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_第1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_第2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_第3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_第4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 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好语言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语文是一个工具学科、基础学科,它是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会学习、会思考、会交际的人,都有较强语文能力,反之,语文水平太低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交际等方面取得多大的成绩。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用途广泛的广泛,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

2、力和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引导他们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需要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理解内容为学习语言奠定基础,而学习语言又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体。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重视语言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3、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标准'把小语教学的任务归纳各两条,第一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第二条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标准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看,学习语言是首要的和重要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提高语言能力同提高人文素养的关系决定学习语言的重要。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

4、,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是所有学科的共性。就一个学生来说,当然要突出个性。语文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那就是喧宾夺主。失去了个性,这就不成为语文学科了。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987年,联合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此后许多国家便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并付诸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或战略,最初应用于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精神是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充分开发再生资源,不但要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现在这一理论已扩展到教育发展方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教育资源。

5、一个是物质资源,包括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和多渠道等集办学经费等。一个是人力资源,一方面是充分调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把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但是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人的发展主要靠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校自然要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步入社会之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技术。21世纪是知识迅速增长和急剧变革时代,新知识增长快,由知识也极迅速。一个人要不断发展必须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所以现在提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概念。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和技术主要靠老师的指导,离开学校之后主要靠自学。知识、

6、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其载体主要是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就能从各种各样的媒体中不断获取世界上最新的信息,从而实现持续发展。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语言学习,大力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学习薄弱的状况提出来的 崔峦在一篇题为教改必须全方位进行的文章中提出:"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崔峦的话说明读教学确实存着重内容理解、轻语言学习的偏向。有的教师讲记叙文,就是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理会中

7、心思想,给人感受是他上的思品课而不是语文课;讲说明文就是让学生弄懂自然常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一篇课文分析一两节课,很少有目的明确的成效显著的语言学习语言,这样的课当然是低效益低下的。语言学习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既能培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第一章理解语言 理解语言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理解语言是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语言才能牢固地储存在记忆里,才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没有理解,只靠死记硬背积累的语

8、言,再多也不能运用于语言实践。理解语言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内容。文本是信息的载体,它是借助语言来储存和传输信息的。我们要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首先必须读懂语言。 理解语言主要包括理解语言的意义,理解语言的表达效果,理解语言的结构几个部分。 一、理解语言的意义 1理解词语的意义 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理解在课文中的意义,理解了意义就为读懂课文扫清了障碍。但是许多词语尤其是单音节词往往是多义词。对多音词,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知识适当让他们理解其他的意义。小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一般都是放到一定的语境去或联系生活理解,很少照搬字典辞书做解释,所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意义也是让他们说

9、出含有这个词的新意义的句子或短语之类。比如"花'课本上初次出现指的是"花朵',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说出"开花的植物'"使用'等意义,如"栽花种草'"妈妈很节约,舍不得花钱买手机'。 2理解句子的意义 阅读课文不能也没有必要逐句解读,只能理解那些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中作用的句子的意义。理解句子的意义首先是理解句子的基本意义。但是有些句子除了基本意义也就是表面意义外,还有深层次的意义,通常叫蕴含着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意义。 理解语言的意义主要是理解词句的意义,理解段落的意义就是

10、概括段落大意,理解篇章的意思就是概括主要内容和领会中心意思,这些都属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范畴。 二、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1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从意义精当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 例如: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守株待兔) 一个"窜'字不仅描绘了兔子动作的快速,而且说明它当时慌张着急,

11、来不及看清方向。正因为这样,它才会撞在树桩上,而且一撞就死。前言后语,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用"跑'或"飞跑'这些的词语很难表现兔子当时的情状。 体会词语表达的鲜明 例如:他们游到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找妈妈) "披'为什么不写成"穿'?青蛙的身子只有上面部分和侧面才是绿色的,下面部分是白色的,如果将"披'换成"穿',会使人觉得青蛙全身都是绿色的,这不仅不符合实际,也与后文互相予盾。 体会词语表达的简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

12、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绿',据说王安石开始曾想用"到'、"入'等词,但都觉得不好,最后选定了这个词。"绿'不仅表现了"到'的动态,而且描绘出了春风吹到江南后引起的变化,到处一片新绿,生意盎然。信息量增加了,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把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 体会词语表达的生动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腾'"走'都可以写成"好像'"宛如'"酷似'等词,但这些词给人的感觉是

13、五岭、乌蒙都是静态的,缺少生气;用"腾'和"走',化静为动,让本来无生命的事物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红军积极乐观藐视困难的雄伟气魄。 体会词语表达的新颖 例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美丽的小兴安岭) "抽',可以换成为"长'、"发'等,可用"抽'不仅可以表明枝条是细长的,而且能使人联想到从笔筒里抽出铅笔之类的情景,让人觉得枝条似乎早已藏在树干内,现在只是"抽'了出来,所以眨眼间就伸长了一大截。这种表达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从色彩鲜

14、明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就是词语的褒贬色彩,这种色彩反映了说活人对所述事物的态度和情感。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凝固的,始终附着于词语本身,有的带有褒义,如"美好'"伟大'"高尚'等,叫褒义词;有的带有贬义,如"狡猾'"恶劣'、"阴险'等,叫贬义词。有的词语虽然并不直接表示对事物的评价,但也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倾向,如"金灿灿'"绚丽'等表示喜悦,"黑洞洞'"荒凉'等表示不愉快,&quo

15、t;贵宾'"光临'等表示客气礼貌,"战友'"同胞'等表示亲切,"挂花'"离开我们(死)'等表示含蓄,"完蛋'"垮台'等表示憎恶。正确选用这些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有助于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例如: 英堆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他穿过熊熊太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飞夺泸定桥) 写红军,用"奋不顾身'"箭一般'等褒义词,表现了红军勇于

16、献身,英勇神速的精神风貌,赞颂之情溢于言表;写敌人,用"狠狈'、"逃跑'这些贬义词,描绘出敌人的丑态和可悲的下场,憎恶之情流于笔端。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语本身不带褒贬色彩,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就能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如: 我这样地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我们'"这样'这些代词本身并没有褒贬色彩,但在这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

17、里,"我们'带上了自豪之情,而"这样'则饱含着由衷的赞颂与崇敬。 体会词语的语体色彩 词语的语体色彩,指词语适用的语言类别色彩,一般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词语带有明显语体色彩,有助于造成和表达内容相适应的语言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都数人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今后我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土,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服务) 在口语中用上"为人民利

18、益而死'"死得其所'"寄托'、"哀思'等带有书面语体色彩的词语,使文章显得庄重、深沉,适应了悼念死者的表达需要,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3)从声音和谐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有助于意义的表达,还能给人以美感。词语声音要产生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做到音节匀称、韵脚和谐、叠音优美。 体会音节的匀称 根据表达的需要,让词语的音节匀称或成双成对地出现在一句或一段话中,使上下文互相对应。如: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

19、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同一句话中,分句与分句之间,双音节和单音节词互相对应,音节匀称,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 体会韵脚的和谐 押韵指的是在不同语句中的同一个位置上,使用韵腹或韵腹韵尾相同的字,通常押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诗歌一般都要押韵。如: 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月儿弯弯) 诗歌押了韵就等于插上了翅膀,从文学领域飞进了音乐世界,便于演唱,便于吟诵,平添了几分美的色彩。押韵使同一个韵在相同的位置上不断重复,这种声音上的回环往复,能充分

20、地传达诗歌的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人的共鸣。 体会叠音的优美 相同的音节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叠音词。用上叠音词,文章念起来和谐动听,有较强的音乐性。如: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小小的船) 多个叠音词语的使用,让诗歌念起顺口,听起来悦耳,富有儿童情趣。 叠音不仅有音乐美,还有绘画美,可以强化对事物的描绘。如: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美丽的小兴安岭) 叠音词的反复使用,把小兴安岭树木茂盛、满眼翠绿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2体会句子的

21、表达效果 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体会一些特殊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体会整齐句的表达效果 整齐句是指结构相同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主要是对偶句和排比句。整齐句可以使语言显得词语匀称,声音和谐,气势通畅。如: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这段话几乎全是整齐句,一泻无余地表达了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 (2)体会被动句的表达效果 主语是动作行为发出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承受者的句子叫被动句。被动句有某些特殊的效果

22、。 有助于突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 妹妹紧紧地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吗?'(看月食) 妹妹特别关心月亮的命运,所以用被动句来突出它。 有助于前后分句叙述的角度一致,语气连贯,重点鲜明,也需要构造。如: 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飞夺沪定桥) 如果把前一个分句改为主动句,语气就不那么连贯顺畅了。 (3)体会变式句的表达效果 句子成分按通常次序排列的句子叫常式句,在一定的语境里,改变常规排列的句子叫变式句。小学教材常见的变式句是主谓倒置。主谓倒置,通常是强调谓语,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赞叹的语气。如: 再见了,亲人!再见

23、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主语后移,谓语提前,强调谓语,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离开朝鲜,离开结下深厚情谊的朝鲜人民时那种依依不舍的真实感情。 (4)体会无谓句的表达效果 只有主语部分的句子叫无谓句。无谓句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或强烈的感情。如: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鸟的天堂) 无谓句表达了"我'对大榕树的喜爱之情。 (5)体会合说句的表达效果 使长句变为短句构成合说句,可以使语言显得更为简洁。如: 乡下恩家,不论什么时候,辩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乡下人家) 把两个条件关系的复句表达的内容合成一个复句来说,结构紧凑,语气连贯,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如果改为通常

24、的句式,那就显得啰嗦冗长了。 3体会标点的表达效果 有的标点除了一般的作用,还有一些特殊作用。 (1)逗号的特殊作用 逗号有两种特殊作用。一种是用在用汉字表示序号之后将序号和正文隔开。另一种是用在并列词语之间,将并列各项隔开。具体有三种情形。 并列词语结构比较复杂,并类词语之间用顿号,加大并列各项之间的语音停顿,念起来显得从容一些。如; 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野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 "轻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野花'是个并列关系的短语,但其中各项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尤其是最后一个结构更为复杂,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读起来语音停顿较

25、大,就不那么急促了。 并列词语中的一项或多项又有并列词语,因而内部已经有了顿号,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便于区分层次。如: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后市竖着的狼跟大旗杆,可爱多了。(乡下人家)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是个并列词语,但内部的"青、红'又是有顿号隔开的并列词语,两个大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大小并列词语之间的层次非常清楚。 为了强调并列词语的各项,用逗号来加大语音停顿。如: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这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现出一排独特的农

26、家风光。(乡下人家) "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个并列词语各项都是一个词,结构并不发杂,内部也没有顿号,但是为了表达乡下人家种的花品种多样,就用逗号来加大语音停顿,以强调并列的各项。 (2)分号的特殊用法 分号通常用在并列复句的分句之间,可有时也用在其他关系的复句的分句之间。如: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乡下人家) 分号前后的两个分句是选择关系。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

27、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花种) 分号前后的几个分句是时间先后的承接关系。 (3)间隔号的作用 间隔号,不要求小学生会用,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是船舷,应让学生知道它的作用。 用在古诗格律或词牌与诗词的标题之间,将二者隔开。如: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 卜算子送鲍浩然只浙东。(卜算子送鲍浩然只浙东) "七律'古诗的一种格律,"卜算子'一种词牌;"长征'和"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诗和词的标题。 用在外国人的名和姓之间,将二者隔开。如

28、: 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跨越百年的美丽) "居里'是姓,皮埃尔是名字。 用在书名与该书的篇章之间,将二者分开。如: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文言文两则解释) "孟子'是书名,"告子'是该书的一章。 用在两项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差异的内容之间。如: 回顾拓展(语文六年级下册"目录') "回顾'与"拓展'两项学习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引文末尾点号的用法 引文末尾有时正好要用点号,点号是用在后引号的前面还是后面,有一些讲究。 引文末尾如果该用顿号、逗号,

29、顿号、逗号一律用在后引号之后。 "古稀'指七十岁,"古稀双庆'指两个七十岁,再加上"一度春秋',也就是一年,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趣联巧对) "一度春秋'末尾的点号是逗号,所以用在后引号之后。 引文末尾如果该用句号、问号和叹号,当引文是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引号前面没有标示提示的冒号或逗号,那句号、问号、叹号用在后引号的后面,其余情况,则用在后引号的前面。如: 这样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你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0、'。(桂林山水) 它(史记)既是一步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加之绝唱,无韵致离骚'。(将相和一课的"资料袋') 引文都是一句完整的话,它前面又没有表示提示的冒号或逗号,所以引文末尾的句号用在后引号的后面。 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辨别和认识其结构,往往忽视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而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恰恰有利于提高阅读欣赏和习作表达的水平。所以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应将注意力转到体会表达效果上来。 (1)体会比喻的表达作用 比喻手法除了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外,还有其他表达作用。

31、 化抽象为具体,让人对事物有清晰认识。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汪伦为"我'送别深厚感情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用其深无比的桃花潭水作比,理解就很容易了。 化陌生为熟悉,让人产生亲近感。如: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 没去过桂林的人对桂林山的形态很陌生,可是用"老人'"巨象'"骆驼'这些我们常见的人或事物一比,各种形状的桂林山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化深奥为浅近,让读者易于理解。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

32、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石壁)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看清事物全貌,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的道理过于深奥,用观察庐山的事儿作比,道理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如: 即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燕子) 把停息这燕子的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在电线上的燕子比作音符,把整幅画面比作赞歌,自然而又巧妙地"流露出对春景图的喜爱之情。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低价都喊:野兽

33、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夜莺之歌) 把德国鬼子比作野兽,表达了说话人包括对敌人仇恨与愤怒。 (2)体会夸张的表达作用 夸张手法的主要表达作用是凸显事物特点,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直下三千尺'和"银河落九天',突出了庐山瀑布高和长的特点。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突出了浪潮涌来时气势的强大和声音的宏大猛烈。 (2)体会拟人的表达作用 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