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_第1页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_第2页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_第3页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_第4页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一、激趣引

2、入: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二、读诗悟诗: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

3、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2、检查自读:(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解释“鬓毛” 。3、开火车读词语。4、分小组朗读诗。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设想: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4、(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你们看第一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他很小离家。)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

5、诗。(生读。)(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是龙泉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设想:生:因为他思念家乡;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思念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

6、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 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 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我们也来学学儿童,“笑问”?(表演)师:看到儿童可爱的模样,听到他们天真的笑问,诗人的心情?(生说,让他读一读这两句诗,男女生分读。)5、师: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2、有

7、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二、教学重点: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四、教学设计:(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二

8、)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1、简介作者板书课题:回乡偶书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3、交流自学情况:(1)检查生

9、字与古诗朗读情况。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重点品读:

10、少小离家老大回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4、齐读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3【设计理念】有趣,有效。【教学目标】1、学

11、会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做到有节奏,争取有感情。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感情背诵。【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交流】方案一:背古诗,尽量做到字正腔圆。方案二:猜方言。假如教师的方言与学生的不同,猜方言的形式,能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并在不经意间渗透“乡音”,好玩又匠心独具。【教学流程】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2、这首诗可能有些小朋友读过,甚至会背,但是,真想

12、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读题目。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并问:这个“偶”字,我们在哪里见过?(偶然、木偶、偶尔、偶像)(2)读作者。(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指导读好前鼻音“鬓”,了解“鬓毛”指的是耳朵旁边的头发;开火车读准“衰”,如果学生提到“衰”字有“shui”和“cu”两种读音,告诉学生现在统读“shui”。)4、能正确读好每一个字,让我们再来练读整首诗,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更加悦耳。(读诗)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1、有的时候,一篇课文会读了,一首诗会背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遇到,说不定就不熟

13、悉了。能不能考一考,敢不敢迎接挑战?2、出示生字词语,认读:【偶然 木偶 鬓毛 两鬓 衰老 衰落】3、出示生字:【音 何 客】(1)“小老师”带读这三个字。(2)组词,给“何”字扩词。“何”在口语中使用少,不常见,组词可以起到强化作用。(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写的时候需要提醒注意什么?(“音”字注意上宽下窄中横长,间距匀称日形长;“客”字要注意撇捺舒展,口部稍小。)(4)写字。认认真真描一个写两个。(5)评价并改进。三、猜测年龄,理解诗意1、生字会认、会写,而且能把字写漂亮了,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2、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小朋友能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14、抑扬顿挫,真不简单。老师能不能提高要求?你们敢不敢迎接挑战?好,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3、猜,其实也要有根据,你不会说老师只有10岁,也肯定不会说我90岁吧?那么,贺知章到底几岁,黑板上哪个年龄可能最正确呢?请你用心地看一看课文115页,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4、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

15、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读好“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你最想朗

16、读哪句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后的“。”,说明诗人不仅仅是引用原句,不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叙述,从中也能看出作者的身份,体会朗读的语气。5、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

17、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6、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5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可能多少岁?(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这样的猜测和揭底,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挑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一部“开心辞典”。(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

18、想家?(想像说话)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背一背吗?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1、那么有感情地背诵,

19、知道诗人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2、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3、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4、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4一、创设情景,感情导入。1、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

20、书,这首诗是谁写的?谁知道贺知章是个什么人?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3、你现在多少岁?(十一二岁)但贺知章他阔别家乡五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啊,你说,他心里是多么地怀念家乡啊,现在就要回到家乡来,心情会是怎样的?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3、小组各读一句。4、有哪些字你要提醒同学们的?解决三个生字。鬓的写法(写一个错字对比),是指哪里?,衰的意思,你

21、可以说是鬓毛衰吗?三、合作解决,读懂诗意。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 ,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3、师生交流。解决第一二句诗。(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解

22、决第三四句诗。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悲

23、喜之情。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导入,揭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24、(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相信大家课前都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工作,有哪位小朋友能来理解下课题中"偶""书"各是什么意思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1、自由读,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2、小组交流3、检查反馈(课件)(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全班齐读。(2)出示诗文,指名读。(有谁能读得更好,读书节奏,读书感情。)(3)出示节奏,指名读,小组读。三、细读品位,感悟体会。1、学习第一句。(1)联系重点字词看插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自己试讲,同桌交流,全班交流)(2)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生自由回答,师引导,归纳。)(3)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 (指名读,齐读)2、学习第二句。(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2)钩出重点字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