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分析课程论文_第1页
多元分析课程论文_第2页
多元分析课程论文_第3页
多元分析课程论文_第4页
多元分析课程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经济重心迁移规律研究中国经济重心迁移规律研究摘要:以中国省级行政区(除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为研究单元,结合重心模型,利用GIS手段对中国19852010年近25年来经济和产业重心变化轨迹进行研究,揭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及各要素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5年来我国的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均有不同程度的迁移,而且偏离我国的几何中心;分析了我国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变化的关系,第三产业与经济重心的变化幅度和趋势最相关性较大;从重心年平均变动速度进行分析,表明年均迁移速度变化最小的是第三产业,变化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关键词:中国;产业;重心;迁移规律Abstract:Make Chinas provi

2、ncial administrative area ,except for Taiwan,Hong Kong and Macao, as the research units,Combine with the gravity center model and use the method of GIS,we conducted a research on the variation track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and industrial gravity center in China from 1985 to 2010.This research wil

3、l reveal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elements of chang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and industrial gravity center moved at various degrees in China,and all deviated from the geometric center of China during these t

4、wenty-five yearsIn addition, i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and industrial gravity center changes in China from the east-west and south-north aspects respectivelyIt found that the extents and trends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s similar to the change of the tertiary

5、 industryIn the end,the research analyzed the average annual change speed of the gravity center, it showed that the tertiary industry had the minimum change,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had the biggest change.Key words:China;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various rule;1.引言1.1研究背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就存在着非均

6、衡性,都显现出区域差异性。实质上,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直接导致了区域的差异性,而这种非均衡又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资源分布和历史发展等条件的非均衡性。中国是一个地域广袤、资源丰富、民族多样、人口众多、历史悠远、经济还处于发展中阶段的第三世界大国,其区域经济也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都在不断的变化。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区域化差异问题与区域政策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是研究当今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急剧变化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有必要了解在政策巨变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

7、趋势。1.2研究现状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性的研究上,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提供了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和时间变化陆大道,薛凤旋,刘卫东,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5-51.-Wei Y.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9,23(1):48-58.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131. 刘卫东.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历史过程分析(19521995)J.经济地理,1997,17(2):28-32.,还有少数

8、樊杰,W·陶普曼.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51(5):398-407.,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20(2):42-53.涉及重心在空间上的移动方向及移动距离。美国学者从19世纪70年代就采用重心概念对空间上的多样的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樊杰、W·陶普曼(1996)12用类似的方法首先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的工业重心迁移规律。而我国则起步比较晚,台湾学者黄金树(1986)黄金树,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之估测M.1986(11):1-91.曾经研究了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以及

9、空间发展变化。包玉海等(1998)包玉海,乌兰图雅,香宝.内蒙古耕地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子分析,1998(04):47-54.对内蒙古自治区耕地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包括自然、社会、历史、政策和经济利益驱动。另外,周民良(2000)、冯宗宪和黄建山(2003)、乔家君(2005)、颜俊和王章华(2008)等7,13,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1):12-16.,颜俊,王章华.30年来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的轨迹及其对比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6):34-38.研究了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产业重心以及区域经

10、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徐建华和岳文泽(2001)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05):385-389.对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陈希华(2001)陈希华.山东省产业重心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1(04):27-31.对山东省各产业转移情况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由于近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重新审定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其经济发展重心迁移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每隔5年的数据,分年段对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及经济重心在25(1985-2010)年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进行

11、了分析。1.3分析模型1.3.1重心模型目前大陆学者主要采用公式(1)对一个区域的某种属性重心进行模拟,这些属性包括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和耕地重心4,13,15,王欣,吴殿廷,肖敏.产业发展与中周经济重心迁移J.经济地理,2006.26(6):978-981.-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1):177-120.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T.程,2001,10(3):41-43.王思远,刘纪远,张曾项.等.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5):523-530.柳宗伟,王新洲,陈顺清.城市人口GIS

12、中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6):627-631.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29(7):76-79徐艳艳,于洋.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2):41-44李文训,郭振花.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3);234-245.等。 X=MiXiMi Y=MiYiMi (1) 假设一个区域由若干小区域构成,其中( X, Y)为该区域的重心坐标(经纬度坐标或直角坐标),Mi为第i个小区域的某种属性值,(Xi,Yi)为第i个小区域的地理坐标(经

13、纬度坐标或直角坐标)。从计算方法来看重心位置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属性值。在实际进行计算时,子区地理坐标可选用3种不同的值:(1)子区行政首府或中心城镇的坐标。如计算全国经济重心时用省会(点)坐标代替该省经济重心坐标;(2)子区平面图形的几何中心,如计算全国经济重心时用省(面)的几何中心代替该省经济重心坐标;(3)根据更低一级子区经济分布状况计算得到子区经济重心坐标,如先以各省的地级市为子区取其行政中心或几何中心坐标计算得到该省重心坐标,再利用公式(1)计算全国经济重心坐标。以上三种方法比较,第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比前两种更为精确胡华科,郑春燕,张橇华.基于GIS的重心计算方法探

14、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98-200.,但在本文中,在实际计算我国的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时,采用各省省会城市的地理坐标代替各省经济重心的位置(在1985-2010年段省会城市地理坐标固定不变)。实际上某省的省会城市很可能,偏离该省的几何中心,而处于该省的边缘地区,例如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福建省的省会福州市在东部沿海;其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经济重心靠近省会所处位置,而在东部和沿海地区,有些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并不占优势;另外,许多省份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发达城市,如河北的石家庄与唐山,广东的广州与深圳,辽宁的沈阳与大连,黑龙江的哈尔滨与大庆,山东的

15、济南、烟台与青岛,江苏的南京、无锡与苏州,这时,经济重心应处于这些经济发达城市中间。但由于省级以下的经济数据较难获得,并且目前就大多数情况来说,省级的经济重心几乎都靠近省会城市,因而这种代替是可取的(“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12”和“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13”两篇文章页采用了上述的方法)。基于以上原因,在数据处理方面,把1996年以后重庆市经济指标纳入相应年份四川省对应的经济指标中。在计算范围方面,只包括了我国除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22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在指标的选取方面,我们采用了1985-2010年各省域每隔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

16、总产值作为总量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M,1987-2011,2011.,这样可以避免数据来源不一,统计方法不同带来的误差Williamson J 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em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5,13(4):3-45. -Kratke S.A Regulationist Approach to Regional Studies J.Envir

17、onment and Planning A,1999,31(4):683-704.。本文所采用的省会城市地理坐标是从中国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下载。1.3.2重心移动距离模型当某种属性的重心随着时间变化出现移动时,移动的距离则反映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设k,m年间经济重心迁移的总距离为dm-k。则依据欧式距离公式可知:dm-k=xm-xk2 +ym-yk2(2)ds=ym-yk(3)de=xm-xk(4)其中向东移动de为正,向西移动de为负;向南移动ds为负,向北移动ds为正。1.3.3重心移动方向模型在分析重心的移动的方向时,以1985年为起点,第k年重心坐标为(xk,yk),则第k+5年重心移动方

18、向为k+5-k=n2+arctan(xk+5-xk)(yk+5-yk) (5)n=0,1,2,然后将弧度转化为角度,我们设定正东方向为0°,以正东逆时针转动为正向,即第一象限(0°,90°) (东北方向)、第二象限(90°,180°)(西北方向)为正,反之,顺时针为负向,即第三象限(-180°,-90°)(西南方向)、第四象限(-90°,0°) (东南方向)为负,重心移动方向的范围为-180°,180°(图1)(-,-1)(-,-1)(135°,180°)(0,1)

19、(-1,0)(-45°,-90)(1,+)(0,1)(0°,45°)(90°,135°)(1,+)(-135°,-180°)(-90°,-135°)(0°,-45°) (45°,90°)(-1,0)图1 重心移动方向坐标系分析Fig.1 Coordinates analysis on moving direction of gravity.注:图中角度区间为移动方向;数值区间为(xk+5-xk)(yk+5-yk)的值2.技术路线1)建立我国经济和各产业总产值(以下简

20、称经济指标)数据库。首先查找资料,收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总值数据,然后在GIS软件支持下,收集整理基本统计单元界线、地理中心等数据,建立图形数据库,采用Asia_North_Albers_Equal_Area_Conic投影的县地图为底图。最后建立图形数据与各经济指标数据的联接。2)各经济指标重心计算。首先利用GIS空间查询功能,输出各省域行政中心的地理坐标,生成各省域坐标数据库;然后在经济指标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经济重心模型公式(1)、重心移动距离模型(2)和重心移动方向模型公式(3)分别计算不同时段各经济指标的重心坐标,各年段迁移距离及变化方向;最后将计算结果输出,生成经

21、济指标重心数据库。3)制作各经济指标重心迁移路径图。在GIS专题制图功能支持下,利用图形数据库和经济指标数据库、经济指标重心数据库等属性数据库,制作研究区域各经济指标的迁移路径图。4)我国经济和各产业重心迁移路径分析。对GIS产生的数据和地图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区域内经济指标重心在1985-2010年段的迁移特征,揭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5)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迁移路径对比分析,综合反映这些经济指标在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变化和关系及各产业对经济重心的影响程度。3我国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动态变化轨迹分析3.1我国经济重心动态变化轨迹分析图2 1985-2010年我国经济重心迁

22、移路径表1 1985-2010年我国经济重心坐标及偏移方向Table.1 The coordinates and offset directions of our countrys gravity center from 1985 to 2010.年份xy偏移方向19851695720.91605862.80-115.4119901678634.51569888.90-32.8419951702365.38523639.4827.7320001717200.43531438.81-132.8020051716445.99530624.19174.3120101702371.29532027.7

23、6由图2可知,我国经济重心从1985年以来经济重心一直在东经114°400-115°00、北纬32°00-32°500之间变动。相对于我国的几何中心,经济重心一直偏向于东部和南部,南北方向的偏离距离要大于东西方向。这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东部和南部是我国的经济高密度区。表2 1985-2010年我国经济重心偏移距离Table.2 The offset distance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from 1985 to 2010.年度总移动距离南北方向移动距离东西方向移动距离平均移动

24、距离1985-199039.83-35.97-17.097.971990-199551.98-46.2523.7310.401995-200016.767.7814.843.352000-20051.11-0.81-0.750.222005-201014.141.40-14.072.83具体来说,据轨迹的南北向偏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851995年我国经济重心主要呈现向南移动,总距离为82.22km。在1985-1990年段偏移方向为-115.41°(南偏西25.41°),说明这一年段中国经济发展在东西方向的非均衡性有所收敛,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工

25、业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的畸形片面发展的不合理布局,提出“大三线”建设,积极开发内地和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特别是在西南部(重点是四川)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基础建设。但是在此年段的南北方向非均衡性却在扩大,究其原因是我国的经济政策等倾向于向华南地区,开发区、经济特区建设效果很明显,加上其经济基础良好,区位条件得天独厚,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率先开始高速发展。据查阅资料,从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区实现GDP的年均增长17.8%,不但高于全省的14.5%、全国的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还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从19

26、80年的80亿美元骤升至2005年的2321.7亿美元。1990-1995年段,经济重心偏移的方向为-32.84°(东偏南32.84°),总距离为51.98km,这是由于在南北方向差距继续扩大的同时,“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引擎,开始快速发展,东西差距迅速增大。1995-2010年经济重心主要呈现东西方向的变化。1995-2000年段,共向东偏移了14.84km,偏移方向为27.73°(东偏北27.73°)。这都是由于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影响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此外,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由于其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

27、达,水运方便,已经超越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地位加强。“京津”地带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开始逐步发展。2000-2005年段我国经济重心几乎没有变化,仅向西南方向移动了1.11km。在这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10月5日颁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了针对性的支持,但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重心并没有向北移,相反地,却向南移动了0.81km。另外,于2000年 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了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并且于3月开

28、始启动。由此,经济重心向西偏移了0.75km,这说明西部大开发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2005-2010年段,经济重心又开始向西向北移动,向西移动14.07km。这是因为随着2000年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国家于2006年4月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有关中部崛起的总体部署和战略方针,使得我国中西部经济取得一定的增长,故而经济重心向西偏移。向北移动了1.4km,这是由于国家于2007年8月公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它具体地制定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145万平方公里广阔地域如何通过加快改革开放走向全面的振兴之路的方案。还有就

29、是“推进天津滨海新区”这一区域政策地提出和实施,也是经济重心北移的重要原因。(表2)3.2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动态变化轨迹分析图3 1985-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重心迁移路径Fig.3 Moving track of our countrys prim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re from 1985 to 2010.表3 1985-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坐标及偏移方向Table.3 The coordinates and offset directions of our countrys prim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from 19

30、85 to 2010.年份xy偏移方向19851611225.76479460.71-135.3319901601126.38469478.50-25.3519951609005.31465746.48140.3420001606205.14469043.42117.6820051588116.60503525.83119.7020101575659.17525369.92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重心位于河南省内,变化的年际差异较大。1985-2000年不论是方向,还是距离规律性都不明显,在2000年之后,第一产业重心较快地向北移动。在整个研究年段,南北方向变化强度明显大于东西向变化。在前

31、两个年段(1985-1990,1990-1995)偏移方向第三、四象限,在后三个阶段(1995-2000,2000-2005,2005-2010)偏移方向在第二象限。表4 1985-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偏移距离Table.4 The offset distance of our countrys prim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5 to 2010.年度总移动距离南北方向移动距离东西方向移动距离平均移动距离1985-199513.89-13.71-2.221.391995-201068.3159.62-33.354.551995-20004.

32、330.66-0.560.872000-201064.0856.33-30.556.41我国第一产业重心迁移路径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85-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先表现为向东南(1985-1995)移动,总计移动距离13.89km,年均移动距离1.39km。分解来看,向南偏移13.71km,向东偏移2.22km。为南北向偏移距离大于东西向,之后(1995-2000)又表现为微向西北移动,年平均移动距离仅为0.87km。这种无规律的变化是由于我国那时第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工具比较原始,农业科技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同时受自然因素影响也较大。此外,由于我国许多区域生态环境脆弱,

33、时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直接阻碍到我国第一产业的顺利发展。正是由于影响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的因素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导致了其分布的不规律性。2000-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径直向西北方向偏移,总计移动距离为68.31km,年均移动距离为4.55 km。分解来看向北偏移59.62km,向西移动33.35km。尤其从2000年开始,第一产业重心的南北偏移距离最大,为64.08km,是1995-2000年段平均南北偏移距离的85.42倍(表4)。这是由于,在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连续7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国家把东北3省、河北、河南、山东3省以及长江中下

34、游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5省定位为粮食主要生产区,第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双三角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1985-2010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相对的,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地位就会上升。据查阅,2008年河南省夏粮第一次突破600亿斤,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是全国的1/4。至2009年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首屈一指,并且连续三年超千亿斤打造“世界餐桌”河南食品农产品出口纪事EB/OL.。另外,当时的气候变化促进了东北、西北、华北的农业发展,而对华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却不明显 唐国平,李秀彬,G

35、uenther Fischer, Sylvia Prieler.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55(2):12.;在2009年南方发生水灾,东北发生旱灾,基础农产品价格飙升,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向北产生了较大的移动。3.3我国第二产业重心动态变化轨迹分析图41985-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重心迁移的路径Fig.4Moving track of our countrys second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5 to 2010.表5 1985-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重心坐标及偏移方向Table.5 The

36、 coordinates and offset directions of our countrys second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5 to 2010.年份xy偏移方向19851752847.80704181.45-109.7019901733969.77651453.41-1.8319951737233.91549028.8529.8020001742958.15559023.92-2.4020051743374.53549076.80-169.5320101705715.71542115.95由图4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重心在豫皖交界线

37、附近。除1995-2000年段,其他年段的偏移方向均在第三、四象限,其中1990-1995和2000-2005年段,偏移的方向几乎就是正南方向,偏移角度分别为-1.83°和2.40°,说明东西方向基本没有变化。自1995年后,南北移动范围则基本稳定,主要表现为东西方向的变化。我国第二产业重心的迁移规律较第一产业的明显。表6 1985-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重心偏移距离Table.6 The offset distance of our countrys second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5 to 2010.年度总移动距离南北

38、方向移动距离东西方向移动距离平均移动距离1985-1995155.94-155.15-15.6115.591995-200011.5210.005.722.302000-20059.96-9.95-0.421.992005-201038.30-6.69-37.667.66我国第二产业重心迁移轨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1985-1995年第二产业重心总体上是向南移动,尤其是1990-1995年几乎径直向南移动。总计移动距离155.94km,年均移动距离15.59km,为其他年段向南移动距离的15倍之多,变化强度剧烈,在此阶段南北差距迅速扩大,而东西差距则基本保持不变。其原因在于广东省(广州市17

39、82973.7586m,-640678.0256m)处于第二产业重心的南部,作为全国经济的主力造成的。加上第二产业政策倾向西南部,国家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如南昆铁路、西南大动脉建设等,同时,中国东北和华北一些老工业基地逐步衰落,这就使得第二产业重心径直向南移动。这也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基础建设的投资与政策的倾斜;1995-2000年开始转向东北方向移动,但较1985-1995年段缓慢许多;这是由于一方面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东南沿海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变缓,而中西部出口占全国比重较小,国际经济形势对其影响就较小。另一方面,我国第二产业投资政策的转移,使得我国东北和华北一些老工业

40、基地重新崛起。2000-2005年段依然以正南方向移动为主,但移动距离很小,平均移动距离为1.99km。2005-2010年段则主要以向西偏移为主,且移动速度有所加快。这是由于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珠江三角洲已退为第二引擎杨京英,郑泽香,任晓燕.2006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EB/OL. content 424600.htm,2006-10-26.;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中央财政在2000年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了1089亿元,而在2008年增加到了7933亿元,累计共30338亿元,占中央转移支付总额的43.6%,年平均增长为28

41、.2%李丽辉.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年增28.2EB/OL. .htm,2009-11-25.。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油南输等工程相继运行并开始产生一定的效果。3.4我国第三产业重心动态变化轨迹分析图51985-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重心迁移规律Fig.5Moving track of our countrys terti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re from 1985 to 2010.表7 1985-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重心坐标及偏移方向Table.7 The coordinates and offset directions of our

42、 countrys terti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5 to 2010.年份xy偏移方向19851691578.61548222.99-103.0219901683840.87514753.9819.6519951713551.86525362.88-10.7720001730003.67522233.56-144.3520051720838.98515660.1939.4020101727308.40520975.01表8 1985-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重心偏移距离Table.6 The offset distance of our cou

43、ntrys tertiary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5 to 2010.年度总移动距离南北方向移动距离东西方向移动距离平均移动距离1985-199034.35-33.47-7.746.871990-200046.767.4846.164.682000-200511.28-6.57-9.162.262005-20108.735.316.471.67由图5可知,我国第三产业重心迁移轨迹主要呈现向东西方向移动,说明东西方向的非均衡性要大于南北方向。而在南北方向波动,并呈现回归的趋势。据此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如图):19851990年第三产业重心主要呈现向南移

44、动,距离为33.47km,而仅向西偏移7.74km。偏移距离为南北方向变化强度明显大于东西向变化,其原因是,在民营资本与外来资本的推进下,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信息产业等第三产业陆续在华南和江浙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江苏、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尤其以广东的发展最为突出陆大道.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区域响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8-12.。高新技术、信息产业、外来投资以及政策制度等因素共同促进了东南部的崛起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这就使得我国第三产业向南偏移。1990-2

45、010年开始主要呈现东西方向的变化,而南北偏移方向上不断的波动。其中1990-2000年段内东西方向偏移距离为南北方向的6.17倍,说明东西方向变化剧烈。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化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影响大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边界地区的影响大于中部地区,呈现由沿海向内陆影响程度递减的趋势李小建,张晓平,彭宝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0,19(3):225-233.。另外,双三角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大幅上升,受双三角的共同作用,我国第三产业重心大幅度向东移动;2000-2010年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前六位分别为广东省16918.13 亿、江苏省14015

46、.78 亿、山东省11313.67 亿、浙江省9875.11 亿、北京9155.56 亿、上海市7529.24 亿。这些是重心向东偏移的原因。从平均移动距离来看,6.874.682.261.67km,移动距离逐渐减小,说明第三产业重心波动幅度逐渐变小,即处于逐渐变稳的趋势。4我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动态变化轨迹对比分析图6 1985-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与产业重心迁移路径Fig.6 Moving track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5-2010.首先,从我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整体空间分布(图6)

47、来看,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距离最近,均处于中间位置,而且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变化的轨迹最相似。说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密切。第一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的西南方向,变化规律几乎不受到经济重心变化的影响,说明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东侧,且逐渐向经济重心方向收敛,说明东北地区经济来源主要为第二产业,说明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第三产业向东南方向偏移,说明我国东南地区通过第三产业获得的经济来源的比重在增加。从重心移动的距离来看,25年来移动距离大小的顺序为:第二产业重心(162065.50 m)>经济重心(73835.0

48、5 m)>第一产业重心(58074.41 m)>第三产业重心(27247.98 m)。说明在近25年来,经济重心的移动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变化巨大。为了更好的说明各重心间的变动格局及关系,下面我们从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进行比较分析(见图7和图8)。图7我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动态迁移轨迹Fig.7Dynamicmoving track of industrial gravity center and economic gravity centre of our country on east-west direction由图7,即东西方向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三产业与

49、中国经济重心向同一方向收敛,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为先西(1985-1990)后向东(1990-2000)再向西(2000-2010)的趋势,说明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变化为缩小扩大缩小。第二产业重心一直向西移动尤其是在 2005-2010年段,向西移动幅度较大,说明第二产业在东西方向上差距在缩小。1990年以前,第三产业重心向西移动,东西部差距缩小,1990年以后第三产业重心向东移动,说明第三产业在东西部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第一产业重心主要表现为向西移动,并且到1995年以后是一直保持向西移动,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在西部的地位不断地加强。图8我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在南北方向上的动态迁移轨迹Fig.8 Dyn

50、amic moving track of industrial gravity center and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of our country on south-north direction由图8,即南北方向变化来看,我国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均向同一方向收敛,第二、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向南收敛,而第一产业重心则向北收敛。从收敛速度来看,1995年以前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收敛速度均较快,1995后则变得相对缓慢,说明我国的经济变得稳定了。第二产业重心的收敛速度最快,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收敛速度相当,第一产业重心收敛速度也较快,而且向北收敛。从重心在南北方向

51、上分布的空间位置来看,第二产业偏北,反映了对于第二产业,北方占有较大比重。第一产业偏南,但2000年以后急速的向北移动,说明对于第一产业,南方占较大比重,但北方的第一产业发展较快,地位逐渐增强。5结论本文首先确定研究的模型及数据处理方法,然后结合我国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动态迁移轨迹、移动距离和移动方向,阐述了产业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相互联系,结论如下:1)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部分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为此,国家出台有关经济布局政策,但效果具有延迟效应。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52、。然而西部大开发从2000年开始实施,但在2005年前却效果不明显,我国经济重心向西仅偏移0.75km,这也许是因为西部地区基础力量薄弱,西部大开发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甚微,加上政策产生效果的延迟,在这一段时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主宰着我国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而在2000-2005年段,中国经济重心向西偏移了14.07km。说明我国区域差距的缩小不可一蹴而就,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2003年颁布的有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规划,经济重心在随后的两年却向南移动,更加拉大了南北向的经济差距。在2005年才向西北方向偏移了14.14km,这也说明了我国

53、经济政策的效果延迟效应。2) 从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空间分布来看,第一产业重心位于我国的西南方向,说明我国西南地区的财富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的东侧,说明东北地区财富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东南方向偏移,说明我国东南地区第三产业地位增强。3) 从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移动的速度来看,第二产业年平均移动距离最大,第三产业年平均移动距离最小。说明我国第二产业发展不稳定,而第三产业相反。4) 从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对比分析来看,第二、三产业重心对经济重心的影响力明显大于第一产业,且比第一产业更相似于经济重心的波动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

54、经济中的地位增强,且其发展速度大于第一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我国的几何重心相比较,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很明显。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卫生条件等都良莠不齐,如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差,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又条件得天独厚,必然导致东西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达到区域经济平衡仍然任重道远。参考文献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何围松,祝围瑞.基于时空分析的贫困丘陵山区耕地变化机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6):507-512.3张平,文启湘.我国消费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J.学术界(双月刊),2009,135(2):180-184.4简美锋,万智恩. 石家庄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对比研究J.经济视角,2011(5):4-7.5王智军,中国经济重心变化分析,北京大学D,2009.6刘振波,赵军,倪绍祥.基于GIS的区域发展均衡性测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区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3.7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49-54.8陆大道,薛凤旋,刘卫东,等.1997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