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精讲gh_第1页
针灸治疗学精讲gh_第2页
针灸治疗学精讲gh_第3页
针灸治疗学精讲gh_第4页
针灸治疗学精讲gh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针灸治疗学精讲针灸治疗学精讲高晗针灸治疗学的基础针灸治疗学的基础l中医诊断学l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的学习目标针灸治疗学的学习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掌握疾病的治疗原则掌握疾病的治疗原则熟练运用腧穴的搭配熟练运用腧穴的搭配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作用l作用有四清热、温寒、补虚、泻实。l作用有三疏通经络、扶正袪邪、调和阴阳l作用有二通经脉 调血气l“医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阴阳而已。”l“针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通调而已。”l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原则l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

2、虚,以经取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l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l“补泻反则病益笃。”针灸治疗学的常用辨证方法有哪些?针灸治疗学的常用辨证方法有哪些?l八纲辨证l经络辨证l脏腑辨证 八纲证治八纲证治l阴阳阴证宜灸,阳证宜针l表里病有浮沉,刺有浅深l寒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l虚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在八纲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证、实证、热证为阳证,里证、虚证、寒证为阴证。l(一)表里证治表里证治 表里是鉴别疾病病变部位的内外、深浅和病情轻重、传变转化趋势的两个纲领。病变发生在皮毛、肌腠、经络等浅表部位的属于表,病变发生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于里。一般

3、来说,表证病情相对较轻,里证病情相对较重。表证转为里证,预示病情加重;里证转为表证,说明病情好转。l(二)寒热证治寒热证治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阴气过盛、或体内阳虚所表现的病证。其病位有在表者,也有在里者;病情有属虚者,也有属实者。外感、内伤均可致病。热证是感受热邪、或体内阳气过盛、或体内阴气不足所表现的病证,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分。 八纲证治八纲证治l(三)虚实证治虚实证治 虚实是指机体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而言。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正气不足为“虚”,多因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所致,或见于慢性病或重病之后。邪气有余、亢盛为“实”,多见于急

4、性病证,一般体质强壮、病势较盛。l(四)阴阳证治阴阳证治 阴阳是指病证的类别而论,大而言之可概括整个疾病,小而言之可表示一个证候,一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偏盛偏衰两大类,阴阳为八纲证治的总纲。 八纲证治八纲证治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一)肺病证治(一)肺病证治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道、咽喉,开窍于鼻,合称肺系。其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又主宣发肃降,能敷布水液,通调水道,而为水之上源;又主治节,朝百脉,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首先犯肺。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表现为主气司呼吸功能障碍和卫外机能失职,以及水液代谢的部

5、分病变。其常见症状有咳嗽、气喘、吐痰、胸痛、咯血、鼻塞、流涕、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等。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二)大肠病证治(二)大肠病证治 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送食物糟粕,使之最终变化成形,排出体外。 如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则其传导、变化功能失常,便会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肠痈、痔疾、脱肛等。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三)脾病证治(三)脾病证治l脾居中州,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代胃行其津液,其气以升为顺。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生命之本。脾又具有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功能。l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运化无权而致消化功能失常以及水湿潴留,不能

6、统血,清阳不升等方面。l其病变常见症状有腹胀、腹泻、便血、月经过多、崩漏、身重肢冷、肌肤浮肿、肢软无力等。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四)(四)胃病证治胃病证治 l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其性喜湿恶燥,以通降为顺。胃与脾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l胃的病症主要与饮食有关,凡饮食不洁(或不节)、饥饱失常、寒热不当、辛辣不节等,都能影响胃的和降功能,出现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呃逆、吐血、便血等症。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五)(五)心(包)病证治心(包)病证治l心居胸中,外有心包络裹护。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其心居胸中,外有心包络裹护。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经脉

7、通过目系与大脑相联系。心华在面,开窍于舌,经脉通过目系与大脑相联系。心主神明、又主血脉,是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体生命主神明、又主血脉,是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体生命和精神思维活动的中心。和精神思维活动的中心。l心包居胸中,为心之宫城,有护卫心脏的作用。在生心包居胸中,为心之宫城,有护卫心脏的作用。在生理上代心行事,病理上代心受邪,治疗上代心用穴。理上代心行事,病理上代心受邪,治疗上代心用穴。故心和心包的病症以故心和心包的病症以心脏、神志、血脉心脏、神志、血脉三方面为主三方面为主。其病变常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其病变常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癫狂、吐血、衄血、斑疹以及

8、血液运行失调等。癫狂、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血液运行失调等。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六)(六)小肠病证治小肠病证治l小肠为“受盛之官”,职司分清别浊。小肠与心相表里,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连。其病理变化与心、脾、胃、大肠关系密切。如心移热于小肠可发为尿血,小肠有热上逆于心可出现口舌生疮;若小肠不能分清别浊,则导致清浊混淆,出现二便失常。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七)(七)肾病证治肾病证治l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藏精,又为命火所寄,肾精为人体生殖与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命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肾又主水,主骨生髓,主纳气,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既主水又藏命门真火,故称“水火之脏”,肾为“先

9、天之本”、“阴阳之根”。l一般而言,肾病疾患以虚证为主,常表现为肾阴亏虚、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肾虚水泛等证候。肾病的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或疼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水肿、消渴、阳痿、遗精、喘息、五更泄泻等。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八)(八)膀胱病证治膀胱病证治l膀胱为津液之腑,职司小便,为“州都之官”。生理上,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产生气化作用,掌管尿液的排泄。l病理上,其病变主要表现为排尿异常。如膀胱不约,则见溲数,遗尿;膀胱不利,则见癃闭,淋沥等症。脏腑证治脏腑证治(九)(九)三焦病证治三焦病证治l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上、中、下三焦的总称,有主持诸气,司一身之气化的功能,疏调水道,参与机体的水液代

10、谢。l上焦主宣发、敷布;中焦主受纳、运化;下焦主分清泌浊。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诸如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水谷的消化吸收,水液的气化代谢等,都依赖三焦气化作用而维持正常活动。l其病变机理关键在于气化功能失司,水道通调不利,以致水湿潴留、泛滥体内。其临床常见症状表现有肌肤肿胀、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等。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十)肝胆病证治l肝位于右肋下,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调节人体精神情志活动,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l在病理上,疏泄失常可致情志、消化功能、妇女月经异常等,血不归藏,筋脉失养可致风气内动及厥阴肝经不利、目疾、筋病、妇女月经异常等。肝病多实,以气郁阳亢、风火上逆之证为主,每

11、由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l肝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胁肋胀痛、少腹窜痛、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嗳气呕逆,头痛眩晕,肢体拘挛、震颤,手足抽搐,口眼斜,目疾,妇人月经不调等。脏腑证治脏腑证治l胆附于肝,为六腑之一,储存胆汁,助胃之消化,在肝的疏泄功能支配下得以调节。l胆主决断,其性刚强,胆气虚则见胆怯。胆与肝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肝郁可以影响胆汁的疏泄,出现黄疸、口苦、呕吐苦水等症;胆汁的瘀结又可导致肝失条达,出现头晕、目眩、胸胁疼痛、心烦不眠、口苦等症。胆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口苦、发黄、惊悸、失眠、胁痛、头痛、目眩等。 l五脏病的证治规律l俞募穴+原穴l六腑病的证治规律l俞募穴+下合穴l4

12、0治疗眩晕,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舌淡,脉细者,应首选 lA风池(GB20)、肝俞(BL18)、行间(LR2)、侠溪(GB43)lB脾俞(BL20)、气海(RN6)、百会(DU20)、足三里(ST36)lC百会(DU20)、肾俞(BL23)、太冲(LR3)、外关(SJ5)lD天柱(BL10)、合谷(LI4)、外关(SJ5)、头维(ST8)lE丰隆(ST40)、中脘(RN12)、内关(PC6)、头维(ST8)Bl41患者,男,50岁。双踝关节疼痛三个月。表现为局部红肿灼热,兼有发热、口渴,舌苔黄燥,脉浮滑。应首选 lA太冲(LR3)、梁丘(ST34)lB肾俞(BL23)、关元(RN4)lC大椎(D

13、U14)、曲池(LI11)lD商丘(SP5)、足三里(ST36)lE膈俞(BL17)、血海(SP10)Cl42治疗下痢久延不愈,屡发屡息,神困气怯,舌淡苔腻,脉细,选用合谷(LI4)、天枢(ST25)、上巨虚(ST37),宜加用 lA中脘(RN12)、关元(RN4)lB中脘(RN12)、气海(RN6)lC曲池(LI11)、内庭(ST44)lD脾俞(BL20)、肾俞(BL23)、关元(RN4)lE中脘(RN12)、内关(PC6)、内庭(ST44)Dl43治疗四个月未行经,少腹胀痛,伴有烦热胸闷,舌质暗红,脉沉弦而涩,应首选何经穴为主 BlA任脉、背俞穴lB任脉、足太阴经lC督脉、背俞穴lD督脉、

14、足太阴经lE任脉、足阳明经Bl44患者,58岁。症见心慌,时作时息,兼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淡红,脉细弱,应选心俞(BL15)、神门(HT3)、巨阙(RN14)、郄门(PC4)和 lA脾俞(BL20)、足三里(ST36)lB胃俞(BL21)、三焦俞(BL22)lC内关(PC6)、丰隆(ST40)lD肾俞(BL23)、太溪(KI3)lE肝俞(BL18)、太冲(LR3)Al45患者,男,67岁。呕吐时作,食欲不振,神疲肢软,大便微溏,苔薄腻,脉弱无力,应选中脘(RN12)、内关(PC6)、足三里(ST36)和 lA膻中(RN17)、丰隆(ST40)lB合谷(LI4)、曲池(LI11)lC脾俞(B

15、L20)、章门(LR13)lD下脘(RN10)、璇玑(RN21)lE太冲(LR3)、阳陵泉(GB34)Cl46治疗经量逐渐减少,近三个月未行经,头晕心悸,唇爪不荣,精神疲惫,舌淡,脉细涩,应首选何经穴为主 lA任脉、背俞穴lB任脉、足太阴经lC督脉、背俞穴lD督脉、足太阴经lE任脉、足阳明经Bl47患者,女,45岁。月经量多,少腹冷痛,倦怠嗜卧,身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迟细,应选三阴交(SP6)、关元(RN4)、隐白(SP1)和 lA太冲(LR3)、太溪(KI3)lB内关(PC6)、太溪(KI3)lC水泉(KI5)、照海(KI6)、血海(SP10)lD脾俞(BL20)、足三里(ST36)lE地机

16、(SP46)、太冲(LR3)Dl48治疗眩晕,胸痞恶心呕吐,苔厚腻,脉滑者,应首选 lA风池(GB20)lB头维(ST8)lC百会(DU20)lD丰隆(ST40)lE行间(LR2)Dl49患者,男,40岁。双膝关节疼痛半年。疼痛固定不移,遇冷加剧,舌苔白,脉弦紧。应首选 BlA太冲(LR3)、梁丘(ST34)lB肾俞(BL23)、关元(RN4)lC大椎(DU14)、曲池(LI11)lD膈俞(BL17)、血海(SP10)lE商丘(SP5)、足三里(ST36)Bl50治疗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苔黄腻,脉滑数,应选合谷(LI4)、天枢(ST25)、上巨虚(ST37)和 lA中脘(RN12)、关元

17、(RN4)lB中脘(RN12)、气海(RN6)lC曲池(LI11)、内庭(ST44)lD脾俞(BL20)、肾俞(BL23)、关元(RN4)lE中脘(RN12)、内关(PC6)、内庭(ST44)Cl51治疗行经腹痛,月经量多色红,乳房胀痛,舌红,脉弦,应首选 lA毫针泻法lB毫针补法lC毫针平补平泻法lD毫针补法,用灸lE毫针泻法,酌量用灸El52患者,男,34岁。近一周夜间难以入眠,兼脘闷噫气,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应选神门(HT7)、三阴交(SP6)和 lA心俞(BL15)、脾俞(BL20)、厥阴俞(BL14)lB心俞(BL15)、肾俞(BL23)、太溪(KI3)lC肝俞(BL18)、太冲

18、(LR3)、间使(PC5)lD心俞(BL15)、胆俞(BL19)、丘墟(GB40)lE脾俞(BL20)、胃俞(BL21)、足三里(ST36)E经络证治经络证治l(一)辨证归经经脉证候l(二)辨位归经病变部位l(三)经络诊察归经l1.经络望诊l2.经穴触诊l(1)循经按压l(2)穴位按压l3.经络电测定l4.知热感度测定(一)辨证归经(一)辨证归经l经脉病候l如:手太阴肺经l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l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19、。(二)辨位归经(二)辨位归经l 头痛l偏头痛少阳头痛足临泣l前额头痛阳明头痛内庭l后头痛太阳头痛申脉l巅顶痛厥阴头痛太冲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l明辨病证性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l突出经络辨证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l分清标本缓急知标本者,万举万当l做到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l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l第一节 选穴原则l第二节 配穴方法l第三节 处方的组成第一节第一节 选穴原则选穴原则l一、近部选穴l二、远端选穴l三、辨证选穴l四、随症选穴(经验选穴)一、选穴原则一、选穴

20、原则l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即在受病的脏腑、器官、肢体的局部或邻近部位即在受病的脏腑、器官、肢体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能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组织的阴阳气血、选取穴位,能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组织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例:眼、耳、胃痛、肘痛等)。使之平衡。(例:眼、耳、胃痛、肘痛等)。l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即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如:即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如四总穴四总穴歌: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收。”这些都是远端选穴的典范。这些都是远端选穴的典范。 l3.辨证选穴辨证选穴 :l4.随症选穴随症

21、选穴,是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一般属于治标的,是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一般属于治标的范畴。个别症状的解除,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也是针范畴。个别症状的解除,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也是针灸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灸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二二 配穴方法配穴方法l一、按部配穴l(一)局部配穴法l(二)上下配穴法l(三)前后配穴法l(四)左右配穴法l(五)三部配穴法l二、按经配穴l(一)本经配穴法l(二)表里经配穴法l(三)同名经配穴法l(四)子母经配穴法l(五)交会经配穴法(一)按部配穴(一)按部配穴l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一种形式,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一种形式,有有

22、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等方法。法、三部配穴法等方法。l1. 局部配穴法局部配穴法 局部配穴法是在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局部配穴法是在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的局部取穴的方法。些器质性病变的局部取穴的方法。 l2.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疾患。前指胸腹,后指背腰。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疾患。 例:胃痛例:胃痛 前前 中脘中脘 后后胃俞胃俞 3.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以上部位,下指下肢和腰以下部位。此法临床上指上肢和腰以上部位,下指下

23、肢和腰以下部位。此法临床 上应用最广。上应用最广。 例:例: 胃痛胃痛内关、足三里内关、足三里 牙痛牙痛合谷、内庭合谷、内庭 脱肛脱肛百会、长强百会、长强 头痛头痛昆仑、太阳昆仑、太阳4.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这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的。这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的。 例:左侧瘫痪例:左侧瘫痪合谷(右)合谷(右) 右侧瘫痪右侧瘫痪合谷(左)合谷(左) 内脏疾病内脏疾病左右同用左右同用加强协调。加强协调。 如胃痛取双侧足三里、胃俞。如胃痛取双侧足三里、胃俞。 亦有舍患侧而取健侧者,如治偏瘫和风湿痹痛。亦有舍患侧而取健侧者,如治偏瘫和风湿痹痛。l5三部配穴法三部配穴法l三部配穴法

24、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三部配穴法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 l如:l眼病:睛明(局部)、风池(临近)、光明(远端)二、按经配穴二、按经配穴(一)本经配穴法(一)本经配穴法l定义:本经脉或所属脏腑病取本经穴。l举例:经脉病如坐骨神经痛取秩边、承扶、委中、昆仑l脏腑病如肺病咳喘:中府、尺泽、太渊l (二)表里经配穴法(二)表里经配穴法l定义:相表里的二经腧穴相配l举例:胃病:足三里(胃经)、公孙(脾经)l应用:某经或某脏腑有病时多用;若表里二经同病则更为适宜。如脾胃虚弱(足三里、公孙)、肝胆郁火(行间、阳陵泉)、肾虚膀胱热(太溪、委中)(三)同名经配穴法(三)同名经配穴法l别名:手足同名经配穴法、关节对应取穴法l关节扭伤最为常用。l有局限性固定疼痛点的肢体关节病也有良效。如网球肘l举例:右外踝扭伤左养老l 左膝关节内侧扭伤右尺泽l 右网球肘左阳陵泉处压痛点l针刺同时活动患部(四)子母经配穴法(四)子母经配穴法l方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五行生克之异经补泻法l举例:肺虚咳喘:太渊、足三里(培土生金)。l 肝虚目眩:太冲、太溪(滋水生木)l 肝火内扰失眠:行间(怒气失眠,屡刺行间)、神门(实则泻其子)l应用:某经或某脏腑虚实明显者(五)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