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1 群落的演替-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_第1页
考点61 群落的演替-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_第2页
考点61 群落的演替-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_第3页
考点61 群落的演替-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_第4页
考点61 群落的演替-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点61 群落的演替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5群落演替的原因(1

2、)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考向一 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植物种子和土壤条件发生的

3、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误;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逐渐下降,其中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c正确;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解题技巧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2在一块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顺序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

4、树木顶级群落。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e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较高需求b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荫的能力也较强c顶级演替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此后的演替过程与初生演替一定相同d在演替期间,营养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荫而减弱【答案】c【解析】a、由图可知,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较高需求,a正确;b、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如

5、灌木比草本高达,且耐荫的能力也较强,b正确;c、顶级演替后若发生火灾,发生的次生演替不一定能达到顶级群落,c错误;d、在演替期间,营养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荫而减弱,会发优势种群的替代,d正确。故选c。考向二 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b点和d点均有垂

6、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技法提炼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1)群落演替的方向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2)群落演替的结果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

7、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大【答案】a【解析】a、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

8、阶段,b正确;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c正确;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故选a。1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经历多年以后,此地形成一片森林,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森林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只与它们的栖息空间有关c人类的旅游可能使此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与该火山发生的演替属于不同的类型2一个湖泊干涸后,由沼泽湿地向滩涂湿地转化,逐渐发展为草原,最终

9、形成森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湖泊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该过程物种的丰富度增加b该湖泊形成森林后,群落中就没有地衣、苔藓等生物了c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及蓄洪都有影响d该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植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阳光3甲湖湖水退却,逐渐暴露出底部沙丘,在沙丘上最后发展为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乙农田弃耕后发展成栎山核桃群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湖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乙地的演替过程进行得比较缓慢c不同演替阶段上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有差异d任何群落演替的结果最后都会发展成为森林4某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b图示只展示了

10、部分演替过程,演替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没有终点c图示四个过程中的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且垂直分层不尽相同d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5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 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 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 逐渐减小,达到顶极群落时 p/r<1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6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

11、乙快、历时短 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7某地山区有甲、乙两块森林,封山育林的20年中,甲地自然恢复生长,乙地山民种植了一些乔木进行恢复,下表是两群落中植物类别、物种数量统计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采集表中的物种数量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b调查结果显示甲、乙两地在第20年时物种丰富度最高c第10年甲砍伐地各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都达到最大d表中数据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8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917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注:纵坐标为单一物种总干重所占百分比,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a1942年比1917年植物

12、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2017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比以前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19172017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9美国的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注:w水面植物;m水边植物;s岸上植物;bm沼泽草地植物;bs沼泽灌木;c松树林;d落叶树a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变为一个森林b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c演变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减弱d在竞争中,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他物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0陕北对黄土区的生态修复常用3种方式: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退耕还草(人工

13、种植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还林(人工种植沙棘等灌木)。现已测定出经过7年恢复后的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如下表。请分析回答:样地编号起始群落类型经过7年修复后草本层群落类型植被总覆盖度生长型物种丰富度1沙棘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80%乔木灌木0草本2.152紫花苜蓿铁杆蒿+长芒草85%乔木灌木草本2.643达乌里胡枝子+赖草达乌里胡枝子+赖草50%乔木灌木草本3.19(1)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_,判断依据是_。(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从表中可以看出,7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_(生长型)。(

14、3)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的原因是_。(4)后续研究发现: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16年,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_。3个样地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都趋于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11(2018·海南卷)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可知: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15、其目的是。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法,理由是。(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答出两点即可)。12(2017·天津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

16、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1【答案】c【解析】a、该森林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错误;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与它们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b错误;c、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因此,人类的旅游可能使此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c正确;d、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与该火山发生的演替均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故选c。2【答案】b【解析】a、依据题意,湖泊干枯后在原有的土壤环境下的演替,演变为森林的过程应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多,物种的丰富度增加,a正确;b、形成森林

17、后,植物群落中仍可能有地衣、苔藓等植物,只是优势种为乔木,b错误;c、由于湿地有蓄洪和调节地表含水量的作用,故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及蓄洪都有影响,c正确;d、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分层分布主要取决于阳光,喜阳的位于顶层,对光照要求低的依次位于底层,d正确。故选b。3【答案】c【解析】a、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 乙农田弃耕后发展成栎-山核桃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进行得比较快,b错误;c、不同演替阶段上优势植物种类不同,而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则动物种群也有差异,c正确;d、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不利因素能影响群落演

18、替,则不一定能发展到森林阶段,d错误。故选c。4【答案】b【解析】a、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分析题图可知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a正确;b、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b错误;c、根据群落的空间结构可知,甲、乙、丙、丁四个图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群落结构不同,垂直分层也不尽相同,c正确;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故选b。5【答案】a【解析】a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顶级群落时,p/r=1,此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a错误;b群落演

19、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b正确;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即为草本植物,森林阶段的优势种即为乔木,d正确。故选a。6【答案】c【解析】甲表示的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a、b项正确;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d项正确;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c项错误。7【答案】c【解析】a、样方法既可以调查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群落丰富度,所以表中植物种类数据是能利

20、用样方法获得的,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在第二十年时两地物种丰富度最高,b正确;c、图中只能看出物种数量而无法看出植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d、甲乙两地的不同在于有无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甲乙两地次生演替的发展不同可以证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d正确。故选:c。8【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42年比1917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a错误;2017年时,农场中的物种数减少,群落分层现象不明显,b错误;使用化肥后使种群数量和单一物种的总干重变化,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19172017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降低,但有些种群密度没有下降,d错误

21、。9【答案】c【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变为一个森林,a正确;图中d表示落叶树,从最后一幅图可以看出,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b正确;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c错误;在竞争中,植物越高,能获得的光能就越多,因此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他物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d正确。10【答案】(1)退耕封育 7年修复后的植被总覆盖度最低(植被种类基本无变化)(2)适应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其他灌木不适应在该地区生长) 草本(3)沙棘灌丛的灌木层减少了林下光照(4)加快群落演替进程(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样地1修复方

22、式为退耕还林,样地2为退耕还草,样地3为退耕封育;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物种丰富度为0说明环境中该物种不存在或是极少,不适合生存,而物种的丰富度与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水分等有关。(1)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退耕封育,判断依据是7年修复后的植被种类基本无变化。(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适应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或其他灌木不适应在该地区生长。表中显示,生态修复期间,乔木和灌木几乎没有发生改变,草本层变化比较明显,因此生态修复的7年后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草本。(3)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样地1的起始群落类型是沙棘,很有可能是沙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