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1页
第四章 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2页
第四章 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3页
第四章 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4页
第四章 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写人: 冯玉国 使用时间 10、14 编号 19 高考定位导航考纲展示考纲解读1.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2.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掌握主要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特点。2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3能够结合示意图,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形特征。近几年高考中多以以图表为载体,考查河流地貌判读、形成过程、成因考点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演变河谷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初期(A)河流侵蚀作用以 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 型中期(B)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 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 侵蚀、 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成熟期(C)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

2、剖面呈宽而浅的“ ”型 2河流堆积地貌堆积地貌a出山口处泥沙堆积b河流中下游c入海口(河口)1不同河段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方式与河谷特征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下蚀(向下侵蚀)和侧蚀(向两侧侵蚀)。不同的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异。如图所示:(2)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温馨提示 河流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

3、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组成部分分布形成机制地貌特点图示洪积|冲积平原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河口地区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探究活动

4、:结合课本79页案例三,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总结河口易形成(不易形成)三角洲的条件: 例1(2014·北京高考)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1)该河谷()A岩层比岩层形成年代早 B岩层比岩层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变式训练1】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排序,正确的是()A B C D2阶段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上升

5、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考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重要程度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影响(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大。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地形高原山区平原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形态多呈狭长的带状条带状团状、带状密度小较小大成因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

6、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或海上运输举例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例2(2013·浙江高考)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图1 图2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变式训练2】 (2015·江西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

7、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2题。 史前某原始村落平面复原图史前某原始村落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生物2古代的居民点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雨热同期,气候优越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利于农耕便于搬迁和居住A B C D1河流发育初期,河谷横剖面呈“V”型,后逐步展宽成为“U”型。2河流沉积地貌主要有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比较冲(洪)积扇与三角洲相同点:不同点:3、侵蚀河岸与堆积河岸的判定方法(1)平直河道:(2)弯曲河道:【

8、课堂巩固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我国南方山区某水系部分河段示意图,回答13题。1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烈的地区是()A B C D2冲积扇最有可能形成在()A处 B处 C处 D处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读图,回答34题。 3.河漫滩最宽阔的河段是()A B C D4前后两个时期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地壳上升 D火山喷发读某地区地形略图,回答56题。5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A侧蚀作用明显 B受断层的制约C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河流下蚀作用强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B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

9、涝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D该地区聚落沿河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侧 (2015·聊城模拟)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图。读图,回答78题。 7. 河流上游段(处以上)的剖面图可能是()8. 图中地区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A B C D下列为三角洲形成过程图。读图回答910题。 甲 乙丙 丁 戊己9根据上面各图可得出三角洲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甲、乙、丙、丁、戊、己B丁、乙、甲、丙、己、戊C丙、甲、丁、乙、己、戊D乙、丙、丁、甲、戊、己10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其原因不可能是()A黄土高原上的水土保持 B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C黄河入海水量减小 D中上游地

10、区暴雨增多 (2015·厦门质检)将上海地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的界线,其实就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上海古海岸线。读古代早期长三角地形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沿江阴市位置作一古长江横剖面图,下图中较吻合的是()AB C D12古太湖的成因是()A江泥淤积、海浪顶托下形成的天然堤坝围海成湖B地壳断陷、凹陷或沉陷等所产生的构造湖盆贮水成湖C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废弃的弯曲河道成湖D河口地势低平,河道淤塞积水成湖二、综合题(共20分)13(2015·烟台模拟)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图3图5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哪一个?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

11、作用是什么?(6分)(2)判断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哪一岸?并解释其理由。(6分)(3)若图1中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2分)()A“U”型谷 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4)若图1所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6分)参考答案例1:获取和解读信息答案(1)A(2)D【变式训练1】解析:1.C2.D河谷的形成过程:先是河水向下深切,形成“V”型河谷;然后河水向河谷两侧侵蚀,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最后是河谷继续变宽,形成“U”型河谷,河曲增多,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漫滩平原。例2:获取和解

12、读信息答案 D【变式训练2】解析:1.A2.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史前居民点布局在河流沿岸,说明聚落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2题,居民点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不易遭受洪水的威胁;同时河流沿岸地区的地形、土壤和水源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课堂巩固训练】1.B2.D第1题,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处位于河流的峡谷处,流水的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也较强烈。第2题,冲积扇一般形成在河流的出山口处,即处。3:B河漫滩是河流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处河流曲流最明显,河漫滩发育也最宽阔。4:A在后期阶段,东西向河流发生改道,这主要是处河流发生向源侵蚀作用而造成的。5:A由图可知,

13、图中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地形平坦,流速较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较小,但河流主要以侧蚀为主。6:D该处地形平坦,应位于河流下游;河流弯曲易发生洪涝灾害;等高线与河流相交时向河流的上游方向弯曲,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河流在凸岸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易形成新的土地,河水较浅便于取水,有利于村落的发展。7:D 河流上游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河谷深而窄。8:B 处为河流出山口,易形成冲积扇,水分条件和土壤条件较好。9.B10.D第9题,在三角洲形成过程中,随着河流带来的泥沙的不断沉积,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所以把各小图中沉积面积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可得到三角洲形成的先后顺序。第10题,近年来,黄土高原

14、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流失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应减少;黄河中游小浪底等水利枢纽的建设,使得一部分泥沙在水库中沉积;黄河入海水量减小,输沙能力减弱。中上游地区暴雨增多,只会加剧水土流失,使进入黄河进而入海的泥沙增多,这与题干提供的情况相反。11.B12.A第11题,图中的古长江河段大体由西向东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该处的河水会向右偏,造成江阴市所在的南岸侵蚀、对岸(北岸)堆积,故横剖面的北坡较缓、南坡较陡。第12题,五六千年前的上海古海岸线在江泥淤积、海浪顶托的共同作用下,岸线地带被泥沙、贝壳等物质不断地填充增高,形成一条天然的堤坝,将陆地与海面隔绝开来形成古太湖。13解析:第(1)题,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以流水溯源侵蚀、下切为主,形成的是“V”型谷。第(2)题,E为凹岸,以侵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