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_第1页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_第2页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_第3页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_第4页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自我发展自我在一生之中,有四项任务要设法达成,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定位、 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自我认识“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却非常重要,因此希腊人会在戴菲尔神殿刻 上“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自我”本身不断在变化,譬如我今天看了一部电 影,获得很大的启发,那么看完电影之后的我和之前的我不一样了。自我认识可以从心理测验、性向测验,或者星座、八字着手,不论使用 任何方法,关键在于:要把生命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想了解自己,可以留意三 个问题:“什么事情使我感动?”、 “什么人的作为使我羡慕? ”、“我对自己满意吗?”当看到一件事情而觉得感动时, 立刻把它记下来,因为这是内心的召 唤,代表内心希

2、望自己也能做到同样的事。同理,如果项目某个人,代表这个人 的作为与引发内心希望向他学习的愿望。然后问:“我对自己满意吗?” 一般而言, 人对自己都不太满意,如果 试着了解不满意的理由是什么,就能由此找到奋斗的方向。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尝试自我的认识,譬如通过自由想象法,用各种 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对哪些价值最为珍惜。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 择的价值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是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 己。这种认识自我的方法是最妥当的, 其中喊该了生命的动态开展,因为了解自 己的志向存在,就知道未来应该往那里发展。根据柏拉图的说法,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精灵,它象是上天为人注

3、定的一个天命,让人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最后达成一个目的,完成生命的拼 图。我们每做一个抉择,就好象是加上一片拼图,在尚未完成之前,是无法看到 全貌的。一个人如果想将人生拼成美好的图案,一定要有愿景,如果没有愿景, 拿到什么拼什么,最后的成果可能令人难以辨认,有的地方灿烂、有的地方晦涩, 整体看来不成一个构图。现在人们强调生涯规划,正是因为人生需要一个构想或蓝图。 不过,一 般人往往将生涯规划局限于事业规划。 但是,不论经营任何事业,最后仍然要退 休交棒,又怎么能算是全部的生涯?有写人的生涯规划则是在规划子女的生涯, 自己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发展,这也会造成各种问题。真正的生涯规划,要由开发 自己

4、的潜力着手。自我定位“定位”指“位置”和“方向”的意思。 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哪里,以 及未来往哪里走,因为生命是动态而不是静止的,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定点。空 子曾在河边,望这流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时间是不等人的,每 天都不停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即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想一想: “我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现在位于什么处境?”有一部电影一九九七势不两立描写一帮子登山客迷路了,当所有人 惊慌失措时,一个人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大多数登山迷路的人,都是因为 自责而死的。”的确,若我们登山迷了路首先应该设法去求生, 但是通常我们都 是在为自己先前的大意行为而懊恼和悔恨,在还没分

5、辨清楚自己身在何处之前, 就先责怪自己,可能因此而丧失斗志,甚至放弃求生的意愿。通常人在进入社会、找工作,并且安定下来之后,回开始思考“自我定 位”的问题。自我定位需要定期做反省,尤其是遇到困境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自 己的位置和方向。自我成长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往往从中年之后才真正的开始。年轻时的自我成长 是具体明确、可以被测量的,譬如:每天念书,知识就会增加。至于从事其他方 面的修行,年轻人的生活经验恐怕还不足以配合。换言之,年轻时面对的世界比 较单纯,自我成长还无法全面展开。有部电影城市乡巴佬描写几个四十岁左右的美国中年男子的故事。 这些人从小遵循父母所教导的方式生活, 好好读书、成家里业,到

6、了四十岁面临 中年危机。于是他们利用假期到西部去放牛,因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牛仔生活 充满浪漫的情怀,好象可以模仿祖先的生活而回归根源。城市人到了乡下,难免显得非常笨拙。他们要负责把一群牛赶到德州, 在这途中发生了不少趣事。有一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话题聊到人生如何才 会快乐。这些人颇有成就,才四十岁已经实现童年的梦想,但是并不快乐。大家 讨论了很久仍然没有答案,这时,同行中赶了一辈子的老牛仔宣称他知道快乐的 秘密。他举了一根指头说:人生快乐的秘密就在于“1”,只要能够设定一个目标,专心奋斗,就会快乐。许多人中年以后还能保持求知的渴望,他们的生命经验应该已经相当丰 富了,而这正式走向自我成长

7、的最好机会。事实上,人进入社会后,人生的许多 问题才刚刚开始。很多人听说过孔子的“四十而不惑”都觉得很难理解,因为对一般人而言,通常是四十而大惑,人生的各种问题四十岁后才会涌现。 真正的成 长一定要出于自己的意愿,并且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应该再进修、再充实。自我超越一个人如果可以的追求快乐,往往得不到快乐,就算得到了也很容易失 去,因为他的永远都会有新的追求。相反的,当一个人化解了自我的执着之后, 就不再可以的追求快乐,结 果是当他不屈追求快乐,快乐反而会自己降临,换言之,真正的快乐往往是在无 意中到来的。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可以描写这境界: 魁岸了旧乡一只蝴蝶,你越是拿网 去捕它,它就飞越快;如果你

8、不理它,它反而会飞来停你肩膀上。努力追求快乐,本身就是一件不快乐的事,因为追求本身就是代表欲望 尚未实现,内心当然会觉得痛苦。如果不去理会快乐是什么,专心作好自己该做 的事,沉浸其中,快乐自然来临,因为快乐是一种由内心而发的感受,不是向外 探索所能获得的。一个人若是提升到了 一种无私无我的境界, 就是自我超越。通常老年人 比较可能到达这种境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历练,拥有比较丰富的见识, 对任何事物观察都比较透彻。譬如,老年人说“吃亏就是占便宜”, 年轻人通常不理解,但是年纪越 大,就会发现这些话的确有他的道理, 可以帮助人把自我慢慢消解到群体中、 自 然界中,甚至整个宇宙中。宗教信仰对人

9、的期许,也与“自我超越”的目标相符。自我发展的四个阶段,也多多少少与年龄有关:年轻的时候开始自我认 识,学校毕业后要寻找自我定位,中年之后追求自我成长,年老的时候则努力自 我超越。达到超越的境界,人生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目标。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与自己相处的艺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与自己相处的艺术写在前面的话。很多人都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希望能战胜自我。每每听到这里,总是笑曰:你要战胜的“你”在哪里?有怎样的特点?对方总是语塞。我想很多人有这个想法,其实,人类是有局限性的,很多东西可能是战胜不 了的。比如,我一直想再长高三公分,想了二十多年,还是这样,我不得不接纳 了这个事实

10、。?-?以前出去讲课的时候,往往会讲很多的案例,从今年开始,意识到那些案例 听起来确实很有意思,但是,实际操作的人,如果没有能力来理解自己就一定没 有能力来理解别人,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认识自己是心理 健康的第一步。 人类的自我认知反应,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1) 自我概念(2) 人我关系(3) 对现实的想法(4) 对未来的想法自我概念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往往会透过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来呈现, 有人对自己的表 现是肯定和满意,自我价值感很高,有人似乎永远不满意自己,对自己有很多负 面的评价,常会自责或者贬低自己,自我概念显然是偏低的。一般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可能会描述自己的外表

11、、个性、能力、生活中的 角色、某些经历等等,这些都是说明自己的方式。例如:“我是一个老师,个性比较平和,结婚三年,有一个两岁的小孩,我喜欢我的家庭。”这样的描述大概是一般的自我介绍,更深入地介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说 明。1、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的差别有的人自己认定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自己觉得自己很开放,很宽容,愿意帮助别人,但是,别人却说自己很保守,对人很计较,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就会有所困惑:到底自己是怎样的情况?如果经常遇到这样 的情况,一个人便会困惑、焦躁不安。2、理想的我与真实的我的差距如果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无法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会出现难过或者自责的现 象,觉得自己不

12、够好、不够努力,甚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而否定自己,所以, 理想的我和真实的我的差距,使人对自我概念产生负向评价,不过如向积极正像 的方向思考,则会产生自我的目标和期待,而成为自我改变的动力。在自我概念的探索中,我们可以注意当事人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这和解决问 题有密切的关系,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容易: 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看重自己、激励自己。 对事物正向思考。 勇于尝试和改变。相反的,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感低,则会: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或缺陷。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过分强调事情的负向结果。自我价值建立在某种条件上(如成绩好才有价值)。喜欢过度为别人承担责任。说明一下。理论给人枯燥的印象,实际上,能把

13、这些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的话, 那就变 得生动起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条件很好,但是生活得并不快乐, 而有一些人却恰恰相反;再比如,有的学生考第五名,感觉很不好很受挫折,而 有一些人考15名就很快乐,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不符。一个人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 会有挫折感,达到了自己的期望,甚至有意外的收获时,就会很高兴。(二)人我关系:自我概念是自我的评价,或是对自我的认象;而人我关系则是人际关系上的 某些观念。对于人我之间地位的高低、互动模式的一种态度,我们用两种概念来 说明人我关系。1、心理地位:沟通分析学派,以“心理地位”的概念来说明人我关系的现象,心理地位

14、共有四种:你好、我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以这四 种不同的心理地位来描述人我关系。我好、你好:喜欢自己、愿意分享自己;也欣赏别人、愿意接近别人,人 际关系开朗和亲密。我好、你不好:看不起别人、操纵别人,自认高人一等,自以为自己重要, 自私,人际关系是以我为中心的。我不好、你好:觉得别人比较重要,听从别人的意见,而缺乏自己的主 见,委屈自己、压抑自己,会讨好别人,人际关系是比较随和的、妥协的或以别 人为主的。我不好、你不好:否定自己,也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表现持否定态度,但 也不欣赏别人,觉得别人和自己一样糟,人际关系是疏离的、不易亲近的,部分 是具有敌意的。2、依附类型:

15、Bowlby于1958年提到“依附”的概念,后来再根据一些实验研究,而成为 研究人格和关系发展的“依附理论”。主要的概念是婴儿和特定对象(通常是母 亲)会发展出强烈和持久的情感连结,”称之为依附关系”,此种关系会发展成 情感与认识的内在运作模式,而影响到成长后的人际模式。Bartholomew和Horowwitz在1991年则将个体对于自我和他人之意象而分为四种依附类型:安全依附型:自认为自己有价值,而别人也是值得接纳和信任的,用意建 立或维持亲密的关系,与人相处融洽。焦虑依附类型:对自我是否定的,而对别人则是正向肯定,总觉得别人意 见比自己好,需要别人的肯定才能自我肯定,人际关系比较拘谨,喜

16、欢帮助别人, 喜欢别人的赞美。逃避依附型:觉得自己是不受别人喜欢的,对于别人也持负向态度;别人 是不能信赖、不能依靠的,不愿意亲近别人以免被别人拒绝,人际关系疏离。排除依附类型:有正向的自我概念,觉得自己很好,但却拒绝别人,认为 别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喜欢独立,一个人自由自在,不喜欢依赖别人, 也不喜欢做太多自我表露。这两种概念可以协助我们了解当事人在人我关系上的一些理念和想法,而很可能就会联结到行为反应上。(三)对现实的想法:对现实的想法有许多,例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有些人对意义的定义是得到 或拥有某种条件,如学位、爱情、金钱、婚姻、子女、地位、能力等,如果失去 这些自觉重要的条件时

17、,就会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了。另外对生活掌控的想法和期待也是重要的, 因为问题发生时,当事人往往会 认为生活失去了控制,一切都无法预期和掌握,这些对现实的人只会对当事人产 生影响。(四)对未来的想法对于自我或人我关系未来的变化、自我期待的追寻、个人生理、生活、生涯 的变迁等也会使得当事人由于对来的观察角度不同, 而对现在问题另有不同的解 读。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有的人很傲慢,在别人批评他的时候,很不服气(更有甚者,在别人 说他的时候,可能自己还真有这样的问题,但是,打死也不会承认的),为什么 会出现这个情况?这是自己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这个真实的“我”有差异的, 而自己并不了解现实中自己的本

18、来面目。现实中的人,自己都感觉自己很了不起的,很少有人能主动认识到“这是我 错了",两个人有了矛盾,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都是“我对、你错”,所以, 挣来辨去,吵来吵去,目的只有一个,充分说明:我对、你错。自大的人,会指责别人,攻击别人;还有一些人表现得退缩,比较自卑,会 自责,这也是不正常的认为别人不好、自己比较高明,攻击别人的人,通常是自大的;认为自己不 好,别人都比自己好,是自卑的;自卑与自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论自大还是自卑,都是不自信的, 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困惑,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危机。(一)认识自我的方法常有人因某人说了一句对自己无利的话而大功肝火。 这主要是因为

19、自己对自 己不相信。如果你相信自己,就不会相信对方的不礼貌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 也不会相信对方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什么。 比如,如果确认自己是勤劳的,你会在 平时的一切活动中表现出来,即使有不了解你的人说你懒,你也不必在意。如果 你不勤快,在一切活动中都不主动地去做事,即使别人不说你懒,大家也会看到 的。你的存在、你的好坏是一个事实,是一个客观存在。你的行为是这个事实的 反映。别人的印象就是对你的行为的反映。一个自信的人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发扬优点、纠正或弥补缺点。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介绍两种办法:第一,内省法。内省法就是通过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客观公正地

20、看待自己。 客观公正就是不凭空猜想,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能做到这些,就 能多角度看待问题,就能全面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有的人,自己做过的事情, 如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胡猜乱想、自以为是。“这次没评上三好学生,准是李四在做手脚”;“要是张三让我看了最后一道题的答案,我就不会考这么糟 了”; “这件事准是王五干的”这一些就是凭空猜想绝对肯定、自以为是。内省法就是自我反省,就是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公正、 合理。绝不是让 你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对他人指手画脚、评三论四,也不是让你和他人比较, 而是只检查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公正、是不是合理。这本身就是修心养性。现在大家学习压力大,应该学会

21、自我反省。你们即将长大,这个时候是心理 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建立起的心理活动方式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何去反 省呢?首先要安静放松下来,客观而公正地问一问自己,今天的收获是什么?今 大做事是不是尽心力了?今天的学习如何?今天是否礼待他人,是否礼待自己 人,对有疑问的事情,不妨把这个事情放在其他同学身上,你当旁观者。这样,对事情的看法就公正了。 在进行自我反省的时候,不放松下来,可能被情绪左 右,其结果不是妄自菲薄就是狂妄自大。做一点说明。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文化,都有自我反省的内容,后来在世界宗教文 化研究中,发现各类宗教都是从“自我反省”开始的。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学一文很多人能背下来的(

22、遗憾的是,问过几个同 行,他们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更不知道讲了什么。),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怎 么可以不弄明白?大 学曾子大学之道在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3、在这里只做一点说明(不敢乱评):人生要有目标:明明德、亲民,这是至善的 目标;然后,定;静;安;虑;而彳爰能得。人的心理、精神状态要:定、静、安。 这是“虑而后得”的基础。然后,正心诚意是人走向社会的基础,正心-不偏不倚,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在正中间。所以很多人问,怎么就能让孩子好起来?我回答:正心诚意父母能正心,不以孩子的成绩好而喜、不以孩子的成绩坏而悲、而发脾气;(很多家长认为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对孩子发脾气就是教育,不对孩子发脾气就不是教育,其实,这是教育的误区,不发脾气,就事论事,教给孩子怎么做会更好。) 你的孩子怎么会不好? 第二种做法是反馈法。反馈法就是通过外界环境来了解 自己,即根

24、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反应来判断自己。 如果做某方面的事情总得到 别人的肯定,这方面就比较优秀。被人肯定只是一方面,并不能代表其他方面也 被肯定,这就是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青少年常用朋友来反馈信息(征求朋友的意见)在这里值的提出注意的是, 交朋友不是为了办事方便。如果为了谋私利而交朋友,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朋友。 大家应该本着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原则来交朋友。另外,朋友的水平也要引起 注意。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 柔,友便佞,损矣”这里告诉人们,交朋友要交直(正直)谅(诚实、宽厚)多 闻(博学多才)的人,要避开便辟(迎逢谄媚)善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便 佞(花言巧语,阻险狡诈,华而不实的人),选朋友是双向选择,你在挑选别人 时,别人也在挑选你。要有好朋友,你自己必须是好人。孔子说:德不孤,必有 邻。其意思是: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