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必背考点教育学知识_第1页
教师招考必背考点教育学知识_第2页
教师招考必背考点教育学知识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一、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 :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 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 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 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 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

2、介。二、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 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 的中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 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

3、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 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 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3)教育具有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等因素的制约, 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四、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

4、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五、教育的功能.1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六、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做需要

5、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八、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3、学校文化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2、小学教师的特点小

6、学教育的特殊性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的基础, 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名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据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1) 国家有设有学校以及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的义乌(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师的特点:劳动特点,素质一、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付出,还有脑力付出

7、,是复杂的脑力付出。复杂性体现在: 首先,教育目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3)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 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影响据有滞后性。(6)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指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二、小学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2)教师的知识素养(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4)教师的心里素养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背(背过

8、)( 1)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 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 2)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内容。(3)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 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五、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和基

9、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 质六、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 紧张。2、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 特征不断地向小学生提出要求并即使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 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

10、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 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 育能力。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

11、质与科学 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资本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五、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强调教育为社会建设主义社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六、确立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 2012 题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12、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七、素质教育的概念,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理、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 时代特征九、前制度化教育特点(1)教育主题确定(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

13、系统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十、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课程一、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二、课程的作用(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

1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三、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四、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也是学校安排 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五、课程计划的内容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六、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2)必学课程与选修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影响课程

15、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七、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泰勒(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情景模式的可操作性程序五步骤:情境分析,目标表达, 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八、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制度。九、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

16、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 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3)内容联系观,既课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4)学习方式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 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

17、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 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十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十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3)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十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做出结论(7)撰写成文十四、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P491)教育观察

18、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5)教育叙事研究法6)个案法7)历史法8)比较法十五、教育行动研究的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小学学校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学校管理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 领导的行为准则。(2)科学性原则。指学校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党和政府要求,遵循教育的客观性规律 和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管理的准则。(3)民主性原则。指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之共同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工作的 行为准则(4)教育性原则。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时时体现教育性的行为准则(5)规范性原

19、则。指通过编制各种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组织、协调、 控制学校的常规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的行为准则(6)系统性原则。是指以实现学习整体目标为主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达到学校管理最优化 的行为准则。(7)效益性原则。指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以最小代价换取 最大收益的行为准则(8)动态性原则。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根据管理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与方法的行为 准则。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学生指导(身心发展)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精细性(4)观察的敏锐性意志的

20、基本特征(1)意志有明确的目标(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的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地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 的的品质。(2)意志的果断性,指迅速地、不失时机的采取决定的品质。(3)意志的坚持性,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 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P79(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早期经验的影响,学龄前是人智力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3)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4)个人勤奋的影

21、响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第三,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因文化强弱而异 第三,社会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3)家庭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一、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可能性。(2)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 的制约作

22、用,但是这种制约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因素来实现。(3)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管能动性是人的只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学生个体 的主管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个性与社会的发展感知觉发展特点注意的发展特点 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认识发展特点 : 记忆的发展特点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思维发展的特点 语言发展的特点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2)注意的发展特点。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目的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 上。(3)观察力

23、的发展特点(4)记忆的发展特点(5)想象力的发展特点(6)思维发展的特点(7)言语发展的特点注意的发展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P85(1)观察的目的较差,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刺激影响时,注意力就 会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2)观察缺乏精确性,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3)观察缺乏顺序性,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4)观察缺乏深刻性,观察事物时,小学

24、生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 察不够深刻。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2)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促进小学生内部智力的发展(3)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4)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P88(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小

25、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提升。(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3)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4)在整个小学阶段, 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 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 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5)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品质特征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3)从个人

26、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4)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此外,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 个桃”经验,都值得借鉴。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

27、生没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 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 “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启示 个体射你想你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 体或心理的某个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 促进该素质的发展4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要求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 时

28、,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克服困难。因此,培养自信 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什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四、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9、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 同努力完成的。(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作用;(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六、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

30、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1)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 也不能按着既定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而常常是积 极的、能动的过程。小学儿童的学习1、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 化及其过程。2、从学习内容来说, 我国学习和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3、从学习结果说,加涅把学习分成五种类型

31、: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识策略、态度、动作技能。4、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5、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包括观察、注意、思维、记忆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特点 p93(1)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内容、对需要独立思 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2)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一般从三年级开始。( 3)在整个小学时期内, 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 验的知识较有兴趣, 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 兴趣在初步发展着(4)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5)在阅读兴

32、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 读物。(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二、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认知过程的指导,非认知过程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认知过程的指导1、观察的指导,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5)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6)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促进小学生内部智力的发展(7)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8)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注意的发展特点( 5)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6)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7)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8)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2、注意的指导(1)不断

33、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注意品质(2)采用生动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 3)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最主要的内容。要扩大小学生注意的范围,教师应做到(1)引导学生对材料有很好地理解(2)理解时充分运用直观教具(3)有条理地组织学习材料(4)知觉对象离学生近一些。3、学习中思维的指导(1)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精神(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各种思维方法(3)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思维活动(4)对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4、记忆的指导。指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34、,提高识记的自觉性,积极的进行有意记忆(2)正确使用形象记忆法、图形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急依法等记忆方法(3)掌握记忆遗忘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1)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2)对材料今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3)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4)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5)重视复习方式,防止知识遗忘。防止知识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

35、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非认知过程的指导1、情绪情感的指导,教师要善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可采用:(1)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产生愿意血学习的情绪情感(3)使学生理解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状态(4)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独立性2、意志指导,对小学生意志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5)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6)教给学生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7)加强学习意志的指导,培养意志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学习方法的指导一、P102 学习方法指导

36、的类型 (1)领悟式指导法( 2)迁移指导法( 3)点拨式指导法( 4)反 馈式指导法( 5)矫正式指导法( 6)对比式指导法( 7)兴趣式指导法( 8)渗透式指导法二、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指导(2)整体性原则,指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与其他学习和整个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3)实践性原则,指在学习方法指导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基础。(4)渗透性原则,指要把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 具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三、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1)学习计划的指导,学习计划内容包括目标与任

37、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 配。(2)听课方法的指导,要注意认真听,注意看,多动脑,主动练,做笔记,善归纳。(3)复习方法的指导,包括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4)写作业方法的指导四、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1)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计划对于学习的意义。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 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等。在学习上,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近期安排。(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 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有利于增加感性认识,获得直接经验。(3)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学生获得

38、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观念只有靠记忆才能在头脑中得到巩固、保持。(4)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是学习不可缺少的。(5)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学习周期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环节,需要合理衔接,行止有序。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能力差异, 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上,包括;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 异,智力的性别差异。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识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反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认识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好坏 之分。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

39、形式,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法。 性格的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性格差异对教育的意义性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为了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 异。一、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征。凡是对比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强烈的新异性与刺激性的事物 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2)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一些不具有新异性的事物,由于其与人的知识经验之间产生了紧 密的联系,并能满足人们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

40、也会引起人们的注意。(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的承认或内在的满足等积极 情感体验,对于其学习的稳定性而言也会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里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面积发学生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出现, 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化难为易。(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可以强化学 习动机和兴趣。三、学习动机的培养(1) 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2) 设置榜样(3) 培养

41、学生对学习的兴趣(4)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四、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1) 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2) 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 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五、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1)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 教

42、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结构有整体的把握,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3)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其智力发展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征(1) 学习习惯的广泛性(2) 学习习惯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学习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3) 学习习惯的阶段性,由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4) 学习习惯的模仿性,模仿性强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七、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 课堂中正确的引导(3) 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 发挥家长的作用

43、,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如何进行创造性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方法有: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 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方法有: 1、持好奇心 2、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励独立 性和创新精神 4、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 、自我设计训练 4 、头脑风暴训练。1 学习习惯 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

44、动化了的持久的学习行动方式,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2 学习习惯 包括动作性学习习惯和智慧性学习习惯小学德育1. 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认知失调2. 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教育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教育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锁房门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一、小学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在进行德育是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以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

45、原则二、小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她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 是香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劳动,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热情与力量,经受思 想与行为上的磨练与考验。(4)少先队活动,通过自己的组织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是全班同学或全校师生参加的活动,能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 生。(6)班主任工作,通过班主任,学校可以有力地管理学校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 小学德育的

46、方法:(1)说理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的方法。(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4)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 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5)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促 使其发扬有点,克服缺点的方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 制。三、运用语言说服应注意: 一是要注

47、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二是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要做好引导总结。 事实说服法主要包括参观、反问、调查。四、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 一是明确目的、制定计划;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做好总结工作。五、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1)选好学习的榜样。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 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起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六、运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七、运用指导实践法要注意(1)坚持严格要求。有效的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48、。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3)注意检查和坚持。良好的习惯与品德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锻炼的过程。八、运用品德评价法是要注意(1)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态度(2)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3)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一、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二、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普及心里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

49、内容。(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长的心理辅导教育。三、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1)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2)代币将立法,象征性的强化物,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一致。(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 代性强化。(5)暂时隔离法,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反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 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

50、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 以改善自身行为。(7)惩罚法,负激励,其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一、班级对学生的成长有三方面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2)有利于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 班集体的主要任务大都来自于教师个体自身的要求。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2)形成时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班干部开始发挥核心作用,班级的凝聚力开始显现。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干部可以独立组织 班级活动,班主任主要起主导作用 .(3)成熟的集体阶段 班级已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班级已形成坚强的核

51、心,班干部已有了独立主持班务 的能力,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班主任已成为班级领导者。三、成熟的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为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的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四、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五、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2)班级日常管理(3)班级活动的管理(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六、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

52、目标管理七、班级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管教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八、班级管理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目标管理法(3)情境感染法(4)规范制约法(5)舆论影响法( 6)心理疏导法(7)行为训练法九、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有效性原则(3)可接受原则(4)冷处理原则 十、班级突发时间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付(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 十一、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创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 班集体

53、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 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培养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实行班级管理的民主化、细致化(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十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主要内容有八方面的工作 :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 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和总结。十三、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具体来说要做到(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档案四环

54、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班会主要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班级活动的功能(1)满足交往功能(2)学习发展功能(3)个性发展功能(4)班集体建设功能(5)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二、班级活动有满足交往功能(1)班级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2)班级活动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3)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级生活质量三、班级活动有个性发展功能(4)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5)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6)班级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律水平(7)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

55、长(8)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四、班级活动有班集体建设功能(9)班级活动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10)班级活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1)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注意精神五、班级活动的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12)班级活动有利于班主任熟悉和了解学生(13)班级活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14)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班级自主管理(15)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主任活动指导水平1. 班队活动 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互,在学 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2. 班队活动 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方式,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形成良好个性的主要途径。3. 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教育性原则六、班队活动的原则 班队活动原则就是指为了保证班队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设计、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 要求。它反映班队活动知道过程的客观规律。包括一下基本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2) 针对性原则 (3)自 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 生活化原则。七、少先队活动的特点(1)教育性,教育性原则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第一原则,一切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