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受体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_第1页
细胞受体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_第2页
细胞受体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_第3页
细胞受体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_第4页
细胞受体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姓名:李波学号:2015050509目录1、细胞受体类型及特点31.1离子通道型受体31.2 G蛋白耦联型受体31.3 酶耦联型受体42、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42.1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42.2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52.2.1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通路62.2.2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62.2.3 激活磷脂酶C、以lP3和DAG作为双信使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72.2 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92.2.1 受体酪氨酸激酶及RTK-Ras蛋白信号通路92

2、.2.2 P13K-PKB(Akt)信号通路102.2.3 TGF-pSmad信号通112.2.4 JAKSTAT信号通路111、细胞受体类型及特点受体(receptor)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一般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构象改变而产生活性,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受体与配体问的作用具有3个主要特征:特异性;饱和性;高度的亲和力。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将受体分为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和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

3、or)。细胞内受体介导亲脂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如胞内的甾体类激素受体。细胞表面受体介导亲水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类:离子通道型受体(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G蛋白耦联型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酶耦联的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第一类存在于可兴奋细胞。后两类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在信号转导的早期表现为激酶级联事件,即为一系列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借此使信号逐级传送和放大。1.1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是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即配体门通道(1igandgated channel),主要存在

4、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其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而改变通道蛋白的构象,导致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改变质膜的离子通透性,在瞬间将胞外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继而改变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如:乙酰胆碱受体以三种构象存在,两分子乙酰胆碱的结合可以使之处于通道开放构象,但该受体处于通道开放构象状态的时限仍十分短暂,在几十毫微秒内又回到关闭状态。然后乙酰胆碱与之解离,受体则恢复到初始状态,做好重新接受配体的准备。 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和阴离子通道。1.2 G蛋白耦联型受体 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5、 regulatory protein)简称G蛋白,位于质膜胞质侧,由a、p、-三个亚基组成,a和7亚基通过共价结合的脂肪酸链尾结合在膜上,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当a亚基与GDP结合时处于关闭状态,与GTP结合时处于开启状态,“亚基具有GTP酶活性,能催化所结合的ATP水解,恢复无活性的三聚体状态,其GTP酶的活性能被RGS(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增强。RGS也属于GAP(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G蛋白耦联型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图106),受体胞外结构域识别胞外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胞内结构域与G蛋白耦

6、联。通过与G蛋白耦联,调节相关酶活性,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G蛋白耦联型受体包括多种神经递质、肽类激素和趋化因子的受体,在味觉、视觉和嗅觉中接受外源理化因素的受体亦属G蛋白耦联型受体。1.3 酶耦联型受体酶耦联型受体(enzyme linked receptor)分为两类,其一是本身具有激酶活性,如肽类生长因-子(EGF,PDGF,CSF等)受体;其二是本身没有酶活性,但可以连接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如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这类受体的共同点是:通常为单次跨膜蛋白;接受配体后发生二聚化而激活,起动其下游信号转导。已知酶耦联型受体有六类:受体酪氨酸激酶;酪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

7、;受体酪氨酸磷脂酶;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组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与细菌的趋化性有关)。2、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2.1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由于受体分子在细胞上存在部位的不同,因此其信号跨膜转导的方式也有不同。与细胞内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分子是一些亲脂性小分子,可以透过疏水性的质膜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而传播信号。类固醇(steroid)激素、视黄酸(retinoic acid)、维生素D和甲状腺素(thyroid hormone)的受体在细胞核内。这类信号分子与血清蛋白结合运输至靶组织并扩散跨越质膜进入细胞内,通过核孔与特异性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结合形成

8、激素一受体复合物并改变受体构象;激素一受体复合物与基因特殊调节区又称激素反应元件(hormone response element,HRE)结合,影响基因转录。类固醇激素诱导的基因活化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快速的初级反应阶段,直接激活少数特殊基因转录;延迟的次级反应阶段,初级反应的基因产物再激活其他基因转录,对初级反应起放大作用。甲状腺素也是亲脂性小分子,作用机理与类固醇激素相同,但也有个别亲脂性小分子(如前列腺素),其受体在细胞质膜上。NO是一种具有自由基性质的脂溶性气体分子,可透过细胞膜快速扩散,作用邻近靶细胞发挥作用。由于体内存在O:及其他与NO发生反应的化合物(如超氧离子、血红蛋白等),因

9、而NO在细胞外极不稳定,其半衰期只有230 S,只能在组织中局部扩散,被氧化后以硝酸根(NO,一)或亚硝酸根(NO!一)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外液中。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是NO的生成细胞,NO的生成需要NO合酶的催化,以L一精氨酸为底物,以还原型辅酶1I(NADPH)作为电了供体,等物质的量地生成NO和L一瓜氨酸。NO没有专门的储存及释放调节机制,作用于靶细胞NO的多少直接与NO的合成有关。NO这种可溶性气体作为局部介质在许多组织中发挥作用,它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激活靶细胞内具有鸟苷酸环化酶(Gcyclase,GC)活性的NO受体。内源性NO由NOS催化合成后,扩散到邻近细胞,与鸟苷酸环化酶活性

10、中心的Fe 2+结合,改变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增强和cGMP水平增高。cGMP的作用是通过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G(PKG)活化,抑制肌动一肌球蛋白复合物信号通路,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H 9 11)。此外,心房排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和某些多肽类激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也会引发血管平滑肌舒张,这些细胞表面受体的胞质结构域也具有内源性鸟苷酸环化酶活性,通过类似的机制调节心肌的活动。NO对血管的影响可以解释为什么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能用于治疗心绞痛,硝酸甘油在体内转化为NO,可舒张血管,从而减轻心脏负荷和心肌的需氧量。 N

11、O也由许多神经细胞产生并传递信号,在参与大脑的学习记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大脑海马某些区域在受到重复刺激后可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10ng-term potentiation,LTP),是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基础。LTP的产生涉及神经元间突触连接重构,这一过程既需要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也需要突触后神经元将信息、反馈到突触前膜,NO就充当了这一逆行信使的角色。NO作为LTP的逆行信使弥散至突触前末梢,刺激谷氨酸递质不断释放,从而对LTP效应的维持起促进作用。2.2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细胞表面受体中最大的多样性家族

12、,统计表明,现有25的临床处方药物G蛋白是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的简称,位于质膜内胞浆一侧,由G,G,G三个哑基组成,G和G亚基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G和G肌亚基分别通过共价结合的脂分子锚定在质膜上。G亚基本身具有GTPase活性,是分子开关蛋白。当配体与受体结合,三聚体G蛋白解离,并发生GDP与GTP交换,游离的G-GTP处于活化的开启状态,导致结合并激活效应器蛋白,从而传递信号;当G-GTP水解形成G-GDP时,则处于失活的关闭状态,终止信号传递并导致三聚体G蛋白的重新装配,恢复系统进入静息状态。由G蛋白偶联受

13、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signaling pathway)按其效应器蛋白的不同,可区分为3类: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以IP、和DAG作为双信使的G蛋白偶联受体。2.2.1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通路当受体与配体结合被激活后,通过偶联G蛋白的分子开关作用,调控跨膜离子通道的开启与关闭,进而调节靶细胞的活性,如心肌细胞的M乙酰胆碱受体和视杆细胞的光敏感受体,都属于这类调节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 (1) 心肌细胞上M乙

14、酰胆碱受体激活G蛋白开启K+通道 M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在心肌细胞膜上与Gi蛋白偶联,乙酰胆碱配体与受体结合使受体活化,导致Gi。亚慕结合的GDP彼GTP取代,引发三聚体Gi蛋白解离,使G。亚基得以释放,进而致使心肌细胞质膜上相关的效应器K+通道开启,随即引发细胞内K+外流,从而导致细胞膜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减缓心肌细胞的收缩频率(914)。陔结果已被体外实验所证实。许多神经递质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有些效应器蛋白是Na一或K一通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发G蛋白偶联的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进而导致膜电位的改

15、变。(2) Gt蛋白偶联的光敏感受体的活化诱发cGMP门控阳离子通道的关闭 人类视网膜含有两类光受体(photoreceptor),负责视觉刺激的初级感受。视锥细胞光受体与色彩感受相关;视杆细胞光受体接受弱光刺激。视紫红质(rhodopsin)是视杆细胞Gt蛋白偶联的光受体,定位在视杆细胞外段上千个扁平膜盘上,三聚体G蛋白与视紫红质偶联,通常称之为传导素(transducin,Gt)。人类视杆细胞含有大约4×10 7个视紫红质子,组成7次跨膜的视蛋白(opsin)与光吸收色素共价连接。2.2.2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在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中,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

16、路遵循普遍的转导机制。在该信号通路中,G亚基的首要效应酶是腺苷酸环化酶,通过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变化调节靶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进而影响信号通路的下游事件。这是真核细胞应答激素反应的主要机制之一。 不同的受体一配体复合物或者刺激或者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这类调控系统主要涉及5种蛋白组分:刺激性激素的受体(receptor for sitimulatoryhormone,Rs),抑制性激素的受体(receptor for inhibitoryhormone,Ri),刺激性G蛋白(sitimulatory Gproteinscomplex,Gs),抑制性G蛋白(inhibitory Gpro

17、teinscomplex,Gi),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AC)。(1)cAMP-PKA信号通路对肝细胞和肌细胞糖原代谢的调节 正常人体维持血糖水平的稳态,需要神经系统、激素及组织器官的协同调节。肝和肌肉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组织。脑组织活动对葡萄糖是高度依赖的,因而在应答胞外信号的反应中,cAMP水平会发生快速变化,几乎住20 S内cAMP水平会从5 X 10-8molL上升到10-6molL水平。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受体应答多种激素信号埘血糖浓度进行调节。以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为例,cAMPPKA信号对细胞内糖原代谢起关键调控作用,这是一种短期的快速应答反应。当细胞内cA

18、MP水平增加时,cAMP依赖的PKA被活化,活化的PKA首先磷酸化糖原磷酸化酶激酶(GPK),使其激活,继而使糖原磷酸化酶(GP)彼磷酸化而激活,活化的GP刺激糖原的降解,生成葡糖一1一磷酸;另一方面,活化的PKA使糖原合酶(GS)磷酸化,抑制其糖原的合成。此外,活化的PKA还可以使磷蛋白磷酸酶抑制蛋白(IP)磷酸化而被激活,活化的IP与磷蛋白磷酸酶(PP)结合并使其磷酸化而失活(图9一19A);当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时,cAMP依赖的PKA活性下降,致使磷蛋白磷酸酶抑制蛋白(IP)磷酸化过程逆转,导致磷蛋白磷酸酶(PP)被活化。活化PP使糖原代谢中GPK和GP去磷酸化,从而降低其活性,导致

19、糖原降解的抑制,活化PP还促使GS去磷酸化,结果GS活性增高,从而促进糖原的合成。(2)cAMPPKA信号通路对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 cAMPPKA信号通路对细胞基因表达的调节是一类细胞应答胞外信号缓慢的反应过程,因为这一过程涉及细胞核机制,所以需要几分钟乃至几小时。这一信号通路控制多种细胞内的许多过程,从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合成到脑细胞有关长期记忆所需蛋白质的产生。该信号通路涉及的反应链可表示为:激素一G蛋白偶联受体一G蛋白一腺苷酸环化酶一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一基因调控蛋白一基因转录。 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通过G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导致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cAMP与PKA调节亚基结

20、合,导致催化亚基释放,被活化的PKA其催化亚基转位进入细胞核,使基因调控蛋白(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磷酸化的基因调控蛋白CREB与核内CREB结合蛋白(CBP)特异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与靶基因调控序列结合,激活靶基因的表达。2.2.3 激活磷脂酶C、以lP3和DAG作为双信使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另一条信号通路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其信号转导是通过效应酶磷脂酶C完成的。(1)I P3一CaH信号通路与钙火花 胞外信号分子与GPCR结合,活化G蛋白(Go或Gq),进而激活磷C(PLC),催化PIP2水解生成IP3和DAG两个第二信使。IP3

21、通过细胞内扩散,结合并开启内质网膜上IP3敏感的Ca2+通道,引起Ca2+顺电化学梯度从内质网钙库释放进入细胞质基质,通过结合钙调蛋白引起细胞反应。 IP3的主要功能是引发贮存在内质网中的ca2+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使胞质中游离Ca2+浓度提高。依靠内质网膜上的IP3门控Ca2+通道(IP3-gated Ca2+channel),将储存的Ca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是几乎所有真核细胞内ca2+动员的主要途径。IP3门控Ca2+通道由4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在N端胞质结构域有一个IP,结合位点,IP3的结合导致通道开放,Ca2+从内质网腔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在细胞中发现的各种磷酸肌醇加到内质网膜泡的

22、制备物中,只有IP3能引起Ca2+的释放,表明IP,具有效应特异性。IP3介导的Ca2+水平升高只是瞬时的,因为质膜和内质网膜上Ca2+泵的启动会分别将Ca2+泵出细胞和泵进内质网腔。一方面,细胞质基质中的Ca2+会促进IP3门控Ca2+通道的开启,因为Ca2+会增加通道受体对IP3的亲和性,促使储存Ca2+的更多释放。另一方面,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升高,又会通过降低通道受体对IP3的亲和性,抑制IP3诱导的胞内储存Ca2+的释放。当细胞中IP3通路受到刺激时,这种由细胞质基质中Ca2+对内质网膜上IP3门控Ca2+通道的复杂调控会导致细胞质基质中Ca2+斗水平的快速振荡。(2)DAGPK

23、C信号通路作为双信使之一的DAG结合在质膜上,可活化与质膜结合的蛋白激酶C(PKC)。PKC有两个功能区,一个是亲水的催化活性中心,另一个是疏水的膜结合区。在静息细胞中,PKC以非活性形式分布于细胞质中,当细胞接受外界信号刺激时,PIP2水解,质膜上DAG瞬间积累,由于细胞质中Ca2+浓度升高,导致细胞质基质中PKC与Ca2+结合并转位到质膜内表面,被DAG活化,进而使不同类型细胞中不同底物蛋白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磷酸化。PKC是Ca2+和磷脂酰丝氨酸依赖性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具有广泛的作用底物,参与众多生理过程,既涉及许多细胞“短期生理效应”如细胞分泌、肌肉收缩等,又涉及细胞增殖、分化等

24、“长期生理效应”。DAG只是PIP2水解形成的暂时性产物,DAG通过两种途径终止其信使作用:一是被DAG激酶磷酸化形成磷脂酸,进入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二是被DAG脂酶水解成单酰甘油。由于DAG代谢周期很短,不可能长期维持PKC活性,而细胞增殖或分化行为的变化又要求PKC长期产生效应。现发现另一种DAG生成途径,即由磷脂酶催化质膜上的磷脂酰胆碱断裂产生DAG,用来维持PKC的长期效应。在许多细胞中,PKC的活化可增强特殊基因的转录。已知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PKC激活一条蛋白激酶的级联反应,导致与DNA特异序列结合的基因调控蛋白的磷酸化和激活,进而增强特殊基因的转录;二是PKC的活化,导致一种抑制

25、蛋白的磷酸化,从而使细胞质中基因调控蛋白摆脱抑制状态释放出来,进入细胞核刺激特殊基因的转录。2.2 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常与酶连接的细胞表面受体又称催化性受体(catalytic receptor),目前已知的这类受体都是跨膜蛋白,当胞外信号(配体)与受体结合即激活受体胞内段的酶活性,这类受体至少包括5类: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磷酸酯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酪氨酸蛋白激酶联受体。2.2.1 受体酪氨酸激酶及RTK-Ras蛋白信号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又称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是细胞表面一大类重要受体家族,迄今已鉴

26、定有50余种,包括7个亚族。所有RTK的N端位于细胞外,是配体结合域,C端位于胞内,具有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并具有自磷酸化位点。它的胞外配体是可溶性或膜结合的多肽或蛋白类激素,包括多种生长因子、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RTK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生长、分化而不是调控细胞中间代谢;Ephrin(Eph)受体亚族是一大类与膜结合配体相互作用的受体,人类中已鉴定出8个成员,主要功能是刺激血管发生、指导细胞和轴突迁移。现在对RTKRas信号通路已有较多的了解,特别是细胞如何克服Ras活化所能维持的时间较短,不足以保障细胞增殖与分化所需持续性信号刺激的问题已获得较深入的认识。配体结合所诱发的RTK的激活刺

27、激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随后再刺激RasMAPK磷酸化级联反应(phosphorylation cascade)途径和其他几种信号转导通路。多种信号蛋白如Ras、酪氨酸激酶Src、蛋白激酶C、蛋白激酶B等都可激活不同的Raf,其中Ras蛋白激活Raf是最具代表性的。RasMAPK磷酸化级联反应的基本步骤如下:(1)活化的Ras蛋白与Raf的N端结构域结合并使其激活,Raf是丝氨酸苏氨酸(SerThr)蛋白激酶(又称MAPKKK),它使靶蛋白上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的蛋白的代谢周转比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的蛋白慢,这有利于使短寿命的RasGTP信号事件转变为长寿命的信号事件。

28、 (2)活化的Raf结合并磷酸化另一种蛋白激酶MAPKK,使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导致MAPKK的活化。(3)MAPKK是一种双重特异的蛋白激酶,它能磷酸化其唯一底物MAPK的苏氨酸和酪氨酸残基使之激活。 (4)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 kinase,MAPK)在该信号通路的蛋白激酶磷酸化级联反应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组分。活化的MAPK进入细胞核,可使许多底物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包括调节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的特异性蛋白表达的转录因子,从而修饰它们的活性。 综上所述,RTKRasMAPK信号通路可概括为如下模式:配体一RTKRasRaf(MAP

29、KKK)一MAPKKMAPK一进入细胞核一其他激酶或基因调控蛋白(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修饰,对基因表达产生多种效应。 2.2.2 P13K-PKB(Akt)信号通路P13KPKB(Akt)信号通路始于RTK和细胞因子受体的活化,产生磷酸化的氨酸残基,从而为募集P13K向膜上转位提供锚定位点。 磷脂酰肌醇一3一激酶(P13K)最初是在多瘤病毒(polyoma,一种DNA病毒)研究中被鉴定的。迄今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P13K家族有9种同源基因编码,P13K既具有SerThr激酶活性,又具有磷脂酰肌醇激酶的活性。P13K由2个亚基组成:一个P110催化亚基;一个p85调节亚基,具有SH2结构域,可结合活

30、化的RTK和多种细胞因子受体胞内段磷酸酪氨酸残基,被募集到质膜,使其催化亚基靠近质膜内小叶的磷脂酰肌醇。在膜脂代谢中,具有磷脂酰肌醇激酶活性的P13K催化PI一4一P(PIP)生成PI-3,4一P2(PIP2),催化PI一4,5一P2(PIP2)生成PI-3,4,5一P3(PIP3)。这些与膜结合的Pl一3-P为多种信号转导蛋白提供了锚定位点,进而介导多种下游信号通路。因此,P13K一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 B,PKB)信号途径可视为细胞内另一条与磷脂酰肌醇有关的信号通路,也是RTK介导衍生信号通路。许多蛋白激酶都是通过与质膜上PI-3一P锚定位点的结合而被激活的,然后这些激酶

31、再影响细胞内许多靶蛋白的活性。PKB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0 X 104的SerThr蛋白激酶,与PKA和PKC均有很高的同源性,故又称为PKA与PKC的相关激酶(related to the Aand C kinase,RACPK),该激酶被证明是反转录病毒癌基因vakt的编码产物,故又称Akt。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KBAkt)由48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除中间激酶结构域外,其N端还含有一个PH结构域,能紧密结合PI一3,4一P2和PI一3,4,5一P3分子的3位磷酸基团。在静息状态下,2种磷脂酰肌醇组分均处于低水平,PKB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在生长因子

32、等激素刺激下,PI_3一P水平升高,PKB凭借PH结构域与3位P结合而转位到质膜上,同时PKB被PH结构域掩盖而抑制的催化位点活性得以释放。实际上,PKB转位到细胞膜上对其部分活化是必须的也第一步;它的完全活化还需要另外2种SerThr蛋白激酶,一个是PDKl借助其PH结构域转位到膜上并使PKB活性位点上的关键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另一个是PDK2(通常是mTOR)磷酸化PKB上丝氨酸残基,上述2个位点被磷酸化后,PKB才完全活化。完全活化的PKB从质膜上解离下来,进入细胞质基质和细胞核,进而磷酸化多种相应的靶蛋白,产生影响细胞行为的广泛效应,诸如促进细胞存活、改变细胞代谢、致使细胞骨架重组等。2

33、.2.3 TGF-pSmad信号通尽管TGF一声可以诱发复杂而多样的细胞反应,但TGF-fl受体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却又相对简单而且基本相同,即一旦受体与配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便被激活,那么受体的激酶活性就能在细胞质内直接磷酸化并激活特殊类型的转录因子Smad,进入核内调节基因表达,故称“TGF-flSmad信号通路”。 在TGF-flSmad信号通路中,Smad蛋白最初在线虫和果蝇发现,分别是Sma和Mad,而后在爪蟾、小鼠和人类中又发现其相关蛋白,故以Sma和Mad的缩写Smad家族命名这类基因转录调控蛋白。现已知有三种Smad转录因子起调控作用,包括受体调节的RSmad(Smad2、Sma

34、d3)、辅助性co-Smad(Smad4)和抑制性或颉颃性ISmad(imp-f1),三种Smad在信号通路中分别发挥不同作用。RSmad是RI受体激酶的直接作用底物,含有MHl和MH2两个结构域,中间为可弯曲的连接区。位于N端的MHl结构域含有特异性DNA结合区,同时也包含核定位信号(NLS)序列;MH2结构域与活化受体结合、RSmad蛋白磷酸化以及RSmad蛋白分子的寡聚化有关,并具有潜在转录激活功能。当RSmad未被磷酸化而处于非活化状态时,NLS被掩盖,此时MHl和MH2结构域不能与DNA或COSmad相结合。当RI受体被激活后,将RSmad近C端的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并导致构象改变使NLS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