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基础》-生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3)_第1页
《环境学基础》-生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3)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装 订 处-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环境学基础主讲教师:鞠美庭 楚春礼 邵超峰一 、请同学们在下列(25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1.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2.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3.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4.我国当前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挑战5.浅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历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及原因6.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7.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8.我国PM2.5防治策略研究 9.浅析我国地表水断面达标考核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10.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 11.生

2、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2.总量控制策略在我国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14.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16.我国近三年噪声环境变化,及应对方案17试论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18.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的实践19.请结合中国环境与经济关系论述对两山论的认识20. 试论述三线一单制度二、论文写作要求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

3、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 1.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3、不接受纸质论文。

4、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生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生态承载力是资源、生态和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承载力的概念演变、研究发展,以及水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特征和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今后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重点和方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的短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种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接一个,和对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将帮助政府决策部门做好监管和管理水资源,已吸引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一、承载力概念的发展 承载力一词出自生态学。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提出承

5、载力的概念: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1。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承载力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看出,承载力概念的发展本质上是对现实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映。8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出并被重视,生态完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和首要条件。于是提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 高吉喜定义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2。生态承载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指标量化的困难。由此一些学者提出水生态承载力,从水生态系统入手研究并发展完善生态承

6、载力。目前,关于水生态承载力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与以往的水生态承载力概念相比,水生态承载力更加关注流域的承载状况,在保证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同时,解决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二、水生态承载力的特征 (一)水生态承载力的客观存在性。在某一特定时空和状态下,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水资源供给能力和纳污能力,所能支撑的人口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模都是定量的。 (二)水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性。水生态承载力是围绕一个中心值不断波动,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水生态承载力的区域性。水生态承载力的主要承载媒体是水资源,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水生态承载力是不相同的。 (四)水生态承载力的多水平

7、层次性。对于水生态系统的主体对象水资源而言,是多层次的。同样,水生态承载力也表现在不同的水平层次上。 (五)水生态承载力的关联性。由于水体的连续性,水生态系统也是互相联系影响共同存在的。对某一流域而言,其各分区间的水环境功能高度关联3。 (六)水生态承载力的不确定和模糊性。水生态承载力涉及水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这一复杂的系统。大系统内部结构因素之间的复杂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具有不确定。同时,基于各种研究方法的不完整性,指标选取的差异,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结果无量化标准。因此,水生态承载力还具有模糊性。三、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目前,对于水的生态承载力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然而,由于水生态承载力与

8、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水生态承载力。国内外主要的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如下:(一)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是植物自身生物学特性与外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评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和生物圈的人口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第一性生产力模型主要分为三类:气候统计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我国一般多采用气候模型。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没有考虑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等对承载力的影响,所以它的研究并不全面。(二)系统动力学法。 系统动力学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y.W.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创立的。在进行生态承载力研究时,系统动力

9、学法能较为容易地得到不同方案下的生态承载力,较真实地模拟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模拟出区域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该方法的不足在于模型容易受建模者对系统行为认识的影响,其中的参变量不好把握,可能导致出现不合理的结论。(三)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高吉喜(2001)提出:生态承载力可以理解为承载媒体对承载对象的支持能力。该方法分为三个等级评价。一级评价将生态系统弹性度作为评价准则,二级评价以资源和环境条件作为评价准则,三级评价以承载压力度作为评价准则。此方法曾经应用于我国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四)背景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就是在历史长度下,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生产力水平、

10、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演化情景以及其相应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同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对比,得到该区域可能的承载能力。背景分析法的另一种形式是趋势分析,包括自相关分析和互相关分析6。背景分析法简单易行。但其分析多局限于静态的历史背景,对土地生产能力一类简单承载能力的估计是可以接受的,该方法对某些因子的潜力估计、趋势预测等,也可以借鉴到更为复杂的承载能力研究中。(五)多目标模型最优化方法水生态承载力分析涉及自然条件和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其采用系统分析思路,将特定地区的水资源、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并采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刻画,各子系统模型之间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联变量相连接。其难以全

11、面考虑系统的影响因素,且无论在优化目标的选定还是水生态社会经济内涵联系的刻画上都存在一定难度。4 水生态承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因于水生态承载力基本概念的不明确性,使得在认识上存在着抽象与具体、承载主体和客体的不统一,加上各研究方法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在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水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仍不足够清楚。目前水生态承载力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后的研究中,水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依然是最重要的。认真分析水生承载力系统的结构要素是很有必要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影响水生态承载力的因素很多,指标选取和量化过程的成功决定了指标体系的好坏。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的改进。目前的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动态模拟研究,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将地面水文观测与空中遥感信息相结合,获得最新资料,多种方法综合集成,在水生态承载力研究中取得进展。 (四)水生态承载力研究是一个大系统的多目标决策问题,涵盖了从“水-生态-经济-社会”的多学科基础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另一方面要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