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跨等截面连续梁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_第1页
二跨等截面连续梁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_第2页
二跨等截面连续梁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_第3页
二跨等截面连续梁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_第4页
二跨等截面连续梁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跨等截面连续梁水工钢筋混 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二跨等截面连续梁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砌 体结构设计2011-06-17二跨等截面连续梁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二跨等截面连续梁水工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说明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专业班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2007级姓名:吕正宽学号:20070753022设计日期:2010年6月25日6月26日一、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目的及意义在已学习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后,掌握了梁和板结构的基本知 识,具备结构分析能力,能初步进行结构设计,而梁和板结构是水工钢筋混 凝土结构的重点,而结构布置,荷载计算,内力分析,截面

2、计算,施工图绘制 是结构设计的基本程序,设计中要掌握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 算。通过本设计使自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加深理解,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培养正确的设计观点,熟悉肋形楼盖的结构布置要点,设计方法和一 定的计算、设计能力,使其掌握单向板肋形楼盖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理解钢筋混凝土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的基本概念,培养自身对设计说明书表达设计 意图的能力,进一步掌握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方法。通过水工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的课程设计,能培养和检测学者在水工钢 筋混凝土结构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设计能力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 掌握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原理与公式的应用,为从事水工

3、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二、设计资料(1)材料水电站厂房肋形楼盖平面尺寸为 22.5cmx 18cm板及梁结构布置时采用 经济跨度,板跨度为2.5m,次梁是夸度为6.0m,主梁E夸度为7.5m,板上活荷载 标准值为(4+0.1)kN/m2 ,板厚80mm板上有20mmK泥砂浆粉刷,次梁截面为 20cmx 50cm主梁截面为30cmx 70cm采用C20混凝土,钢筋采用I级钢筋, 建筑物安全级别为四级。板结构平面布置及构件尺寸如下图:C20混凝土I级钢筋钢筋混凝土重力密度(2)荷载标准值:板上活载标准值:板跨度为2.5m,次梁跨度为6.0m,主梁E夸度为7.5m,因此,按单向板肋

4、梁楼盖设计。建筑物安全级别为四级,则该厂房为 III级安全级别,分项系数=1.2 20mm水泥砂浆粉刷,永久荷载标准值为:20X 0.02=0.40 80mm钢筋 混凝土板永久荷载标准值:0.08 X 25=2.0(3)楼盖的布置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次梁跨度为6.0m,主梁跨度为7.5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故板的跨度为2.5m,按照高厚比条件,要求连续单向板厚=2500/40=62.5mm,对于工业建筑的楼面而言,板厚度不应小 于80mm故取板厚h=80mm主梁:高度 h=70cm=700mm宽 b=30cm=300mm次梁:高度 h=50cm=500mm宽 b=20cm=2

5、00mm二、受力分析与简化图(一)板的设计计算板的计算跨度,在设计中一般按下列原则取用:边跨:(1-1)中间跨:(1-2)式中-板的计算跨度;-板的净跨;a-板的支承长度h-板的厚度作用在板上的荷载有包载和活荷载,包载有板的结构自重、粉刷层的重量等,活荷载是指楼(屋)面使用活载。均取1m宽的板带计算。板的计算简图:板为多跨连续板,对于跨数超过五跨的等截面连续板,具各跨受荷相同, 且跨差不超过10%寸,均可按五跨等跨度连续板计算。1 .荷载计算。板的恒载标准值:20mme泥砂浆面层80mms筋混凝土板板的恒荷载小计取恒荷载分项系数,包荷载设计值而本设计中楼面活荷载标准值该值大于4,故取活荷载分项

6、系数=1.3,则:板的活荷载设计值板荷载总设计值2 .计算简图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取240mm而次梁截面宽度,板按塑性内力重分 布进行设计,则计算跨度为:边跨取。中间跨,跨度相差小于10%,按等跨连续板进行计算。取 1m宽板带为计 算单元,计算简图如下图:3 .板的弯矩设计值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计算,则有 a系数如下:支承情况截面位置端支座边跨支座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中中间支座中间跨中A 1B 2c 3梁板搁支在墙上0 1/11两跨连续:-1/10三跨以上连续:-1/11 1/16-1/14 1/16板与梁整浇连接-1/16 1/14 梁-1/24梁与柱整浇连接-1/16 1/14 弯矩设

7、计值,故边跨跨中中间跨跨中4 .板的配筋计算由板厚,则。采用C20混凝土:,取,钢筋采用I级钢筋,。板的配筋计 算如下:边跨跨中弯矩设计值:同理第一内支座弯矩设计值:中间跨跨中:其以上计算及配筋列下表如下:板的配筋计算四、次梁的设计计算次梁按考虑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计算,按照从属面积的有关规定的,不考 虑活荷载的折减。次梁通常采用塑性理论计算。可以将主梁看成次梁的钱支 座,次梁简化为多跨连续梁来分析。次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表1-1的要求。次梁的计算跨度,在设计中一般按下列原则取用:边跨:中间跨:式中-次梁的计算跨度;-次梁的净跨;a-次梁的支承长度1 .荷载设计值(1)次梁的恒荷载设计值:由已选定

8、的次梁面尺寸b和h,可得:次梁自重次梁粉刷板传下来的恒荷次梁恒荷载小计活荷载设计值荷载总设计值次梁的计算简图次梁在墙上的支承长度取 240mm主梁截面尺寸,则次梁的计算跨度为:边跨中间跨各跨跨度相差小于10%,则按等跨连续梁计算。次梁的计算简图如下:(3)内力计算次梁通常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其弯矩和剪力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a、 B-分别为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g、q-次梁的均布包载及活载。以上公式也适用于计算跨度相差小于 10%勺不等跨连续梁,支座截面的弯 矩可取相邻两跨的较大值计算。弯矩设计值:边跨跨中第一内支座中间跨跨中剪力设计值根据各支座处剪力系数,有:边支座第一内支座左第一支座右(4

9、)承载力计算1)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在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次梁跨内截面按 T形截面计算,其受压翼缘 计算宽度应取和中较小值,故取,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次梁截面为,跨中截面和支座截面均按一排钢筋布置。故为第一类T形截面。边跨跨中受弯承载力计算:第一内支座受弯承载力计算:中间跨跨中:次梁正截面的承载力计算及配筋如下表:2)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尺寸验算因次梁截面h/b=50/20 4,故,则因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故各截面均应按计算配置腹筋。配箍计算采用6双肢筋,且不考虑弯起钢筋抗剪,由公式可计算出箍筋简距:实配箍筋在配筋计算值基础上增加 20%£箍筋间距减小20%现调整箍筋 间距,最后

10、取箍筋间距:。五、主梁的设计计算主梁的荷载包括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主梁自重及直接作用在主梁上的荷载。主梁按弹性理论设计,承受次梁传下的集中荷载及主梁自重,计算次梁传来的荷载时,一般不考虑次梁的连续性,即主梁两侧各有半跨次梁荷载传给 主梁。为了简化计算,可将主梁自重折算为集中荷载。2 .荷载设计值主梁自重主梁粉刷次梁传来恒荷载主梁恒荷载设计值小计活荷载设计值3 .计算简图主梁载墙上的支承长度为240mm柱子截面为:则主梁的计算跨度为:边跨中间跨按跨度的等跨连续梁计算。主梁的计算图如下:4 .内力计算(参数查表得出)1)弯矩设计值2)剪力设计值3)承载力计算主梁采用C20混凝土,纵向受力钢筋采用I

11、级钢筋,;箍筋也采用I 级箍筋,。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其受压翼缘宽度按规范要求为及中较小值,故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截面尺寸为,;支座截面按两排钢筋布置, 故;跨内截面均按一排钢筋布置,故;支座边弯矩设计值可取支座中心线组 合化主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见下表:截面边跨跨中1第一内支座B中间跨跨中2弯矩设计值M(kN m)401.42 -434.51 219.62 或 0.028 0.071 0.018 0.028 0.0171 0.018 或单位1165.33 292 749.14选用钢筋()3 22 214 222实际配筋面积 As 1140 308 760©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a.截面尺寸验算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b构造配箍计算故各截面均按计算配置腹筋。c.箍筋计算A支座:已知,取,采用820眼肢箍筋,则有:仅配置箍筋已满足抗剪要求。B支座左侧截面:已知,取,采用 820眼肢箍筋,则有:仅配置箍筋不能满足抗剪要求,还需配置弯起钢筋,弯起钢筋所需面积计 算如下:B支座右侧截面。已知,取,采用820眼肢箍筋,则有:仅配置箍筋不能满足抗剪要求,还需配置弯起钢筋,弯起钢筋所需面积计 算如下: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六、结论通过本次课程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