24条之规定,其中“受害人和行为人对 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之表达,限定了效果适用的前提条件,即当事人无过错; 28 ”由双方分担损失”之表达,设定了法律效果,该效果具有弹性,分担的比 例未作任何限定;而在当事人没有过错的前提下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发生分担 损失的效果,该条规定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从而完全授权法官根据个案情境学习文档仅供参考并依一定价值判断来作出决断。可见,第 24条具备了一般条款所应具备的标准 性、授权性、模糊性等特征。这样,具有一般条款特征的第24条之规定,基于对“没有过错就没有责任 原则”的反思与批判,授权法官根据“实际
16、情况”来让无过错行为人分担损失, 无论是从价值基础还是从逻辑层面来看, 均可定位于无过错责任的一般条款。 也 许有人会从第24条所处位置、立法者意图等方面,来质疑其一般条款的属性。 其实,解释论的自由度远非想象的那样狭窄。 比较法上不妨来看一看法国民法第 1384条第1款之规定:个人不仅应对自己行为所致损害承担责任,而且还要对 由其负责之人及照管之物导致的损害负责。 该款规定中的物之责任,后在司法实 践中被解释发展为严格责任的一般条款。有学者指出:第1384条第1款规定的立法原意是明确保管人的注意义务,将其转化为严格责任的一般条款是法院的功 绩。29这里,法国法上从如此遥远之处尚且能解释出一般
17、条款,那么将第24条解释为一般条款,还有什么可犹疑不决之处呢? !作为一般条款,第24条的基本标准结构为:以“受害人和行为人均没有过 错”为前提,根据决定损害分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行为人“分担损失”的 数额。该标准中的要件和效果均具有弹性, 故该条适用之中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 来应对这些弹性,来确定“实际情况”的具体化方向以及影响损失分担数额的因 素。对此,下文将作详尽的展开。而就适用前提来看,不同于民法通则第 132条之规定,第24条以“受害人和行为人”取代了 “当事人”之表达。比较 而言,“当事人”的意义较为宽泛,而“行为人”表达之中暗含了因果关系的要 求,故损害需要是行为人导致的。这样
18、,原可适用民法通则第 132条的那些 被告人分担并非由其导致的损害的案型,就不可以适用第24条来解决。学习文档仅供参考三、第24条之适用:“实际情况”与“分担”比例一“实际情况”的构成“实际情况”的解释,需要从第24条的标准目的出发。第24条意在防止绝 对地“无过错即无责任”所导致的不合理结果,在行为人虽无过错的场合,根据 其他的归责因素来让行为人合理分担损失、 承担无过错之责任。鉴于无过错责任 之附加实质上为风险的分配,故“实际情况”可以解释为所有与风险分配之价值 取向相关的情况。这样,可以把过错归责之外的所有归责思想引入,从而由这些归责思想来确定哪些情况属于这里的“实际情况”。“损害赔偿法
19、不是由单一归责原则来统治,而是由许多具有同等价值的归责原则相互配合来确定的。” 30侵权责任法之中,过错之外的归责原理可透过第24条之中的“实际情况”来影响损害的分配。这样,“实际情况”的解释将取决于现行法秩序之中于过错 之外承认了哪些归责因素。对此,除了从现有立法材料中抽取之外, 还可以由通 行的价值观念中提炼。联系我国立法并参考实践与学说,笔者认为,构成“实际情况”的归责因素 包括但不限于:利益获取、风险的开启与维持、风险控制的可能性、损害分散的 可能性、合理信赖、受害人自我保护可能性等。首先,利益与风险同在的思想直 接影响着损害的分配,在行为人虽无过错但却从致害活动中获益的场合,分担一
20、定损失将成为获利的成本之一。正如学者所言,归责基础和正义标准包括利益和 相应风险的一体性。31不过,这里的利益不限于经济利益, 也可以包括精神上 的利益,32像监护人责任的正当化应包含了监护人精神利益的考虑。这样,行为人获益因素将构成第24条中“实际情况”,从而可引起“分担损失”之效果。学习文档仅供参考其次,风险的开启与维持、风险控制的可能性也是重要的归责因素。风险开 启与维持作为考量因素,其力量系来源于因果律,盖开启或维持一定风险,提升 了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风险虽然本质上具有无法完全被控制的特征, 但总 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可能性。将风险控制可能性作为确定考量因素之一,可诱 导可控制风
21、险之人尽可能地控制风险, 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轻损害或防止 损害的产生。所以,上述因素也可构成第 24条所言的“实际情况”。侵权责 任法之中,第九章规定的高度危险责任,典型地表达了这些归责因素的影响。 考虑到第69条之高度危险作业责任的一般条款属性,33故涉及高度危险作业 的案型应适用第69条来解决,而不应当越过第69条来适用更上一级的第24条。 但涉及高度危险作业之外危险源的案型,在已超出第九章规定的类型时,可考虑 适用第24条,让危险的开启或维持者分担一定损失。再次,现代高风险社会损害承担社会化趋势之下, 损害分散的可能性获得了 越来越多的重视,损害分散可能性已成为重要的风险分配因素。
22、 在非因过错导致 的损害事件中,法律倾向于将损害分配给具有分散损害可能性的当事人来承担。 这里,损害的分散需要一定的连接点,处于这样的连接点上的当事人,就会成为 法律上损害的承担者,而该当事人可继而实现其分散损害的可能性、 通过一定途 经将损害进一步分散出去。损害分散的基本途经为保险,有学者指出,保险具有 研细损害的效果,损失风险透过企业核算由公众承担了, 或者由全体投保人分担 了。34保险之外,企业还存在透过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来分散风险的可能性,盖企业承担的事故责任可记入企业成本, 通过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使损害最终由众 多的消费者分担了。这样,在企业为一方当事人的场合,让企业承担相应风险的 理
23、由相对充足一些。现行法中,产品责任典型地反映了损害分散可能性在损害分 配中的影响,而第24条的适用中,可根据行为人是否具有分散损害的可能性这 一 “实际情况”,来确定损失的分配。学习文档仅供参考止匕外,受害人方面的一些因素也直接影响损害的分配。 首先,受害人对所处 领域安全性的合理信赖,是影响风险分配的因素之一。合理信赖的存在,意味着 受害人的行为与法秩序相吻合,合理信赖的落空会使法秩序遭到破坏,而保护合 理信赖、使受害人免受损失,也就防止了秩序的动乱。不过,信赖合理性具有程 度的不同,信赖合理性程度越高,将风险分配给行为人的合理性也就越高,信赖合理性的程度将会被与其他的考量因素综合起来,共同
24、影响风险的分配。其次, 受害人自我保护可能性的大小,同样影响风险的分配。在受害人完全没有自我保 护可能性的情况下,假设不提供法律救济,受害人就会处于完全无助的境地, 而 这正是法律所应防止的。没有自我保护可能性的情况下,受害人的行为也就没有 任何不妥之处,自应在风险安排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故有学者指出:当自我保护 的可能性丧失时,与危险相连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就发生了。35现行法秩序中,民用航空器经营者责任的附加之中,应包括了对受害人无自我保护可能性因素的“实际情况”所可容纳的考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因素, 前文所述的影响因素 并不构成一种封闭的框架,“实际情况”具有一种开放、动态的构造。个案中会 有
25、不同的因素介入,并且各项因素往往以不同的强度出现。 这样,就需要法官综 合考量各因素的量度来得出结论。 许多案型中,责任附加均是多项归责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例如,在产品责任中,利益获取、损害分散可能性、危险开启和控 制等归责因素,共同指向了生产者责任。当然也存在不同归责因素指向不同的方 向,从而发生相互抵消效果的情形。总之,第 24条中的“实际情况”系由不同 归责因素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结构,侵权法也借助于该结构来适应社会的 发展,将社会归责观念的演变适时地吸纳进来。学习文档仅供参考二行为人“分担”比例确实定第24条适用中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在确定行为人应分担一定损失时,应 如何来确定具
26、体的分担数额。这实际上就是法律效果具体化的问题, 对此,和构 成问题一样,均应是在多重因素综合考量基础上得出结论。第24条的适用,以行为人没有过错为前提,通过构成“实际情况”的所有归责因素的综合评价,来 得出是否应适用该条规定的结论。当各项归责因素量度综合形成的合力,到达一 定的阀值时,第24条即被启动。36而启动第24条的所有因素,同样决定着作 为第24条适用之效果的损失分担数额,这二者均是在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中 进行的。对此,可形象地由一个拉力结构来说明。 具体而言,不同个案中所出场的构 成“实际情况”的归责因素会有不同,这些归责因素还会以不同的量度出现。这 样,不同的归责因素会以不同的
27、力度将损害拉向不同的方向,相互发生抵消或叠加的效果。损害被合力拉得越是靠近行为人, 行为人分担的损害数额就越高。 法 官正是根据这些拉力的大小与方向, 来判断抵消和叠加的最终效果,进而确定妥 当的分担数额。例如,在行为人有所获利,而受害人一方存在分散损害的可能性 时,这两个归责因素就会发生相互的竞争与角力;此时,如果行为人之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有用性,则该因素就会站在行为人一方,将损害推向受害人,虽然其 推动的力度是有限度的;假设还有其他因素存在,则又有新的力量进人该拉力结 构。最终,法官是在权衡各项拉力的力度和方向之后,得出结论。至此,第24条的定位、适用等问题,基本上均已清晰了。最后,需要强
28、调 的是,虽然第24条应解释为无过错责任的一般条款,并根据前文所述的框架加 以适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中的无过错责任可被无限度地追加,标准的弹性不学习文档仅供参考应被滥用。相反,法官应当谨慎适用的 24条之规定,敏锐地体悟通行的归责理 念,恰当地确定是否让无过错的行为人承担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量,以实现个案正义。第24条的过度扩张,会削弱过错责任,危害行为自由。实践中,可通过 类型化等方式来适度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妥当分配损害,将无过错责任限定在 合理的范围之内。四、结论侵权责任法第24条之规定中“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 错”之表达,确定了其适用的领域,即双方均无过错的场合,而“由双
29、方分担损 失”的法律效果之规定,宣示了无过错也有责任的取向。可见,第 24条中隐含 的思想正是对“没有过错就没有责任”原则的反思,其预见到了行为人无过错时, 一盖将损失留在原处之不妥,故而授权法官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改变“将 损失留在原处”的规则。“实际情况”的抽象与模糊,正反映了一般条款所具有 的空灵之特征。所以,第24条应属于无过错责任的一般条款。第24条适用中的核心问题是“实际情况”的构成以及分担数额确实定,“实 际情况”应解释为由所有过错之外的归责因素构成的开放的、动态的体系,构成该体系的归责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利益获取、风险的开启与维持、风险控制的可 能性、损害分散的可能性、合理
30、信赖、受害人自我保护可能性等。个案中需根据 归责思想来确定有哪些“实际情况”需要考量,并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确定是否 应启动第24条之规定。行为人的分担数额,取决于构成“实际情况”的各项归 责因素的量度和归责指向,法官根据各项归责因素之量度的抵消或叠加状况, 来 确定合理的分担数额。学习文档仅供参考注释:1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 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页。2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以下。3参见刘士国:“论侵权损害的公平责任原则”,法律科学1989年第2期。4参
31、见孔祥俊:“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5参见吴文翰、崔建远: “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4期;崔建远、袁久强:“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考察与评论”,当代法学1990年第3期。6参见房绍坤、武利中:“公平责任原则质疑”,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7参见米健:“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思考”,中外法学1997年第1期。8参见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以下。9参见石柱华:“试论公平责任原则”,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学习文档仅供参考10参见 Josef Esser, Die Zweisp
32、urigkeit unsers Haftepflichtrechts, JZ 195311参见前注7,米健文。12参见德Karl Larenz: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五南图书出版股份台湾1996年版,第155页。13参见 Gerd Rinck, Gef?hrdungshaftung, Verlag Otto Schwartz & Co. G?ttingen, 1959, S. 2014在采行特别立法模式的国家,是否可以类推适用危险责任规则,也存在争议。德国法拒绝进行类推适用,而奥地利法则认可类推适用的方式。类推适用的认可,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于一般条款了。止匕外,比较法上,语词使用具有多
33、样性,“危险责任也有着风险责任、严格责任、 客观责任、非直接责任、无过失责任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第402页。本文中引用文献时所言的“危险责任”,均是指无过错责任。15Vgl. Erwin Deutsch/ Hans-Jtgen Ahrens, Deliksrecht, Carl Hezmanns Verlag KG.K?ln, 4. Aufl. 2002, S. 167.16Vgl. Susanne Hehl , Das Verh?ltnis von Verschuldens -und Gfef?hrdungs
34、haftung, S. Roderer Verlag, Regensburg, 1999, S. 118.17参见奥海尔穆特?库奇奥:“损害赔偿法的重新建构:欧洲经验与欧洲趋势”,朱岩 译,法学家2009年第3期。学习文档仅供参考18同上注。19参见叶金强:“风险领域理论与侵权法二元归责体系”,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20参见梁慧星:“中国侵权责任法解说”,北方法学2011年第1期。21参见王利明:“论高度危险责任一般条款的适用”,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22大一般条款的存在不会使小一般条款失去存在意义,小一般条款的存在也不会与大一般条款相冲突。大一般条款之下,小一般条款可以使得在其辐射范
35、围内案型的裁决,更加明晰。23坚持侵权责任仅为过错责任者,会倾向于将无过错责任排除出侵权法领域,德国法中即有学者认为危险责任不再属于侵权法。 Vgl. J. von Staudingers , Kommentar zum BGB, Buch 2, § 823825, 1999, S. 16.我国立法传统上,无过错者对损失之分担多被表达为“承担民 事责任”,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均是如此。故第24条用语的变化,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改变不了其让没有过错的行为人消化一定损害的事实。24参见前注6,房绍坤、武利中文。25参见张保红:“公平责任新论”,现代法学2009年第4期。26 参见 Ernst von Cammerer, Der Verschuldensprinzip in Rechtsv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氯代特戊酰氯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医用氧气减压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中国铜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用数对确定位置》课件
- 2024年中国离心式离合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力的知识点总结
- 计划生育“五关爱”联系协议书
- 《电子修详通peixu》课件
- 《学雷锋主题》课件
- 2024年度酒吧营销推广合作协议3篇
- 个人简历模板(5套完整版)
- 英语-时文阅读-7年级(8篇)
- 四年级算24点比赛试卷打印版难(共8页)
- 英文科技论文与写作课后习题
- 病理科优化制片及染色流程
- 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 外科电设备使用之超声刀PPT优秀课件
- 样地监测方案
- 一训三风建设与方案
- 内科学教学课件:肝性脑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