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号线一期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技术方案_第1页
九号线一期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技术方案_第2页
九号线一期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技术方案_第3页
九号线一期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技术方案_第4页
九号线一期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X轨道交通X号线第XX标段XXX车站深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XXX轨道交通六号线第十六标段 XXX车站监测方案一、概述11.工程概况12.地质概况23.水文地质概况2二、监测概况21.监测目的和原则22.本次监测方案编制依据33.监测技术要求44.监测布点、监测精度、预警值要求55.基坑支护设计66.监测重点6三、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61.监测内容62.监测点布设方法73.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及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监测73.1.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水平位移73.2.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监测84.地下管线沉降监测95.连续墙顶位移、沉降及柱顶沉降监测96.连续墙体变形监测107.连续墙应力监测1

2、28.土压力监测139.裂缝监测1310.监测基准点1411.监测点清单15四、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161.监测控制网的建立162.地面沉降、桩顶沉降量测监测162.1.沉降点布设162.2.沉降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172.3.沉降监测提供的相关资料173.邻近建筑物沉降监测183.1.对基坑周边建筑物的调查183.2.建筑物沉降监测184.地下管线沉降监测185.桩顶位移监测196.桩体结构变形监测206.1.测斜点的布设原则206.2.测斜管的埋设206.3.测斜方法及步骤217.钢支撑轴力监测217.1.监测元件的布设227.2.应力计算228.土压力监测228.1.监测元件的布设228.2

3、.监测元件安装要求23五、技术要求及控制标准231.建筑物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232.各级水准测量技术要求243.控制标准26六、监测频率28七、现场安全巡视工作要求291.现场安全巡视工作范围292.现场安全巡视内容302.1.施工工况302.2.支护结构302.3.周边环境302.4.监测设施313.现场安全巡视频率314.现场安全巡视工作实施方法32八、监测质量管理321.质保规定322.作业规范333.监测反馈程序333.1.报表内容333.2.监控量测控制流程353.3.应急预案36九、监测工作制度和质量保证措施361.监测工作管理制度362.保证措施373.主要工作人员简表38十、附

4、图3838施工阶段XXX车站监测方案一、 概述1. 工程概况XXX地铁站为10号线(地下二层站),X线(地下三层站)岛岛换乘车站,呈十字型布置于发展大道与XXX路交叉路口下方。地铁10号线沿着发展大道方向走向,地铁X线沿XXX路方向前行。南北为X线,东西为10号线。XXX站10号线为21米宽岛式站台,在上;X线为13.6米宽岛式站台,在下。车站共设置8个出入口、2个消防疏散口和5组风亭。车站周边环境较为复杂:西北角为发展大厦(砼8),东北角为高层住宅小区东南角全国服装贸易中心(砼7)和高层住宅小区蓝空国粹香舍(砼16),西南角为高层住宅银鹤上林苑(砼26)、工贸家电XXX连锁店(砼3)。沿10

5、号线方向车站上方为已建成的二环线高架桥,沿X线方向车站上方有已施工的姑嫂树路高架桥。从换乘节点区中心向东,沿10号线方向,有埋深约3.5m2000X1800的砖砌排水箱涵,X线主体结构两侧平行于车站方向分别有110KV、220KV高压电缆。与车站施工有碍的管线主要有:PS 砖BH2000X1600、PS 砼1000、PS 砼900、PS 砼800、TR 铸铁500 中压、JS 砼1000、JS 砼800等。根据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办工作联系单明确与二环线汉口段配套的轨道交通预留工程基本原则函(文档编号的:CX-021- JL-001,2009年24号)要求:“宗关站按照目前三号线的研究成果进行

6、设计,其余站原则上按盾构过站预留”,本站10号线按盾构过站预留,X线车站按照X线一期工程总体工筹要求,两端区间按盾构调头考虑。本工程除封堵墙处四幅连续墙外,其他连续墙均已在前期预埋工程中设计完成及施作完毕。XXX地铁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K24+901.033,起点里程为右K24+801.733,终点里程为右K25+29.533,车站主体长度为227.8m。有效站台中心处基坑深度为25.7m。2. 地质概况拟建场地现状为宽阔、平坦的发展大道、XXX路,道路两边建筑物分布密集、错落有致。场地地势总体上较平坦,勘探点孔口高程在20.021.0m之间变化。从区域地貌角度看,场地地貌类型属于长江冲积一级

7、阶地。据勘察揭露,在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主要由7大层13个亚层组成:(1)人工填土层;(2)第四系全新统新近沉积形成的淤泥质土层;(3)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形成的一般粘性土层;(4)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形成的淤泥质土层及一般粘性土层;(5)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形成的粉砂夹粉土、粉质粘土过渡层;(6)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形成的粉砂层;(7)白垩下第三系泥质粉砂岩层及砾岩层(K-E)。3. 水文地质概况勘察场区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上部滞水、孔隙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1)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上部人工填土中,水位连续性差,无统一的自由水面,水位埋深为1.104.60m,黄海高程17.941

8、9.66m,主要接受地表水与大气降水补给,随地形和季节变化而变化,并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水量有限。2) 孔隙承压水赋存于(3-5)粉砂、粉土、粉质粘土混合层及(4)层粉、细砂及中粗砂、砾砂、卵石中,含水层顶板为上部(3-3)层粘性土,底板为基岩,其与长江水联系密切,互补关系、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水量较为丰富。3) 裂隙水主要为碎屑岩裂隙水,赋存于砂岩、泥岩的强风化层中,与上部砂层相连通,水量较小,对本工程施工无影响。二、 监测概况1. 监测目的和原则工程进行信息化施工,通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基坑围护体系和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汇总各项监测信息,可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指导施工。采取各项施工措

9、施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在车站施工期间的基坑围护、开挖施工中,要保护基坑、管线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按基坑设计规模、施工方法、设计要求、基坑施工规范对监测的要求,进行监测项目的设置。根据地铁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按以下原则进行编制:1) 车站基坑监测按一级基坑变形控制,监测范围确定为基坑本体及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的周围环境。2)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的布设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地铁工程有关规范的要求,应能满足全面监控施工过程中的基坑变形、环境变化情况,使能随时了解变形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调控施工步序与节奏,做到信息化施工,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3) 监测点位的布设需在同一断

10、面上,以便于综合分析变形情况。4) 监测实施中采用的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除能保障工程施工阶段的正常监测工作外,还必须满足特殊工况下的特殊监测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5) 监测人员、仪器设备安排除应保障正常工作外,还应该充分考虑突发应急状态下的配置。6) 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应能满足现场施工进度、工况及特殊工况要求;满足工程远程监控的要求,及时将监测数据上传,做到及时有效。7) 基坑监测周期与地下工程施工周期相同,环境监测周期应与环境最终变形稳定周期一致。2. 本次监测方案编制依据本实施大纲主要依据以下规范标准和文件编制:1) XXX轨道交通X

11、线工程有关设计资料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 城市测量规范GJJ13-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6)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8)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 J8-200710)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1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3) 地铁设计规范GB50307-2

12、00314) “XXX地铁工程第三方监测技术要求”(XXX轨道交通管理公司)15) 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法规、企业标准、管理文件。3. 监测技术要求1) 基坑监测应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2) 各监测项目在基坑支护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两次。3) 各项监测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参照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执行。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连续监测。4) 量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描述,使之真正能起到施工监控的作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5) 测试

13、单位应能根据对当前测试数据的分析,较好地预报下一施工步骤地层、支护的稳定与受力情况和地表沉降等,并对施工措施提出相应建议。6) 所有测点均应反映施工中该测点受力或变形等随时间的变化,即从施工开始到完成、测试数据趋于稳定为止。7) 监测单位应及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提供量测报告,内容包括:测点布置、测试方法、经整理的量测资料、反分析的主要成果、结论及建议、量测记录汇总等。同时,施工过程中监测单位应及时提供对监测资料的判断,必要时修正设计和施工参数。8) 承担监测工作的单位应拥有专业的测试队伍和设备,掌握先进的测试数据处理系统及分析技术与软件,具有大型地下工程测试经验。4. 监

14、测布点、监测精度、预警值要求表2-1监测布点、监测精度、预警值要求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监测范围测点间距测试精度1基坑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基坑外地面、建筑、围护桩、内支撑2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及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监测水准仪周围两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沿线路每10m布置一个量测断面1mm3墙顶沉降水准仪围护结构顶及冠梁顶沿线路每8m布置一个量测断面1mm4柱顶沉降水准仪沿桩顶每10m布置一个量测断面1mm5地下水位6墙体变形测斜仪墙体全高沿线路每20m布置0.02mm/0.5m7侧土压力土压力盒围护结构迎土侧沿线路每20m布置0.15%F.s8墙内钢筋应力应变钢筋计墙体全高沿线路每20m布置0.15

15、%F.s9管线监测水准仪管线接头基坑深度1.5倍范围1mm5. 基坑支护设计本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局部采用盖挖法。根据本站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及现场情况,经综合考虑,其围护结构形式:车站X线主体基坑选用1000mm厚地下连续墙+X道内支撑,其中,盾构井段第一五道采用砼支撑,第X道采用800钢管支撑,标准段第一、四、五道采用砼支撑,其余采用800钢管支撑,并倒撑一次。采用地下连续墙落入中风化岩层结合坑内降水方案。X线基坑开挖深度为25.7m,根据本站基坑深度和周边环境条件,确定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0.15%H,且40mm。本标段的地铁工程施工的工法主要有明挖法基坑,根据地下工程

16、安全监测设计原则要求,在实施安全监测前,必须对各种地铁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及其对周边的建(构)筑物破坏进行认真分析和预测,指导安全监测的测点布设和数据处理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监测的目的。6. 监测重点根据本工程施工安排和环境条件,信息化监测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有以下内容:1) 地下车站施工:基坑开挖深度较深,施工期间对基坑本身的安全监测是本工程的重点。2) 基坑施工及开挖期间两侧建筑物、地下管线形监测亦是本工程的重点。三、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1. 监测内容结合设计要求和第二章中出的规范文件,考虑到本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的特性,基坑的安全等级(一级),确定本深基坑工程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17、面的内容:1)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2) 建筑物沉降、倾斜监测;3)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4) 连续墙顶的位移及沉降监测;5) 连续墙体变形监测(测斜监测);6) 地下水位监测(由降水单位负责);7) 连续墙内力监测;8) 连续墙侧向土压力监测。2. 监测点布设方法监测点的布点原则,要能够充分控制监测对象的变形状态,监测点的数目依据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和相应的规范确定。3.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及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监测该种类型监测点共设188个。1.2.3.3.1.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水平位移测点布置: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点沿基坑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 ,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

18、个,距离基坑10m左右。测点届时将统一编号为C-i(C表示是沉降监测点,i表示测点编号,如C-15表示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点为15,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布置位置详见附图之基坑周边施工监控量测平面布置图。测点埋设方法:基坑周边道路采用特制的沉降监测点进行布设,先在路面上用钻机成孔,孔径100mm,并延伸到路面下500mm处(穿透路面水泥硬化层),然后在孔中打入监测点,下部用水泥浇注,外用预制盖板进行保护。图3-1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点量测原理及计算:采用水准测量。高程采用独立高程系,通过测量沉降点与基准点的高差,求出各沉降点的高程,平差计算后得到地表监测点的高程最或然值,通过二次或多次监

19、测周期得到的监测点高程最或然值计算出沉降值。测量仪器及精度:仪器选用S1型水准仪。S1型水准仪精度1mm/Km,最小读数0.1mm。水准测量按二级水准施测,两次读数差0.5mm,两次高差较差0.7mm。测量路线按实际情况可取闭合或附合水准。3.2. 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监测测点布置:根据现场调查,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即基坑开挖深度两倍范围内的建筑物均应布设建筑物沉降监测点。依据变形测量规范,按要求的间距布设在建筑物承重墙或结构柱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视情况等)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姑嫂路立交桥正好位于该基坑上方,故而实际监测过程中应对基坑影响范围内的立交桥墩进行沉降监测,这里,按照一个桥墩布设一个

20、沉降监测点的原则,共布设了约48个沉降监测点。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监测详见附图之基坑周边施工监控量测平面布置图。测点编号为JZ-i(JZ表示是建筑物沉降监测点,i表示测点编号,如JZ-15表示建筑物沉降监测点为15)。具体位置详见附图之基坑周边施工监控量测平面布置图。测点埋设:在建筑物结构柱上成孔,埋设沉降监测点,样式见图3-2。图3-2 沉降监测点(单位mm)量测原理及计算: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监测在基点与地表沉降监测点的水准尺,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并与初始高差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该监测点的沉降值。测量仪器及精度:S1水准仪与铟钢水准尺。S1型水准仪精度1mm/Km,最小读数0.1mm。水

21、准测量按二级水准施测,两次读数差0.6mm,两次高差较差0.6mm。测量路线按实际情况可取闭合或附合水准。必要时进行建筑物倾斜监测,作为建筑物沉降监测的补充。或扩大监测范围。4.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地下管线的监测方法同建筑物沉降监测,布点采用抱箍法进行布设,在监测前对基坑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调查,必要时刨验。根据现场情况,在管线接头处刨开路面,将测量标志抱箍固定在管体上并引出路面易如监测,下部用水泥浇注,外用预制盖板进行保护。5. 连续墙顶位移、沉降及柱顶沉降监测测点布置:基坑连续墙顶位移沉降监测点在桩顶按8m左右间距布设。基坑分段开挖,在开挖处的冠梁浇筑混凝土后,采用冲击钻在冠梁上成孔,然

22、后安装位移监测点。监测点采用统一规格的18mm×200mm钢质监测点,用钢锤打入孔中。在监测点处标示监测点号,并明示“请勿碰动”。监测点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分批布设,注意加强保护和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如果监测点被损坏或者松动,及时进行处理,并在监测报告中说明。同时位移监测点可以作为沉降监测点使用。测点编号为BC-i(BC表示是位移、沉降监测点,i表示测点编号,如BC-15表示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点为15)。该种类型监测点共设81个。布置位置详见附图。图3-3位移沉降监测点在基坑开挖负一层,基坑上方覆盖通车后,墙顶位移、沉降监测点采用膨胀螺栓布设在负一层结构柱上,距离负一层楼板50cm

23、左右,便于立尺观测。监测点样式见下图:量测原理及计算:采用极坐标法测量,利用全站仪测定的距离和角度,计算位移监测点的坐标,并与初始坐标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该监测点的位移值。测量仪器及精度:仪器采用2”级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2+3PPm,最小读数1mm;水平距按一测回施测,读数较差3mm。水平位移监测采用坐标监测法进行监测,按照二级变形监测精度进行监测,监测点坐标中误差3mm,矢量位移点位中误差2.2mm。6. 连续墙体变形监测由于本基坑除封堵墙四幅连续墙外,其他连续墙均已经施工。故而测点布置:在连续墙体内每20m设置测斜观测孔,共布置32根测斜管,深度等同围护桩长度(约32m)。测斜

24、管编号为CX-i(CX表示是测斜点,i表示测点编号,如CX-4表示测斜监测点为4),具体布置详见附图。测斜监测孔共有32个。测点埋设:于围护桩上每隔20m布设一根测斜管,测斜管内导槽连线与基坑边平行或垂直方向对准基坑方向,上下管口用盖子封好,绑在围护桩主筋上,随钢筋笼吊装入位,砼浇筑后量测初值,孔深设计30m(等同墙深)。量测原理与计算:测斜探头下滑动轮作用点相对于上滑动轮作用点的水平偏差可以通过仪器测得的倾角计算得到,计算公式为:式中i第i量测段的相对水平偏差增量值; Li第i量测段的垂直长度,通常取为0.5m,1.0m等整数; i第i量测段的相对倾角增量值。将每段间隔Li取为常数,则水平偏

25、差总量与水平位移仅为i的函数,同时计入管端水平位移量值0,即 。测量仪器及精度:测斜仪。精度:0.02mm/0.5m; 图3-4测斜仪7. 连续墙应力监测测点布置:沿连续墙每20m设置一个断面,在连续墙内外两侧主筋上设置钢筋计,从墙顶向下每4 m设置一个测点,每个断面埋设14个测点,共有14个断面196个点。平面布置图见附图。图3-5钢筋计测点埋设:在绑扎钢筋笼之前,将一根主筋截成6段,然后用对焊机把钢筋计连接杆焊在原部位,代替截去的一部分。对接完成后将钢筋计安装到位。记下钢筋计型号,并将钢筋计编号,用透明胶布将写在纸上的编号紧密粘结在导线上。注意将导线集结成束保护好。布点位置见图3-6。图3

26、-6地下连续墙测试元件布置展开图量测原理及计算:桩钢筋应力量测使用频率计,根据钢筋计的频率轴力标定曲线可将量测数据来直接换算出相应的轴力值,根据钢筋的直径可换算出钢筋应力,并可根据截面形状等用钢筋混凝土理论算出所测截面的内力。8. 土压力监测 测点布置:沿基坑边每20m设置土压力监测断面,共设置13个土压力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布设土压力盒24个,共312个土压力监测点。断面布置见图3-6。土压力盒样式见图3-7。图3-7土压力盒测点埋设:土压力盒的安装既可以在地下连续桩成型过程中采用挂布法进行安装,也可以在地下连续桩施工完毕后采用钻孔法进行安装,第一种方法安装方便,但是由于水下混凝土浇注的不

27、确定因素较多,保护较为困难,第二种方法虽然安装复杂,但是安装过程可控,传感器的成活率高,具体安装方法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确定。工作原理:利用VWE型振弦式土压力计,量测由于土体压力变化产生的压力盒输出频率变化值,推算出压力值。并同步测量埋设点的土体温度。仪器精度:测量范围:kPa,02500;分辨率:0.045%F.S;测温范围:-25+60;测温精度:±0.59. 裂缝监测裂缝调查是基坑监测前期重要的基础工作,调查的对象包括1.基坑周围地下管线(煤气管道,供、排水管道,电力管线);2.基坑周边的建筑物裂缝;3.基坑周边地上电线杆;4.基坑影响范围内重要建(构)筑物、文物等。调查的手段包

28、括拍照、制作裂缝标示和编号、录像等等。并整理成调查报告,作为以后处理纠纷的依据。基坑施工过程中随时对裂缝进行调查,发现裂缝即做好记录,并做好监测标识进行监测。预计裂缝数量为10条,分布在基坑周边围桩和周边建筑物上,裂缝监测采用游标卡尺或钢卷尺测量。10. 监测基准点监测基准点分为永久基点和工作基点,永久基点布设在距离基坑60米外通视良好的位置,共计布设永久基准点4个。G1G4为位移监测永久基准点,位移沉降监测基准点大样图见图3-9,布置位置详见布点示意图。工作基点4个布设在基坑四周,相对稳定和便于监测的位置,根据现场位置实地布设。在支护结构施工图3-9 位移沉降监测基准点大样图(单位cm)和基

29、坑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采取措施避免施工对监测点的破坏和隐蔽。监测过程中经常巡视,发现监测点被破坏和隐蔽后,及时在原处重新布设,原处不能布设时,须换位置布设,并及时测定初次监测值,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其点号须采用原先的点号,其监测值经换算后采用原先点的监测值,并在监测报告中加以说明。各类监测点在布设完成后进行初始数据的监测,各监测项目均监测23次,取其平均值做为起始数据。11. 监测点清单表3-1监测点清单 序号监测项目数量单位型号1位移监测200个18mm监测点2沉降监测269个18mm监测点3测斜监测32孔PVC测斜管、孔深30m4应力监测196个钢筋计、表面应变计5土压力312个TYJ2

30、0型(量程00.4Mpa)6裂缝监测预计10条10mm*10mm金属片7基准点4个18钢筋8工作基点4个18钢筋9巡视监测40次 监控量测主要仪器表清单表3-2监控量测主要仪器表序号量测项目测试元件和仪器1沉降、位移Trimble DiNi 03水准仪,铟钢水准尺NikonT2精密全站仪2建筑物裂缝游标卡尺钢卷尺3水位钢尺水位计4土压力SDP-Z振弦频率测定仪5钢筋应力6测斜CX-06型测斜仪四、 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1. 监测控制网的建立本次变形监测原则上利用甲方提供的地铁测量控制点,为了更好地做好变形监测工作,首先须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原地铁测量控制点的情况。由于某些原因,少数原控制点可能找不

31、到或不能满足本次监测的实际需要,需增补新的工作控制点。本次主要增补高程控制点,原则如下:1) 对于建筑物较少的路段,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测区,按两个层次布网,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2) 控制网布设为闭合环,节点网或附合高程线路,扩展网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网。3) 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少于3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得少于3个。它们埋在建(构)筑物基础压力影响范围以外,基坑和区间隧道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离开地下管道至少5m远,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地下水位变化范围以下0.5m。水准点离开观测点不要太远(不应大于100m),以便提高沉降

32、观测的精度。4) 对于在用的工作基点,每次在观测前都要进行复核。2. 地面沉降、桩顶沉降量测监测1.2.3.4.5.5.1.5.2.1.2.2.1. 沉降点布设沉降监测根据监测对象周围的水准基点高程进行。水准基点从现场施工控制网基点引入。如果现场附近没有水准基点,则根据现场条件和监测时间要求埋设专用水准基点。水准基点数量不少于3个,分别布设在工点两侧,并定期进行校核,防止其自身发生变化,以保证沉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水准基点在沉降监测的初次量测前不少于15天埋设。水准基点的埋设按以下要求进行:(1)布置在监测工点的沉降范围以外,用f20钢筋打入冻土以下不少于0.2米,上部用C25砼包固,加盖保护

33、,确保其稳固性;(2)水准基点与量测点通视良好,其距离小于100米,以保证监测精度;(3)水准基点的埋设避开松软、低洼积水处,以防变位。道路及地表监测点的埋设采取直接埋设法,将20*1000mm的钢筋直接打入土体中,顶部露出观测标,砌井保护,如图1所示:图 12.2. 沉降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沉降监测采用Trimble DiNi03高精密数字水准仪,以保证监测精度。视线长度不大于50米,闭合差小于,测量数据保留至0.lmm。同时沉降监测满足下列要求:(1)观测前对所用水准仪、水准尺按规定进行校验,并作好记录,在使用过程中不随意更换;(2)首次进行观测增加测回数,且不少于3次,取其稳定值作为初始值

34、;(3)固定观测人员、观测线路和观测方式;(4)定期进行水准点校核、测点检查和仪器校验,确保量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2.3. 沉降监测提供的相关资料(1) 仪器校验记录资料;(2) 监测记录及报告表;(3) 沉降曲线及图表;(4) 监测结果的计算分析资料;(5) 沉降监测报告。3. 邻近建筑物沉降监测1.2.3.3.1. 对基坑周边建筑物的调查在开工前对施工现场周边不小于3H(H竖井深度)范围内建筑物进行普查,根据建筑物的历史年限、使用要求以及受施工影响程度,确定具体监测对象。然后根据所确定的拟监测对象逐一进行详细调查,以确定重点监测部位。3.2. 建筑物沉降监测(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35、根据建筑物特征、基础形式结构种类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为了反映沉降特征和便于分析,测点埋设在沉降差异较大的地方,同时考虑施工便利和不易损坏。(2)沉降观测标志根据建筑物的构造类型和建筑物材料确定。主要选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对于不便埋设时,选用射钉或膨胀螺栓固定在建筑物表面,涂红油漆作为观测标志。沉降观测标志埋设时特别注意保证能在点上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同时监测时还要注意:仪器避免安置在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和有安全隐患的地点;观测时水准仪成像清晰,前后视距相近,且不超过50米,前后视观测完毕应闭合在水准点上。4.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地下管线观测点采用带可移动式探针的“隐埋

36、式”观测点,为真实反应管线的沉降,且不受周围土层沉降的影响,观测点结构示意图2如下:图2管线沉降点的布设图1) 管线资料调查通过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了解地下管线的用途、材料、规格,管线的接头形式和对位移的敏感程度,确定位移警戒值。2) 测点埋设对于煤气管、主水管等重要管道采用扁铁做成抱箍固定在管线上,抱箍上焊一测杆。测杆顶端不应高出地面,路面处布设窨井,既用于测点保护,又便于道路交通正常通行。抱箍式测点监测精度高,能如实反映管线的位移情况。对于通讯管线采用直接式测点,即在露出管线接头或保护管处,利用凸出部位涂上红漆作为测点。对于地下管线排列密集且管底标高相差不大或不便开挖的情况,采用模拟式测点

37、,即选具代表性的管线,在其邻近打一fl00mm的钻孔,孔深至管底标高,取出浮土后用砂铺平孔底,先放入不小于f50 mm的钢板一片,以增大接触面积,然后放入f20mm的钢筋作为测杆,周围用净砂填实,以监测管线的位移。5. 桩顶位移监测1) 基坑内桩顶位移监测与桩顶沉降监测同步进行2) 建立平面控制网平面控制网按两级布设,由控制点组成首级网,由观测点与所连测的点组成扩展网。控制点是进行水平位移观测的基本依据,包括工作基点和基准点。工作点是直接观测的基础,基准点是检查工作点的依据,两者布设成控制网后按统一的观测精度施测。控制网采用导线网,扩展网和一级网采用基准线法,平面控制点采用普通标桩。3) 监测

38、要求在位移监测中,由于允许位移量比较小(通常在1020mm),测量仪器精度要求较高。应采用有光学对中装置。计算位移值精度至0.1 mm,同时将同一位移值进行矢量叠加求出最大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当最大位移值超出警戒值时应及时报警,防止意外的发生。6. 桩体结构变形监测1.2.3.4.5.6.6.1. 测斜点的布设原则(1)测斜点在竖井平面上绕曲计算值最大位置,设置水平支撑结构的两道支撑之间;(2)设在重点监测对象最近的竖井围护段;(3)竖井挖深最大的围护段;(4)基坑围护桩桩体变形测孔埋设在桩身内;(5)测斜管中有一对槽口应自上而下始终垂直于竖井边线;(6)测斜管接口应避开探头滑轮停留处,以保证

39、测量准确。6.2. 测斜管的埋设对于车站基坑围护桩桩体变形测孔,在桩身浇注混凝土前将测斜管绑扎到桩身钢筋笼内,注意将测斜管管口露出桩身50厘米并用护口盖好,然后浇注混凝土,将其埋入桩身内。如下图4:图 46.3. 测斜方法及步骤(1)基坑开挖前,测斜仪应按规定进行严格标定,以后根据使用情况,每隔3个月标定一次;(2)测斜管在基坑开挖前2周埋设完毕,在开挖前3-5日内重复测量2-3次,待判明测斜管已处于稳定状态后,将其作为初始值,开始正式监测工作;(3)每次测量时,将探头导轮对准与所测位移方向一致的槽口缓缓放至管底,待探头与管内温度基本一致、显示仪读数稳定后开始测量;(4)以管口作为计程标志,按

40、探头电缆线上的刻度分划,匀速提升,每隔一定距离(500mm或1000mm)进行仪表读数并做记录;(5)待探头提升至管口处,旋转180度后,再按上述方法测量一次,以消除测斜仪自身的误差;(6)以同一测斜管中不同深度处所测得的变位值,点在坐标上得到原始变位曲线。根据不同二次测量的变位差值,绘制H曲线。7. 钢支撑轴力监测根据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材料不同,选用不同的监测元件。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护杆件,采用钢筋计测量钢筋的应力或混凝土应变计测量混凝土的应变,然后计算支撑的轴力。对于钢结构支撑杆件,采用轴力计直接测量支撑轴力。1.2.3.4.5.6.7.7.1. 监测元件的布设对于钢结构支撑体系,监测断面布置

41、在支撑的两头,监测用轴力计与支撑杆件相连,如采用焊接时应采取降温措施,以避免钢筋传热引起轴力计技术参数的改变。采用频率计或电阻应变计进行测读。在正式测量前,应对轴力计逐一进行测量检查,并对同一断面的轴力计进行位置核定、编号。7.2. 应力计算测量采用FLJ-40型振弦式反力计,又称轴力计,是一种振弦式载重传感器。振弦式传感器主要由振弦,夹紧装置,受力机构,电磁回路及信号处理等几部分组成。  振弦式传感器以张紧的钢弦作为敏感元件,其振弦的固有频率与张紧力有关。振弦式传感器正是利用振弦的固有频率随受力的大小而改变的特性将被测力转换为频率信号输出的测量元件。振弦置于永久磁场中,通

42、过产生脉冲电流,使磁场发生变化,从而激发振弦振动。当激发脉冲断开时,振弦在磁场中的运动使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其频率与振弦的振动频率相同。  测量过程中用ZXY-2型振弦读数仪测量出轴力计输出频率f,按下式求出支撑轴力p=k(f0²-fi²)。式中K为轴力计标定系数(kN/F);F0原始频率模数;Fi实测频率模数。8. 土压力监测1.2.3.4.5.6.7.8.8.1. 监测元件的布设根据施工地质和周边环境将此项作为选测项目。土压力计的安装如图所示,测量侧压力的安装方式,土压力盒绑扎于钢筋上,接触面紧贴土体一侧。测量竖向压力时,土压力计安装也如图8。图8&

43、#160; 土压力计的安装示意图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土压力计绑扎在围护结构的钢筋上,成功的机会不是很大,因为在浇混凝土时,难以保证混凝土不包裹土压力计。最好的安装方法还是在围护结构的外面钻孔埋设土压力计,并在孔中注入与土体性质基本一致的物质,填实空隙。或采取预留孔后安装方式。8.2. 监测元件安装要求1、根据结构要求先定测试点与测立方向。2、使压力盒受力面光面与受力方向垂直安装好。3、压力盒周围应由30cm左右的细砂里面不能有大颗粒硬物包裹并压实。4、将导线沿结构体引出,最好采用护套管保护好。五、 技术要求及控制标准1. 建筑物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建筑变形测量应先根据建筑物的变形允许值确定其相应的

44、等级,然后根据下表5.1选择不同的精度指标、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 表5.1 建筑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适用范围监测仪器及方法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特级0.050.3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变形观测使用徕卡精密电子水准仪、配置精密条码尺观测。一级0.151.0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变形观测应使用DSI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二级0.503.0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场地滑坡观测应使用DSI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三级1.5010.0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45、场地滑坡观测可使用DS3型仪器,区格式木质标尺,按中丝读数法观测,也可使用DS1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根据本测区不同情况,采用一、二级沉降观测精度可以满足本次沉降监测精度要求。2. 各级水准测量技术要求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各级高程控制测量或沉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等级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型号和标尺类型应符合表5.2-1的规定。2、使用光学水准仪和数字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作业的基本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8的相应规定。3、 一、二、三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应符合表5.2-2的规定。表5.2-

46、1 水准测量的仪器型号和标尺类型表5.2-2 一、二、三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4、水准观测的有关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应符合表5.2-3的规定:表5.2-3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2)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5.2-4的规定:表5.2-4 水准观测限差(mm)续表:3. 控制标准1、根据设计和招标文件相关要求,各监测项目的最大变形值按表5.2执行,由于建(构)筑物的种类繁多,各监测对象具体各有不同,表中未列的项目警戒值,参考相关规范和类似结构和相关经验依据实际情况确定。2、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80%时,须向业主发出

47、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的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加大监测频率。3、对于被确认存在设计缺陷、既有变形以及结构本身的附加应力等因素的建(构)筑物,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严格的控制标准。表5.3 各监测项目最大变形允许值序号监测项目变形特征最大变形允许值备注1建(构)筑物沉降控制标准桩基础建(构)筑物沉降值10天然地基建(构)筑物沉降值302管线倾斜、沉降控制标准承插式接头的铸铁水管、钢筋砼水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0.0025用焊接接头的水管两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0.006用焊接接头的煤气管两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0.002上述三种管线的绝对沉降值

48、303建筑物沉降差控制标准(地基变形)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0.002(1)0.003(2)工民建桩间沉降差框架结构0.0021L(1)0.003L(2)砖石墙填充的边排柱0.007L(1)0.001L(2)4多层和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倾斜控制标准H240.004H为建筑物高度,单位:m24H600.00360H1000.002H1000.00155地表(道路)沉降控制标准施工引起沉降值30施工引起隆起值106地下水位变化控制标准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终须以建筑物沉降变形来控制)5.0m7应力应变钢支撑轴力的增加与衰减80%设计值8桩顶侧向位移施工引起的向基坑内、基坑外位移£0.2H,

49、12mmH为桩体深度,单位:m9桩顶沉降施工引起沉降值30施工引起隆起值10六、 监测频率在施工期间,监测频率采取定时与跟踪相结合的方法,在监测数据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应加大监测频率,监测资料及时整理,监测信息及时反馈。具体监测频率见表:序号量测项目位置或对象测试元件测点布置监测频率监测报警值1地层及支护情况施工现场人员施工场地不间断2地面沉降基坑周边地表电子水准仪间距25m开挖期间一周内,2次天;开挖结束后,1次/3天;基坑变形、沉降稳定后,1/10天最大沉降量小于30mm,速率小于5mm/天3桩顶沉降围护桩上端部电子水准仪间距15m同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量小于30mm,速率小于5mm/天4地下管

50、线沉降位移管线改迁位置电子水准仪布置依具体情况而定同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量小于30mm,速率小于5mm/天5建筑物沉降基坑周边需保护的建筑物电子水准仪间距1015米,距基坑5m范围内的建筑物需另布置监测点监测同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量小于30mm,速率小于5mm/天6支撑轴力钢支撑端部轴力计间距20m,布置依具体情况而定基坑开挖期间2次天,正常情况下1次天不超过设计允许最大值的70%7桩体变形围护结构内测斜仪间距60m,同一孔测点竖向间距0.51m基坑开挖期间2次1天,正常情况下1次3天最大位移量小于12mm,速率小于2mm/天8桩顶侧向位移围护桩上端部全站仪间距20m开挖前1次(初读数),土方开挖过程

51、1次/天,底板浇筑前1次/周,浇筑后1次/半月0.20%基坑开挖深度 9地下水位坑外水位孔水位计基坑长边两端及中点各一处降水期间1次/天坑外水位累积下降<2m,且速率<0.50m/天10爆破震速监测重要构筑物爆破震速仪重要构筑物参考爆破时间参考爆破安全规程中爆破震动安全允许标准说明:上述表中所列均为最低标准,监测中除参照上表中标准监测外,还应参照下述情形适当改变监测频率:(1)上述监测频率为正常施工情况下的频率,当出现工程事故或其它因素造成监测项目变化速率加大,将根据业主的指示增加监测次数直到危险或隐患解除为止;(2)当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值接近或超过报警值时,应自行加密监测次数;(

52、3)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加大监测频率;(4)当变形曲线趋于平缓时,在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可判断变化趋于稳定,经业主同意后可以停止项目的监测工作。七、 现场安全巡视工作要求工程施工期间的各种变化具有时效性和突发性,加强对沿线周边环境及监测设施进行现场巡视检查是预防工程事故非常简便、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巡视检查工作主要以目测为主,配以锤、钎、量尺、裂缝仪、放大镜等工具以及数码相机等设备进行。该检查方法速度快、周期短,可及时弥补仪器监测不足。下述各项巡视检查项目之间大多存在内在的联系,其结合仪器监测工作,可以把定性、定量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分析工程本体的安全性及施工对周

53、边环境的影响,使业主及施工各方能能完全客观真实地了解工程安全状态和质量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巡视检查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均可能是事故的预兆,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后果。1. 现场安全巡视工作范围 现场巡视检查工作主要针对工程本体、沿线周边环境及监测设施,其范围取从基坑边缘向外2.5倍开挖深度或从隧道中线向外2.5倍隧道埋深且不小于30m范围,受爆破影响安全距离内的建构筑物。2. 现场安全巡视内容1.2.2.1. 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地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是否存在超挖情况,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3)基坑开挖坡度、开挖面暴露时间、施工工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4、;4)基坑降水效果,包括抽降水控制效果、降水井位置、出水量及含沙量、变化情形及持续时间;5)基坑支护体系施作是否及时,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6)地表积水。包括积水面积、深度、水量、位置、地面硬化完好程度、坡顶排水系统是否合理及通畅等。7)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情况,包括坑边荷载重量、类型、与坑缘距离、面积、位置等。;8)开挖至坑底标高后,坑底是否及时满封闭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2.2. 支护结构(1) 支护体系施作及时性情况,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 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3) 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及支撑发生脱开;(4) 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5) 围护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6) 基坑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