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精)_第1页
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精)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研究 200414 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E许家林 蔡传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中国经济与会计监管研究中心 430064 【摘要】环境会计国外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会计分 支,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 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的。目前,国外 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向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方面纵深发展 ,而我国对环境会计研 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定型的实践模式。因此,有 必要对我国近十年来环境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探索我 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 【关键词】环境会计 研究 回顾 展望

2、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支,有关。近十年来,我国会计界的焦点集,。本文拟以回顾,对我国未来 的环境会计研究提出一些基本想法 。 一、近十年来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理论成果 从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对环境会计的介绍与认识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近 十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环境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 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虽然环境会计是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但人们 对环境会计的具体概念与本质却有不同的认识。多数学者(孙兴华等,2000;李祥 义,1998;李芳,2003 等从环境会计的理 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及学科属 性等方面来定义和认识

3、环境会计;有的学者(孟凡利,1997;杨劲伟,1997;杨印宝, 1996 等则在前述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 ;也有学者简洁地 将环境会计表述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崔 , 1997 , 这一说法是学者们在阐述环境会计的概念和本质时引用得最多的,或许它也就体现 了开展环境会计核算的精髓之所在。 (二环境会计的对象。环境会计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 ,特别 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孙兴华等(2002 认为环 境会计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把环境会计对象界定为是企业环境行为所涉及 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以

4、及能够对企业自身生 产经营产生影响 的那部分环境空间、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孟凡利(1997 和安庆钊(1999 认为 环境会 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 。杨雄胜则(李心合 等,2002 提出,环境会计的对 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环 境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 人文环境。另外一些学者则从 资金运动的角度来阐述环境会计的对象 ,王辛平等(2000 认为环境会计的 日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 7027205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78 对象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 ,蔡昌(2000、陈炜 煜(2000 进一

5、步指出环 境会计的对象是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 以及环境资源的收益和价值补偿过程 。 (三环境会计的要素。关于环境会计的要素主要有三要素论”、四要素 论”、五要素论”、 六要素论”四类观点。三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包括 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李心合,2002 ;二是包括是环境成本、环境收入 和环境会计收益(孙兴华等,2000 ;三是包括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 境保护收益(王辛平等,2000 ;四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刘永祥, 2001。 “四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有的认为包括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环境资产 和环境负债(李心合,2002 ;朱学义(

6、1999 和方文辉(1999 认为包括资源价值、环 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李宏英(1999 认为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 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李武立(2000 持 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 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 ,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收益 五类,只不过它们应包含资源环境内容。 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环 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 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陆玉明, 1998;陈琳等,2001。刘爱东等(2003 却认为,环境会计突破了资金运动范畴,引 入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以弥补传统会计对于会计对象 不完整的缺陷

7、,因此,重新界定建立环境会计要素大可不必 。 (四环境会计的目标。大多数学 者(李祥义,;王辛平等,2000;等等认同 二元论”,一般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促使企业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 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安庆钊(1999 认为环境会计的 基本 目标是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就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 会计信息。一元论”基本上是取二元论”观点中的一个方面。譬如:李芳(2003 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 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孟凡 利(1999、李武立(2000

8、、孙兴华等(2002、刘爱东等(2003 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 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决策的环境信息 ;杨雄胜则提出(李心合,2002 ,人类发 展面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的金融风险和严重而普遍的经济腐败三大问题 , 环境会计则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遏制经济腐败为目标 ;李建发等(2002 则认为,我 国近期环境报告的目标是向政 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 节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 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 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五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作为环境会计核算赖以进行 的前提条件,它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否一致呢?学者们

9、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 探讨,有的学者认为需要扩充会计主体假设,有的学者提出需要扩充货币计量假设 从而形成一些环境会计的特殊假设,主要包括扩展的会计主体假设、计量单位多 元化假设、可持续发展的假设、受托责任假设、环境资源稀缺性假设、价值效用 假设、管理有效性假设等。也有学者(罗绍德,参见李心合,2002 提出环境会计 并没有区别于传统会计的特殊假设。在上述会计基本假设的争论中,关于环境会 计的主体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会计 既涉及微观(企业又涉及宏观 (政府,所以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应当包括企业微观核算体系和政府宏观 核算体系两 个方面(李祥义,1998;朱学义,1999;蔡昌,2000

10、;陈炜煜,2000;张白玲,2001;刘爱 东等,2003 ;二是认为环境会计的主体实际上就是企业 ,所以就环境问题只需要设 立企业微观核算体系 88 会计研究 200414 (孟凡利,1997;朱丹,2001;夏李君等,2003 ;三是认为政府作为环境会计的主 体更为适合我国的实际 情况,所以只需要设立宏观环境核算报告体系 。 (六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 支,核算时必须遵循一 般会计核算的原则,但又有其独特性。项国闯(1997 认为 环境会计核算时除遵循一般会计的核算原则,还应遵循社会性、预警性、政策 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等四项原则。孟凡利(1999

11、和方文辉(1999 认为环境会计 的独特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 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七个方面 。刘永祥 (2001、刘爱东等(2003 认为上述七个方面存在着表达上的重叠,只需要坚持社会 性、灵活性和充分披露三项原则。其他学者提出的环境会计独 特原则还有推定 性、最小差错、公平性、对应性、强制性和谨慎性等。王 (1995 则抛开了 传统的会计 原则提出了环境会计应当独有的真实性 、充分披露、一致性、多种计 价基础并用、社会性和政策性等六项原则。 (七环境会计的确认。讨论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的内容及环境成本如何资本 化和费用化的

12、问题上。许容等(2000 采用列举的办法,列示了环境成本包括的主 要内容。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2001 认为,、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和 环境机会成本。花爱梅( 环境负责的原则, ,、预防性环境支出三大类。罗新华等(1999 ,环境会计的大循环成本应包括 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所以环境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 资源闲置损失、恢复成本、替代成本、机会成本。刘志明等(2002 从环境成本 所具有的可追溯性、相关性和递增性三个 特征的角度,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乔 世震(2001 从责任成本的角度出发,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与企业环境责任活动相关的 责任成本。 对环境成本的处理方式,绝大

13、部分学者均赞同发生的环境成本如果符 合资产的标准,就应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不会在未 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 本,则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石中美(2000 进一步指 出如果环境成本可以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 的能力、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 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则应当将其资本化。 (八环境成本的计算。如何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并进行相应的环境成本 计算,学者们一般都赞同有必要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计算体系。关于环境成 本的计算方法,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2001 指出环境成本不同于传统成本的内容决 定了其计算方法也不同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 ,应当较多采用

14、ABC 法(作业成本 法、LCC 法(生命周期法和 FC A 法(全部成本法。徐瑜青等(2002 还以火力发 电厂为例 对采用 ABC 法计算环境成本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 (九环境会计的计量。学者们主要围绕环境会计计量单位、计量基础和计量 方法进行了讨论。对环境会计计量单位,绝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 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单位,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计量属性。对环境 会计计量基础,学者们认为既可以是实际成本,也可以是现行成本、重置成本、 机会成本和替代成本等。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多数学者是在借鉴环境经济学估 价理论与 实践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孙兴华等(2002 指出环境

15、标准是环境 会计计量的起点,他们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具体包括市场 价值法或生产率法、 人力资本法或收人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或重 置成本法等和替代性市场法。李宏英(1999 提出环境会计的计量有直接市场 98 会计研究 200414 法、间接市场法、意愿评估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并指出这些方法都具有 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环境会计的计量具有模糊性,只能做到相对准确。王华等 (2000 认为,鉴于环境资源一般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的特点, 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应该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 础上,因而 就应当采用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疾病成本

16、法、人力资本法和生产率变动 法。王凤羽(2001 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不仅需要以王华等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和 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更要配合有 关数学思维模式进行,主要应采用机会成本法、 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 (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学者们认为应当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 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 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 (李 心合,2002 ,并认为当前应突出重视上市公司 的环境信息披露(李建发等,2002。 关于环境报告的内容,耿建新等(2002 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 响、环境对策方 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 ,孟凡利(1999 认为 应

17、该包 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 ,肖维平(1999 认为主要有环境 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负 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 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等等。 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 模式中选择。前者是指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 目之中,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它主要运用环境会 、图表进行单独披露。但是,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孙兴华等(2002 主张米用补充报告模式,并建议环境会计报表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 和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三部分;王辛平等(2000 认为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尚 不完善,在短期内大范围形成

18、较系统完备的环境会计报告形 式难度较大,主张普通 企业采用补充报告模式,而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可采用独立报告模式 ;蔡昌(2000 和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2001 认为环境会计揭示的重点是环境信息,尤其是环境资源 存量、流量的经济 信息,又兼之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广泛,可自成体系,故单独编 制环境会计报告为宜;李建发等(2002 认为,在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 情况下,企业应首先考虑采取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报告环 境信息,待将来我国制 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再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储姣等(2003 指出 独立报告环境信息将环境信息与企业主要财务信息分开报送 ,可以避免将两者合并

19、报送所引起的混乱,消除报告使用者对主要财务会计信息的错误理解 ,同时还可以 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改变环境信息披露的附属地位。他们认为,独立环 境会计报告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会计损益表、环境会计成 本费用明细表、 环境污染报告、环境绩效报告和企业年度环境保护计划等 。 二、评价与展望: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过去的十年及未来 根据前述的简要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有以下六个 方面的主要特点:第一,研究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全面。从前面检索到的信息可以看 到,在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中,既涉及到国外介绍的内容,也涉及到环境会计建立 的必要性和基础理论问题,还涉及到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

20、境成本、环境绩 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审计和其他问题,这就为环境会计的全面研究确立 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第二,研究过程注重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已有成果 。一般认为,环境会计是环 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 09 会计研究 200414 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李祥义,1998。所以目前的环境会计研究,就是 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发展经济 学、现代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也体现了现代会计科学过程所呈 现的交叉、渗透与融和的趋势。 第三,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基本成型。总体上看,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基础理 论阶段,许多学者对 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在

21、许多方面取得了一致意 见,即使在某些方面或表述上存在不一致,但我们过细分析其在实质上却存在很大 的近似性。 譬如,对环境会计的目标、核算对象、基本假设、确认要求、计量 原则等问题的认识。所以,我们应该是对这些基础理论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精简和升华,从而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环境会计基础理论 。 第四,研究人员的对象构成比较广泛。从所取得成果研究者的对象上分析,致 力于环境会计问题研究的还不仅仅只是会计理论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许多工程技 术专家、社会贤达及政府官员,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环境会计的计量、报告和 绩效评价等问题提出了富有成效的设想与建议 ,从而为我国对环 境会计的深入研究 奠定了一定的

22、社会基础。 第五,研究内容还缺乏系统性。建立环境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会计理论 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从已经具有的成果看, 研究, 会计进行研究时,,因而,难有一定深度的力作问世,。前述我们所 选取的 216, , 1998;李建发等,2002 ,不到全部文章的 1%。第六,。从目前有关环境会计 的研究内容上看,多数学者较为注重研究理 论性较强的环境会计理论,诸如环境会 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而对转借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 方法应当如何运 用于环境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则缺乏具体的研究。如很多论文在谈到环境会计 的计量方法时,只是简单地提到环境会计计量要结合应

23、用会计学现有的计量方法与 环境学的技术评价方法,并简单罗列市场价值法、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机 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市场法和调查评估法等,但并没有对 这些方法在环境会计中的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大大削弱了这些方法的实用性。 此外,有关环境会计制度规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比较薄弱 ,使得环境会计的实践没 有规范可循,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开展。 参考文献 安庆钊.1999.环境会计理论结构浅探.财会月刊,8 蔡 昌.2000.论环境会计.广西会计,5 陈 琳,武晓玲 2001.试论基本会计要素在环境会计中的应用 .上海会计,11 陈炜煜.2000.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设想.审计与经济研

24、究,6 储 姣,郭金花,刘伏强.2003.独立环境会计报告简介.财会月刊,A1 崔 .1997.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紧迫性和步骤.广西会计,3 方文辉.1999.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体系与核算.广西会计,11 耿建新,焦若静.2002.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1 花爱梅.2001.环境成本会计探微.财会月刊,20 李 芳.2003.试论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财会研究,3 19 会计研究 200414 与实践,2 版社,296322。会计研究 200414 92 李宏英.1999.论环境会计. 财会研究,5 李建发,肖 .2002.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 究,

25、4 华李武立.2000.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结构概述.财会月刊,12 李祥义.1998.可 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 .会计研究,10 李心合等.2002.中国会计学 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1 刘爱东,王 .2003.试论我国环境会计 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海会计,1 慧刘永祥.2001.论环境会计假设和核算原则.上海 会计,9 刘志明,杨新华.2002.论环境成本及其会计处理.上海会计,2 陆玉明. 1998. 关于 绿色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财贸经济,11 罗新华,何莉萍.1999.对绿 色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界定.当代财经,8 孟凡利.1997.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会计研究,12 孟凡利.1999.环境会计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孟凡利. 1999. 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 .会计研究,4 乔世震.2001.试论环 境成本.广西会计,5 石中美.2000.刍议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财会月刊,6 孙兴华, 王维平.2000.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5 孙兴华,王兆蕊.2002. 绿色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