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分析 08 中文 4 班 王君苑 0806010119 黄艳桦 0806010098 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身上背负 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此他们必须学习更多,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给他们的殷切期望。但据我们的了解,现在大 学生的素质已越来越差,他们不再是科技的佼佼者,反而越来越埋没在普 通大众之中,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很难挑起祖国的未来了!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 则。我们都知道,培养一个大学生比培养一个中
2、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 .精力 和金钱,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大学生创造的价值应该比普通人多很 多,但客观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参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关于 06 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的 调查报 告,它的分析对象为 06 届毕业生, 包括在校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三年级学生。 分析发现, 06 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 够的信心,仅有 20.08% 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 “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 而高达 42.96% 的毕业生表示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 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 28.87% 的毕业生明确 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
3、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另外,有 8.09% 的 毕业生表示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对能否就业可能会表现出很 大程度上的担忧。再者,就是就业态度的变化 .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 的情况下, “先就业再择业 ”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 44.21% 的 06 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 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 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 如何吸引、 保 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有 13.11% 的毕业生抱着 “车到山前 必有路 ”的就业心态,对就业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表示。而选择 “先择业后就 业”的毕业生比例仅
4、为 13.95% ,可见在 “先择业后就业 ”还是 “先就业后择业 问题上,后者目前更受毕业生认可。但毕业生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的开始, 抱有 “先就业后择业 ”的心态的毕业生可能会给以后的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 影响。企业会发现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还不如那些高中生,因为他们不投入, 对工作没有热忱,当然也可能有能力方面的原因。现在在高校里出现了很 多的“混证魔王”,他们就是上学混学分混文凭,大学四年里过着潇洒自 在的日子,有父母养着,浑浑噩噩过日子,等到考试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 狠狠读了几天书,等考试过了就又把他忘了。大学四年里什么都没有学到, 然后毕业了,出去工作肚子却一点墨水都没有,那四年的时间
5、.金钱和精力 都没有价值了。所以他们也不敢要求过高的工资,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 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 1000-2000 元及 2000-3000 元之间,所占比例 分别为 40.45% , 37.52% 。而对于他们所要工作的地方, 很多人都表示希 望到外企, 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去。 高达 29.85% 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 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 25.80% 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 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 15.20% 。选择前三类就 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 70% 。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 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仅有
6、8.23% 和 6.42% 的毕业生把民 企或私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 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 仅有 4.18% 的毕业生表示就业时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与几年前热闹的毕业生创业热潮 相比,冷清了很多。这就说明了现今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吃不了苦也不愿 吃苦! 究竟大学生就业为何会如此困难呢? 每一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 毕业,但真正能实现其价值的只有寥寥少数。大部分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岗 位上表现平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学毕业的人。他们大多因循守旧,不懂 变通,缺少创新精神,只懂得理论知识,一到操作的话就漏洞百出。每一 年政府都说要扩大大学生的规模,结果大学生的数量是一年比一年多,但 质量却一年比
7、一年差,很多资深的大学教师都感慨现在的大学生还不如以 前的高中生呢。但是,就算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 展,数量上也在不断增加,截止到 2007 年,我国高等教育 23% 的入学率也 只有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67%的 1/3 。即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没有 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快。本来,这种阶段性的供大于求是可以通过一些 对策措施来加以缓和的,数量上的供求失衡并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 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质量上的失衡, 即大学生开发模式出了问题。 结果 导致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生就业难也 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究竟存在什
8、么样的症结呢? 首先是开 发模式的滞后。目前高等教育的开发模式,仍然保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大 学生规划和招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与社会需 求相脱节,并且在专业调整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某些热门专业跟风的现象, 致使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 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 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其次缺乏评估体系。虽然各高校都投入不少人 力、物力和财力,但迄今为止,我们却还没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 生能力和其他禀赋的评估体系,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开 发内容也缺乏完整性。因为大学生没有一个参照系能
9、够及早发现自己的能 力和素质上的缺憾,没有一个评估体系能够使自己根据社会需要有效加以 能力的调整和提升。最后是职业生涯规划缺少深度。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向,设计未来的职业路径。职业生涯与职业发展 紧紧相连,这就需要高校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如转学,跨地区、跨专业 学习,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定位培训和工作实践的机会。事实上,大学生缺 乏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了解,难以有效掌握择业技巧,提高自己的择 业能力。 针对这样的症结,我们的对策又该怎么准备呢? 第一要做好人力资源 长远规划。高等教育首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逐步转变高校现 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这就
10、需要高校适时地调整专 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必须紧密围绕社会 需求,主动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适时调减长线专业招生数量,加 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二要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 确保培养质量。这就需要高校努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大学生培养模式, 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使得培养目标多样化,培养规模多样化,培养形式 多样化。从个体的层面(师生的质量和数量等)、器物层面(人均经费、 学习场地的面积、以及设备仪器等)、制度层面(转专业制度、实习制度、 导师制度等),以及过程和结果等多方面拓展开发途径。建立一个适应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自主调节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和造
11、就一批具有企业家 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第三还要完善职业生涯指导。职 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发展等就业服务都是职业生涯管理的 重要内容,学校应当在常规的教学中向大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增 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性,并协助大学生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政 策、技巧、心理等方面指导,提高学生求职技巧,各高校可以在大学生的 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加强与学生与社会的结合,通过实习计划,使学生自身 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包括品格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 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12、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 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 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1).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 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 “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的商品表现为 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论 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 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 “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 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13、”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因此,要揭示 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 货 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 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 2)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他这样 写道: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 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 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 的物
14、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 关于使用价值的特点,马克思这样写道: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 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 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 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 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商品 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 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 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
15、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 担者。 5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价值的几个特点:首先,使用价 值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 少没有关系;第三,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量的规定性为前提;第四,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第五,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 质内容。 ( 3) .价值及其质和量 价值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概念。他先讲交换 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 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 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
16、的、内在的 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决定 “进一 步考察这个问题。 ”马克思先从一种商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 “某种一定量的 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 x 量鞋油或 y 量绸缎或 z 量金等等交换,总之, 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 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 x 量鞋油、 y 量绸缎、 z 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 交换价值,那末, x 量鞋油、 y 量绸缎、 z 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 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 ”于是他得出了两个推论: “第一,同一种商品的 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
17、与 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 表现形式。”接着,马克思又从两种商品 的角度进行了考察: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 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 如 1 夸特小麦 =a 英担铁。 ”由这个等式,马克思又得出了一个推论: “它说 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 1 夸特小麦和 a 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 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 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 这第三种东西。 ”那么,这“第三种东西”是什么呢?马克思首先排除了商品 的天然属性: “这种共同东西
18、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 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 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 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 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 ” 而“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 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 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 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 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 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
19、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 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 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那 么,现在还剩下什么? “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 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 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商品价值。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 价值的本质就是凝结在
20、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接下来,马克思谈到了商品价值量的问题: “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 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 形成价值的实体 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 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 时、日等作尺度。 ”为了避免误解,他进一步写道: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 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 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 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 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
21、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 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 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 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 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 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 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 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 半。 ”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 “可
22、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 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 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 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 品的价值的比例, 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 间的比例。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接下 来,马克思又分析了影响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因素: “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 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 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 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
23、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 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例如, 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 8 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 4 蒲式耳。 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金刚石在地壳中 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 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杰科布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至于金刚 石,就更可以这样说了。厄什韦葛说过,到 1823 年,巴西金刚石矿 80 年 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 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动多得多,从而价值也多得多。如果发现富矿, 同一劳动量
24、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假如能用 不多的劳动把煤转化为金刚石, 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 ”经过这 样的分析后,马克思得出结论: “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 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 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 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 ” (4)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他这样写道: “一个物 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
25、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 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 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 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 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而 且不只是简单地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为 神父生产作为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作为代役租的粮食,还是作为什一 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 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最后,没有一个 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
26、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 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2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 “劳动 ”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它强调和认可了 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 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 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 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在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对什么是 “财富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 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产
27、品的具 体的、直接的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直接表现, 人们既不追究 “一般财富 ”的概念, 也不存在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致富欲。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随着交 换范围的扩大,随着人们对原始资本积累渴望的日趋增长,有了 “抽象的 ” 以货币为目的的商人,开始把金银货币当做财富的象征,货币主义就是这 种观念在理论上的反映。在这之后,又产生了分别把商业劳动、农业劳动、 工业劳动作为创造财富的源泉的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和重工主义,他们虽 然意识到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所起的作用,但都不能从各种各样的具 体劳动中抽象出 “劳动一般 ”,因而想不到探究如何增长一国财富这样的问 题。只有到了斯密, 才第一次从形式多样
28、、 纷繁复杂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 “劳 动一般 ”这个范畴,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并以探 求一国财富如何增长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经 济学。 马克思继承了斯密在 “劳动一般 ”问题上的贡献, 并且科学地阐释了这项 研究之所以能在斯密那里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即: 人们之所以能够对任 何种类的劳动予以同样看待,并且确立劳动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并 不是聪明的人脑对由各种具体劳动组成的 “具体总体 ”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而 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劳动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个十分发达的 “总 体”。在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任何一种劳动已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劳动,
29、个 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特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只是偶 然的形式,因而是无差别的。劳动已经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成了 创造财富的一般手段,而不再是与具有某种特殊性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 定了。 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 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对现代社会开辟财富 之门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 “劳动 ”、“抽象劳动 ”这些作为现代经济学的起点的范畴的 产生,是与以追求货币为目的的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相联系的,它打开了 现代劳动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之门。因为,当工人可以在现实中,通过 直接与货币相交换,把自己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转化为被社会承认的抽象 劳动的时候,工人就可以不关心自己所
30、从事的 “劳动的内容 ”和 “活动的特殊 方式 ”,“只要分工没使劳动能力完全片面化 ”,工人对于使 “自身劳动能力 ” 得到发展的和 “预示着 ”向 “较好工资 ”方向的 “任何改变, 在原则上都是可以接 受的, 都是有准备的 ”。 因此, 这将促进 “劳动能力品种的发展 ”, 促进 “劳动 种类 ”的形成和 “工资方法的划分 ”,促进新的劳动部门和新的劳动方式的建 立,促进整个社会内部的分工和现代劳动体系的深化和发展。所以,承认 劳动价值论,承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就为现代社会打开财富创造之 门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今天人们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
31、 再是以生产简单工具和简单日常用品为基础的、只需要很简单的工艺流程 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社 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复杂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链条也大大地拉长了。 但是,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 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 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3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这部分主要是理解劳动价值论中 “价值 ”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的和实践 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虽然是在继承古典
3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的 基础上得来的,但对价值概念的内涵却给予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 首先,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 结,这就扬弃了斯密的 “劳动一般 ”在形式上、内涵上的模糊性和局限性,而 把一切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都算在 “劳动 ”范畴之内, 保证了范畴使 用的彻底性,扩大了 “劳动价值论 ”的适用范围。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 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 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其次,马克思用 “社会必要劳动 ”和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一
33、组范畴独具 特色地说明了他所理解的劳动价值论是如何确定商品的价值、又如何深刻 地说明了商品交换中所蕴含的深刻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的。在马克思看 来,形成价值的劳动不是一般的劳动,也不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而是经过 市场的选择被证明是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 的不是普通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界定不但说明了商 品交换所依据的量的关系的决定、商品交换的性质,而且说明了价值的实 现途径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它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 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也即价格的决定问题,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一 直试
34、图在理论上搞清楚却没能搞清楚的东西。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双重标 准和混乱的;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虽然是彻底的,却因为没能说明劳动与 资本相交换的关系而彻底破产;在马克思之后,效用价值理论不再从生产 的供给方面探讨价值的决定,而是改为从商品的需求,也即商品对消费者 效用满足程度的角度探讨价值的决定;但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号称是一场 “革 命”之后,在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也被完全不研究价值的均衡价格理论 所取代。 4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 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
35、律的表现形式。 劳动价值理论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李嘉图对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方法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先进性:李嘉图是科学经济学的先锋,他在方法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 他放弃了从古希腊延续到斯密的归纳法,而采用演绎的方法来解释经济学 问题。 局限性:一李嘉图把历史和社会同经济范畴彻底割裂开来,因此他永 远无法发现剩余价值,也就不能解决他的体系之中的根本矛盾,二是认为 演绎法不能证明其前提的正确性,必然导致先验论。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方法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先进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虽然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 等的基石,但却首先是关于商品价值的学说 。 局限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缺陷是肯定的,要
36、发展也是肯定的。例 如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马克思经济理论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既 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 与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是在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能够发挥创造性劳动 的群体。高校的人力资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教学科研人员(含实验辅助人员) 、 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 90 年代衍生的校办产业人员。如何围绕学校的 办学目标, 针对各类人员的特点, 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优化配置、 提 高高校办学效益,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高校人力资源现状: 在高校,人力资源涵
37、盖人才资源,而人才又是人力资源的主体。目前,高校既是 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同时也是人才最贫困的地方,其现状是: ( 1) 受社会大环境及国际环境的影响,高层次人才外流严重 。在这方面,可以 俄罗斯的惨痛教训为证, 有关资料显示, 俄罗斯在 1987 1994 年间科技部门 流失 140 多万专家、学者和科研辅助人员,即在册人员的三分之一;从事科研 活动的专家人数, 1989 年为 138.93 万人,而到 1994 年仅剩 64.08 万人,短短 6 年间流失 70 多万人,这些人才的流失给俄罗斯的社会经济造成 了极其严重的 后果。而据联合国统计,仅美、加、英三国在 80 年代就从世界人才流
38、入中获益 500 亿美元,进入 90 年代,发达国家的此项收入更是有增无减。中国科技部徐 冠华副部长在分析中国的教育、科研整体水平时谈到,截止 1998 年底,中国向 外派遣的各类留学生有 25 万人,现只有 8 万人回国;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 达281 -4万人,其中工程师近150万人,这说明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并不少, 但流失非常严重,且现有人才的潜力也发挥不够。 (2) 高校决策者由于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 相应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倾斜措施不 得力,因而缺乏吸引力 。例如有的高校住房制度不完善, 加之学校调控能力较低, 致使人才调进该单位很久分不到房或在其它方面有诸多后顾之忧, 严重影响其工
39、作的积极性,又如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等,都有配置不当的情况,相应 的法律也不健全, 从而限制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不能形成一个优化 人才成长的环境。 (3) 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影响高校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 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 师生比例失调的情况(据资料统计, 1997 年直属高校师生比为 1:11 左右,而 发达国家为 1 :1520),有的高校还存在行政领导人才缺乏而一般管理人员过 多,高精尖人才缺乏而一般教师过剩, 教研人员比例过小而非教研人员比例过大, 资深教授闲置而年轻教师负担过重, 教学型教师过剩而科研型教师不足, 一般性 研究人员过多而应用开发型研究人员奇缺的情况
40、; 另外,一些新设专业和公共基 础课的教职工人数不足, 缺乏优秀人才, 教师超负荷运转, 形成师资力量与专业 调整不相适应等等; 与此同时, 高校人才的自由流动度比较低, 在很大程度上限 制了人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合理、科学地进行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刻不容缓。 2、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 a .毕业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06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 调查显示 06 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 够的信心,仅有 20.08% 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 “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 而高达 42.96% 的毕业生表示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这
41、在一定程度上显 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 28.87% 的毕业生明确 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另外,有 8.09% 的 毕业生表示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对能否就业可能会表现出很 大程度上的担忧。 b “先就业、后择业 ”观念日趋流行 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 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先就业再择业 ”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 选,有 44.21% 的 06 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 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 生后,如何吸引
42、、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相关内容分析 见报告其他部分。 仍有 13.11% 的毕业生抱着 “车到山前必有路 ”的就业心态,对就业没有一个 明确的态度表示。而选择 “先择业后就业 ”的毕业生比例仅为 13.95% ,可见 在“先择业后就业 ”还是 “先就业后择业 ”问题上,后者目前更受毕业生认可。 但毕业生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的开始, 抱有 “先就业后择业 ”的也的心态的毕 业生可能会给以后的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C 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 29.85% 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 25.
43、80% 的 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 例为 15.20% 。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 70% 。 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 冷落,仅有 8.23% 和 6.42% 的毕业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 选。 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仅有 4.18% 的毕业生表示就业时会选择自 主创业,这与几年前热闹的毕业生创业热潮相比,冷清了很多。 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 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 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 结果是
44、近几年越来越火的 “公务员热 ”也就 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 d .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 3000以下(元/月) 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 1000-2 000 元及 2000-3000 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 40.45% , 37.52% 。考虑到 这份薪酬期望为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分布,针对性很弱,在报告的其他部分 会对薪酬期望有进一步详细解读。 e.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 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 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 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45、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 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 有 2 4.69% 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 21.76% 。 3 大学生开发模式问题导致就业难 人力资源开发通常指人员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内容还包括人 员能力开发、绩效评估和职业生涯管理,具体包括:评估社会需求,确定 人员开发的手段和方法;在人员绩效评估基础上的能力考虑提升手段;对 人员进行职业生涯开发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环节是互为依存,不 可偏颇的。并且,这一环节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其他领域,如人力资源规划、 人员测评、薪酬设计、员工关系等理论息息相关。 借助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我们清楚地看到
46、,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 关社会、大学和学生各个方面,但大学教育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从宏 观上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确实和政府的规划,大学扩招,而同期企 业的招募减少等要素相关,然而,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 大众教育发展, 数量上也在不断增加, 截止到 2007 年, 我国高等教育 23% 的毛入学率也只有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67% 的 1/3。即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增 加的速度没有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快。本来,这种阶段性的供大于求是 可以通过一些对策措施来加以缓和的,数量上的供求失衡并不是大学生就 业难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质量上的失衡,即大学生开发模式出 了问题。结果导致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 学生就业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人力资源不会自然地形成,必须经过投资和 开发,然后才能为社会使用调配。高等教育在这一环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高等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加以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 及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价值体系和劳动态度,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 人力资源。为达成这一目的,高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京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从事专业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岗位任职合格证明附件6
- 西京学院《电机学实验》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作品分析与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文艺作品演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举一反三系列专题4.1 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含答案)
- 房地产金融与投资概论教学课件第二章房地产抵押贷款
- 匆匆 朱自清课件
- 我的家乡当涂介绍课件
- 低视力学课件
- 《医学伦理学》课程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件(22张)
- 各种样式聘书模板范本
- H3C ONEStor存储技术白皮书
-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激趣课教学设计王浩
- 关爱随班就读残疾儿童活动记录表
- 关联词专题复习课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验交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