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实现重大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3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95.6亿元,年均增长17.1%,快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增长,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为此,特编制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区循环经济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了很大
2、进展,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从我区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看,也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我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匹配条件较好,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但从总体看,资源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循环型产业链初步建立。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一些骨干企业技术
3、装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从企业、工业集聚地区和典型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在不同层面积累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牧业领域,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活用能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绿色产业优势突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产品品牌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绿色食品原料监控面积达到1524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80多家,产品数达到243个,绿色食品产品数和生产
4、总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位居全国第二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政策环境良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了方向,并将制定实施一系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相继还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区循环经济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也应看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一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忽视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仍然存在,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及其建设机制与保
5、障措施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二是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如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等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水平较低,尤其是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循环”的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三是重点产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数量有限,工业园区尚未形成循环型产业链条,制约了生产工艺的更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成本较高,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提高了污染监控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成本。四是缺乏高效的循环经济运
6、作机制和价格体系,循环经济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存在着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缺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投资、补偿和回收处理机制。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总体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绿色消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围绕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沿109国道循环经济带和若干个循环
7、经济示范园区;强化政策导向,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技术进步;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二)基本原则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在开采利用环节,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浪费,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有效节约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按照能源保障、运输和加工能力,安排资源开发规模,以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循环型社会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选
8、择一批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且资源消耗比较大的园区和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在农业、工业和社会各领域,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与市场主导相协调。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行为,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符合
9、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示范企业、工业园区和农牧业园区。经济增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速度,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达到29500元。资源开发与利用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煤炭回采率达到6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60%,农牧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达到45%。废弃物产生环节。有效控制废弃物排放,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6.8%;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年降低率大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每
10、年减少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再生资源利用环节。提高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至50%,城市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分别达到60%和50%。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总人口控制在2480万人以内,耕地面积保持在667万公顷;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草原植被覆盖度和质量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平均大于280天。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指 标2004年2005年2010年备注经济增长全区生产总值增速(%)13预期性指标人均生产总值(元)113051602629500预
11、期性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回采率(%)45>60预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吨标煤)降低25% 约束性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降低30%约束性指标农牧业灌溉水利用率(%)35>45预期性指标废弃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每年减少10%约束性指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预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万吨)降低6.8%预期性指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预期性指标二氧化硫排放(万吨)降低4%预期性指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4570预期性指标再生资源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0预期性指标城市中水回用率(%)50预期性指标可持续发展总人口(万人)2
12、480约束性指标耕地面积(万公顷)711.5 667万公顷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20约束性指标三、发展布局根据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一带多区”的产业空间结构,突出区、带结合,加快推动沿109国道的循环经济带和以重点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布局。一带是沿109国道,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盟乌斯太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带。多区是以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工业园区,充分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各园区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以蒙西、包钢、包铝、乌兰水泥、白音花-霍林河、伊敏等工业园区和企业为重
13、点,统筹规划管理,加强土地资源控制,严格入园企业规模、性质及资源环境综合控制要求,制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突出特色产业和主导企业的发展,加快配套互补、合作衔接,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强势,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推进园区集约用地、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供水和废物集中处理,实现园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规模化经营,发展跨园区的信息与物流网络管理协调机构。蒙西重化工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蒙西、神华、北方联合电力等企业为龙头,构建煤矸石、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煤化工产业链。利用煤矸石、风积沙、炉渣等,制造高标号低碱水泥,从水泥窑尾废气中,提取回收纯度可达到食品级的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4、制造纳米级轻质碳酸钙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依托园区企业的自备煤矿,筹建洗煤厂,选出精煤用于炼焦,其副产品煤矸石、中煤及煤泥用于蒙西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废渣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提取氧化铝的废弃硅钙渣作为生产水泥的熟料。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以兰太公司、庆华集团为重点,发展盐化工和煤化工。盐化工要依靠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电解生产金属纳、氯酸钠、烧碱为龙头,积极开展主副产品深加工。煤化工以国际先进水平焦化装置为重点,加强与盐化工的结合,开展煤化工产品的综合利用。包钢生态工业园区,积极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通过实施锅炉改烧煤气、高炉余压发电、总排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
15、利用和含铁废料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实现钢渣零排放,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3%以上。包头铝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包铝、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希望铝业为支柱企业,以电厂为基础,以铝电联营为核心,以铝业为龙头,电解铝及铝的深加工为主线,构建电力产业链和铝产业链。托克托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有限责任公司等为支柱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金属冶炼等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链,以优质专用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经生物发酵生产原料药、人用兽用药物制剂;淀粉副产品蛋白生产饲料,用于养殖业、畜牧业。金属冶炼产业链,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氧化铝通过电解生产电解铝,发展
16、铝制品加工。乌兰水泥工业示范区,以乌兰水泥集团为支柱企业,加快推进节能降耗和废弃物资回收再利用,充分利用城市中水、水泥熟料生产余热和城市垃圾焚烧热量发电,同时,利用周边的风积沙和电厂的粉煤灰生产水泥,形成热电联产闭合循环链条。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通辽梅花味精生物公司、通辽万顺达淀粉公司等为支柱企业,构建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和电、铝加工产业链,加快引进玉米深加工、铝业等大中型生产企业,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业关联度。赤峰市宁城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肉鸭产业化科技园,以塞飞亚集团为龙头,推行公司加农场,农场连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建设成为集“鸭繁育、屠宰加工、熟食生产、沼气发电、生物肥料制造”为
17、一体的现代科技园区。四、重点循环型产业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重点围绕工业和农牧业两个领域,在主要行业,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在重点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一)循环型工业构建重点产业循环经济链条,初步形成能源、冶金、化学、建材循环产业链,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增强,企业清洁生产持续实施,生态工业园区有效运行,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1煤电工业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对地方小煤矿进行整合改造,扩大单井生产规模,提高机采比重。改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发展煤炭洗选加工转化技术,提升煤炭工业的产品档次,
18、减少污染和浪费,对原煤产品进行粗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煤炭洗选比重达到60%。积极发展大型超临界机组和联合循环机组,鼓励电厂利用中水,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鼓励呼市、包头发展城市垃圾发电,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以煤炭开采、洗选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煤系高岭土、粉煤灰、矿井水等为重点,积极开发下游产品。构建原煤发电、原煤精煤焦炭、煤矿开采洗选煤矸石和原煤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煤矿开采煤系高岭土氢氧化铝特种氧化铝水泥等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2冶金工业以钢铁生产为核心,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通过完善钢铁生产
19、的上下游产业链,提高钢铁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加强钢铁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钢铁生产中产生的煤气作为锅炉、加热炉、燃气发电等的燃料,废渣作为水泥厂的原料,废水用于中水系统,热能用于发电、取暖或制冷系统,各环节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发挥钢铁企业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物消纳处理功能,加快处理和消纳城市废塑料,实现废弃物再利用,到2010年力争消纳社会废钢200万吨,废塑料33万吨。以铝电联营为核心,以电解铝、铝深加工、建材和热电联产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间合金及下游延伸产品,积极利用废铝资源,大力开发再生铝工业。以稀土制造业为突破口,加强稀土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
20、术开发,拓展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构建矿石铁精粉烧结矿机械加工业、矿石铁精粉烧结矿铁渣钢渣建筑材料、转炉煤气回收供轧钢系统使用、TRT高炉煤气发电、煤电电解铝铝加工(板、带、箔)再生铝、矿石稀土精矿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应用材料5条产业链。3化学工业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碱化工为核心。煤化工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气化、甲醇合成、脱硫及脱碳等技术,将能源工业产出的煤炭(含低品质褐煤)、焦炉气、煤层气以及冶金行业产生的高(转)炉气转化为各类油品、烯烃及聚烯烃、甲醇、二甲醚及系列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合成氨、尿素及其深加工系列产品。天然气化工以甲醇和羰基合成为主,开发醋酸、醋酐、醋
21、酸纤维素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盐碱化工在提高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的基础上,扩大烧碱、纯碱、PVC产业规模,充分利用氯气资源开发新型消毒剂、漂白剂等系列产品及氯化聚乙烯、氯化聚氯乙烯等改性塑料建材原料;利用金属钠开发靛兰等有机染料和甲醇钠等系列医药中间体,实现盐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以神华集团和蒙西集团重点,发展煤液化、煤气化和煤焦化产业链,以中盐集团为龙头,发展盐碱化工,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金属钠及盐碱化工基地。4建材工业坚持国家建材产业政策,加快引进应用大型化、节能化和智能化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努力开发劣质能源、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积极利用煤矿及发电厂废弃的煤矸石、矿
22、山尾渣、粉煤灰以及钢铁厂的冶炼废渣生产水泥,有效消除工业垃圾,使水泥生产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到2010年,通过使用工业废弃物生产水泥产量力争达到300万吨。水泥企业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加强旧建筑材料、煤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适应建筑功能的改善和建筑节能的要求,满足不同建筑结构和不同档次建筑的需要,利用能源、冶金及化学工业产生的废渣,引进先进技术,鼓励发展一批低能耗、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的新型墙体材料。以乌兰水泥为龙头,构建煤矸石空心砖、实心砖等建筑材料;煤系高龄土、石灰石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
23、新型墙体材料;钢渣建筑材料等废弃物再利用产业链条。5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进先进适用农牧业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构建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粮油食品循环经济链条、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产品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形成农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框架。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以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加强对农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推进农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到2010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达到60%以上。提高畜产品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利用水平,加强对富
24、含免疫球蛋白和血红素的动物血液的提取利用、富含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的牛初乳的利用。在废弃物集中的地区,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农畜产品资源化基地。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加大对动物骨血、脏器的开发利用,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二)生态型农牧业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牧业循环经济理念,围绕乳、肉、绒、粮油等优势产业,推广清洁生产模式,以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以废弃物资源化为纽带,调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生产无公害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推动粗放型农牧业向集约高效型农牧业转变,形
25、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安全、名牌农畜产品。生态型种植业。结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种植和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引导种植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启动以“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使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目标的“两减三保”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加大农家肥、沼渣、沼液等有机肥的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进先进施药机械,建立精准施药示范区。到2010年全区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量降低30%左右。秸秆综合利用。扩大秸秆
26、利用渠道,引进开发秸秆利用技术,提高利用效益。加快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扩大食草动物养殖,增加秸秆过腹还田利用量。推广以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新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秸杆发电。加快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增加利用方式,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农村可再生能源。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发展沼气、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种养模式,通过沼气发酵,提高粪便以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池三改”,“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增加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大中型沼
27、气工程,开展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发农村太阳能,因地制宜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草地资源保护和建设为切入点,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的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战略目标,建立循环型和可持续型的畜牧业体系,高效利用草地资源。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快发展草产业、沙产业、林产业等后续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清洁生产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新建、改造项目优先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防治逐步由
28、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推动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使其逐步向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坚持大力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推行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以清洁生产、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实现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污染严重落后技术设备的限期淘汰。冶金行业,大力推广应用“三干”技术;化工行业,推广应用合成氨原料气净化精制技术、合成氨气体净化新工艺等;电力行业,重点推广二氧化硫脱硫技术。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和支持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
29、、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限期治理,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对10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使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和污染排放重点行业逐步达到或接近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按照“积极主动、先易后难、持续实施”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优先实施无费、低费方案,中、高费方案要纳入企业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逐步实施。在我区的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中、低费方案。争取实施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率达到80%
30、,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负荷30%。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树立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生产企业。争取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建成20个ISO14000示范园区。五、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
31、)节约利用能源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明确节能重点领域,依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节能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区经济向节能型发展。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在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切实抓好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煤炭、机械等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制定设备规模、工艺技术、原料路线等方面的能耗标准,对新增生产能力制定严格的能效准入制度。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跟踪和指导,落实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制定重点产品单位能耗和主要用能设备能效限额,规范用能行为。启动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电机系统节能
32、、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推进建筑节能。进一步完善建筑物能效标准,强化标准实施力度。统筹市政和城乡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产品,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利用。在用能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广集中供热,城市逐步推行分户供热和分户计量。县级以上城市完成绿色照明体系建设。实施政府、商业和民用节能。重点实施建筑物及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行节约型公务行为,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实行“绿色采购”,将节能设备(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
33、录,打造节约型机关。推进生活节能,公共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各类经营场所、居民住宅广泛采用高效节能产品,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推广省柴节煤灶。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节能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购买低油耗汽车,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加快采用各种节油技术和装置,加速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牧业机械,推广先进的机械化农艺技术,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二)节约利用水资源坚持节水为先、治污为本,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对全社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34、额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适度增长。发展节水型工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增加企业中水利用比例。重点推进火电、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化工、建材和造纸等行业的污水“零排放”试点示范。实施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工程,加大洗煤废水、矿井水、选矿废水、轧钢冷却水、氮肥冷却水和电厂冲灰水的回收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推进企业用水网络集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优化企业用水网络系统。鼓励在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中采用水网络集成技术。通过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技术,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积
35、极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各地区水、土、光、热等资源条件,以高效、节水为原则,以水定作物,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灌溉规模,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各业用水比例。完善大中型灌区改造和配套,加强支渠、毛渠等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滴喷灌和管渠道灌溉,逐步建立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提高节水灌溉面积比重。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提升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旱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研制和推广节水型器具,降低自来水漏失率。回用城市污水,扩大再生水利用,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鼓励新建住
36、宅开发分质供水系统,3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住宅、大型公共建筑均须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提倡执行分质供水,自来水、中水双水入户,在城市管网覆盖区域内,关闭自备水源井。到2010年,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75。加强雨水收集,用于城市绿化和生活杂用水。进一步加强对洗车、洗浴业等高耗水行业的用水管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水质,增加可利用水源的范围和总量。强化水功能区管理,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加强对水功能区和排污口的实时监测,严格排污口设置管理工作。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快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提高处
37、理能力;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收集系统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三)节约利用原材料科学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原材料消耗限额管理,使用再生材料,降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探索节材型工业化、城市化模式,以最小的原材料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原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鼓励企业优先采用二级原材料或再生原材料,对易产生较大污染的原材料积极采用可替代材料。在资源消耗型产业项目的审批、核准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其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审查,指导企业按照规范设计项目尽可能优化并采取资源消耗水平较低的工
38、艺技术。各重点行业分别确定一批高耗材重点企业,定期公布名单,监控其材料消耗状况,并指导其加强材料消耗核算,更多地利用边角余料、再生材料。推行产品生态设计。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再生材料,大力研发和应用有利于节材的产品设计、施工工艺,强化材料消耗核算,减少施工过程中边角料、废物的产生,提高材料强度、使用寿命,改进包装,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金属材料。发展功能替代型产品。开发木材、钢材的代用材料,优化木材和钢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木材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比重。推广木塑复合材替代木材技术,在包装、运输业继续推广木塑复合包装。实施环保型代木工程,在城乡建设中推广使用非木质施工器材。培育
39、木材和钢材旧货市场,加大废旧木材、钢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废旧木材和钢材回收利用机制。 引导和推行简易包装。鼓励生产领域对包装材料的节约,改进大宗原材料产品包装方式,化工、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中推广使用大吨位包装袋,轻工行业积极推行轻质包装材料。加强监督检查,凡生产、销售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或包装物使用后进行回收。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倡导简洁实用型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推广易回收利用、易降解、易处置的包装。加快发展散装商品,建立完善散装水泥推广体系。(四)节约利用土地资源落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
40、量的原则,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推进土地复垦,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严格土地保护制度。严格非农建设用地审批,加强农地转用管制。推动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工业用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规范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宅基地管理,加快城中村、城边村改造,鼓励使用存量土地,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到2010年实现所有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加强土地开发与管理。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开展城市存量土地管理,立足建成区挖潜改造,开展各类开发区(园区)用地清理,加快推进“企业进园”,开展存量工业用地置换试点,引导工业用地大户挖掘用地潜力,促进
41、现有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建立农村集中居住模式,返还耕地。加大对工矿废弃地存量土地的挖潜力度,开发煤矿采空区土地。控制城市大广场及低密度别墅的建设。(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循环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加大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保护力度,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向效益型、产业化方向发展。矿产资源开发。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采、高效利用原则,以煤炭和黑色、有色金属资源为重点,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依法管理,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尾矿及废石的综合利用,提高回采率、选矿冶炼综合回收率,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水平,逐步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废弃
42、物综合利用。提高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的生产废弃物利用水平,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及边角余料或残次产品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水平。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再生物质能源,加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实现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回收网络,大力推进废纸、废电池、废橡胶、废塑料回收与资源化,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大中城市建设废纸、废塑料分检处理和综合利用基地。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
43、报废汽车的整体拆装,加强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废弃电脑回收和再生利用,建设区域性废旧物品回收处理中心,发展各类规范化的废旧物资和大型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加工基地,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以现有的回收利用网络格局为基础,加强规划和整合,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六、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循环经济宣传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自治区有关职能部门组成。深入研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循环
44、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扎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循环经济知识培训。重视循环经济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树立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
45、用,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二)完善各项政策,建立循环经济政策支持机制完善和落实投融资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通过直接投资或以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调整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扩大社会投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外银行贷款及环境保护专项基金,探索和建立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基金。重点加大财政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建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
46、好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产业化项目,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价格、收费政策。对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进行调整,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对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阶梯式资源价格政策,加快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健全绿色电力价格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收费政策,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适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合理确定再生水的价格。全面实行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和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通过制定政府奖励、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价格优惠等政策,鼓励清洁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使循环经济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对采用新工艺、回收废旧物资的企业实施政府奖励,对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实施减税、缩短折旧年限等税收优惠,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