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条文(-km)_第1页
隧道条文(-km)_第2页
隧道条文(-km)_第3页
隧道条文(-km)_第4页
隧道条文(-km)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 隧 道7.1 一般规定7.1.1 隧道工程设计必须考虑列车进入隧道诱发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对行车、旅客乘坐舒适度、车辆结构强度和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7.1.2 隧道辅助坑道的设置应综合考虑施工、空气动力学效应和防灾疏散等功能的要求。7.1.3 隧道内轮廓、洞口缓冲结构、轨下结构等设计参数的确定必须同时考虑缓解高速列车进入隧道引起的空气动力学效应、限界、设备安装和使用空间的要求。7.1.4 隧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主体结构应按满足100年使用年限设计。7.2 隧道断面内轮廓7.2.1 确定隧道断面内轮廓应考虑以下因素: 1 线间距和建筑接近限界; 2 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对隧道断面有效面积的

2、要求; 3 养护维修、救援、工程技术作业空间和其他使用要求所需的空间。7.2.2 单洞双线隧道断面有效面积不宜小于100 m2;单线隧道断面有效面积不宜小于70 m2。 限速地段当检算行车速度小于300kmh时,按照相应的速度目标值和有关规定选择隧道断面的有效面积。7.2.3 曲线上的隧道,内轮廓可不加宽。7.2.4 隧道内的使用空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安全空间隧道内安全空间应在距线路中线3.0m以外,单线隧道设在电缆槽一侧,多线隧道必须设在两侧。安全空间尺寸:高度不应小于2.2m,宽度不应小于0.8m;安全区的地面应不低于轨面高程,必须平整,允许有3的横向排水坡。安全空间的地面与接触网设备的

3、带电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95m。2 救援通道隧道内应设置贯通的救援道路,用于自救或外部救援。 救援通道应设在安全空间一侧,距线路中线不应小于2.3m。救援通道走行面应不低于轨面高程。救援通道宽度不宜小于1.5m,在装设专业设施处,宽度可适当减少;净高不应小于2.2m。 3 工程技术作业空间在隧道衬砌轮廓内环向应设置工程技术作业空间,其宽度宜为0.3m。不得用工程技术作业空间来满足隧道建设的施工误差。7.3 隧道衬砌7.3.1 隧道衬砌应采用复合式衬砌,不得采用喷锚衬砌,明挖地段宜采用整体式衬砌。7.3.2 隧道均应采用曲墙式衬砌,其中边墙与仰拱内轮廓采用圆顺连接。仰拱矢跨比应结合隧道衬砌受

4、力和沟槽设置情况确定,双线隧道断面取1/121/15为宜,单线隧道断面取1/81/10为宜。7.3.3 级围岩应采用曲墙带仰拱的衬砌。、级围岩地段可采用曲墙式不带仰拱衬砌。7.3.4 各级围岩隧道衬砌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仰拱填充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级围岩隧道衬砌结构底板厚度不应小于30cm,强度等级不低于C30,并应配置双层钢筋。仰拱与仰拱填充混凝土应分开施工。7.3.5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层,隧道底部应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方法可采用树根桩、挤密桩或其它有效措施,确保隧道结构安全和行车安全。7.4 洞内附属构筑物7.4.1 隧道内可不设置

5、供维修人员使用的避车洞,但应考虑设置存放维修工具和其他业务部门需要的专用洞室。洞室应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每侧布置间距应为500m左右。洞室尺寸宜参照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大避车洞尺寸设计,并满足有关专业的技术要求。7.4.2 双线隧道内应设置双侧电缆槽,电缆槽可设在救援通道下,但盖板必须坚固、平整,与救援通道地面齐平。7.4.3 沟(槽)结构外缘至同侧轨道中线的距离不宜小于2.20m, 临近道床一侧的侧沟(槽)身必要时增设构造钢筋。7.4.4 隧道长度大于500m时,应在洞内设置余长电缆腔,并应与专用洞室结合设置。余长电缆腔应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每侧布置间距应为500m。500

6、1000m的隧道,可只在中间设置一处。余长电缆腔尺寸应参照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设计,并满足有关专业的技术要求。7.4.5 当隧道长度大于2000m时,可根据接触网设计要求在洞内设置下锚区段。下锚区段宜布置在及地质条件较好地段。7.5 洞门及洞口缓冲结构7.5.1 隧道洞门应结合地形、地质和环境条件进行设计,在确保隧道洞门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洞口边仰坡开挖。7.5.2 隧道洞门基础应设置在稳固的地基上,并埋入地面下一定深度,土质地基埋入的深度不应小于1m。冻胀性土壤的洞门基础应设置于冻结线以下0.25m,或采用其他工程措施。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应结合具体条件采用扩大基础等

7、措施。7.5.3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洞门设置除应考虑结构安全,满足周围地形地质条件要求外,还应考虑列车进入隧道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对洞口周围环境的影响。7.5.4 一般情况下,隧道洞口可不设置缓冲结构。隧道洞口有建筑物或特殊环境要求时,可考虑设置缓冲结构,并满足表7.5.2的要求。表7.5.2 洞口缓冲结构设置标准建筑物与洞口距离建筑物有无特殊环境要求基准点微气压波峰值标准50m有建筑物按要求无20Pa50m有距洞口20m处50Pa7.5.5 缓冲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道洞口设置缓冲结构应考虑的因素: 列车类型及长度; 隧道长度及横断面净空面积; 隧道内轨道类型; 隧道洞口附近地形和洞

8、口附近居民情况。 2 缓冲结构形式应从实用美观角度出发,结合洞口附近的地理环境确定。3 缓冲结构侧面或顶面应开减压孔,开孔面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开孔面积为隧道断面有效面积的0.20.3倍。4 缓冲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5 对于预留缓冲结构条件的洞口,若有路基挡墙,其挡墙位置应在缓冲结构之外。7.6 防排水7.6.1 隧道防排水应符合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及有关规定。隧道衬砌结构防水等级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一级标准。混凝土自防水7.6.2 采用复合式衬砌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应铺设防水板,并设置系统管盲沟。防水板厚度不得小于1.5 mm。后期施

9、作的隧道洞内埋设件,埋设深度应以不穿透二次衬砌为原则,以保护防水板。7.6.3 隧道内应设置双侧排水沟,单洞双线隧道应增设中心排水沟。中心排水沟应与双侧排水沟相连通.。7.6.4 隧道衬砌背后应设置与排水沟配套的纵、环向排水盲沟。纵向排水盲沟设在两侧边墙下部,其高度不应低于隧道内水沟底面;环向排水盲沟应与纵向排水盲沟连通。7.6.5 严寒地区隧道应设置中心深排水沟,水沟排水面应位于冻结线以下。洞外排水出口应采用保温出水口。 隧道衬砌背后的纵横盲沟均应采取保温防冻措施。7.6.6 水沟断面应根据水量大小确定。深水沟的设置应考虑清理和检查要求;中心排水沟应设检查井。检查井间距应根据水沟断面情况确定

10、,检查人员不能进入水沟内部时,检查井间距宜为3050m;检查人员能够进入水沟内部时,检查井间距宜为80100m。7.6.7 侧沟在边墙衬砌侧应预留进水孔,间距宜为4m。侧沟在中心水沟的侧应设置出水孔,间距宜为30100m。环向盲沟底部位置应设进水孔与排水沟连通。7.6.8 隧道衬砌结构的施工缝、变形缝应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7.6.9 隧道洞口及明洞防排水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及规定。衬砌外设防水层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其物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7.7 防灾与救援7.7.1 隧道防灾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健全防灾设施和消防系统,将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7.7.2 双线隧道内两侧应

11、设置贯通整个隧道的救援通道。7.7.3 当隧道长度大于1000m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设置紧急出口,长隧道及特长隧道应设置紧急出口。紧急出口上方应设标示牌。7.7.4 紧急出口通道断面最小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宽度不应小于2.3m;高度不小于2.5m; 2 纵向仰角不应大于30。 3 竖井作为出入口时井内应设旋梯。 满足以上条件的施工辅助坑道应视隧道工程条件和防灾救援要求改造为紧急出口。7.7.5 救援通道每隔200m应设图象文字标记,指示两个方向分别到下一个洞口或紧急出口的整百米数。并配备灯光显示方向。7.8 通风与照明7.8.1 隧道设置运营通风应根据牵引种类、隧道长度、隧道平面与纵断

12、面、道床类型、行车密度、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及两端洞口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7.8.2 特长、长隧道宜考虑设置防灾通风,并与运营通风相结合。7.8.3 隧道采用的通风方式,应根据技术、经济条件,考虑安全、通风效果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7.8.4 隧道内照明设置应考虑维修养护、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及救援人员的通行要求。同时也应考虑列车进入隧道后的亮度变化对旅客乘车舒适度的影响。并满足下列规定:1 长度大于100m的隧道内应设固定的电力照明。 2 长度不小于500m的隧道内应设置应急照明设备,应急照明灯具安装间隔不大于50m,该设备必须在供电中断时能自动接通并能连续工作2小时以上。 3 紧急出口处、紧急出口通道内均应设置应急照明灯具。7.9 抗震设计7.9.1 隧道洞口、明洞、浅埋和偏压地段应为抗震设防地段,其衬砌结构应予加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