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班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_第1页
论小班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_第2页
论小班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_第3页
论小班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_第4页
论小班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小班常规教育中教师的有效策略张蕊(0611620002)摘要:小班是常规建立,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常规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减少幼儿失范行为的发生,同时常 规教育对于提高幼儿自控能力又存在着可能性与必要性。本文在质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多种类型的经典案 例进行分析,探究教师的一般应对策略,并加以思考,在教育策略的干预下,如何减少幼儿的失范行为,如 何更有效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从外在干预转向内在自我约束,由他律转向自律,从而真正意义上 并长远地促进幼儿行为的社会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将规则告知幼儿,使幼 儿认识规则;二、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调动遵守规则的积极情绪;三、

2、巧用教学策略,让幼儿真正理解规 则的意义;四、给予幼儿权利,参与规则制定,使规则内化。关键词:常规教育;失范行为;教育策略;自我控制;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primary class is a critical period of establishing routine and habit the direct purpose of routine education is to reduce the anomie behaviors, while it is possible and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3、self-contral. based on the inherent research method the paper analyze classic case of various types, explore and contemplate the teachefs general coping strategy , directly reduce the irregular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elf-control with interfere

4、nce of the education strategy from external intervention to internal self-restraint, from hctcronomous to self-regulation promote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in the true sense and long-term. teacher can use teaching strategies from followings: 1, inform child the ru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rules;2

5、, create situations lively,moblize the positive emotions of following rules;3, make best use of teaching strategies, let children tru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rule;4,impart children right of making rules and internalise (hem.key words: routine education, anomic behavior, teaching strategy, se

6、lf-control(一)问题的提出本人先后在南京市a公办幼儿园,新沂市b公办幼儿园,南京市c私立幼儿园实习,在 小班均呆过一段时间,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失范行为出现的频次较多,有些教师采用简单粗 暴的训斥方法,可能短期来看,幼儿会很“听话”,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是培养“听话”的幼儿, 只是为了减少或避免幼儿的失范行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常规教育只停留在追求维 持纪律的层面上,就只能培养出被动服从、毫无原则、完全看教师眼色行事的很听话的孩子。 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静止的、被动的、 外表的和暂时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h标

7、,更要追求发展 儿童的自控能力的终极fi标,而不能为了追求即时秩序的良好而采用一些不利于儿童自控能 力发展的措施和方法。”所以,我想,在规范幼儿行为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何种有效策略既 能维持教育秩序又同时有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质的研究的方法,所谓质的研究方法即观察失范行为情境下教师的应对措施, 对现场情况具体描述,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般应对策略。另外,以访谈 法作为辅助手段。访谈伴随在观察的过程屮,主要了解教师或幼儿对于随机发生的事件的主 观看法、心情与感受,主要了解教师在常规教育中的态度、原则与目的。以此来丰富所观察 事

8、件的过程,完善所研究课题的内容。本研究屮的访谈属于开放式的随机性的访谈。访谈对 象的抽样也是随机的。(三)研究意义叶圣陶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 也不容易”,小班幼儿刚入园,可塑性较强,所以常规教育在小班抓起尤为重要。常规是保教 工作正常有秩序进行的保障,被视为幼儿园教育的前提。“通过常规培养,将道徳教育同幼儿 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來,从而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激发良好的情绪, 可促进他们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fi的性、意识性,发展自理、 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群体意识,促进社会性发展和良好

9、的个性品 质的行为。”可见,常规教育对班级保教秩序,对幼儿本身的发展都有其重要的意义。而教师的教育策略又直接影响着常规教育的效果。本文着眼于探讨常规教育屮教师采用 何种策略将有效地促使幼儿与规则充分发生作用,使规则要求逐步被幼儿理解、内化,既达 到减少幼儿失范行为发生频率,维护班级保教秩序的目的;又有益于培养、发展幼儿自控能 力,使常规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通过对教育策略的探析,以此为止在进行常规教育的教 师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以下图示可以表明本文研究思路: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 常规教育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屮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有研究者认为, 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

10、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 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的规定:(3) 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常规教育是为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 一种最为基本的教育。正如我们所知,“常规”具有其主观性的一面,必然会导致其不合理性。在与一些幼师的 交谈中,我了解到,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明确的幼儿规范条例,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多根 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者生活经验來进行是非判断,显然在制定和执行规范的这个过程中,教 师的主观痕迹的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在得到某一教师许可后进行某一活 动时,另一个老师就会说“

11、谁允许你做这个事情? ”,幼儿满脸委屈“某某老师”。可见,这 种“主观性”给幼儿造成严重困惑。通常情况下,幼儿只会选择“盲从”更加权威教师的话。2、失范行为判断“失范”行为必定有某种规范作为参照物,并且“失范”行为与这种规范是对立的 或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幼儿的行为偏离或违反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某种规范。3、小班幼儿自控能力自控是在没有外界监督下,抑制冲动,忍受挫折,抵制诱惑,遵守规则,学习吋不分心, 为了将来而牺牲当前利益的一种能力和行为,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刘 金花,庞美云,杨慧芳,1993);依据儿童道德内化的水平,将自控能力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 段(邓赐平,刘金花,199

12、4):a. 前道徳阶段。婴儿最初不具有是非观念,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道徳上的判断,常常由 成人來控制他们的行为。b. 依附阶段。儿童仅仅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循规则或习俗。此时,儿童只能在成人 直接监督下才能根据耍求完成任务。一旦离开权威人物的直接监督,儿童面临冲突时就失去 了用以权衡的依据。c. 认同阶段。该阶段儿童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并非是由于认识到了规则的社会价值,而是 为了与特定的人确立或保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儿童通过效仿自己崇拜的人的行为以获得 奖励与赞赏。d内化阶段。儿童获得了内在伦理准则。当行为源于自己内在的道德准则,在行为决断时 不仅考虑行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考虑行为对

13、别人产生的影响时,说明儿童开始能够 独立于成人而表现出合理的行为举动,也意味着社会道徳准则的真正内化和自我控制能力的 形成。研究表明,3岁左右幼儿开始可以把自己的行为与照看者的要求联系起来,初步具备对自 己行为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常规教育与失范行为的关系1、幼儿的失范行为促使常规教育的进行为避免幼儿失范行为的发生,教师会进行常规教育;同时,当幼儿出现失范行为时,常 规教育也随之进行,其最为初级的目标便是减少这种失范行为,规范幼儿行为。2、常规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常规教育直接作用于幼儿本身,最初它以外在的规则要求约束幼儿行为,限制幼儿失范 行为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维持了正常的

14、教学秩序,方便了教师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常规教育却又导致幼儿失范行为的发生。先从幼儿失范行为发生原因來看这个问题。a. 内部原因首先,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不能正确理解规范。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前儿童的 认知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 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即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实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 來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再次,幼儿的能力发展阻碍了幼儿达到规范。规范含有对人的行为指向性的要求,尤其 是任务性规范中,规范就隐含了教师对幼儿现有能力的评价,和为发展能力而提出的要求

15、。 研究显示,学前儿童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发展的能力却是有限的。b. 外部原因首先,规范本身的不合理性。规范的制订、实施上缺乏民主性和平等性。规则的制订者 大多是教师、园长,幼儿只能被动接受,而教师市于对幼儿了解的不够或者教育活动组织的 不足,难免会制订出不切幼儿实际,让幼儿感觉遵守起来有困难的规范,而即使教师会通过 反思调整自己制订的规范,却仍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困扰。而且从规范的实施上来看,规范 的主观性决定实施上存在个人意识痕迹,难免会出现不同教师对待同一规则教育有着不同的 标准,给幼儿遵守、理解规范带来意识上的混乱。比如有的幼儿园老师认为“幼儿吃饭时可 以讲话但只能小声说话,不得打扰

16、别人”,而另一位教师对于幼儿吃饭讲话的行为则厉声训斥。其次,活动组织的不合理性。教师组织活动缺乏科学性,也是造成幼儿“失范”行为的 一个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不合理,教师布置的学 习任务不是太难就是太容易,不能给幼儿造成适宜的认知挑战反而导致幼儿的迷惘、畏难、 懈怠,幼儿在消极等待中很容易引发幼儿的失范行为。所谓不合理的常规教育,就是指教师忽视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自控能力 发展水平等),盲目依据成人的标准,制定缺乏合理性的规则,通过教师的权威对幼儿行为进 行高控制,不难想象,在此种常规教育下,只会给幼儿理解、内化规则造成困扰,导致违规 行为的恶性循

17、环式的发生。三、常规教育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关系1、常规教育为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现如今,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宝宝就是家庭的重心,凡事都以宝宝为重,凡事都围 着宝宝转,孩子在家就是皇帝,哪边不如意,成人就立马做出让步,尽量满足幼儿的要求, 孩子便越发地随心所欲,更别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到了幼儿园,在集体中每个幼 儿都是平等的,幼儿的个人需求不可能也不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种初级的社会组织里, 幼儿需要学会遵守规则,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协商、合作中,协调自我需求与集体要求 的关系,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常规、依据常规规范自我行为的机会,这也就为幼儿提供 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

18、制的机会。常规教育为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在常规教育中,幼儿遵守社会规则约束自己 的行为,并理解、应用社会规则,幼儿就能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界限, 了解自己在集体屮的位置,以及自己与所处社会世界的关系,激发幼儿控制自身行为的内在 动机。教师应该抓住常规教育这个机会,釆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既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又能够促进幼儿自控力发展,达到双层目标。2、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常规教育常规教育作用于幼儿,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从幼儿出发,依据幼 儿现有的发展水平。显然,不能为了维护当前教学活动或方便老师工作,而盲目地从教师的 期望出发。比如,针对“活动

19、中不随便讲话、不随便乱动”这一规则,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 要像小学生一样做得笔直笔直、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教师忽视小班幼儿自控能力比较薄弱 的特点,对幼儿所谓的“失范”行为严以控制,过分追究,这样的常规教育只会给幼儿和教 师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幼儿自控能力水平制约常规教育,这就是说,常规教育要基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水平, 但是常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幼儿现有水平上,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常规教 育又要适度高于幼儿现有水平。杨丽珠曾对幼儿口控力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及其总的发展随 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3 4岁发展较快,4一5岁相对减慢。3岁幼儿其大脑皮质抑制 机能尚

20、未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表现为活泼好动,加之刚进幼儿园,对幼儿园的规章制度 还处于一种适应阶段,3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往往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的 抑制机能逐渐完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同时,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外在的教 育因素,幼儿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逐渐深入,逐渐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规则意识,进 而来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行为与规则的统一。而3 4岁期间恰恰是规则逐渐内化的 转折时期,因此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较快。”根据杨丽珠的研究,3 4岁是幼儿自我 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能力将规则理解、内化,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3 - 4 岁正好是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

21、,所以教师抓住这个“敏感期”。依据小班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 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在小班常规教育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来发展幼儿口 控能力是存在着可能性的并且也是必要的。根据常规教育与白控能力发展的关系,我了解到,常规教育可以、能够促进幼儿自控力 发展,同时,常规教育屮又必须要对幼儿自控能力发展提出要求,要追求发展其自控力的终 极忖标。那么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将采用何种有效策略既减少失范行为、维持教育秩序又同 时有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呢?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策略的有效性分析。四、小班常规教育中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分析(一)以生动、浅显的语言将规则告知于幼儿,减少失范行为发生的频

22、率【案例1】亮亮去上幼儿园这是一个常规教育的活动。教师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基本坏节纳入到一个故事情境中, 将基本的生活学习规则以生动语言告知幼儿,同时,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到故事情境 *11,和亮亮一起咼咼兴兴上幼儿园。“亮亮今天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早上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问好'老师,早上好!',和 爸爸妈妈说'再见,他真有礼貌!” 一一小朋友礼貌待人,学用礼貌语。“亮亮上课时,能够坐坐好,小眼晴始终看着老师,认真听老师讲话,表现非常棒,老 师送他一个大拇指”一一活动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口渴了,亮亮从自己的小标记处拿茶杯,排队接水喝,喝完后将茶杯放回自己的标记

23、处。”一一喝水排队,学会正确拿放茶杯方式。“吃午餐时间到了,亮亮去洗手,搓搓搓,搓搓搓,搓手心,搓手背,手心手背搓一搓, 甩一甩,甩三下,一、二、三,小手擦干净。”一一饭前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不玩水, 专心洗手。“午餐很美味,亮亮专心大口大口吃饭,不随便讲话,小脚靠靠拢放在桌子底下,身子 坐坐直”一一进餐时不讲话、不打闹、保持正确的用餐姿势、细嚼慢咽。“散步之后,亮亮和小朋友们去午睡。亮亮很能干,自己动手脱衣服,把衣服整理好后, 安安静静得躺下去,很快睡着了,他还梦见妈妈坐在床头给他讲故事呢!” 睡觉时会自己 脱衣服、摆好鞋子;不讲话,保持正确睡势。“真快呀,幼儿园的一天结束了!爸爸妈妈

24、来接小朋友了,亮亮整理玩具后,把椅子排 放好,很有礼貌地对老师说'老师,再见!一一将玩具放回原来的位置,使用礼貌用语。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讲,常规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活动。正如我们所知,由于认知水 平的限制,幼儿不能正确理解规范。失范行为的产生往往是他们对规则认识不足,他们不清 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只有将基本的规则授予幼儿,幼儿才能在此基础上加以应用, 规则才得以内化,而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约束。让幼儿认识、了解规则,是常规教育最为基本 的过程。另外,教师在教授规则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尽量运用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语 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尚屈于“前运算

25、”的初级阶段一一前 概念或彖征思维阶段,他们虽然能够凭借意义所借来彖征意义所指,但是他们的概念未完全 形成,他们的语词也很廣乏,不能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思考问题。所以, 倘若教师直白地向幼儿描述“进餐时不讲话,保持正确的姿势”等规则,我想或许这些规则 只是幼儿的“耳旁风”,他们听了之后也无动于衷。教师将规则形象化、生动化地授予幼儿才 是关键所在。以生动、浅显的语言将规则告知于幼儿,首先让幼儿知晓规则,是幼儿自主遵守规则的 前提与基础。倘若幼儿对规则一无所知,失范行为的出现也是不以为怪的;没有规则概念, 再去追求行为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便更是无稽之谈。(二)创设生动的情境,调动幼儿

26、遵守规则的积极情绪,变被动听从为主动自我约束【案例2】进食困难在幼儿园,很多幼儿存在进食困难的问题。他们对“吃饭”常常产生反感情绪。“怎么又 要吃饭啦啊”、“我不喜欢吃这个,我不要吃这个”“老师,我不想吃了”对于这些话,我想教 师应该觉得再熟悉不过了。教师的回答往往是,“不行,这个很有营养,补充维生素,对身体 很有用处的,一定要吃,要大口大口地吃”诸如此类的。或者教师变着法子让幼儿继续进食。 这无疑是教师的一大负担。针对此类问题,我和c幼儿园某教师(教龄3年)进行了交流。她说,想减少此种失范 行为,应该从小班抓起,从最初就要培养幼儿对吃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讣他们觉得吃饭 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

27、不是一种负担。比如,在每次饭菜上来之前,可以用生动的语言介绍 饭菜如何美味可餐,“今天啊,我们吃的东西可香了,你们闻一闻,真香!它是什么呀?噢, 他外面裹了一件衣服,软软的,嚼起来很有韧性,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圆圆的东西,啊,它是 面筋肉圆,大家可以尝尝有多好吃!”。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勾起幼儿的食欲,幼儿在 积极情绪的带动下,不会被动地听从教师的言语教导“这个很有营养,对我有好处”,他们更 多的会主动去进餐,去体验,同样能达到自觉遵守规则的目的,提高行为的自觉性。【案例3】起床了幼儿园各环节是紧密连接的.为保证下一环节顺利进行,就要在有限的固定时间里完成 本环节任务。午睡后起床的环节给教师增加了

28、难度。因为幼儿往往睡意朦胧,坐在床上发呆, 往往会造成时间的浪费,部分幼儿的消极等待。教师就要做出努力督促幼儿迅速穿衣。下面 我介绍我所观察到的两所不同幼儿园的教师的教育对策:a园某小班:“天亮了(拉开窗帘),太阳晒屁股了!猫宝宝们?猫宝宝们? ”“唉” “猫妈妈在等你们穿好衣服去抓老鼠了!动作快一点,要不然抓不到了!”幼儿表现出极大的 兴趣,他们欣喜地动起来迅速穿衣服。b园某小班:“快一点起床了,动作快一点,抓紧时间! ”或者教师直接拉起某些幼儿,逐 一督促。大多数幼儿表现被动、迟钝,还不在状态,或者只是无奈中动动衣袖,动动裤脚。从结果我们便能看出调动幼儿情绪的重要性。情绪情感是儿童认知和行

29、为的唤起者与组 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婆幼儿的心 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 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在常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來激 发幼儿的积极情绪,让幼儿觉得“很好玩,我愿意自己去做”。一方面减少教师的负担,另一 方面使幼儿产生遵循规则的内在动机,变被动约束为主动遵循,减少甚至避免幼儿失范行为 的发生。(三)运用积极的教育策略,让幼儿真正理解规则意义,自觉遵守,提高自控能力【案例4】豆浆打翻了喝豆浆的时间到了,c幼儿园将豆浆放

30、在按压式保温壶,方便幼儿依据自我需求自行接取 豆浆,以此培养幼儿自主性。可是新方法的试用必定会出现问题。老师也多次强调接豆浆时, 一手握紧茶杯把,另一手按压保温壶,按压时茶杯一定对准接口;幼儿要排队自主接取豆浆, 不推挤。可是虽然教师多次强调这些规则,幼儿将豆浆撒泼-地的现象还是接连不断。于是 教师针对此现象进行了集体教学:"为什么要排队接豆浆? ”“如果不排队在那边推推挤挤会怎样? ”“杯子上为什么有个小耳朵? ”“有什么用处呀? ”“喝豆浆的时候要拿好茶杯把,要看着茶杯专心喝,这是为什么呀? ”根据刘冰的硕士论文幼儿行为失范情境下教师应对策略的研究,教师应对幼儿失范行 为而采用的

31、积极策略有:说明指导、创设游戏情境、提醒后果、榜样、启发引导、鼓励强化、 调整情境、讨论结果。在这里,教师采用了启发引导、讨论结杲的策略。教师的教学重点是 师幼共同来探讨“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定会怎样”,会导致什么样的不良结果,从而让幼儿明白 制定规则的真正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规则是什么,如每天反复质问幼儿“杯子应该怎样 拿” “应该怎样排队”,幼儿在训斥下短期内可能会达到教师的期望,但是在没理解这些规定 下他们又怎会自觉遵守?怎么会从他律走向自律呢?从他控走向自控?【案例5】他把我的房子推倒了区域活动,建筑区一角:天天在认真的搭建自己的城堡,忽然,畅畅跑来看着天天房子 屮的那块红色的圆柱体软积

32、木,说:“天天,这块积木借给我用一下好吧? ”天天回答:''我 正在用呢!”可是畅畅却一把把它拿走。显然,房子一下子塌了下去。天天气愤地跑來向老师 告状:“老师,畅畅把我房子推倒了!”教师随即将两个“当事人”召唤到身旁。首先问天天 “你的房子倒了你的心情怎么样? ” “我很难过,我本来打算展示给大家看的!”教师又对畅 畅讲“你觉得自己做得对不对? ”“天天有没有同意你拿? ”、“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你 可不可以随便拿? ”“如果老师把你辛辛苦苦搭的漂亮房子推倒了,你会不会难受? ” “那你 觉得现在要对天天做什么? ”在这里,教师采用启发引导、提醒后果的冲突解决方式,首先从

33、促进幼儿移情能力发展 的目的出发,通过反思式倾听天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畅畅换位思考的能力,让畅 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逻辑后果,并认识到道歉和补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让畅畅 接受人际交往的规则“你破坏了別人的作品就应该向他道歉!”;让他认识到在活动或者游戏屮 要通过协商、交流,先征得别人同意后才可以去做,否则就会产生冲突、矛盾;让他认识到 在满足口己需要的同时,不应该损害别人的利益。这些社会规则要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去理解, 被真正理解后,幼儿就知道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使没有他人的督促、监督他,他 也会自觉遵守。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四)给予幼儿机会,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主

34、动产生规则需求【案例6】娃娃家一一做客“周末的时候,我们会到好朋友家做客,今天我们娃娃家也邀请小朋友来做客。我想问 问小朋友怎样做一个文明的小客人? ”“要有礼貌,要先敲门,”“要说'你好不能大喊大叫”''不能随便拿东西” “不能到 处跑来跑去的” “请吃东西,要说谢谢”“那主人应该做些什么呢? ”“请小朋友吃东西,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介绍自己的家人”“看来大家都可以做个文明的小主人、小客人,我要看你们在娃娃家的表现!”娃娃家的角色游戏很受小朋友追捧,尤其小班幼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幼儿通过角色 游戏的参与有助于幼儿学习生活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体验所扮演角色的

35、情感等。另 外,角色游戏是由幼儿口定主题,口市充当角色,口行设计游戏情节,它可以充分表达幼儿 的个人意愿,满足幼儿渴望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 性。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硬性地让幼儿去接受、遵守娃娃家的规则,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幼 儿结合口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口己的看法,而他们的这些看法又成为游戏的规则,然后又将 规则应用,可想而知,效果是显著的。在提高幼儿游戏的参与性的同时还利于自觉遵守游戏c通过对以上六个案例的分析,研究者强调的是,教师要采用有效策略使幼儿与规则发生 作用,从了解规则到理解规则再到规则的内化,逐层深入,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发性、主 动性,从他控走向自

36、控。五. 研究者的建议与反思1、常规培养一直是年轻幼儿园教师感到棘手的事,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常规不好什么 都白搭”、“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建立良好的常规固然很好,但是大多数幼儿教师的教育 手法却很落后甚至很专制。她们往往把自己定位为“警察”,老师说的话就是权威,幼儿必 须服从。教师往往忽视对幼儿口控能力的培养,一味地利用口己的强势地位或者奖惩等外在 动机去营造所谓的“良好秩序”。有研究者仅仅依靠惩罚的教育所带来的后果进行总结,认为 这种教育会导致幼儿“盲从”、“反叛”。在幼儿园中通常过分强调规则的目的性作用,教师用 这些所谓的“规则”来磨练、训练幼儿,幼儿往往被磨练得丧失冒险的勇气、自主探索的精 神,有些被磨练得“无所谓” 了,丧失羞耻感,变得更加叛逆。正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李文 馥教授所说“我们的许多幼儿园是不许说、不许动的幼儿园,这是在培训一群不需要脑子、 不需要思想、不需要灵气的小木头人。”这反映了当前幼儿教师的观念倾向:把常规奉为目的, 教师大多只是把规则当做一种工具,一种培养“好孩子”(听话的顺心的幼儿)的手段。从根 本上来讲,常规教育不过是为成人服务的,是为了方便成人工作的。而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用 这些规则能为幼儿做些什么。显然,规则是为幼儿服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