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项报告文档1.do_第1页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项报告文档1.do_第2页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项报告文档1.do_第3页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项报告文档1.do_第4页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项报告文档1.do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名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课题主持人:米青山课题组成员:石娜、李民、曹德玉、张蕊、豆海港2013年7月10日目录错误!未定义书签。-、课题研究概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3(二)课题研究概念理解与研究的依据5(三)课题研究的方法6(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点6二、研究取得成果7(一)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并确定主要工作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7(二)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9(三)依据工作岗位任务分析,进行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设计,同时建立校企联络制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正常实施10(以)人才培养实施12(五)教学效果1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

2、新研究报告自课题立项以來,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程组成员近一年的工作,课题研究 基本按吋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向各位领导、专家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概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1、选择课题的背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 着培养血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 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 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 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

3、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 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 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 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 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适应社会需求、“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 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 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研究与探索适合我

4、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 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 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研究。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创新和实践,并且也却得了学生和企业的认可。 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 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 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 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 层,合作模式单一,

5、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 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严重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很多研究者引介推广国外校企合作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结合我国 国情、地区差异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照搬照抄。所以深化和完善符合本地 区和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3、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本课题产生于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其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 践。多年以來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其中知识的安排又以 学科体系为逻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

6、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 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 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 用”的现彖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校企 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职业教育 冲破了校园的围墙,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了以“任务 驱动、产教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为 学校、意义,为学校、企业以及企业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更加

7、广泛、深入、有效地 开展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联系,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 局血,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如得到应用,将产生如下的积极意义:(1) 促进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本课题研究成果中,选择适宜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 促进建立更加有效地校金合作机制,营造良性、稳定、可持续的校企互动环境,促进校企合 作进一步深化,实现校企双赢。(2) 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本课题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要求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 的需求规格标准,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

8、参与课程改革,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 置、教学方法、师资交流等方面进行校企对接,这将大大促进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增强课 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价值和效率。(3) 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率的提高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较早地接受 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 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些工作实践经历使毕业生真正能适应企业需求, 成为企业乐于接受、愿意重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占据优势,帮助他们

9、顺利就 业。(4)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随着校金合作的开展,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强,实现了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 业的统一,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下,大大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学生经过两年的理论 学习和实训课程培养后,有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水平非常认可,第三学年学生便可上岗工 作,享受准员工工资待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与考核,可使学生将学习与 实习在学习期间一并完成,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二)课题研究概念理解与研究的依据1、概念的界定高职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其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 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

10、程和教学的 内容体系,以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人才培 养的基本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为主导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 类别与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也就明显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区别与普通高等教育,也 区别于屮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屮心”培养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而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是“能力为本位”培养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 型人才。“校企合作”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 他各种工作

11、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索质人才的教育模式。他利用校企在人才培 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 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广义的校企合作包括教育机构 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而本课题研究的“校 企合作人才培养”即合作教育,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训中进行的合作,研究 围绕合作教育进行,即如何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人才的教育模 式,落脚在人才培养,体现是是教育价值,不把关注点放在为经济利益而驱动的校企合作。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人才培养

12、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 式。校企合作人培养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 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 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小,开展的职业院校与 企业、行业、等校外机构z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木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 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2、课题研究的依据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职业教育法的基本要求:“职业学校、职业培 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

13、 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拓展校企合作z路,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 劳动者结合得更为紧密。(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采用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通过企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调研,掌握园艺产 业当前所需人才规格和目标,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通过 新的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分析,重新确定项目课程和教学内容,并且在实施过程屮始终结合 实训课程真实的项目,学生始终参与整个过程,经过一年的实践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提出 “任务驱动、产教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点1、课题研究的目标木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

14、以课堂为屮 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需耍出发, 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 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把教学内容融合工作任务、技能训练紧贴生产实际、培养 过程立足岗位需求。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 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 供获得真实工作体检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课题组将在调查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 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15、,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 职业院校教育实际,提出“任务驱动、产教合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高职教 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本课题的创新点在高等职业教育园艺产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 企业需要,使企业在分亨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教学内容以工作分 析为基础,从宏观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探索学校在企业合作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提出打破学科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从宏观 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通过项目引领,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得

16、到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园艺专业教学要紧贴园艺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进 行了经验总结,为河南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园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二、研究取得成果本方案根据地方园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应园艺生产管理岗位及岗位群,在分析 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而提出人才规格要求, 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结合园艺植物生产管理所具有的特点一一生产对象与生产方式的多样 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釆用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生 产教学一体化的“任务驱动、产教合一”教学模式,体现出“教学内容融合工作任务

17、、技能 训练紧贴生产实际、培养过程立足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一)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并确定主要工作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1、职业调研岗位分析(1)调查显示,儿乎100%的企业都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的 职业素养。对于专业能力方面,尤其强调园艺植物生产和园艺产品营销等方面能力。(2)毕业生初始就业主耍集中在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业务员,其需求比例分别为45%和 40%,调研企业中对繁育生产技术员有需求的为74%,其次是产品营销员为70%,养护管理员为50% o职业岗位主要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拓展工作岗位:园艺植物生产岗位 园艺技术推广岗位 园艺企事业管理岗位 休闲园艺开发

18、岗位物业公司绿化人员岗位园艺师岗位 农艺师岗位 物业绿化主管岗位图t职业岗位分析2、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一 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分析i-l4彳亠 冈位主要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花卉生 产管理蔬菜生 产管理花卉的识别;花期调控;花卉生产设施的建造与管理;花卉的播 种、抒插、分生、嫁接、压条繁殖; 花卉的组培快速繁殖;鲜切花栽培管 理、采后处理及保鲜;一二年花卉、宿 根花卉、球根花卉、木本花卉、水生花 卉的栽培管理; 培养土的配制及上 盆、换盆与翻盆;观花花卉、观叶花卉、 观果花卉的盆栽管理;花卉在室内外环 境中的应用。观赏植物生长发育屮环境条件的调控能力; 常见花卉、苗木、草坪的繁育能力; 常见花卉、

19、苗木、草坪的栽培与养护能力; 观赏植物在园林屮的配置与应用能力; 花卉、苗木、草坪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播种、育苗、定植、栽插和嫁接;施肥、浇水、除草、整枝等田间管理; 瓜类、茄果类、豆类、白菜类、根菜类、 葱蒜类、薯菽类、绿叶菜类蔬菜生产管 理;水生蔬菜生产与管理;无土栽培与 管理;无公害蔬菜栽培与管理;栽培设 施的设计、建造和维护;设施栽培与管 理;常见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果蔬产品 腌制、罐制、汁制、糖制、干制和速冻 加工。露地蔬菜的播种、栽培与田间管理能力;蔬菜设施栽培的育苗、田间管理与环境条件调 控能力;小型设施的建造、大型设施的安装能力;蔬菜无土栽培和无公害栽培管理能力; 蔬菜常见

20、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能力; 蔬菜、果品的加工操作能力。食用菌生产管理菌种培养基的配置;母种、原种、栽培 种的制作;生产过程的消毒灭菌与无菌 操作;栽培料的配置及合理利用; 袋栽、床栽、畦栽等不同方式的栽培 与管理;食用菌常见病虫的识别及防 治。食用菌栽培环境条件的调控能力;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无菌操作能力;常见食用菌制种能力;常见食用菌栽培与管理能力。园艺植引种、选种与杂交育种;营养钵育苗、花卉苗木和蔬菜良种繁育能力;穴盘育苗、工厂化育苗;抒插、嫁接、 压条、分株繁殖;外植体采集、消毒灭 菌、接种培养、组培苗增殖、生根、驯 化、移栽;脱毒苗生产、鉴定与快速繁 殖培养;田间试验计划拟定、区划及结 果分

21、析。花卉苗木和蔬菜快速繁殖与脫毒能力;田间试验设计及试验结果统计分析能力。3、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花卉、蔬菜、食用菌、果树)生产 管理和良种繁育等岗位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徳、熟练的职业技能、科学的创新精神,面 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园艺技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1、开展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专家反复论证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研讨,针对地方园 艺产业(花卉、蔬菜、食用菌)人才需求,定位园艺技术专业面向一一园艺植物生产管理和 良种繁

22、育职业岗位(群)。在教育教学改革小,着力深化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符 合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岗位技术需求。瞄准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一一掌握木本花卉、盆花和鲜切花生产、无公害果树、 无公害和无土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和高效栽培技术,具有现代园艺生产管理知识的高素质 高技能人才,进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1市场岗位分析2. 岗位及群的分析3. 岗位任务分析4. 职业素质分析5. 人才培养规格6. 专业培养冃标7. 专业课程体系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结合园艺植物生产管理特点,采用“任务驱动、产教

23、合一”教学模式构建课程体系。行动领域典型的工作任务厂“六性”原则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学习领域学习性课程“五融合”原则生产与教学相融合教学组织与农时季节vi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 相融合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厂 j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性丿教师巧企业技术员相融合图-2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三)依据工作岗位任务分析,进行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设计,同时建立校企联络制度, 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正常实施1、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园艺技术专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构建表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木本花卉、盆花、鲜切花

24、的识 别、繁殖、栽培管理与整形修 剪花卉生产花卉生产、种苗工程、园艺 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生长 与环境、插花艺术、园艺植 物遗传与育种北方常见果树识别、育苗、嫁 接、田间管理果树生产果树生产、园艺植物病虫害 防治、植物生长与环境大田及保护地蔬菜育苗、田间 管理蔬菜生产蔬菜生产、园艺植物病虫害 防治、植物生长与环境、园 艺设施母种培养基制作、菌种分离、 母种转管技术、食用菌生产与 管理食用菌生产食用菌生产、园艺植物病虫 害防治花卉苗木、蔬菜脱毒苗生产、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无土栽培鉴定与快速繁殖培养蔬菜、食用菌、干鲜果加工园艺产品加工园艺产品加工农资产品销前方案编写,农业 技术应用的推广、培训农资产

25、品营销农资产品营销、植物生长与 环境、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2)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 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 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 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 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工学交替、半

26、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 比重大幅增加,实践教学呈现多地点、多时段、多样化特点。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 准,迫切需要制订相应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完善 创新以下机制制度: 创建校企双方共管机制,成立由学校有关部门和企业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校企合 作”机构,负责学生各项实习的全面管理,共同制定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实习指导教 师,做好安全管理等工作。 完善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将企业与社会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使教学质量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有现实意义。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学院同企业联合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构,成立教学质 量监控评价

27、工作委员会;组建有企业专家、管理干部、行业协会人员、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以 及骨干教师参加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加强管理队伍成员质量管理能力的培训和提髙,明确 工作职责,对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行“经纬”网络化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 质量。 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建设按照学院的工学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学生在企业参与项目实施,以企业监控、评价为 主;在校期间,由学院教学行政部门、教学系部、院系两级督导组织,对工学过程中各个环 节进行全过程监控。紧紧围绕形成单元专项能力,对模块选择、模块化任务确立、工学结合 实施计划、专项能力的形成(考核方式)、工学结合成果等实施全程质量监控。通过校企合 作实施小组和

28、班级信息员小组,院系两级督导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等,广泛参与工学结合质量监控与评价,构建了工学结合实习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四)人才培养实施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产教一体课程教学,阶段性综合 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专业兴趣小组活动等途径,实践“任务驱动、产教合一”人才培 养教学模式。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一一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引进企业技术资金共建校内园艺生产实训基地,同时与扶沟、淮阳、鄢陵等地的10多 家园艺企业共建花卉、蔬菜、食用菌等校外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 生产环境。2010年4月起学院将南校区7000平方米绿化地作为

29、园艺园林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签订了校园绿化养护工作职责书。结合花卉、草坪、树木、植保等课程教学,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完成草坪苗木的浇灌、除草、修剪、培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任务。2、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将岗位工作内容整合成具体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以食用菌生产技术 为例。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摘录)教学单元工作任务授课要点学时教学实施第二单元菌种生产任务3 母种生产菌种概念和类型;制种程序;母种 培养基制作;无菌操作技术要点; 菌种分离基本原理;菌种分藹的方 法;母种转管技术要点81、采用多媒体教 学2、教师演示、学 生操作,训练学 生的动手能力3、兴趣教学

30、丰富 学生的课余生话,增强学生的动 手能力4、师生互动解决 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任务4 原种生产原种培养基的制作;转接原种技术 要贞4任务5栽培种培养基制作;转接栽培种技 术要点;培养4任务6菌种整定和保藏优険菌种的指标;整定的方法;保 藏的基本原理.方袪23、产教一体课程教学一一训练专业基本技能专业课程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生产任务进行一通过生产冋到课堂讲解相应 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到的困惑一再进行生产实践。如此实践到 理论再到实践。并以工作态度、操作熟练程度、口试冋答、理论测试,作为成绩考核依据。如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以校内食用菌基地为依托、以平菇、金针菇生产管理

31、任务驱 动,从培养料的选择、处理与配制一母种、原种与栽培种制作一消毒灭菌一装袋播种一发菌 与出菇期管理一产品采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全过程操。4、阶段性生产实习一一锻炼职业综合技能根据园艺生产季节特点,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阶段性综合生产实习。将所学 各相关课程知识技能有机结合(如花卉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销售等),锻炼职 业综合技能;同时熟悉生产流程,体验企业工作环境。5、企业顶岗实习一一提升岗位工作能力第5学期下和第6学期及暑假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企业 员工岗位上应用。同吋改革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办法,由学生依据实顶岗习岗位及工作内容自主选题,安 排相关专业教师帮助学生拟定实习计划、跟踪指导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并评定成绩,做到顶 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者有机结合。6、专业兴趣小组活动一一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由于园艺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