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学习“瓶颈”现象分析及突破_第1页
高三生物学习“瓶颈”现象分析及突破_第2页
高三生物学习“瓶颈”现象分析及突破_第3页
高三生物学习“瓶颈”现象分析及突破_第4页
高三生物学习“瓶颈”现象分析及突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三生物学习“瓶颈”现象分析及突破 包情伟高三学生接触的习题精确性、灵活性、综合性都有所增强或提高,完成高二生物学习后的要应付这样的试题还是存在相当的难度。再加上实验技能考查、实验设计能力的要求,着实让学生应接不暇。对生物学习的迷惘感就会骤然产生。这其实是学生在学习生物时碰到了“瓶颈”期。生物学科“瓶颈”现象发生,一方面缘于教师教学观的正确认识。为了兼顾新课程的“新”理念和新教材的“大”信息量,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常常会碰到课堂时间限制与繁重的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矛盾常常不自主地引发“灌输”。这种 “灌输”表面上顾及了老教材中的经典知识和新教材的“新”亮点,在课堂上建构了很完整的知识体系,易

2、让学生患上严重的“消化不良症”。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教师预期的要低得多。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对基础知识要求掌握得程度把握不到位。加上对学科知识点地理解和分析不够精确,囫囵吞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造成运用知识能力有所欠缺,不善于积累并提升一些技巧。如:识图技巧、建构知识网络技巧、实验设计、变量控制、步骤书写等技巧。就教师角度,怎样更有利于突破“瓶颈”现象实现质的飞跃?一、 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链”建构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 重视编排顺序。教材编排顺序的解读往往为一些老师忽视,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建构出,完整地知识点。但“知识链”却不一定形成。例如:模块1所以教材的编排为:走进细胞

3、 组成细胞的分子 细胞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生命历程要求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走进细胞我们可以这样处理:知识链1:生活实例蕴藏的生物知识知识链2:(生物知识)生命结构层次解读(生物圈生物个体细胞分子元素) 基本生命活动的解读生命历程的解读知识链3:(能力方面)观察细胞实验技能细胞间结构、功能的理性比较能力细胞学 说的建立再如:在模块2遗传与进化中关于孟德尔两大定律和减数分裂两个知识点的

4、编排与老教材的知识编排先后是相反的。新教材设计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 (孟得尔第一定律 减数分裂和 孟得尔第一定律 受精作用)新课程要求学生感悟的是连续的历史,感悟的是对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分析的思维、处理的方法和解决的技能、生物学中一些专有名词的形成由遗传因子到基因),让学生感触科学的发生、发现、发展的真实过程,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要善于发现科学并发展科学。这也是新教材的亮点。因此在复习课中理解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的基础上突出目标的真正落实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注重新教材的编排思路的用意。二、主动转型和提升认识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提出,教师的发展最应该

5、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有好的教学行为不一定有好的教学思维,有好的教学思维也不一定有好的教学行为,因此应将专家思维和名师行为相结合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使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研究领域中表现为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意识。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原理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会不断的积累,而原理知识会越来越局限于课本。教师要实现教学上的运筹帷幄和创新,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支撑。面对当前课程改革中多维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何采用大量的背景资料、生活案例、生物科技知识作烘托

6、,让极为丰富的教学元素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整合是每位教师必须要重视的。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慢慢地步行于其中,渐渐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发挥课堂的最大时空效果。但也正因为如此,又容易出现另一面: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时间停留在背投上,课本资源的价值和重大作用被很大程度上的忽视。在课堂上如何实现多媒体资源和课本资源的资源配置最佳化,发挥“1+12”的功能来实现和谐发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以突破教师环节的“瓶颈”。核心观点改“平面教学”为“立体教学”。1:知识建构“立体”学生对知识掌握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一个班

7、级中这种差异会很大,复习课堂知识体系建构要考虑不同层次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起来,并且还要求有一定的提升,即建构课堂知识 “立体教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面的课堂设计。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查漏并建立完整体系,基础较差的学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第一环节:基本知识体系的建构用知识脉络图、框架图、图片或图表简明的罗列基础知识第二环节:拓展知识内容的分析 对基础知识体系中有关联的知识点穿针引线般的指点,让学生搭建新的知识网络图。 前沿信息的接触、思考、探讨。对“好”学生是知识的贯通和灵活运用,对后者则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第三环节:作业及反馈分析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要求。模块作为高中生物新课

8、程中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形成的,因此模块教学的教学设计可按照“整体单元课时”进行设计。如果说高二生物学习是一种平面学习,那是因为高二学习的重心放在“课时”一环。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很努力。而高三复习我们则重在知识点的整理和知识点间的梳理、整合、运用,即“单元”环节和“整体”环节。,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采用模式图、框架图、列表、表述等形式让知识体系完整起来,融会贯通起来,实现知识迁移。可以让知识由“点”转变成“面”,形成立体教学。 如可以对遗传、变异与减数分裂这样处理:分离定律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定律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9、细胞质遗传质DNA随机、不均等分配到配子后代无一定性状分离比 基因突变间期:DNA复制出现分子差错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 前期:染色体直接异常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异位 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减数分裂配子染色体数目异常2: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体”课堂与教学的本质为科学育人,它包含两层含义:一为学生主动发展指引方向,二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未来世界的主人。3这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要充分关注三个维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三维的“立体教学”。三个维度目

10、标并不是罗列、包含、交叉的关系,而是一体的。如果将三者割裂开来,很容易将过程方法形式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变成记忆考察,促使知识能力“瓶颈”的形成,无法真正做到育人。如:在复习细胞膜时:知识能力、(发现过程)依据的实验事实:进入活细胞的物质要通过一道选择性的屏障;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以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细胞膜的结构探索 细胞膜制备选材遵循的原则:无细胞壁无细胞核无众多的细胞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

11、项在: 红细胞要用生理盐水稀释。 注意盖盖玻片的方法,防止出现气泡。 用吸水纸吸引时,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 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 实验中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细胞膜的发现过程方法(实验设计与技能)19世纪末,欧文顿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细胞膜也会被蛋白酶分解.细胞膜的成分1925年,德国的高特和戈来德尔用丙酮抽提出红细胞膜上的磷脂实验。(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

12、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构成1970年福润和艾迪德利用荧光技术研究细胞膜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过程方法(实验设计与技能)细胞膜的结构联想:细胞的界膜这是细胞膜最重要的功能。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都必定有一个由一定膜结构形成的界膜,不然的话就不会有细胞存在。细胞膜的出现使生命起源到了细胞的形式,也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细胞膜的出现使各种生物大分子集中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中,这样有利于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也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发育。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细胞膜的其

13、它功能:免疫功能(与膜上抗体有关);分泌功能(分泌蛋白质类的激素、抗体、消化酶等外在蛋白);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细胞膜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工业方面应用.对各种水进行过滤分离,从而对水质进行纯化处理.2:在农业方面:通过生物膜的改变来寻找改善农作物品质的途径,例如膜上蛋白质转变成抗冻蛋白,有望培育出抗冻新品种.3:医学方面:用人工合成膜材料来代替人体病变器官.达到治疗目的.细胞膜(生物膜)的应用在工业上应用在农业上应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三维的立体教学建构的是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发现”的过程中的事例、“探索”历程中的使用方法和处理技能

14、、“应用”中创新思路的接触和感受在沉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看、议、讲、拓”精析例题“立体”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过程。包含形成自主内化知识和把知识转化为才智的能力。所谓内化知识,是指学习者把习得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之中,使新、老知识相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系统认知结构。所谓把知识转化为才智,是指学习者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在新的情境或客观实际中灵活、机智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至进行创造的智慧和才能。高三生物复习对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在把知识转化为才智。看清题目,能从题目的条件和求解的结论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用于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结构,确定

15、具体的解题行动方向,让学生真正经历解题的全过程,然后,师生一起对解题进行反思,加强探求解题方向及解题策略,学会怎样进行学习思维,怎么运用知识进行思考解题。例(经典考题)将川芎植株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CO2浓度,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2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右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左移B 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右移C 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点右移,b点右移D 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点左移,b点右移看:知道横纵坐标参数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讲:(1)a点是co2补偿点;(2)b点是co2饱和点;议:如果温度适当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