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学院电路辅助设计报告(最新完整精华版)_第1页
上海电力学院电路辅助设计报告(最新完整精华版)_第2页
上海电力学院电路辅助设计报告(最新完整精华版)_第3页
上海电力学院电路辅助设计报告(最新完整精华版)_第4页
上海电力学院电路辅助设计报告(最新完整精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电力学院 本科课程设计 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1)院 系: 电气工程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成 绩:年 月 日教师评语:目录仿真实验1二阶电路响应的三种情况及特点 2仿真实验2互感电路仿真设计 7仿真实验3二端口网络设计 12仿真实验4对称三相交流电路仿真设计 20仿真实验5节点电压法分析电阻电路 24仿真实验6非正弦周期电路仿真设计 27仿真实验7戴维南定理仿真设计 31仿真实验8直流或正弦激励下的一阶电路的响应 34第 # 页仿真实验1 二阶电路响应的三种(欠阻尼、过阻尼及临界阻尼)情况及特点、仿真实验目的1、通过RLC电路的放电过程,认识二阶电路响应的原理。2、

2、观察、分析二阶电路响应的三种状态轨迹及其特点,以加深对二阶电路响应的认识 与理解。3、熟练运用multisim分析二阶电路、实验原理及实例设开关闭合前电容原理:如图1通过RLC串联电路的放电过程研究二阶电路的响应。 已带有电荷,t=o时开关闭和,uc(0 )由 KVL得U0,iL(0 ) 0(i)第5页ducc ,ur Ridt Rduc RC-c dt,UlL?d2ucLC2cdt2(2)urul0得微分方程d2ucR ducdt21一ucLC(4)S图1特征方程为RLp1-. 0,特征根为LCp12(一)一2L . 2LLCR 2归时,电路过渡过程的性质为过阻尼的非振荡过程。 ,C当R 2

3、巾时,电路过渡过程的性质为临界阻尼的非振荡过程。当R 2止 时,电路过渡过程的性质为欠阻尼的振荡过程。.C电路如图2,开关S在t=0时打开,换路前电路处于稳态。 试求R值分另I为400a ,195 Q 50a时,电容电压uc的值。20V Qo oR qi L t - -图2分析:断开开关后,由式(1) (2) (3) (4)得电路微分方程d 2ucdt2R 5ducL dtUcLCUc(0 ) Uc(0 ) 10V当R=400Q时,(R 5) 2为过阻尼状态,特 征根为 5,2202.5 J202.52 10000 ,p1 = - 378.586 ,P2 =-26.414378.586t26.

4、414t,uc(t)0.75e10.75e V(2)当 R=195 时,(R 5)为临界阻尼状态,特征根d,2100uc(t) 10(1 100t)e 100tV当R=50 时,(R 5) 2川 为欠阻尼状态,特征根p1227.5 j96.144Uc(t) ke tsin( d )27.5 , d 96.144arctan 74.041d,LCU01001010.496.144uc(t) 10.4e 27.5tsin(96.144t 74.04 )V、仿真实验(1)过阻尼状态仿真,仿真电路图为图3,开关断开后电容电压波形图为图4Ch-sM-inl_BT iiTHS p.nm e O.QDCi

5、& 口,匚E 5mDDQ 7IOjOOC V :詈IT2冏0/中,,亨Tr Lijet&d:. 1r % A ; I、l .1kernel i qyType | _ my | 日0*1| 口 j占亡n«a i ICECHerin«l A 弓01al"尢mChflrT-l E 白仁司口 i W V/EHvX pw»i<pir) 口L/l 1 皿*J 1口网 |1 人用 |Y! 口"II 口& I U |回| -J(2)临界阻尼状态仿真,仿真电路图为图5,开关断开后电容电压波形为图6-1H酎1ClMOOiiF图5图6(

6、3)欠阻尼状态仿真,仿真电路图为图7,开关断开后电容电压波形为图8图11第7页图8四、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1、运用multisim 分析二阶电路时,电路图注意接地。2、观察、分析二阶电路响应的三种状态轨迹及其特点,要观察开关动作之后,电容电 压所显示的波形,并分析:当过阻尼时,为非振荡放电;当欠阻尼时,为振荡放电,由于电 阻的阻尼作用,振荡逐渐衰减;而,当电路处临界阻尼时,也为非振荡放电,但是,是介于 过阻尼和欠阻尼,非振荡与振荡放电之间 .3、仿真实验结果中的临界阻尼、过阻尼、欠阻尼三种状态符合理论结果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书本上二阶电路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其临界阻尼

7、、过阻尼、欠阻尼三种状态有了更深的体会,认识到电路具体处于什么状态要根据电路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按照书上的公式生搬硬套,相信本次试验对我今后的学习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11页仿真实验2互感电路仿真设计一、仿真实验目的1、理解互感现象及同名端的概念,牢固掌握互感电压、电流的计算。2、掌握耦合电感的连接及去耦合后等效电路。3、验证去耦合前后等效电路的正确性。4、熟练掌握用multisim仿真互感电路。二、实验原理及实例原理:同名端定义:它是分别位于两个互感线圈中的一对端子,当电流分别从这对端子流入(或流出) 线圈时,在两个线圈中产生的磁通方向一致。电流方向与它产生的磁通方向可以用右手

8、螺旋定则来确定。互感电路分析:互感消去法只适用于互感线圈具有公共节点的电路,将含互感的电路等效变换为无互感的电路。一般有6种情况:1、串联顺接,如图1图1其等效电感LeaL1L22Meq(2)图3其等效电感Leq2丘 M 2L1L2 2M其等效电感 Lea L1 L22M eq3、并联顺接,如图 34、并联反接,如图 4其等效电感Leq(4)其去耦等效电路如图6图6其去耦等效电路如图8实例:求如图9所示一端口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路。已知:LiL210 , M 5 , RiR2 6 ,ui 60亚 sin( t)V。分析:对原电路进行去耦等效,得到如图10所示电路由Ui 60 0 ,则开路电压为U

9、ocR2 j Mr 6 j52 Ui=- 60 030 0 (V) Ri Q j (Li M) j M 12j10等效阻抗为Zeq j (L2 M) (R2 j M) R1 j (L1 M) 3 j7.5() R1 R j L1、10Zeq 8.07775 68.199( )L1 L2 20 0.0318312 fM 0.0159155k -M_ 0.52 f, L1L2、仿真实验1、求开路电压Uoco分别求原电路 Uoc1及其去耦等效电路的Uoc2,如图11ocococvfiflVrms:50 0°0.03 W31H-fWV _0.031BS1HL1 L2 0.530.000Unc

10、i AC 10M图11第13页原电路L3 :UJJ1 例 gHfin 50(FVrmsHz3nlmnlinn?AC WMOhm去耦等效电路Uoc相同。2求短路电流ISC °原电路isci与其去耦等效电路isc2。如图 12H1-A/v%-6 cx fiO VrlTis Hz,-L1 . r - - -i .r«0.03W31HT10.03W91HI理If LI L2 0.5就汇:AC 1o4n9Ohm原电路kL3 :-0,01591551?> L5 - 1 , ,皿0159田H3.714特审:, AC -1(541090 Hrr卜50 IHz0? 去耦等效电路图12由

11、仿真实验知:iscil|isc23.714L5 UEH2 H3、求Uoc与1SC的相位差如图13,图14结论1:由仿真实验知Ui=Uoc2=30验证原电路与其去耦等效电路的第17页图14结论2:由仿真实验:知384msT3 843 360384 360 10 3 69.12T工50Uoc 304 求 Zeq。Ze oc 8.0775 69.12q I sc 3.714四、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1、Zeq存在误差,误差大小8.07775 8.07758.07775100000.0031% ,可以忽略68 199 69 12一.存在误差,误差大小100% 1.35%,在允许范围内68.199

12、2、分析知道原电路与其去耦等效电路计算结果解相同,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3、互感电路去耦合时注意同名端的判断。4、在仿真电路中,电感和电容的参数也要转化成L、C形式。注意仿真的时候,变比要计算准确。小结:通过本次仿真实验,加深了我对互感现象的认识,熟练掌握了去耦等效电 路的计算。在实验中出现了问题,经过与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同时 也提醒我学会把课本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学好知识。仿真实验3二端口网络设计、仿真实验目的1、理解二端口网络的概念和端口条件。2、掌握二端口网络的 Y参数、Z参数、T参数方程,测量计算开路阻抗参数、短路导 纳参数、传输参数等。3、验证等效

13、二端口网络的传输参数与级联的两个二端口网络传输参数之间的关系。4、学会用multisim分析二端口网络。二、实验原理及实例原理:端口条件:具有两对引出端钮的网络如图1所示,其中一对用1、1表示,另一对用2、2表示,如果每一对端钮都满足从一端流入的电流与另一端流出的电流为同一电流的 条件时,则将这样一对端钮称为端口。否则只能二端口网络:只有满足端口条件的四端网络才可称为二端网络或双口网络。称为四段网络。1、参数方程和短路导纳参数假设两个端口的电压 U1、U2为已知,则利用替代定理将它们当作外施的独立电压源。I111U112U 2I 2写成矩阵形式21U122U 2111U1U21112212U1

14、121U2U1222U221225U2(2)11122122为2 2端短路时,端口 1 1处的输入导纳。为2 2端短路时,端口 22与1 1之间的转移导纳。为1 1端短路时,端口 1 1与2 2之间的转移导纳。2、为1 1端短路时,U1 0参数方程和开路阻抗参数端口 2 2处的输入导纳。设如图1所示的二端口网络 外施的独立电流源。 根据叠加定理, 电压之和。即2是已知的,参数也可利用替代定理将它们当作U1、U2就分别等于每个独立电流源单独作用下产生的U111 112 2U2写为矩阵形式U1U2212211211121122211211222121222(4)U1U2U23、为22端开路时,端口

15、为1 1端开路时,端口0为11端开路时,端口0为1 1端开路时,1 0参数方程和传输参数端口1 1处的输入阻抗。2 2与1 1之间的转移阻抗。1 1与2 2之间的转移阻抗。2-2处的输入阻抗。U1U1U2 DU2(6)U1U2C 1U22-2端开路时,2 2端开路时,1 1端与2 2端的传输电压比(无量纲)端口 1 1与2 2之间的开路转移导纳,S;U2CU2写为矩阵形式第19页U1U24、参数与二端口级联图2为2 2端短路时,端口 11与2 2之间的短路转移阻抗0为2 2端短路时,1 1端与2 2端的传输电流比(无量纲)U2 02.当两个无源二端口 1和2按级联方式连接后,它们构成了一个复合

16、二端口,如图 设二端口 1和2的参数分别为则应有U2U1U2由 U1 U1, U2U2,U1U1U2U1U2U2U21其中2为复合二端口的1参数矩阵,与二端口参数矩阵关系为DCCB D D(8)(9)(10)(11)(12)实例:求如图3所示二端口网络分析:对于图3所示二端口应用结点电压法111U1 U20.5U1 0.25U2(4 4411120.2U1 -U1U2444参数为0.50.25S0.450.50.45U1 0.5U 2U110.2520.50.50.250.450.53.64 11.82 20.510.452U 2 3.27 13.64 20.50.250.450.513)(1

17、4)(15)(16)(17)参数为第27页20291110U 2369(18)(19)(20)3.64 1.823.27 3.64对于参数有,0.5 ,1 , x 10,U 1U 2 (2) U 20.450.4590.5 一0.50.5 U 2 20.25U 20.450.451020(21)991110369参数与二端口级联4所示二端口作实例:将图3所示二端口作为如图 2所示的二端口 1,将图 为如图2所示的二端口 2,二端口 1和2如图2联接,求联接后参数图4(22)(23)(24)(25)(26)10 20由式(22)知二端口1的传输参数991110369对二端口 2分析:12U14

18、222 U2 U2 2212传输参数01由式(11) (12)知9111362、仿真实验1、求参数,仿真实验过程如图 5.图6所示11U10.52_0.921 =U1 U2 020.45U2 020.512U1 00.25220.5U2U1结论1:经仿真实验测得参数与理论值一致117.2733.6365U26.545213.2725图8Ui3.63612结论2:经仿真实验测得1.81822U22参数与理论值比较,3、求参数。仿真实验过程如图 9,图107.2733.6365实验值在四舍五入取值后与理论值吻合。图9A U! z"U2 ( I&)01.89C 二 0.55U 22

19、 01.811362202 U2 0 0.992 u2 01100.9结论3:经仿真实验测得参数与理论值比较,结果一致。4、级联仿真先仿真测得如图4所示二端口 2的传输参数,仿真过程如图11,图12图12结论4:经仿真实验测得参数与理论值比较,结果一致仿真实验测得二端口1和2级联后的参数,如图13,图14图13第31页由出2( &)02101.89U20.55111.83620U1u2 01.44G2 U2 00.72 11.44210911361020结论5:验证了级联后=991211 10 01369四、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1、经仿真实验测得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Z参数、T参

20、数与理论值基本一致。2、验证了等效二端口网络的传输参数与级联的两个二端口网络传输参数之间的关系为3、注意仿真实验中,各个测量数值的含义,极易混淆。小结:通过本次仿真实验,加深了对二端口网络的端口条件,熟练了对二端口网络的 参数、Z参数、T参数的计算,深刻理解了二端口之间的联接方式,特别时等效二端口网络 的传输参数与级联的两个二端口网络传输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本次实验中温习了二端口网络的知识,也发现了对课本知识概念不清晰等问题,在实验中与同学互相探讨和向老师请教, 出现的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仿真实验4对称三相交流电路仿真设计一、仿真实验目的1、明确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的概念,清楚对称三相电路在不同

21、连接方式下,相电压与 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2、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稳态电路的抽单相分析方法。3、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有功功率计算和测量。4、熟练multisim软件设计三相交流稳态电路,会处理和分析数据。二、实验原理及实例原理:对称三相电路指的是电源和负载都对称的三相电路。电源对称指的是三相电源频率和幅值相等,初相依次相差120 ;负载对称指的是三相负载完全相等。图1负载三角形连接:.330石 c30(1)C- 3 CA30线电压与对应的相电压相等 。负载星型连接:U. 3U30U C. 3U30(2)Uc3Uc 30线电流与对应的相电流相等。对称三相电路典型的分析方法是求出它的一相等效电

22、路,再根据三相之间的相序关系, 写出其他两相的结果。三相电源发出的有功功率或负载吸收的有功功率, 有功功率计算公式:等于各相有功功率之和。对称三相电路的3U ph ph cos p 弋 3U i i cos p(3)其中,U ph、 ph是相电压和相电流,Ui、 i是线电压和线电流。p是指相电压与对 应的相电流之间的相位差。测量三相电路的有功功率有三表法和两表法。两表法:三相三线制电路,不论负载对称与否,可用两个功率表测量三相功率。第33页图2两个功率表的读数和就是三相总功率。实例:如图3所示对称三相电路,已知 U 220 0 ,10 j10。求、C及三相负载总有功。分析:将该电路化为对称三相

23、系统,先计算其中一相电路,如图 4Uc三、仿真实验10120120、3U220 310133,216533.2 751010220 01033. 24533 . 24522030220 , 3 30 V1203010 j10120cos 1cos 2220,39011 61511,6 105220.3 33.2 cos30454602.656W220.3 33 2 cos( 90 180) 7517177.344W2 4602.656 17177.344 21780W1 、仿真实验按如图5所示电路测量各个值-a ,a普口廿亦:血而:: AC3GlM51US' AC IDUOhm现HIU

24、IAG k CO?Ohm220 VfiTK50 He1ST :117AC 1oOOhm0.00W1EI- - - -230 Vrms n-ti£ -:.12T::, AC 1oOQ8Ghrn图5第2页结论1: U11 /6 26.944220 J3381 .051 Vc 33,2 46.669即仿真实验测量值与理论值结果一致2、按如图6所示电路两表法测总有功功率图1第37页图6V0立砺CWNWj ttm -XVFd 2| E3 |比皿 乎Ckirrorit两表法测总有功功率所示读数如图7图721785W结论2:仿真实验测得1 4606W 2 17179W与理论值存在微小误差。四、理论

25、分析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1、误差分析:在仿真实验结果中功率存在误差21785 21780 100% 0.023%,在可接受范围内,21780可认为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2、在本次仿真实验过程中,三相的正负序应与实例中保持一致。小结:通过本次仿真实验, 使我加深了对三相电路的认识,特别是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的概念,对称三相电路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熟练掌握了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方法即抽单相分析方法,以及两表法测总有功功率。在仿真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查阅课本,向老师请教,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要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26、仿真实验5节点电压法分析电阻电路、仿真实验目的1、认识了解一般方法求解分析电阻电路。2、用节点电压法列写电路方程,求解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电流。3、熟练运用multisim分析验证节点电压法求解电阻电路。、实验原理及实例原理: 节点电压法是以节点电压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从而求解电路的方法。其中的节点电压是节点指向参考点之间的电压。n 1个独立节点。设节对于一个有 n个节点、b个支路的电阻电路,有 点电压为Un1, Un2, ,Un(n 1),则节点电压方程的标准形式为G11un1G12 un 2G1(n 1)un(n 1)iSniG21 UniG 22 U n 2G 2( n 1)Un(n

27、1)iSn2(1)G(n 1)1Un1 G(n 1) 2U nG (n 1)( n 1)Un(n 1)i Sn (n 1)其中,Gkk(k 1,2, ,n 1)为节点k的自电导,其值等于与节点 k相连的各 支路电导值的和;Gkj(k, j 1,2, ,n 1,k j)为节点k与节点j之间的互电导,其值为 节点k与节点j之间各支路电导之和的负值;当节点 k与节点j之间无公共支路时,其值 为零;isnk(k1,2, ,n 1)为与节点k相连的所有电流源电流的代数和。当电流流进该节点时,其值取正,否则取负。用节点法求解电路的一般步骤:(1)选定参考节点,标定 n 1个独立节点电压;(2)对n 1个独

28、立节点,以节点电压为未知量,列写其 CL方程;(3)求解上述方程,得到 n 1个节点电压;(4)求各支路电流(用节点电压表示);(5)其他分析,如功率计算等实例:如图1所示电路。试求图1中各支路电流。分析:用节点电压法求解。节点选择如图2 所示 Um、Un?。图2节点电压方程为Un1110020100)Un1111120 100 25 7.5Un225100受控源控制量U 3与节点电压关系的补充方程为U3Un1 Un2(3)将式(3)代入式(2),消去中间变量U3,得Un1 100% 75 n2(4)解式(4)方程组,得Un1100V,Un29.375V各支路电流为Un11010010Un11

29、0Un220100209.375,”4.531Un1 Un21002U3 UM Un2100100 9.375 0.906100Un225Un27.59.3750.375259.3751.2507.54 13.63、仿真实验第2页1、测节点电压Um、Un2,如图3所示第#页结论1:测得节点电压Um 100V,Un2 9.375V ,仿真测验值与理论值一致。2、测各支路电流,如图 41e-C09Ohm结论2: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结果一致。四、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1、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一致。2、在仿真实验过程中注意受控源的连接,及电路图接地。小结:通过本此实验,我加深了对线性电阻电路

30、一般分析方法的认识,特别是节点电压法分析电阻电路。在含有受控源的电路应用节点电压法时应先将受控源当成独立电源,按仅含电阻和独立电源电路列写方程。 在实际学习中应掌握不同的分析电路的方法, 比较他们的 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仿真实验6非正弦周期电路仿真设计一、仿真实验目的1 、了解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理解掌握非正弦周期电路的谐波分析法。2 、熟练掌握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的计算。3 、观察非正弦周期性电流电路中的谐振现象。4 、熟练运用multisim分析非正弦周期电路。二、实验原理及实例原理:周期信号都可以用一个周期函数来表示:ft f t k k 0,1,2,(1)式(1)中

31、,称为周期函数的周期。如果周期函数f t满足狄里赫利条件,那么它就可以展开成为一个收敛傅里叶级数,即f t a 0a k cos k 11k 1bk sin k 1t(2)a 0 c k sin k tk 1,就是周期函数的平均值。式(2)中,%称为周期函数的恒定分量(或直流分量)C1 sin 1t 1称为周期函数的基波分量,它的周期和频率与原周期函数和频率相同。其他 的频率成分称为k次谐波,它们的频率依次原周期函数频率的k倍。有效值:非正弦周期电流i的有效值为(3)k 1,2,3非正弦周期电压U的有效值为U U20 U21U22U2kk 1,2,3(4)平均值: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等于该非正

32、弦周期量绝对值的平均值,以电流为例,有(5)平均功率:周期性非正弦信号激励下端口吸收的平均功率等于其直流分量与各次谐波分别激励下端口 吸收的平均功率的代数和。U 0 0 U1 1 cos 1Uk kcos k(6)式(6)中 k uk ik °实例:题图1中所示周期性非正弦电路中,电源电压为us t1010 . 2 sin t 5 J2 sin 3t V。1 2 f1 100 (rad s 1),三、仿真实验第43页1 L21,ic3。求(1)电流i2及其有效值;(2)电源4发出的平均功率。当10V直流电压源单独作用时,分析:20022U20102050W22当电压源基波单独作用时,

33、设RLC并联部分的阻抗为j0.36222j13/ j3 /2 0.3685 79.380.067911 2Ui j2U110 022.0679 j2.3622 3.139 48.83.18648.8U21123.18648.80.3685 79.381.174 30.58 V21U220.587 30.58U1 iCOS 1 10 3.186 cos48.821W13U234 j6电压源三次谐波单独作用时,LC并联电路发生谐振(开路)5 00.693456.37.211 56.3电流i2其有效值U3 13 cos 30.587 2 sin t5 0.6934 cos56.31.92W30.60

34、.693、2sin(3t 56.3 )0.5872 0.6932 0.91013 50 21 1.92 72.9W如图2所示1、当10V直流电压源单独作用时测电压及功率第3页图2结论1: 10V直流电压源单独作用时,仿真实验值与理论值一致。2、当电压源基波单独作用时,测电压,电流,如图3结论2:电压源基波单独作用时,功率实验仿真测量值与理论值有细微差别。3电压源三次谐波单独作用时,仿真电路如图4所示-ACACX76 Vrmi Hl口 81gq H ="O 0010S1FusAC Mm图4结论3:电压源三次谐波单独作用时,功率实验仿真测量值与理论值有细微差别综上: 013 72.933

35、W , 10.914、观察比较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波形,了解并联谐振的滤波作用。如图 5,图6结论4:可见输入信号为一非正弦周期性信号,输出信号也为非正弦周期信号,而且输出信号的频率的峰值比输入信号的峰值低,这是由于该电路三次谐波作用,LC并联电路发生谐振(开路)构成一滤波电路。四、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72.933 72.9|80/i 、计算的功率误差729100/0 0.0453/0,说明误差极小,经分析,该误差可能由以下来源:设置仿真电路元件时其频率与有效值均不为整数,设置时舍去了部分小数值;仿真电路试验中是考虑电压电流表的内阻的,而在理论计算时是被忽略的。小结:通过非正弦周期电路

36、仿真实验,我加深了对非正弦周期信号认识,进一步理解非正弦周期电路的谐波分析法,以及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傅里叶谐波分析法,同时还加深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在试验过程中我不仅验证了部分知识点及公式,同时还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了一些实际的应用,如构成滤波电路。希望本次实验的经验会有助于我以后的学习。仿真实验7戴维南定理仿真设计一、仿真实验目的1、利用电路仿真设计验证戴维宁定理的正确性,更加熟练地掌握用电路仿真软件 模拟电路原理,加深对戴维宁定理的理解。2、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参数的一般方法,深刻理解戴维南等效电路基本原理。二、实验原理及实例原理:对于一个线性含有独立源的一端口网络,对其外部可以用一

37、个简单的含源支路等效代替。戴维南定理:任何一个线性含有独立源、线性电阻和线性受控源的二端口(一端口)网络,对外路来说,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压源 uoc和电阻Req的串联组合;此电压源的电压等 于该网络的端口开路电压,而电阻等于该一端口中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输入电阻。戴维南定理的图示如图 1,第3页第3页页如图4图3由 u 20 2 20 10 0oc得 uoc 50Voc将电压源短路、电流源断路求Req即 Req20将戴维南等效电路与图 2电路独立出来的ab支路组成新的回路,再求解,由 ab 60 20 50 0ab得 ab 0.5ab Uoc2ab Rq20W、仿真实验1、将ab支路独立出来,测

38、u0co如图5图5结论1 : u°c 50V ,仿真测量值与理论值一致。2、测短路电流sc,计算ea。如图6eq结论 2: sc 2.5, equocsc502.520,即仿真测验值与理论值结果一致。3、仿真实验直接测ab及输出功率。如图7所示-kV-zun二率i:二:ft5 :II :/ J 1 1 41To:V :加"第3页I>C 1e-OUy<0htn结论3:实验测得ab0.5ab20W ,与理论值结果一致。四、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小结:这次实验,我用仿真电路对戴维宁定理进行验证,我先加深了对戴维宁定 理进行理解,再根据戴维宁定理对相关例题进行分析

39、计算,得到开路电压uoc,短路电流sc,继续求出等效电阻 Rq,将等效后的电路与需要求出电流的支路相串联,利 用欧姆定理,可以得出需要的电流。并同时利用回路电流法验证计算的正确。然后, 将计算得出的结果和仿真电路得出的结果比较,从而验证了戴维宁定理的正确性。仿真实验8直流或正弦激励下的一阶电路的响应一、仿真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换路定理和电路初始值的计算;2、掌握直流或正弦激励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3、熟练掌握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4、学会用multisim分析一阶电路。二、实验原理及实例原理:求解一阶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的公式为:ty t yy 0yt 0 e (t 0)(1)式(1)中,y为电路的稳态解,y 0为电路初始值,为时间常数。y稳态解。在直流激励下,电路到达新的稳态时,电容相当于开路,电感相当于短路,电压或电流的稳态解是直流量(常数);在正弦交流激励下,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