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五篇_第1页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五篇_第2页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五篇_第3页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五篇_第4页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五篇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家的三次实验过程及结果,知道蝙蝠飞行靠的是什么;2、懂得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教学重、难点:1、认识三次实验的过程,知道蝙蝠飞行靠什么2、认识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教学准备:大课文、多媒体课件一套、演示用幻灯片一套、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发给作业纸,让学生给生字注音2.让学生说出生

2、字词的意思3.集体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第1-3自然段段意板书: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蝙蝠夜间飞行的奇特现象二、谈话导入,认识课文第4-7自然段1.谈话导入:我们从第3自然段知道蝙蝠在夜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而且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接,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的科学家呢,做了实验寻找答案,让我们来看一下,好吗?2.指导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在什么时候?2)第一次实验是怎么做的?3.根据问题的回答,逐步出示实验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方法

3、把蝙蝠的眼睛蒙上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有碰着4.根据投影内容,提问: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和它的眼睛有关吗? 为什么?5.课件出示:说明(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和蝙蝠的视觉敏锐无关6.提问:(第3片自然段最后一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7.引导学生分组自学第5自然段,继续研究,完成表格(如下)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系着许多铃铛。实验次数 方法 结果 说明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设响, 和视觉敏锐无关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设碰着第二次第三次8.组织各组汇报,逐步完善表格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像设头苍蝇似角到

4、 蝙蝠夜里飞行,第三次 把蝙蝠和的嘴封住 处乱撞挂在绳子上 它是用嘴和耳朵的铃铛响个不停 配合起来探路的9.提问:现在大家知道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了吗?板书:嘴 耳朵10.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第6自然段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进行夜里飞行的?11.引导学生说一说,并板书出示意图蝙蝠 障碍物超声波 超声波嘴 耳朵12.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13.请学生读第6自然段,认识反复研究、终于两词的作用(表明科学家做出的努力以及研究结论得来不容易。)14.读(第2自然段)提问:1)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做了什么事情?2)雷达是怎么工作的?请仿照上面的板书试着表示出来。15.组织学生

5、交流16.引导规纳,贴书雷达 障碍物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天线 荧光屏17.看板书,引导比较,说出发现提示:蝙蝠的什么和雷达的什么作用相似?它们的工作方法相似吗?18.总结:蝙蝠飞行和雷达探路具有相同的道理。板书:道理相同三、课堂小结。1.指导读课文: 1)齐读 2)自由读2.回答问题:(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有什么发现?(2)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3)人们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四、课后思考,完成练习P62 T2. 3.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材简析】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

6、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

7、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

8、诗句的意思。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指明学生读,正音。

9、(注意读准“篙、棹”。)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师生共同评析。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六、拓展活动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会认读7个生字

10、。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2、难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理念】以学生主体,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愉快识字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遇事要动脑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以歌曲内容导入新课。(板书

11、:风)2、引导感受风的特点,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在活跃气氛中进入课堂学习。2、感受风的特点,畅所欲言,产生兴趣,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引导进行“认朋友名”活动,集体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2、去拼音认读生字词语,以交朋友的形式读词语。3、引导“魔方生字对对碰”活动,巩固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4、引导应用词语,同时介绍识字方法,并组词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1、个别学生领读名字,初识生字。2、进行“交朋友”巩固认读词语。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xxx,很想和你们做朋友。3、在“魔方生字对对碰”游戏中巩固生字。(运用自己制作

12、的生字魔方共同玩“你说我指”的游戏。)4、练习应用词语,介绍识字方法。三、读文感悟,领悟交流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画”的美丽。3、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你喜欢谁的画?你从哪里感觉到风了?找出相关的段落重点学习。(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播)4、交流汇报,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理解课文。(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板书);重点理解“飘、转、弯、斜”等动词,指导朗读重点句子,在朗读中感悟。5、师生共同小结: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画风中事物的变化

13、来把风表现出来,使人感到画中有风。6、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展示自己的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生初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朗读第一段,感受“画”的美丽。3、明确要求,自主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研读。4、与全班同学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5、与教师一起共同小结。6、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展示朗读。四、创造体会,拓展延伸 1、引导拓展口语练习:说一说: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我说:“是风,风把( )吹得( )了。”2、唱一唱:以练唱儿歌的形式,再次回顾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活动3、想一想

14、、画一画: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引导先说,课外画出。 1、进行拓展口语练说,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锻炼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2、试唱儿歌,感受课文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3、创造思考,想想说说、画画,延伸课外。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材简说】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

15、,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16、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板书“启示”,理解意思。、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这段话,读准,读通。三、探究难点 、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钓鱼。)、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板书:是 非交流后得出结论。(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

17、了就是正确的。)板书:放 不放、引: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板书:难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鱼好大: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从哪看出“大”?(“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鱼难钓:(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

18、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无人知: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

19、哪句话? 出示这句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四、深悟启示、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投影出示这句话。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0、在这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联系生活实际出示:当“我”拿到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出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五、升华启示 、小练笔: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齐诵: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

21、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詹姆斯·兰费蒂斯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板书】、钓鱼的启示放是 鱼好大难? 鱼难钓不放非 无人知【反思】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

22、”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准备珍珠鸟一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珍珠鸟,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冯骥才。)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