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移 动 通 信 概 述移动通信概述Page 21. 移动通信概述与发展简史2. GSM基本技术3. GSM主要参数4. GSM系统结构与功能移动通信概述与发展简史1Page 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介绍移动通信发展展望GSM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移动通信的定义AMPSTACSNMT其它第一代 80年代模拟模拟技术GSMCDMA IS95TDMAIS-136PDC第二代 90年代数字技术驱动技术驱动数字技术语音业务第三代 IMT-2000UMTSWCDMAcdma2000需求驱动需求驱动宽带业务TD-SCDMA移动通信概述与发展简史2移动通信概述与发展简史3Page 5l1979年,欧洲发展蜂窝通信,并
2、为此安排蜂窝通信工作频段l1982年,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设立了“移动通信特别小组”即GSM,以开发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目标.l1986年,在巴黎,对欧洲各国经大量研究和实验后所提出的八个建议系统进行现场试验.并建立了GSM标准制定协调小组l1987年,GSM成员国经现场测试和论证比较,就数字系统采用窄带时分多址TDMA,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RPE-LTP)话音编码和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调制方式达成一致意见.l1990年,颁布GSM第一阶段的规范。l1991年,颁布DCS1800第一阶段的规范。GSM委员会开始制定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其中,其中,GSM的发展的发展历程如下:历程
3、如下:GSM概述与发展简史4Page 61993年我国首先在浙江嘉兴建立了GSM实验网目前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截至2010年底,移动客户总数超过5.84亿,3G用户达到2070万户。2010年底, 联通用户数总数达到1.5336亿, 3G用户达到1406万户。2011年3月30日,中国电信CDMA用户数突破1亿户,超过拥有9000多万用户数的美国Verizon Wireless,成为全球最大的C网运营商。此前,电信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CDMA网络。截至2011年6月,全国移动用户超过9亿.在我国.GSM概述与发展简史5Page 71G2G3G2.5G80s初80s末96年2
4、002年无线通信系统时间GSMPDCD-AMPS IS-95AW-CDMACDMA2000TD-SCDMAAMPSTACSNMT GPRSIS-95B无线通信在今天的发展无线通信在今天的发展GSM概述与发展简史6Page 8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系列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是GSM网络过渡3G(第三代移动通讯)的第一步,能够将数据传送由9.6Kbps的速率逐步提升到每秒115Kbps的速度.它还不是真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GSM概述与发展简史7Page 9EDGE令网络容量及数据传送比GPRS更快,足有283Kbps.网络商只需在软硬件上作
5、出少许相应改动,便可继续沿用现有GSM系统,去支持移动多媒体服务,完全符合低成本高效益的理念,能够与WCDMA制式共存.由GSM网络核心繁衍而来的WCDMA,数据传送可达到每秒2Mbit(室内)及384Kbps(移动空间)的速率,采用5MHz(区别于窄带200KHz)的宽频网络. 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lobal Evolution):):GSM概述与发展简史8Page 10属于CDMA第二代,能达到1.25MHz,目前我国用户超过一亿.cdma2000是从cd
6、maOne蜕变进化出来支援3G的一种制式.确保投资发展CDMA的网络商,能够简单及有效率地由cdmaOne过渡到3G进程.cdma2000第一阶段将提供每秒144Kbps的数据传送率,第二阶段支持每秒2Mbps的数据传送速率,是cdma发展3G的最终目标.cdmaOne(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ne):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2000):CDMA系列:系列:GSM概述与发展简史9Page 11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我国提交的TD-SCDMA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与欧洲WCDMA
7、、美国CDMA2000成为3G时代最主流的三大技术之一。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启动3G牌照发放工作。 2009年1月7日,正式发放3G牌照。 中国中国3G发展历程:发展历程:无线频段的划分1.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2.双工技术3.多址方式4.编码技术5.交织技术6.加密技术7.调制解调技术8.分集技术无线电波自由空间波自由空间波又称直达波,沿直线传播,用于卫星和外部空间通信,以及陆上视距的传播 电离层反射波 大气中60600km高度是电离层,电离层可产生电波散射 ,地球短波通信在这一层反射地波 地波传播可以看成是直达波、反射波和表面波的综合 多径传播模型快衰落与慢衰落
8、快衰落因多径传输发生,服从瑞利分布,也叫瑞利衰落。慢衰落因障碍物阻挡造成,服从正态分布,也叫阴影衰落双工技术频频分双工(分双工(FDD):以不同):以不同频频率区分上行和下行率区分上行和下行1. GSM 、 WCDMA、CDMA2000使用FDD2.优点:实现简单 3.缺点:在上下行业务不对称时(主要是数据业务)频谱 利用效率低时时分双工(分双工(TDD):以不同):以不同时时隙区分上行和下行隙区分上行和下行 1.TD-SCDMA使用TDD 2.优点:在上下行业务不对称时可以给上下行灵活分配不 同数量的时隙,频谱利用效率高 3.缺点:实现较复杂,需要GPS同步和和CDMA技技术术一起使用一起使
9、用时时,上下行之,上下行之间间的干的干扰扰控制困控制困难难多址技术频频率率时间时间功率功率FDMA频频率率时间时间功率功率TDMA功率功率时间时间CDMA频频率率多址技术的比较多址技术的比较 FDMA TDMA CDMA容量容量 1461020载载干比干比(C/I) 18dB 9dB -8 -6dB实现难实现难度度 易易 中中 难难移动通信系统模型信源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交织加密调制解调天线发射分集技术分集技术的分类: 空间分集:(双天线,10波长) 极化分集:(45度极化) 频率分集:(跳频,扩频) 时间分集:(交织,RAKE)目的:克服移动通信多径环境带来的快衰落,在发射接收是采 用分集技术。
10、蜂窝技术Page 21l移动通信系统是采用一个叫基站的设备来提供无线服务范围的.基站BTS的覆盖范围有大有小,我们把基站BTS的覆盖范围称之为蜂窝,即小区CELL.l采用大功率的基站主要是为了提供比较大的服务范围,但它的频率利用率较低,也就是说基站提供给用户的通信通道比较少,我们也称之为大区制.l采用小功率的基站主要是为了提供大容量的服务范围,同时它采用频率复用技术来提高频率利用率,有限的频率得到多次使用,所以系统的容量比较大,这种方式称之为小区制或微小区制.大区制与小区制大区制与小区制蜂窝技术Page 22l频率复用指处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小区)上的用户可以同时使用相同频率的信道.频率复用
11、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频谱效率l 但如果系统设计得不好,将产生严重的干扰.l同频干扰(C/I): 因频率复用造成的相邻小区相同频率对信道的干扰.GSM要求C/I=9DB.l邻频干扰(C/A):小区内外相邻频率产生的干扰.GSM要求C/A=-9DB.频率复用基础频率复用基础蜂窝技术Page 23l频率复用方案:在系统的作用区域内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这种频率复用方案使整个频谱分配被划分为K个频率复用的模式.如K可取3、4、7等值.l公式:(D/R)2=3K l D:频率复用距离l R:小区半径l K:频率复用模式频率复用基础频率复用基础蜂窝技术Page 24注意:从理论上来说,K应该大些,但分配的信道总
12、数是固定的.如果K太大,则K个小区中分配给每个小区的信道数将减少,中继效率就会降低.小区复用模式图A 3A 1A 2B 3B 1B 2C 3C 1C 2A 3A 1A 2A 3A 1A 2B 3B 1B 2C 3C 1C 2C 3C 1C 2A 3A 1A 2B 3B 1B 2C 3C 1C 2A 3A 1A 2A 3A 1A 2B 3B 1B 2C 3C 1C 2C 3C 1C 2A 3A 1A 2B 3B 1B 2C 3C 1C 2A 3A 1A 2A 3A 1A 2B 3B 1B 2C 3C 1C 2C 3C 1C 2K =31234123412341K =41111213456711K
13、 =7频率复用基础频率复用基础补充知识:功率单位补充知识:功率单位怎样表示发射机信号的大小:绝对值表示法:w,mw 1W=1000 mw;相对值表示法:dBw, dBm 0 dBw=30 dBm;两者之间的转换:(功率Pout) ? dBm = 10 lgPout /1 mw 举例:1w= 10 lg1w /1 mw=10lg1*1000=30 dBm2w=10 log2w /1 mw=10log2*1000=33 dBm40w=10 log40w/1 mw= 10log4*10000=46 dBmdBmdBm表示的功率快查表表示的功率快查表绝对值绝对值dB绝对值绝对值wdBm10130232
14、3334.7334.7464365753767.8637.878.5738.58983999.5939.510101040GSM主要参数特性特性GSM900DCS1800发射频带(MHz) 基 站移动台935960890915 (带宽25M)1805188017101785(带宽75M)双工间隔45MHZ95MHZ射频带宽200KHZ200KHZ射频双工信道总数124374小区半径(Km)最小 最大 0.5350.535多址方式 TDMATDMA调制GMSKGMSK传输 速率(kbps) 270.833270.833编码算法RPE-LTPRPE-LTP信道编码具有交织脉冲检错和1/2编码率卷积
15、码具有交织脉冲检错和1/2编码率卷积码每载频信道数全速率半速率816816Page 27GSM系统频率资源系统频点配置系统频点配置GSM900基站收:f1(n)890n0.2 MHz基站发:f2(n)f1(n)45 MHzGSM1800基站收:f1(n)1710(n511)0.2 MHz基站发:f2(n)f1(n)95 MHzPage 28GSM编号计划 MSISDN:移动台ISDN号码 移动用户号码是指主叫用户为呼叫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的用户所需拨的号码,是移动用户对外公开的电话号码,MSISDN号码结构如下所示:其中:(1) CC:为国家码,中国为86。目前国内有效移动用户ISDN
16、号码为一个十一位数字的等长号码:n1n2n3H0H1H2H3ABCD。(2)NDC:国内目的地码,即网络接入号n1n2n3,“中国移动”GSM网为135139;“中国联通公司”GSM网为130132。(3)SN:移动用户号码,采用等长8位编号计划。SN号码结构是H0H1H2H3ABCD,其中:H0H1H2H3为每个移动业务本地网的HLR号码,ABCD为移动用户码,由各hlr自行分配。CC+NDC+SNMSISDNGSM编号计划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 IMSI是数字PLMN网中唯一地识别一个移动用户的号码,为一个16位数字的号码。IMSI永久地属于一个注册用户,在包括漫游区域在内的所有位置
17、都是有效的,其结构如下所示:其中:(1)MCC:移动国家号码,由3位数组成。用于唯一地识别移动用户所属的国家。(中国移动国家号为460) (2)MNC:移动网号,由2位数字组成,用于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移动网。(“中国移动通信公司”GSM PLMN网为00,“中国联通公司”GSM PLMN网为01。)(3)MSIN:移动用户识别码。采用等长11位数字构成。唯一地识别在一个PLMN网内移动用户的号码,该号码为N1N2N3 H0H1H2H3 ABCD。 MCC+MNC+MSINIMSITMSI:临时移动用户识别号码 为了对IMSI保密,当移动用户每次位置登记(包括位置更新)后或者呼叫(主叫或被叫)
18、时,VLR将为其分配一个唯一的TMSI号码,为一个由MSC自行分配的4字节的BCD编码。仅在本MSC业务区内才有效。 移动用户的TMSI与IMSI是对应的,但它们之间没有长期的固定关系,仅在MS呼叫和位置更新时临时指定,并保持到MS被分配新的TMSI时。但当TMSI被释放后,可以重复地给另一个MS使用。GSM编号计划LAI:位置区识别码LAI用于位置区识别和位置更新,和MS做被叫时呼叫接续。由三部分组成:其中:(1)MCC:移动用户国家码,由3位数字组成(和IMSI中的前3位数字相同)。(2)MNC:移动网号,由2位数字组成(同IMSI中的MNC)。(3)LAC:位置区号码,为一个2字节的BC
19、D编码。表示为X1X2X3X4,其范围为0000FFFF。全部为0的编码保留不用。在一个GSM PLMN网中可定65536个不同的位置区。其中X1X2可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分配,而X3X4由各省主管部门自行分配。MCC+MNC+LACLAIGSM编号计划CGI:全球小区识别码 CGI是在所有GSM PLMN中用作小区的唯一标识,它是在位置区识别码(LAI)后加上一个小区识别码(CI),其结构是: 其中: (1)MCC,NMC,LAC同上。 (2)CI:小区识别。为一个2字节BCD编码,可由各运营商自己定义。MCC+MNC+LAC+CILAICGIBSIC:基站识别码 BSIC是用于识别相邻国家的
20、相邻基站的,为6比特编码,其结构是:其中:(1)NCC:网络色码,主要用来区分国界各侧的运营者(国内区别不同的省),为3比特。(2)BCC:基站色码,由运营部门设定,也为3比特。NCC+BCCBSICIMEI:国际移动台识别号码 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EI)用于唯一地识别一个移动台设备,它是一个15位的十进制数字,其结构为:其中:(1)TAC:型号批准码,由欧洲型号认证中心分配。由6位数字组成。(2)FAC:工厂装配码,由厂家编码,表示生产厂家及其装配地。由2位数组成。(3)SNR:序号,由厂家分配。识别每个TAC和FAC中的某个设备的。由6位数组成。(4)SP:备用,1位。TAC+FAC+S
21、NR+SPIMEIPage 36OSS:操作支持子系统 BSS:基站子系统 NSS:网络子系统 NMC:网络管理中心 DPPS:数据后处理系统 SEMC:安全性管理中心OMC:操作维护中心 PCS:用户识别卡个人化中心 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VLR:来访用户位置寄存器 HLR: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 AUC:鉴权中心 EIR: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 BSC:基站控制器 BTS:基站收发信台PDN:公用数据网 PSTN:公用电话网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MS:移动台M SB T SB T SB S CB S SO M CM S C / V L RN M CE I RH L R / A U CD
22、P P SP C SS E M CO S SP S T NI S D NP D NN S S GSM系统结构与功能Page 37一个一个GSM系统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系统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操作支持子系统操作支持子系统 (OSS),基站子系统,基站子系统(BSS)和网路子系统和网路子系统(NSS)三部分三部分.GSM系统结构与功能 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中与无线蜂窝方面关系最直接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相连,负责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的管理. 它与NSS相连,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路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信息和用户信息等. 与操作支持子系统OSS之间
23、实现互通.Page 38GSM系统结构与功能 网路子系统NSS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对GSM移动用户之间及移动用户与其它通信网用户之间通信起着交换、连接与管理的功能. 主要负责完成呼叫处理、通信管理、移动管理、部分无线资源管理、安全性管理、用户数据和设备管理、计费记录处理、公共信道、信令处理和本地运行维护等.Page 39操作支持子系统OSS完成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系统的操作与维护.GSM系统结构与功能Page 40 移动台由SIM卡与物理设备组成,二者是分离的.u移动台的功能移动台的功能GSM系统结构与功能 SIM卡上包含所有与用户有关的无线接口一侧的信息,也含有鉴权和加密实现的信息. 固化数据:IMSI、Ki、安全算法(A3、A8) 临时网络数据:TMSI、LAI、KC、被禁止的PLMN、 PLMN选择预编程 业务相关数据:PIN(个人识别号) 物理设备可以是手持机,车载机或是由移动终端直接与终端设备相连而构成.Page 41uBSC的功能的功能GSM系统结构与功能 接口管理 BTS-BSC之间的信道管理 无线参数及无线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夏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数学活动》课件
- 12.《拿来主义》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河北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南通巿启东中学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英语试卷含解析
- 8.1 《荷花淀》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英语试卷含解析
-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2023年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年产1w吨生物柴油工厂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 谈谈青年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使命与担当范文(6篇)
- DB13-T 5660-2023 水文水井分层抽水技术规范
- 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测试卷
- 互联网金融外文文献翻译
- 产前筛查、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
- 小学《科学》期末测评方案
- 友邦保险“愈从容”重疾专案管理服务手册(完整版)
- 会计师事务所笔试题目整理
- 2023年消防接警员岗位理论知识考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