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七个比值的规范要求_第1页
结构七个比值的规范要求_第2页
结构七个比值的规范要求_第3页
结构七个比值的规范要求_第4页
结构七个比值的规范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多高层结构设计计算的几个值名称.相关规范条文目的表达式规范限值及说明pkpm文件周期比 li ha3 4 5 条.5.1.13 条控制结构平而布置扭转效应的影响a级髙度不应大于0.9b级高度不应大于0.85wzq.out(需判别vi位移比】片 313.4.2-3判别平面扭转 规则性>1.2为平而扭转 不规则仆i 大于1.5wdisp.outc h i r j/i'345条 -75/5 沪控制结构平而扭转效应3哑忑)/2a级:介丨大于 12不应大t 1.5 b级:不宜大t 12不应大j 1.4剪重比jlvs 5 :fy <! hli v n u叫4.3.12 条控制水平地農

2、作用最小剪力4“m工gjj=t详见抗规表525(与设防烈度和 结构周期有关)wzq.oinr刚重比'° 11 h" 1 * j '5.4.1 v:判别是否考虑 重力二阶效应(p-效:)的不利影响框架:h辽gjjm柜剪、剪力墙等:h2 v gjtl 4jj=- . htu p-a- : 2 丨p-awmass.o17:k4条结构整体稳定 验算柜架不向小1 101* bl * i a 加1 p41.4刚度比v« |t l f i >b' 113 5 2条537条3.5.8 条10.2.3 条竖向抗侧刚度 不规则验算厶(层间剪力/层间位移)

3、楼层侧向刚度不 小于上层的70%,或上三层平均刚 度的80%:否则为 侧向刚度不规则。tvla$s.ol j扭转、薄£层间抗 剪承载 力13二rr*il 观、i1.2条t t 1 >' j jsv rf、 j1 、 rj % » 'f)s条楼层竖向承载 力突变验算v.mite不小于上一楼层 的80%否则为竖 向不规则:丄不应 小于65%。wma屋一周期比3.4.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

4、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 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 b级高度髙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 85o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 7. 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h 6。5.1.13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和本 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尚应符合下列

5、规定:i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0%;2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3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补充计算。二、(弹性)层间位移角3.7.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 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宜符合下列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不宜大于表3. 7. 3的限值。表37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结构体系&/h限值椎架1/550框架剪力墙、榷架核心筒、板柱-剪力墙1/800筒中筒,剪力墙

6、1/1000除矗架结构外的转换层1/10002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 层高之比au/a不宜大于1/500。3高度在150m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 位移与层离之比au/a的限值可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线 性插入取用。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以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 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抗震设计时,本条规定的楼层位移计算可 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刚性)位移比3. 4.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咆 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 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 大于该

7、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 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 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 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l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刁之比, 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 b级高度髙层建筑、超过a级 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 于 0. 85 o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 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 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弹塑性)层间位移角3.7.5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8、3 7. 5)冷 < %"式中,冷层间弹塑性位移;%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可按表3. 7.5采用$对 框架结构,当轴压比小于040时.可提高10%; 当柱子全高的箍筋构造采用比本规程中框架柱箍 筋最小配箍特征值大30%时,可提高20%,但累 计提高不宜超过25%;h层高。*3. 7.5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结构体系厲框架结构1/50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简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1/100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筒结构1/120除框架结构外的转换层1/1203. 4.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 位移,a级高度

9、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 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 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 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 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u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x之比. 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 b级高度髙层建筑、超过a级 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 于085。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 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 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3. 43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

10、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表3431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扭转不规则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 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2倍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凹凸不规则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 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 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表3442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 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岀屋

11、面 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 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撐)的内力由 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 的80%三、剪重比高规525条与抗规4312条相同4.3.12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4. x 12)式中:v业一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廉作用标准值的剪力;人一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4. 3.12规定的 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 1.15的増大系数;gj第j层的ft力荷载代表值;n结构计算总层数。表4.3.

12、12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类别6度7度8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 周期小于35s的结构0.0080.016 (0. 024)0.032 (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os的结构0.0060.012 (0.018)0.024 (0.036)0.048注:1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伺的结构.血允许线性插入取值;2 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加谨度为q.15g和030g的 地区。i、刚重比高规54154.4条5.4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5.4.1当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下列规定时.弹性计算分析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54 1-1)(5.4. 1-2)1剪力墙结构.框架剪

13、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筒体 结构:;r-12框架结构:d n 20另 gf/hi (i = 1,2,刃)当高层建筑结构不满足本规程第541条的规定时,结构弹性计算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内力和位 移的不利影响5.4.3高层建筑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可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讨算;也可采用对未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计算结果乘以增大系数的方法近似考虑。近似考虑时.结构位移增大系数尺、f订以及结5.4.4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应符合下式 要求:g(5.4.4-1)2框架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d $ 10$ gjh, (i =(5.4.4-2)

14、* f总结:刚重比=14时,满足整体稳定要求;=2.7时,不用考虑重力二阶效应。五、刚度比高规3.5.2、3.5.8、537、10.2.3 条3.5.2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 下列规定: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可按式 (3. 5- 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 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 8。(3. 5.2-1)=式中:人楼层侧向刚度比; 匕、v屮 第层和第,+ 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kn); 八屮一第,层和第2 + 1层在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层间 位移(m)o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

15、- 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乙 可按式(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 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 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3. 5.2-2)v =匕屮 hj2 h-ia力屮式中:z2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侧向刚度比。3.5.8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 符合本规程第3. 5.2. 3. 5.3. 3. 5.4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 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l 25的增大系数。5.3.7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 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

16、小于2。10. 2.3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本规 程附录e的规定。高规177页六、层间剪力比高规3.5.3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 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 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 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 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注: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3.5.8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 5.2. 3. 5.3. 3. 5.4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

17、地 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 25的增大系数。抗规表3.4.3-2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 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 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 的25%竖向抗側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搀)的内力由 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楼层 的80%1. 其它系数的调整1、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要求应不小于90%o若不满足,可调整“计算振型数”,但振兴 数达到上限时,仍不满足的话,就要需考虑结构布置的合理性。2、计算振型个数5.1.13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和本 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 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