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导学案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导学案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导学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年 学期新雅达学校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设计:曾宪文教务处签名:上课时间: 月 日班级: 小组:姓名:课型:新授课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第 课时 总第 课时学习过程及内容学法指导学习目的: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展观察和描绘的方法。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展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重难点:1.学习如何全面有序地观察物质,描绘现象。2.对蜡烛燃烧的产物及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研究。一.预习新知1.化学是一门以为根底

2、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和等,可以,学习的方法并获得。2.蜡烛是由和组成的,是色,味,体填“液或“固,溶于水能或不能,质硬或软,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漂浮或沉入,说明石蜡的密度水大于或小于。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越多。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和。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支持燃烧能或不能。5.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_ ,白色浑浊越多,说明_ 。6.用排水法搜集一瓶气体,是利用了该气体_或_的性质。二合作探究

3、探究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阅读课本P1113,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分组实验完成课本的实验报告。交流与考虑: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上下: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3.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 展示提升: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1关注_;2关注_;3关注_探究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阅读】课本P1416。1.实验目的:_2.设计实验方案:方法和步骤。3.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并完成下表。探究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氧气含量是否一样二氧化碳含量是否一样水蒸气含量是否一样4.实验反思:1假如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可能是

4、什么?2比较含水蒸气多少的实验是否合理,你还有其它的实验设计吗?展示提升:1.以上三组实验在设计方法上有哪些类似之处? 2.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能概括出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环节吗? 三归纳小结四. 新知应用:课本练习 P161-2五当堂检测总分值100分独立完成,祝你成功! 得分 1.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空气 B、水蒸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2点燃蜡烛,可以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层,最亮,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部分被烧得最焦,说明火焰温度最高,温度最低。3将一只枯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片刻取下烧杯,迅速

5、向烧杯中到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由此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和。 4我们在进展“对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试验方法是 A、模拟 B、比照 C、推理 D、假设5. 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亮堂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6. 实验探究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猜测假设】白烟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白烟是石蜡整齐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

6、粒。【设计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假设不成立。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因为。【得出结论】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六课后作业:?课时夺冠?P7-8七课后反思: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进步学生的程度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老师在分

7、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老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场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自主学习 分组讨论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

8、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程度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程度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构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

9、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归纳总结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进步学生的写作程度,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老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老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