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卜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十一五”时期,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 进,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收入分配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我国三次产业全面快速发展,服务业水平及比重明显提高, 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 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三
2、次产业全面发展,服务业比重提高。“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均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2006-2010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 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 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 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4%下降为 46.8%,下降了 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上升2.5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
3、化。2005-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44.8%下降到38.1%,下降了 6.7个百分点;第二 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23.8%上升至27.8%,上升了 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31.4%上升至34.1%,上升了 2.7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持续稳固,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直接推动下,我国农业战胜了频发的严重自然灾害, 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粮食生产实现了 “七连增”,2007-2010年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2010年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其他主要农产品也稳中 有增。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坚持把优化
4、调整农业结构作为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 途径。2010年与2006年相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种植业的主业地位得到进 一步增强,农业所占比重由56.4%上升到58.2%,提高了 1.8个百分点;牧业所 占比重由26.6%下降到24.9%,下P1了 1.7个百分点;渔业、林业比重略有下降, 分别下降了 0.7和0.1个百分点。农业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 集中度明显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以及棉花、甘蔗、苹果、柑橘等的集 中度都超过了 50% o “十一五”时期,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 销平衡区和需要外调的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有所强化。优质农产品比重扩大,2010年,全国
5、优质稻面积达到2200万公顷(3.3亿亩),优质率达到75%;主要农作 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加 快。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 2005年的65.6%下降到2010年 的64.0%;牛羊肉则由13.2%上升到13.3%;禽肉也由19.2%上升到20.9%。禽 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技 术改造专项,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生产 能力全面提升
6、。“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6800多万吨,水泥3.3亿吨,焦炭1亿吨,造纸1030万吨,玻璃3800万重量箱,占 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如宝钢、武钢自主研发的高 磁感取向硅钢已基本替代进口,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占全部水泥产能的比重达76.9%,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浮法玻璃工艺比例提高到 86%,比2005 年提高7个百分点。重点产业继续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6%,比2005年提升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总量 规模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特高压
7、输 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大型露天矿及大型施工机械基本实现自主化;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 汽轮机和发电 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化率达到85%以上。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 界前列。日产5000吨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工艺、电解铝新型异型阴极槽制造 工艺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 机的国家。服务业稳步发展,服务业态日渐丰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是“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特征。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 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8、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占GDP的比重由14.2%下降至11.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6.5%,占第三产业增加 值的比重由18.6%上升至20.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5%,占GDP 的比重由5.6%下降至4.7%。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 等的需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 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2005-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 8.1%上升 为12.0%,提高了 3.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
9、加值年均增长 11.3%,所占比重由 11.4%上升为13.0%,提高了 1.6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节能降耗进展顺利“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等相关约束性目标基本如期实现, 节能降耗工 作进展顺利。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 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 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
10、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 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 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 能耗下降11.5%。高耗能行业得到抑制。为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十一五”时期,我国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等8个高耗能行业淘汰类、限制类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并不断提高加价标准。出台支持节能的税收优 惠政策,对贷款实行差别定价,严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大对 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改善环保领域的直接融资服务;大幅增加对节能减 排的投
11、入。十一五”时期,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06-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平均增长14.0%。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 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Im类水质 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
12、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 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 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 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三、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需求结构的协调性增强“十一五”时期,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扩大,外需稳定发展,内、外 需求结构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 消费结构升级 加快,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快速增长。内需贡献逐步扩大,内外需结构渐趋均衡。一五”时期,党和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
13、展的积极政策,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006-2010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83.9%、81.9%、91.0%、138.9% 和92.1%。2005-2010年,内需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由 94.5%提高至U 97.4%,提 高了 2.9个百分点。净出口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由5.5%下降至IJ 2.6%,降低了2.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明显加强,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十一五”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调整投资结构,把基础设施投资和有 助于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投资作为投
14、入的重点。2005-2010年,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0648亿元,年均增长21.8%。2010年城镇基础设施行业完成投资 64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26.9%。农、林牧渔业投 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6%上升至IJ 2009年的3.1%,提高了 0.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由10.8%上升到11.1%,提高了 0.3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 理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由7.0%上升到8.8%,提高了 1.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全面升级,热点消费成新增长点。“十一五”时期
15、,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同步增长,二者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保持稳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实现了全面升级。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05 年的5.58亿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0.43亿平方米;汽车销售量从576万辆上 升到2010年的1806万辆;国内旅游人数从12亿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1亿人 次。食品类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由 2005年的33.6%下降到2009年的32.1%, 衣着类支出所占比重由7.5%上升到7.8%,居住类支出所占比重由17.6%下降到 17.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所占比重由4.5%上升到5.2%,医疗保健类支出所占比重由8.2%
16、上升至IJ 9.3%,交通和通信类支出所占比重由10.0%上升到 10.9%。贸易结构持续升级,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进出口规模稳定扩大的同时,商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出口看,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93.6%上升到2010年的94.8%,初级产品出口额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则由6.4%下降到了5.2%。而从进口看,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在进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由77.6%下降到69.0%,初级产品进口额在进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则由22.4%高到31.0%。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统筹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
17、、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 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发展区域总体战略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新农村建设进展明显,区域间、城乡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 强。中、西部、东北地区快速发展,区域间的协调性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后劲勃发,呈现出沿海与内陆各具优势,协调发展的势头。从 生产总值看,“十一五”时期,东部地区 GDP平均增长速度比“十五”时期加 快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加快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加快2.4个百分点,东 北地区加快2.6个百分点。2010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 53.0%, 比2005年降低了 2.5个百分点;中
18、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9.7%,比2005年提高了 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 18.7%,比2005 年提高了 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8.6%,与2005年持平。从投资情况看,随着各项区域性政策的逐步落实,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投 资增长加快,比重提高,区域投资结构呈现了东、中、西、东北地区投资协同发 展的局面。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5年累计完成投资197758亿元,年均增长28.2%,比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 2.7个百分点。2010年,西部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 22.2%,比“十五”末期提高2.3个百分点。 中部地
19、区5年累计完成投资198084亿元,年均增长31.6%,增速比“十五”时 期高10.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投资增速高 6.1个百分点。2010年,中部地区 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22.6%,比“十五”末期提高4.4个百分点。东北地区 5年累计完成投资97613亿元,年均增长32.9%,增速比“十五”时期平均增速 高13.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投资增速高 7.4个百分点;2010年,东北地区投 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11%,比“十五”末期提高2.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5年 累计完成投资408767亿元,年均增长20.1%,增速比“十五”时期高0.3个百分 点,比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 5.4个百
20、分点;2010年,东部地区完成投资 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1.7%,比“十五”末期回落9.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新农村建设进展明显。“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2005 至2009年,城镇总人口增长了 10.6%,乡村总人口减少了 4.4%。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43.0%上升至IJ 2009年的46.6%,提高了 3.6百分点。乡村 人口所占比重由57.0%下降到53.4%。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05-2009 年,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城镇就 业
21、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 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城镇 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使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64.0%下降到2009年的60.1%。新农村建设进展 明显。“十一五”时期,农村水、电、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8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5%。农 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陆续实施,“十一五”时期,国家累计投资100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 3.5倍,解决了 2.1亿农
22、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 国县乡公路里程从2005年的147.6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153.9万公里。一 五”末期,全国已基本实现公路“村村通”。五、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 入大幅提高,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收入分配结构积极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所得均呈大幅增长态势。国家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3164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3080亿元,增长了 1.63倍,年均增长21.3%,国 家宏观管理和应对各种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 2005年的1480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4542亿
23、元,增长了 1.33倍,年均增长 23.6%,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0493元提高到2010年的19109元,年平均实际增长9.7%,比“十五”时期加 快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 元,年平均实际增长8.9%,比“十五”时期高3.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均有 长足增加。多种分配方式协调发展,居民收入趋向多元化。在城镇地区,随着经济体制、 企业制度、就业渠道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变化,城市居民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 入增长进一步加快。2010年,在城镇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 65.2%,比
24、2005年下降了 3.7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占8.1%,比200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2.5%,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 24.2%,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在农村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 明显变化。由于农村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大量外出务工的增加, 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经营性收入增长有所减缓。2010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1.1%,比2005年提高了 5.0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 收入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56.7%降为2010年的47.9%,下P1了 8.8个百分点。 同时,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有所增长。财产性收入由2005年的2.7%上升为2010年的3.4%,提高了 0.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由2005年的4.5%上升为 2010年的7.7%,提高了 3.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宾馆转让合同范本责任
- 风险管理与护理安全管理
- 帮人处理房产合同范本
- 出租木板隔间合同范本
- 2025石油化工产品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年安徽货运资格证题库及答案大全
- 颈动脉狭窄术后护理查房
- 2025年合同范本:兽药采购与销售合同
- 2025石油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煅后焦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心理学试题200题及答案
-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预防专家共识(2025)解读 2
-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5年
-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高分范文:弯道与陡坡
- 2025年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真题2024
- 浙江省外国语实验学校2025届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第二讲-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讲稿
- 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依法执业与医疗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年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社会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