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课程设计任务书资料_第1页
空调课程设计任务书资料_第2页
空调课程设计任务书资料_第3页
空调课程设计任务书资料_第4页
空调课程设计任务书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设计任务书姓名:张楠学号:011030119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课设描述1、 课设题目:热交换器设计(去湿机用的蒸发器)2、 结构型式:风冷管片式3、 设计参数:a) 制冷量:空气容积流量为4500m3/h;去湿量为14kg/h;空气进 口温度为18,相对湿度为0.65,冷凝温度为35。 b)结构参数:自选 制冷剂:自选4、 完成内容: a)交换器综述 b)蒸发器设计计算 c)提交计算程序及计算说明书一、热交换器综述(网络及文献)a)换热器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

2、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

3、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b)综合性描述:换热器按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三类。 混合式换热器是通过冷、热流体的直接接触、混合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又称接触式换热器。由于两流体混合换热后必须及时分离,这类换热器适合于气、液两流体之间的换热。例如,化工厂和发电厂所用的凉水塔中,热水由上往下喷淋,而冷空气自下而上吸入,在填充物的水膜表面或飞沫及水滴表面,热水和冷空气相互接触进行换热,热水被冷却,冷空气被加热,然后依靠两流体本身的密度差得以及时分离。 蓄热式换热器是利用冷、热流体交替流经蓄热室中的蓄热体(填料)表面,从而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如炼焦炉下方预热空气的蓄热室。这类换热器主

4、要用于回收和利用高温废气的热量。以回收冷量为目的的同类设备称蓄冷器,多用于空气分离装置中。 间壁式换热器的冷、热流体被固体间壁隔开,并通过间壁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因此又称表面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应用最广。 间壁式换热器根据传热面的结构不同可分为管式、板面式和其他型式。管式换热器以管子表面作为传热面,包括蛇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等;板面式换热器以板面作为传热面,包括板式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和伞板换热器等;其他型式换热器是为满足某些特殊要求而设计的换热器,如刮面式换热器、转盘式换热器和空气冷却器等。 换热器中流体的相对流向一般有顺流和逆流两种。顺流时,

5、入口处两流体的温差最大,并沿传热表面逐渐减小,至出口处温差为最小。逆流时,沿传热表面两流体的温差分布较均匀。在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当两种流体都无相变时,以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最小。 在完成同样传热量的条件下,采用逆流可使平均温差增大,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减小;若传热面积不变,采用逆流时可使加热或冷却流体的消耗量降低。前者可节省设备费,后者可节省操作费,故在设计或生产使用中应尽量采用逆流换热。 当冷、热流体两者或其中一种有物相变化(沸腾或冷凝)时,由于相变时只放出或吸收汽化潜热,流体本身的温度并无变化,因此流体的进出口温度相等,这时两流体的温差就与流体的流向选择无关了。除顺流和逆流

6、这两种流向外,还有错流和折流等流向。 在传热过程中,降低间壁式换热器中的热阻,以提高传热系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热阻主要来源于间壁两侧粘滞于传热面上的流体薄层(称为边界层),和换热器使用中在壁两侧形成的污垢层,金属壁的热阻相对较小。 增加流体的流速和扰动性,可减薄边界层,降低热阻提高给热系数。但增加流体流速会使能量消耗增加,故设计时应在减小热阻和降低能耗之间作合理的协调。为了降低污垢的热阻,可设法延缓污垢的形成,并定期清洗传热面。 一般换热器都用金属材料制成,其中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大多用于制造中、低压换热器;不锈钢除主要用于不同的耐腐蚀条件外,奥氏体不锈钢还可作为耐高、低温的材料;铜、铝及其合金多

7、用于制造低温换热器;镍合金则用于高温条件下;非金属材料除制作垫片零件外,有些已开始用于制作非金属材料的耐蚀换热器,如石墨换热器、氟塑料换热器和玻璃换热器等。2、 设计计算及程序/空气容积流量为4500m3/h,去湿量为14kg/h/空气进口温度t1=18 ,相对湿度为0.65/大气压力为1.013bar,制冷剂为R134a,冷凝温度tk=35 。#include<iostream.h>#include<math.h>#define pi 3.141592653#define ei 2.71828double ab=0;void main()/确定值doubleMm=45

8、00,/空气体积流量R=1.2,/空气密度Ma=Mm*R/3600,/空气质量流量t1=18,/入口空气干球温度x1=0.65,/入口空气相对湿度Pqb1=602.4*pow(10,7.45*t1/(235+t1),/入口空气水蒸气饱和分压力P=1.013e5,/大气压力d1=622*x1*Pqb1/(P-x1*Pqb1),/入口空气含湿量dm=15e3/3600,/除湿量d2=(d1*Ma-dm)/Ma,/出口空气含湿量t3=35;/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假设值doublet2=7,/出口空气干球温度Pqb2=602.4*pow(10,7.45*t2/(235+t2),/出口空气水蒸气饱和分

9、压力/查湿空气h-d图h1=39.6e3,/空气初态比焓h2=21.8e3,/空气终态比焓ts=4.5,/肋管外表面平均温度hs=17.5e3,/肋管外表面平均比焓/连续整体套片,铜管铝肋d0=10e-3,/基管外径yp=0.35e-3,/壁厚di=d0-2*yp,/基管内径yf=0.12e-3,/肋片厚g=204,/肋片导热系数e=2.5e-3,/肋片节距s1=25e-3,/管中心距s2=s1*sin(pi/3),a1=1.065,/求当量肋高时所需系数/空气侧va=2.5,/迎面风速N=4,/沿气流方向肋管排数u=0.181e-4,/空气的动力黏度g1=0.026,/空气的导热系数cp=1

10、005,/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0=1.1,/肋管错排时计算换热系数时所乘系数,一般为1.11.15,Rf=0.0003,/污垢热阻c3=1.5,/湿工况时流阻修正系数,查表4-14/制冷剂侧t0=t2-8,/蒸发温度,取比空气出口温度低68度AA=0.37,/物性系数,见表4-7u1=2.02e-4,/制冷剂的动力黏度k1=1.0,/弯头局部阻力系数,无油时,0.81.0k2=0.126,/弯头摩擦阻力系数,无油时,0.094*R/di,R为曲率半径nn=5,/弯头数/不考虑制冷剂压降h3=250.0e3,/冷凝器出口比焓t4=t0,/蒸发器入口温度h4=h3,/蒸发器入口比焓x4=0.22,/

11、蒸发器入口干度v4=0.0143,/蒸发器入口比容t5=t0,/蒸发器出口温度h5=400.0e3,/蒸发器出口比焓x5=1,/蒸发器出口干度v5=0.0625,/蒸发器出口比容x0=(x4+x5)/2,/平均干度v0=(v4+v5)/2;/平均比容/制冷负荷double p=Ma*(h1-h2);/每米肋管结构参数double Af=(s1*s2-pi/4*d0*d0)*2*1/e,/肋片表面积Ap=1/e*pi*d0*(e-yf),/肋片间基管外表面积A=Af+Ap,/总外表面积Ai=pi*di,/内总表面积t=A/Ai,/肋化系数a=A/s1/1,/肋通系数E=(s1-d0)*(e-yf

12、)/s1/e;/净断面比/所需制冷效率double n0=(h1-h2)/(h1-hs);cout<<"制冷效率"<<n0<<'n'/空气侧double v=va/E,/最小流通断面速度N1,i=1,aa,de;for(;i>0.05;N=N1)/肋片空气通道当量直径de=2*(s1-d0)*(e-yf)/(s1-d0)+(e-yf);/气流方向的肋片长度double L=N*s2;/计算雷诺数double Re=R*v*de/u;/计算系数与指数double c1=1.36-0.00024*Re,c2=0.518-

13、2.315e-2*L/de+4.25e-4*pow(L/de,2)-3e-6*pow(L/de,3),n=-0.28+0.08*Re/1000,m=0.45+0.0066*L/de;/换热系数aa=c0*c1*c2*g1/de*pow(L/de,n)*pow(Re,m);/由公式4-36aN1=-log(1-n0)*cp*R*va/aa/a;i=(N1-N)/N1;if(i<0) i=-i; N=ceil(N);if(int(N)%2!=0) N=N+1;cout<<"沿气流方向肋管排数"<<N<<'n'/迎风面积d

14、ouble fa=Ma/R/va;/总传热面积double A1=fa*a*N;/求肋管外表面当量换热系数doubleS=(h1-h2)/cp/(t1-t2),/析湿系数m=sqrt(2*S*aa/yf/g),/肋片现状系数l=(a1*s1/2-d0/2)*(1+0.805*log(a1*s1/d0)/log(10),/当量肋高nf=tanh(m*l)/m/l,/肋片效率aae=S*aa*(nf*Af+Ap)/A);/当量换热系数/制冷剂侧double q=p/(A1/t),/肋管内表面热流密度vm=110,/制冷剂质量流速,由q查表4-10t00,j=1,n;for(;j>0.1;t0

15、=t00)/制冷剂循环量double Mr=p/(h5-h4);/并列肋管路数n=Mr/(pi/4*di*di*vm);n=floor(n);if(int(n)%2=0) n=n+2;else n=n+1;vm=Mr/n/(pi/4*di*di);/管内制冷剂换热系数ab=AA*pow(vm,0.4)*pow(q,0.4)/pow(di,0.6);/计算传热系数double K=1/(1/aae+Rf+t/ab);/所需传热温差double tm=p/K/A1;t00=(t1-t2*pow(ei,(t1-t2)/tm)/(1-pow(ei,(t1-t2)/tm);j=(t00-t0)/t00;

16、if(j<0) j=-j;t0=int(t0);cout<<"并列肋管路数"<<n<<'n'<<"蒸发温度"<<t0<<'n'<<"管内制冷剂换热系数"<<vm<<'n'<<"肋管内表面热流密度"<<q<<'n'cout<<"管内制冷剂换热系数"<<ab<

17、<'n'/蒸发器主要结构参数doubleH=s1*n,/高度B=fa/H,/长度L=N*s2;/厚度cout<<"高度"<<H<<'n'<<"长度"<<B<<'n'<<"厚度"<<L<<'n'/管内制冷剂压降doubleK1=4*q/di/vm/9.8,/沸腾准则数Re1=vm*di/u1,/雷诺准则数f=0.037*pow(K1/Re1,0.25),/摩擦阻力系数p0=(f*B*(nn+1)/di+nn*(k1+k2)+2*(x5-x4)/x0)*v0*vm*vm/2;/空气侧阻力doublep1=0.07*L/de*pow(v,1.7),/干工况流阻p2=1.2*p1,/错排,阻力增加20%p3=c3*p2;/湿工况流阻cout<<"制冷剂压降&qu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