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_第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_第2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_第3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凭借文本感悟真情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动人心魄的真情”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情是文章的灵魂,真情是待人的根本。 人世间处处有亲情、 战友情、师生情、邻里情、互助情、怜悯情本组教材就以“动人心魄的真情”为主题安排了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 4 篇课文,其中再见了,亲人 、桥是精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是略读课文,这 4 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 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

2、的来历, 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 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 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 强烈的感情。 这 4 篇课文都洋溢着动人心魄的真情, 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思想情感受到深深的感染与熏陶。另外,“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也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了解了本组课文的内容,再来看一下本组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潜心读书,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3、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

3、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4、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一些准备。5、加强速读能力训练。教学重、难点:潜心读书,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 4 篇课文都是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 每当教学这类课文时, 我们多数人的心里总会有些不舒服, 主要原因是这类文章记叙的事例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学生不容易从文字中领悟文章的内涵, 可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又不能不教, 如何教呢?首先我们要走出这样的心理误区, 应该

4、认识到: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 不能与守旧落后、过时、缺少时代感画等号。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描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抒发的感人肺腑的情, 无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使之发扬光大!可以说,这样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如,伟大的长征精神,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勇气。 当今时代的人, 仍然需要从这些精神财富中汲取力量, 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另外,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科书不同于学生的课外读本, 选文不能一味以学生的喜好为标准, 应体现

5、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所选为语文教材, 务求文质兼美, 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之精神。事实上,大多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但语言典范,思想健康,而且有启迪价值。针对本组教材,教学建议如下:1、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一类课文,容易把握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往往将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 要注意与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向学生灌输革命的大道理。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在教学目标定位上, 一方面,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定得太高,

6、脱离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情感的浸润、熏陶变成生硬、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不要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重点抓语言文字的训练, 明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2、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3、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点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

7、度。 学习课文前, 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材料, 如果有条件, 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一些铺垫工作。另外,要做到“难课文巧教”,在“巧”字上下功夫。“巧”体现在要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 “字(词)眼”。这就是这一单元的整体情况分析,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具体的课文, 在解读具体课文时, 我根据每一篇课文的内容的不同, 设计了不同的解读方式, 希望能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帮助。14、再见了,亲人凭借文本 , 领悟情感15、金色的鱼钩抓人物描写,感悟人物品格16、桥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17、梦想的力量长文短教,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14、再见了,亲

8、人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 描写了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 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 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 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

9、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 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 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 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的感情。二、教学目标:1认识 8个生字,会写 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

10、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四、凭借文本,领悟情感这篇课文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老师们可以做如下尝试:(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教学开始,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 “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 、“大

11、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 、“救伤员” 、“救侦察员” 、“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可以对第一段做详细的讲解与指导。可以这样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12、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在引导学生交流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

13、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小金花“失去妈妈” ,大嫂“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 “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 “倒在血泊里” 、“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三)、设计引读,抒发情感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抒发情感的欲

14、望。此时,可以很好的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对于最后一自然段可以这样设计引读:“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15、金色的鱼钩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 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 尽心尽力地照

15、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篇课文生动感人,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 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二、教学目标:1认识 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16、。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三、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四、抓人物描写,感悟人物品格这篇课文作者对老班长的形象塑造很有特色,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1、外貌描写,突出忠诚。“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斑白了。 ”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貌,让我们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 。

17、外貌的“瘦”,反映出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这正是他对战友、 对党的高度忠诚和满腔热爱的写照。2、动作描写,体现艰辛。老班长为了钓鱼, “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钓”;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 ;夜寻野草,还得“一棵一棵地摸”。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为,让人体会到老班长钓鱼的辛苦、艰难。他分明在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支撑着。3 、神态描写,活现内心。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表现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 为病号战友吃苦, 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

18、头” ;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多么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4、语言描写,牢记重托。“小声点儿, 小梁!咱们俩是党员, 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 也不让别人为他忧半点儿。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你们吃吧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他分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 念念不忘党的重托,念念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呀!由于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

19、人至深的故事。 教学本课,可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 长征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另外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应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16、桥一、教材分析: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

20、切联系群众的“桥” ,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二、教学目标:1认识 6个生字,会写 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

21、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四、如何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这篇课文对于老师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想说的详细一些, 主要和老师们交流如何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1、课文 1 6自然段:课文语言精炼, 1-6 自然段运用大量简短的句段,突出表现了洪水突来时的危急,而村民的恐慌则与后文中老汉的镇定形成鲜明对比。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山洪和村民表现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当时形势的严峻。(1)体会洪水肆虐学习描写山洪的语句,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读一读,初步感知洪水来势凶猛,情势

22、越来越危急,继而通过想象画面、补充录像资料等方法, 结合语言文字加深体会洪水的肆虐;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危险的情势写出来的呢?再读句子,体会简短的句段读起来给人以紧迫的感觉, 起到烘托紧张氛围的表达效果; 第三步,渲染情境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愈加危急的险情。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使学生既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又领悟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2)体会村民恐慌描写村民恐慌的语句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读 1-6 自然段的方式,读中感悟村民因恐慌导致极度混乱的局面,为感悟老汉形象奠定基础。2、课文 7 27 自然段:课文第 7-27 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集中体现了老汉作为一个老党员无私

23、无畏的胸怀。而课文直到结尾才点明人物关系,使通篇充满悬念。教学时,可以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品析精彩句段,感悟老汉的人格魅力,体会表达效果。可以经历以下几个层次:(1)、推敲词句,初悟“桥”之伟岸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就感人之处做批注、写体会。然后抓住第 8 自然段中突出表现老汉形象的词句,揣摩角色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表达效果。可以这样进行:先抓住老汉的“不说话”与村民的“乱哄哄” ,对比体会老汉的镇静、沉着。再引导学生想象:老汉此时一言不发,心里想的是什么?从而理解老汉时刻将村民的安危放在心上。然后抓住“他像一座山”一句,引导学生思考不写这一句行吗?为什么要将老汉比作“山” ?通过对比句段

24、, 体会到老汉的威严,体会他在人们心目中就是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深入感悟老汉崇高的英雄形象。(2)、巧抓矛盾,精析“桥”之崇高激烈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生命。课文14-23 自然段就生动地刻画了两处矛盾,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老汉先把小伙子“揪”出来,又把他“推”上木桥;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 ,后又“推”他快走。这里的矛盾正是引人深思之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文,找出矛盾,再交流体会老汉“一揪一推”背后的矛盾复杂心理,从而体会“胸怀大如天,父子情似海”的人性之美。如何透过“揪”字,体会“胸怀大如天”抓住“揪”字,想象交流:“揪”出来会怎样,“不揪”又会怎样?体会这看

25、似简单的动作却意味着生与死的抉择。教师再联系下文,动情小结: “被揪出的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也可能是他唯一的儿子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 老汉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揪了出来”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 从老汉清瘦的脸庞、普通的衣着、 镇定的神色, 深刻体会这平凡普通的形象背后是超越常人的胸怀。如何抓住“推”字,体会“父子情似海”引导学生从第 19、20 自然段中找到两个 “推”,从父子相同的举动中体会父子情深,丰满人物形象。巧换词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14-23 自然段一直写 “老汉” 和“小伙子”,结尾才点明他们是父子关系。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点重新审视人物形象。出示这一部分,将“老汉”和“小伙子”

26、分别换为“父亲”和“儿子” ,引导学生再读,并借助句式: “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_;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想象补白,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和父子深情。(3)、回归课题,探究“桥”之深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但为什么以“桥”为题?从而深刻体会课题所蕴含的深意,突破教学难点。(4)、品味写法,领悟结构之妙课文巧设悬念的结构方式,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教学时,可先把结尾去掉,引导学生体会没有这个结尾,虽然故事依然完整, 但人物关系却不明确了,从而领悟到这种写法使情节跌宕、出人意料,充满悲壮色彩,同时这样结尾也表达了作者对老汉的无比崇敬。通过以上学习,人物形象已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最后可引导学生为老汉写碑文。这一环节可以设计多种思路, 可以代作者写, 代村民写,代老太太写,也可以作为读者写。以此使学生思绪在笔端流露,情感在碑文中升华。17、梦想的力量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