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_第1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_第2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_第3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_第4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摘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 提出的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 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因此,技术创新对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战略性新兴 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视角,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 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 式。该模式能够把自组织创新、集合原生创新、次生 模仿创新整合到最佳技术创新状态,从而推动战略性 新兴产业又好又快成长。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共生 中图分类号:f4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11)11-0105-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2、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好成 绩。但是,这种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劳动力和自然 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性投人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即使有技术进步,也主 要是靠对先进设备的进口从而更新一定的工艺来获得 效益的提高,并不是我国本身的原创性技术创新而引 起的经济增长。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的破坏与 恶化、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 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要 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就必须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问 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能 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水平;又可以

3、 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和社 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还能够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 国际竞争力。一、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定内涵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 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基本表达了加大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构 想,并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 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纳入 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至此,战略性新兴产 业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举措。目前,国际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4、概念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阐述,对其认识也还处于日益完善和深化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把关系密切的投 入和产出形成的经济体系称之为“战略部门”,这是“战 略性产业”的最早研究文献。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国内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温太璞 (2001)主要强调了战略性产业的创新特征以及外部经 济效应;江世银(2005)认为区域战略性产业是关系到 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性、 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产业。朱瑞博(2010)认为战略性新 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 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决定性 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领科技

5、 进步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王 忠宏、石光(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到国民 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 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这些研究成 果为我们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重要基础。综合国内外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概念 解释,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能够代表后工业文 明时期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引领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重新定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 带动和提升相关产业的产业素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 产业具有高知识密集性、环境友好性、资源消耗率低、经济效益显著、成长潜力较强等属性。战略性新兴产 业是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经营

6、理念创新和管理模 式创新为一体的产业,是产业分工和区域分工的重新 格式化,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和谐化的表现 形式。二、国际视域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透视 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都在加紧部署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试图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的脉 搏,竭尽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欧盟和日 本大都选择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低 碳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我国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发达国家大致相同,但是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却较 大。1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比较。发达国家 的环保产业起步较早,经过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环 保产业已经进入了技术的成熟期。例如,英国早己研 制出主要应

7、用于食品和造纸等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超滤设备;日本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滤废水处理装 置;美国的脱氮和脱硫技术、德国的水污染处理技术、 日本的垃圾处理与除尘技术等都已在世界环保产业上 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近几年在节能环保产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有机垃圾 堆肥处理方面、工业消烟与除尘以及脱硫技术方面、 工业一般废水治理方面、工业废渣特别是煤矸石与磷 石膏及粉煤灰综合利用方面、从有机废液中提取蛋白 饲料方面和利用废轮胎生产碳黑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 先进水平。为了更好的发展环保产业,2010年发改委 和环保部门还联合编制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将高效节能产品、高效节能技术和

8、装备、先进环 保技术和装备、节能服务产业、环保产业与环保服务 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支持对象,这说明未来我国 环保产业发展已经受到国家重视。目前,环保产业正 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2年节能环保产 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2我国同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差距。目前 世界各国的信息产业技术正在升级,主要包括物联网、 传感网、语义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诸如美国政府 围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制定振兴经济的国家 战略,扩大无线宽带的商业用户,更新新兴电网系统;日本早在2009年就指出要建立世界上最高效的云数 据中心,利用it产业构建亚洲知识经济圈等;英国投 入150亿英镑用于发展智能

9、运输、宽带和智能电网。我国目前已经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产 业发展重点,80%的城市把物联网作为主导产业发展。 2009年我国3g网络基站达到40万个,用户突破1.5 亿户;2010年6月我国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和地区公布。我国未来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侧 重的是在三网融合、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方面,至于 语义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支撑的信息产业,我国还 比较落后。3生物技术产业的纵向比较。目前全球生物技术 产业的销售额年增长率在25°%到30%之间,世界各国 对生物技术产业都非常重视。以英国为例,仅仅生物 医药这一个方面每年就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癌症和其 他重大疾病

10、的生物医学研宄。我国近年来也建立了 22 个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已经达到2230亿 元的生物产业规模,其中生物医药的比重最大,依次 为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2010年我国生物 产业增长率达到20°%。近年来,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 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研宄与生物技术强国相 比仍有5年左右的差距,产业化差距则在15年以上。 我国虽然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差距,但我国在人类、 动植物和疫病基因组学方面、生物医药中的新型疫苗 和创新药物及重大流行病与遗传病的诊断方面、生物农业的转基因植物方面、动物克隆和胚胎移植方面、 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方面以及生物能源等领域还是有一定优势

11、的,经过努力和自主创新,很 可能在这些方面赶超发达国家。4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发 展差距。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对内是实现新型工业化、 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对外是衡量国家竞争力 的重要标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 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与发达国家相差15年的距离。尽管我国己经在高端装 备制造业做了许多努力,例如,我国装备制造业包括 大型施工机械和露天矿装备已经实现自主化,我国航 空工业的民用飞机也实现了从研制到销售的历史性飞 跃,但是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而且,就连作为后起之秀的韩国,其电子设备制 造和船舶制造都已经

12、处于世界须先水平。看来,我国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一点可以从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品的进口中看出来。中国已经成为 机床和铸锻件生产大国,但是高档数控机床和水电、 火电及核电装备的关键铸锻件还是依赖国外进口,高 端装备領域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0%光纤装 备的90%、大型石化装备的40%、汽车制造装备与纺 织机械装备的70°%都主要依靠进口。这说明我国高端 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任重而道远。5新能源产业的比较。面对化石能源有限性带来 的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发展低碳性的新 能源产业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新能源产业是 以新能源技术为载体的,新能源技术包括风力发电

13、技 术、水电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核 能技术和地热海洋技术等。目前世界核电装机为3.7 亿千瓦,主要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生物质能 发电装机为5000万千瓦,美国和欧盟所占比重较大; 地热发电为900万千瓦,也在美国、日本和冰岛等国。 我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比较丰富,核能技 术的关键因素也有一定的储备,其中太阳能热水器的 保有量处于世界第一;风电装机为1221万瓦,居世界 第四;生物质能约占全球发电总装机的4°%左右。由 于我国光热资源比较充足,因此太阳能成为我国新能 源发展的重点。2008年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处于世界 首位,特别是太阳能的研发技术最为成熟。

14、可以说, 太阳能产业很可能是我国未来发展低碳能源的首选领 域。6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分工。新材料是战略技术的 发展基础,在高新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分工格局已经形成,诸如美国在工业 材料、纳米材料、信息材料方面有明显优势;日本在 高性能铝合金和陶瓷、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方面技 术成熟;欧盟则在光学材料、磁性材料和智能纺织原 料方面独占鳌头。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00 年才开始进行新材料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发,特别是 在金刚石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特殊陶瓷材料、光电 子和微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纳米材料等领域已 经有所作为。虽然我国的新材料产业起步晚,但是过 去十多年的努力

15、毕竟大大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2010年其市场规模已达到823.7亿元。专家估计我国 未来新材料的产业市场增长率将保持在20°%以上,至ij 20t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看来,新材料产 业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的首选产业。7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差距。自2003年英国 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新思路后,新能源汽车 就成为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代表性产品。新能源汽车 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发动汽车等。 目前大多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 手中,如美国研发的氢燃料和乙醇汽油技术、日本的 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柴油汽车和氢内燃机技术。我 国只是在电动汽车的发展上

16、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这一技术的市场发展并不健全,相关的充电站和快速充电系统的建设较少,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新能源汽车 产业的发展速度。就目前来看,政府正在鼓励支持混 合动力汽车的技术研发向电动汽车技术方向过渡,试 在不久的将来使得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阻碍因素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原始创新不足致使关键技术落后,因次生模仿创新不足致使技术引进后的消 化吸收率很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宝贵之处在于原始创新,其中最难进行的 也是原始创新。目前我国大多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企业都是以贸易作为主要业务,只是代理外国产品, 即使有些

17、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也只能处于中低端,大 多数高科技产品都是模仿发达国家,难有自己真正的 原始创新。比如,我国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的关键核 心技术就因为原始创新不足而使得诸如高性能纯电动 汽车的电池零件、部分电机、相关材料还需要从发达 国家进口,相关技术的可靠性和技术的工程化还是处 于落后阶段,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 控制技术和专用发动机技术等关键技术仍然处于起步 研发阶段。再比如我国的平板显示技术因集成技术这一原始创新落后导致相关的零件材料和装备还是需要 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进口,一些成膜和蚀刻设备都主 要依靠进口,设备曝光机和彩色铝片则主要从韩国、 日本和美国进口。过去30多年的发展

18、历史告诉我们, 我国的企业为发达国家的企业营销了很多高科技产品, 也以“贴牌”的方式为发达国家生产了诸多高端产品, 但是终因缺乏原始创新而不能拥有这些产品的知识产 权、话语权和控制权,这就意味着我国在高新技术产 业领域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价值链的低端。我国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要对引进的 先进技术不断的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进行次生模仿创 新。引进消化吸收技术的本质就是在学习先进技术的 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努力改变自身技术落后的面貌。 我国长期忽视对先进技术的次生模仿创新能力的培养, 突出表现在对技术引进资金投入比例高而对技术消化 资金的投入比例过低。以2004年为例,国家对技术引 进消化

19、再创新的投资经费比例即技术引进与技术消化 的资金比为1: 0.15,而一些发达国家诸如日本、韩国 的这一投资比例则在1: 10左右。事实上,我们进行 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技术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而 不是为了引进而引进。单纯的技术引进是短视的表现, 是急功近利的做法,是置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于不顾 的行为。如果不进行长期的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次生模 仿创新累积,就会患上先进技术设备进口依赖症,就 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投资体制存在 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 术创新方面的研宄经费数量较少(见表1)。2010年的 经费投资为6980亿元,占

20、gdp的比重为1.75%,仅 比2009年上升0.05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的研究开 发经费投资额为3710.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 而此时美国已经达到2.62%,韩国为3.23%,日本为 3.39%。具体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投资 领域还存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研发经费投入对象与 研发主体之间存在偏差。企业是研发主体,但是研发 经费主要投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对企业的支持 与投入却较少。二是用于企业的研发经费其投资结构 存在比例失调问题。在所有支持企业的研发投入中, 大部分经费投向了一些大型军工企业和国有企业,民 营企业获得的研发经费支持非常有限。但是,民营企业却是

21、技术创新的主力,这可以从每年 民营企业申请的实用发明专利数量要比国有企业申请 的数量多得多的事实中得到证明,这表明我国的技术 创新资金支持对象具有所有制歧视的弊端。三是研发 资金的后期跟踪性投入不足,致使我国己有优势技术 难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 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已经具备了技术方面的 优势,但就是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和研发经费的投入而 不能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共生创新体系不完 善。技术共生是各种技术创新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 这种动态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种技术之间,深刻反映技 术间的本质联系。战

22、略性新兴产业大部分都是高新科 技产业,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多方面技 术共生因素相互作用,单单依靠企业自身就想实现技 术突破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专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 以及产业链条上其他相关企业等多个共生单元协同创 新来完成。就某一新产品而言,从新兴产业的技术研 发、企业投资、产品设计、市场考量、协同制造到成 品生产等一系列的产业价值链都需要相当规模的技术 创新共生单元来分工协作。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资源的 共生整合能力欠缺,一个单独的企业难以胜任如此艰 巨的任务,完全靠企业自己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是很艰难的。一方面,技术间的共生单元习惯于单 打独斗;另一方面,缺乏联系不同技术创新共生

23、单元 的中间媒介,或者说,没有为技术共生单元建立密切 联系的通道和服务平台。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技术创 新规律建立健全技术共生体系。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共生路径1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 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 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 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 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 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可以依据自组织理论进行自主创新。更为重要的是, 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还是一个独立从事自主技术创新 的共生单元。过去往往因为从事技术创新

24、的共生单元 之间缺乏共生性联系而使得技术创新呈现出独立性和 封闭性的特征,现在在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时,应 遵循技术共生规律,建立自组织系统这一共生单元之 间密切联系、精诚合作的机制。就目前来看,我国有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 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在生物技术产业方面,相当一 批生物技术成果有的己申请专利,有的进入临床阶段, 有的处于规模生产的前期阶段。而绝大多数战略性新 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比较落后,还需要把我国进行原 始创新的自组织共生单元同发达国家的先进共生技术 创新主体联系起来,把内源式集合原始创新和外源式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次生模仿创新联系起来, 实现国内外技术共生创新。2建立战略

25、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目前我国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仍很缺乏,因此我 国政府和各个技术共生单元应该分别建立宏观创新激 励机制和微观创新激励机制。宏观创新激励机制是作 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主流导向性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微 观创新激励机制是各个自组织创新主体制定的有利于 技术共生单元技术创新的系统内部动力机制。虽然我 国政府已经出台了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方案,但是关 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还未形成相对系统的动 力机制,我们应该加强和整合相关的激励政策,根据 国家出台的一些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的配套政策,并 且结合各地区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旨在推动和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例如,可

26、 以对某些个人和团体研发突破关键技术给予精神和物 质上的奖励,对另外一些个人和团体提出的关乎新兴 产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盈利模式也给予奖励等。从各个技术共生单元来看,应该鼓励企业加大对创新 激励机制的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 创新人才的培育、应用、评价、考核为内容的微观创 新激励机制。从各个地区单元来看,应该建立学习型 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内形成的交 互式学习机制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3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资体制 首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资对象的选择上,应适当加大对民营企业原始技术创新和次生模 仿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由于国有企业的原始创新资 金容易发生投资沉淀,因而可以考虑减少对其投入的 技术创新投资额度。至于军工企业涉及到国家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