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油的分类和简介_第1页
基础油的分类和简介_第2页
基础油的分类和简介_第3页
基础油的分类和简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很多人搞不活楚润滑油是如何分类的,那我们就从我国润滑油的规范说起.与多数基础工业一样,我国润滑油最先也是延用了前苏联的规范(0系列规格), 我国随后的企业标准、石油(SY)、石化(SH)标准及国家标准(GB)均由苏 联规范改编而来。润滑油的分类润滑油分为工业润滑油和车用润滑油两大类。其中车用润滑油油包括发动机 油,水箱及冷却系统用油,自动波箱油,齿轮油(手动波箱用),刹车及离合系统用 油,润滑脂等。有关润滑油的构成以及合成油与矿物油概念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的。对丁发动机油,基础油通常约占90%,剩下是添加剂。基础油质量对于润滑油性能至关重要,它提

2、供了润滑油最基础的 润滑,冷却,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但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在润滑油中还 包含了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添加剂。 发动机油的添加剂主要有:抗氧化添加剂,防 锈添加剂,防腐蚀添加剂,抗泡添加剂,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活洁添加剂, 分散剂,抗磨损添加剂等。上述添加剂并不是多加就好,多项性能需要综合平衡。 因此,润滑油才需要进行台架试验以通过其在发动机内的综合表现确定或评定配 方的性能优劣。因为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基础油的性能对成品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僻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氢基础油也应称为矿物油),合成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合成获

3、得的基 础油(其成份多数并不直接存在丁石油中)。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 是俗称的说法。API(美国石油协会)对基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 基础油称为合成油。通常的合成油为:PAO类,XHVI类,酯类。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丁 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 (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 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PAO和XHVI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 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 PAO 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土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

4、差距。现在我国工业紧跟西方新技术,很多使用美国、日本、欧洲的油品,因此逐 渐开始引用这些国家的标准(如美国 SAE、日本JIS、欧共体CCMC、德国DIN 等),我国现行润滑油标准(SY、SH、GB)也逐步向这些标准靠拢,尤其是参 照美国SAE标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各国润滑油行业采用标准逐步 一致或相互等同,我国也不例外,首先分类与 ISO (国标标准化组织)一致:共 十三大类,主要的几大类油品如内燃机油、 齿轮油、液压油等均采用了国标最新 的标准分类,就标准而去,我国的水平与国标同步。但在实际应用中,我国的润滑油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明显, 润滑油中耗量最 大的内燃机油,我们普遍使用

5、SD、SE级,而发达国家已用到SG、SH级,相差 了 2、3个等级(按字母顺序排列);我国现在能生产 SE、SF,甚至SH级的内 燃机油,但关键原料:内燃机复合添加剂,还是基本依赖进口;这就是我国与国 际先进水平的实际差距。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 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 的发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 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API 丁 1993年

6、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 SAP I发动机油发 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表-1 API-1509 基础油分类标准试验方法 ASTM D2007 ASTM D2270 ASTM D2622/D4294/D4927/D3120类别饱和炷含量/%黏度指数VI硫含量/%(质量分 数)I类<90%80<12 0>0.3II类>90%80<120<0.3III类>90%>120<0.3IV类聚a -烯轻(PAO)V类所有非I、II、III或IV类基础油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

7、来看, I 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 不改变轻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 取决丁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轻类结构。因而 II类基础油 杂质少(芳轻含量小丁 10%),饱和轻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 烟箕分散性能均优丁 I类基础油。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届高黏度指数的 加氢基础油,乂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 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

8、的挥发性。 某些III 类油的性能可与聚 成-烯轻(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 成-烯轻(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 法和乙烯聚合法。PAOR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 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届,由丁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C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 滑性差。另外,由丁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 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客服。除I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轻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 再生基础油等

9、统称V类基础油。21世纪对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主要有:热氧化安定性好、低挥发性、 高黏度指数、低硫/无硫、低黏度、环境友好。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的 I 类润滑油基础油已不能满足未来润滑油的这种要求,加氢法生产的II或III类基础油将成为市场主流。我国润滑油基础油标准建立丁 1983年,为适应调制高档润滑油的需要,1995 年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执行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方法和规格标 QSHRO01-95,详 见表-2。这种分类方法与国际上的分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表-2我国基础油的分类粘度指数类别通用基础油IV > 140超局黏度指数UHVI120V VI<140很局黏度指数VHVI

10、90 < VI<120局黏度指数HVI40V VI<90中黏度指数MVIVI<40低粘度指数LVI专用基础油:低凝UHVIW VHVIW HVIW MVIW深度精制:UHVIS VHVIS HVIS MVIS该标准按黏度指数把基础油分为低黏度指数(LVI)、中黏度指数(MVI)、 高黏度指数(HVI)、很高黏度指数(VHVI)、超高黏度指数(UHVD基础油5 档。按使用范围,把基础油分为通用基础油和专用基础油。专用基础油乂分为适用丁多级发动机油、低温液压油和液力传动液等产品的低凝基础油(代号后加W 和适用丁汽轮机油、极压工业齿轮油等产品的深度精制基础油(代号后加S)。其

11、中HVI油和VI>80的MVI油都届于国际分类的I类基础油;而 VI<80的MVI 基础油和LVI基础油根本不入类;VHVk UHVI按国际分类为II类和III类基础 油,但在硫含量和饱和轻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矿物基础油是由石油的高沸点、高相对分子质量轻类和非轻类的混合物经一 系列加工而得,主要由烷轻、环烷轻、芳轻、环烷芳轻,以及含氧、含氮、含硫 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宵质等非轻化合物组成,几乎没有烯轻。对僻分润滑油料 而言,其轻类碳数分布约为 C2卜C40;沸点范围约为350535C;相对分子质 量在2501000或个别更高。轻类是构成润滑油的主要成分,轻结构对润滑油的黏度、黏温

12、性质、凝点等 性能均有显著影响。(1) 对黏度影响矿物基础油以轻类为主,轻类的黏度与其分子结构、分子大小、环的数目和 类型有关。润滑油的黏度随轻类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在碳原子数相同的各种轻 类中,烷轻的黏度最小,芳香轻次小,环烷轻的黏度最大,并且随着环数在分子 中的比例增加而增加;在环数相同的轻类中,黏度随侧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2) 对黏温性质影响轻类本身的黏度指数差别很大,在润滑油产品所含的轻类中,以正构烷轻的 黏度指数最高,能达到180以上;异构烷轻的黏度指数比相应的正构烷轻的要低 一些,并且随着分支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其次是具有烷基侧链的单环、双环环烷 和单环、双环芳轻;最差的是重芳香轻、多环环烷轻和环烷-芳轻;对于双环和多环轻类,黏度指数随侧链的数目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环数的增加而急剧下 降;胶质是多环的含氧化合物,其黏温性质更差。(3) 对凝点的影响各种轻类的凝点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正构烷轻 异构烷轻环烷轻芳轻。正 构烷轻的凝点最高,且随碳原子数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