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环境规划学基本理论_第1页
第三章环境规划学基本理论_第2页
第三章环境规划学基本理论_第3页
第三章环境规划学基本理论_第4页
第三章环境规划学基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论基础环境规划学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的规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环境规划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框架。2.1 2.1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2.2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2.3 2.3 复合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2.4 2.4 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2.5 2.5 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学2.1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l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一)环境系统(一)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是一

2、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态的开放系统。l环境规划学将从环境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环境规划学将从环境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角度进行研究。角度进行研究。l(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关系l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环境规划的研究重点就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环

3、境规划的研究重点就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的相互作用。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规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规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对环境系统的影响。对环境系统的影响。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l(一)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1.概念与定义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l2.2.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应用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应用 早在早在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末期,

4、我国就启动了环境容年代末期,我国就启动了环境容量与水体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逐步应用于环境量与水体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逐步应用于环境管理之中,并成为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之一。管理之中,并成为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之一。 浓度控制浓度控制-目标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基于环境容量基于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的总量控制。l3.3.总量控制分类总量控制分类目前我国总量控制可以分为目前我国总量控制可以分为3 3类:类:容量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二)环境承载力(二)环境承载力1.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环境承载力

5、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l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环境承载力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是研究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据。l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关联性。l2.指标体系 从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角度,可以将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3部分: (1)资源供给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人口密度等。

6、 (3)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的排放量、绿化状况、污染物净化能力等。l3 3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环境规划要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在环环境规划要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提出最优方案。 环境规划的目标之一是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环境规划的目标之一是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制定经济发展的最优政策。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制定经济发展的最优政策。l思考:你所理解的环境承载力是什么?你如何将它与环境规划联系起来?2.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l定义:可

7、持续发展是应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l目标:目标:核心是资源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文化作为一核心是资源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在代与代人群之间种精神财富,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在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以适应人类整体的发展要求公平合理地分配,以适应人类整体的发展要求。 “可持续”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可持续是指人类维持生存、延续繁衍的能力;而发展是指人类从事生产的经济活动。其中可持续的前提是发展,而持续性的发展是

8、寻求的最终目的。 l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环境规划应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出发,对人类生存提出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环境规划学所提倡的发展经济,是在环境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范围内的发展,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增进社会进步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l提倡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提倡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模式l实施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l推广生态技术推广生态技术l我国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对其定义:中对其定义:“清洁生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合理、综合利用等

9、措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合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的危害。”l生态技术是人们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技术形式。生态技术是人们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技术形式。其包括环境保护技术或环境工程技术、绿色技术、清其包括环境保护技术或环境工程技术、绿色技术、清洁技术,以及模拟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技术。洁技术,以及模拟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技术。

10、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通过资源多层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通过资源多层次利用,使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工次利用,使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工业系统中不断利用、以废物最少化的方式完成产品生业系统中不断利用、以废物最少化的方式完成产品生产产l特点:高效率、高产出和低污染特点:高效率、高产出和低污染l思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环境规划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2.3 复合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l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于授于198119

11、81年提出的,他简明扼要地指出:当今人类赖年提出的,他简明扼要地指出:当今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复合大系统的整体。以生存的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复合大系统的整体。社会是经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又是社社会是经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又是社会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则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会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则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l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系统,如农村、城市及区域,实质上是一个由人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系统,如农村、城市及区域,实质上是一个由人的活动的社会属性以及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的活动的社会属

12、性以及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 -经济经济- -自然复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合生态系统( (见图见图2 23)3)。二、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l(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社会、经济、自然3 3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以生物结构及物理结构为主线,是复合生态系统的自自然子系统以生物结构及物理结构为主线,是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子系统以人口为中心,包括年龄结构、智力结构、然物质基础;社会子系统以人口为中心,包括年龄

13、结构、智力结构、职业结构等,通过产业系统把它们组成高效的社会组织;经济子系统职业结构等,通过产业系统把它们组成高效的社会组织;经济子系统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需平衡以及资金积累速率与利润,是促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需平衡以及资金积累速率与利润,是促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这种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这种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l( (二二) )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系统的

14、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归纳为:的功能可归纳为:1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2 2生活功能。生活功能。即为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即为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息环境。息环境。3 3还原功能。还原功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保障。4 4信息传递。信息传递。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信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传递为

15、人类服务;人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操纵生为人类服务;人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操纵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按照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按照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l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等特性。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等特性。l在该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积极的因子。在该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积极的因子。四、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四、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l环境规划必须与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环境规划必须与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应,进行环境规划前必须掌握复合生态系统相应,

16、进行环境规划前必须掌握复合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知识。从三个方面理解它们之间关系:关知识的知识。从三个方面理解它们之间关系:l自然子系统是环境规划的本底和基础l调控社会、经济子系统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和内容l思考题:你认为环境规划与思考题:你认为环境规划与复合生复合生态系统有什么关系?态系统有什么关系?2.4 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l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城市环境功能区划(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又叫城市形态理论,城市的形态纷繁复杂,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城市内部由于土地利用形态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和地域结构。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地域结构越来越复杂,各功能区之间的联

17、系也趋向紧密。l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才能因势利导地进行城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才能因势利导地进行城市规划。城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市规划。城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4 4个阶段:个阶段: 城市膨胀阶段,市区逐渐向四周扩展,形成了向心环带城市膨胀阶段,市区逐渐向四周扩展,形成了向心环带的空间结构,其形态为团块状。的空间结构,其形态为团块状。市区蔓生阶段,由于中心对外围的吸引力随城市的膨胀市区蔓生阶段,由于中心对外围的吸引力随城市的膨胀逐渐减小,城市近郊沿交通线兴起了新的工业区、居民逐渐减小,城市近郊沿交通线兴起了新的工业区、居民区、文教区,第一、二代卫星城被并入市区,其形态由区、文教区,第一

18、、二代卫星城被并入市区,其形态由团块状变为星形。团块状变为星形。城市向心体系,城市远郊区出现第三代卫星城,它们相城市向心体系,城市远郊区出现第三代卫星城,它们相对独立,又与母城保持一定联系,有的还起到反磁力作对独立,又与母城保持一定联系,有的还起到反磁力作用。用。城市连绵带,多个大城市的卫星城相互衔接,连绵成带。城市连绵带,多个大城市的卫星城相互衔接,连绵成带。(二)环境功能区划(二)环境功能区划l环境功能区划是从环境与人类活动相和谐的角度来规划城市或区域的功能区,它与城市和区域的总体规划相匹配。环境功能区是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划分的,各功能区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因而对区

19、域内城市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产生一定限制和影响。 二、城市空间结构与环境规划二、城市空间结构与环境规划l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企业布局与环境规划 2.功能区划分与环境规划 3.城市设施布局与环境规划 4.土地利用方式与环境规划 5.城市之间合理配置与环境规划l思考题:举例说明城市空间结构理思考题:举例说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环境规划之间关系论与环境规划之间关系?2.5 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学l一、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内涵l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l循环经济是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而重构一种能充分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新经济发展模式。l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