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学前教育专业_第1页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学前教育专业_第2页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学前教育专业_第3页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学前教育专业_第4页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学前教育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摘 要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日益增长,掌中宝的教育理念与教养方式,逐渐淡化了幼儿自立能力培养目标,导致绝大部分幼儿在面对问题时显现出依赖性过强的实际状况,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许多幼儿即是以告状的方式向家长或教师求助,逐渐形成了当代幼儿最明显的心理特征,更是幼儿阶段较为突出的行为之一。大班幼儿群体中由于思想意识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告状行为更具有频发性与重复性的特点,虽然告状行为并不能视为幼儿道德品质上的严重问题。但是,如不及时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与解决,不但影响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会引发教师与幼儿的信任危机,最终对幼儿幼小心灵形成诸多的负面影响,为其未来健康

2、成长与性格品质的良好形成埋下隐患。为了更好的解决大班幼儿告状现象的行为,本文通过文献法、案例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并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为大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目 录1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1 研究目的 11.2.2 研究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1 国内研究现状 21.3.2 国外研究现状 3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41.4.1 研究内容 41.4.2 研究方法 41.5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42

3、相关概念概述 52.1 大班幼儿 52.2 同伴交往 52.3 告状行为 5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分析 63.1 告状行为频率过高 63.2 告状表现行为过强 64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74.1 教师层面的原因 74.1.1 教师管理过严 74.1.2 教师疏于管理 74.2 家庭层面的原因 74.2.1 家长教育观念偏误 74.2.2 家长溺爱程度严重 84.3 幼儿层面的原因 84.3.1 幼儿缺少自理能力 84.3.2 幼儿缺乏交际能力 85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 105.1 教师层面的解决策略 105.1.1 为幼儿创建宽松的教育氛围 105.1.2 为幼儿构建秩序化教育课

4、堂 105.2 家庭层面的解决策略 105.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05.2.2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15.3 幼儿层面的解决策略 115.3.1 增强幼儿自立能力 115.3.2 提高幼儿交际能力 11结论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1绪论1.1 研究背景幼儿园大班是告状行为的高发群体,据调查在日常活动中教师所解决的各类问题中绝大多数以告状内容为主,该趋势如不能得以有效的控制,势必会加重教师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负担,扰乱幼儿园一日生活秩序。由此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形成了关注,在本文研究之初,通过自身对研究内容的理解,本着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与提高大班幼

5、儿行为规范的目的,进行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的深入研究,虽然在调查中能够感知到告状行为具有普遍性,但告状的方式与类别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积极与消极并存,如无法得到教师及时与准确的处理,不但会为幼儿之间形成隔阂,更影响了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此背景下,介入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与教学活动之中,了解告状行为的形成原因,在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辅助下提出解决策略,旨在提升大班幼儿对告状行为的认知,提高教师处理与解决告状行为的能力,引导大班幼儿能够积极的运用告状来维护集体利益,杜绝消极的告状行为,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保驾护航。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 研究目的告状,幼儿常见

6、的行为之一,是幼儿人际关系与处理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如缺乏有效的引导,消极的告状行为会受到同伴们排挤,嘲笑,阻碍幼儿同伴关系的良好建立,严重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由于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缓慢,对幼儿告状行为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家长面对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时,轻率处理,并未重视幼儿的心理动态与诉求,导致仅解决了告状中的问题,并未改善告状这一现象,甚至在解决后更加重了幼儿的心理负担。介于此,本文通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的深入探索,发现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告状行为中的正能量元素,以实现通过告状行为引导幼儿发现真善美的目的。1.2.2 研究意义以教师的角度进行幼儿告状行为成因的深入

7、探索,研究结果能够提升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知与理解,深化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理论,为幼儿园行为教育提供教育内容的补充,提高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方面研究的针对性,实现本文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的详细分析与探讨,拟定解决策略,增强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的实践能力,力图在全面提升幼儿园行为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幼儿告状行为中的负面原因与动机实现有效的控制与制止,提高幼儿对规则意识的掌握,加深道德评价能力的水平,满足幼儿同伴关系良好建立的教育实践需求,增强本文的实践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告状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尤其在幼儿阶段,该行为发

8、生的频率始终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据2016年,学者李娜在研究大连市L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中,通过调查得出:幼儿园大、中、小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最高,个体幼儿每日告状行为的频率最高可达5-7次。1因此,在该趋势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研究中,理论成果较为明确、清晰的文献,如:2016年,学者区绮筠在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探究中,指出: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有意义与无意义两种:首先,有意义告状行为,指当幼儿情感或身体受到伤害时向监护人或其他成年人告状的行为;其次,无意义告状行为,是指幼儿情感与身体均未受到伤害时,以引人注意、确认规则等因素为目的的告状行为。

9、2该理念的提出也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的分析提供了研究目标,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在发展中,大部分学者们对幼儿无意识告状行为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也是目前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2017年,学者余巧仙,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中,通过实践案例指出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首先,与幼儿自身利益相关的告状行为;其次,与幼儿同伴利益相关的告状行为;其三,与教师要求相关的告状行为;其四,教学或游戏规则相关的告状行为。3该观点的提出,为本文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方面的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2018年,学者汪浥尘,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中,通过幼儿园工作中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后进行总结:首先

10、,幼儿的告状行为多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内容;其次,比较突出的类型分别为求赏类与求助类;其三,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频繁的领域为自由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告状行为明显减少;其四,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主要根源是独立性差与依赖性过强。4以上,在该研究成果的总结中,能够全面的对幼儿告状行为内容、类型、环境与发生源进行了明确,不仅表明了幼儿告状行为会受到来自不同外因的影响,同时也来源于幼儿的自身因素,为本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基础。1.3.2 国外研究现状通过网络等平台的检索,发现国外由于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并未形成幼儿告状行为的专项研究,文献研究成果十分匮乏。但从幼儿认知与行为教育的相关文献中,能

11、够发现潜在的研究痕迹,虽然无法为本文提供直接的参考,但从另外的维度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拓展思路,故在本文中也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如:2001年,学者Judy Dunn在Understanding Other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Interactions in Young Children研究中,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同化与顺应的理念提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个体要与群体的思维保持一致,才能淡化个体差异,以理解他人的角度实现幼儿友谊的建立。虽然该研究并未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但在如何建立幼儿之间友谊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策略,能为文本

12、在拟定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中提供目标5。2015年,学者Bryce,Whitebread,Szcs等人在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xecutive functions,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5 and 7 year-old children研究中,依然在元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下,对幼儿执行能力进行了总结:首先、不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要引导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树立执行思维;其次、由外在事物逐渐的进行内化转变,提高幼儿执行意识;其三、引导孩子在群体中的适应方式,激发执行能力。6以上,研究者对

13、如何培养幼儿执行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反观,幼儿之所以产生告状行为,其原因即是本身缺乏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在一定层面也体现出执行力不足的因素。因此,该研究能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提供更多元化的思路。以2014年后的硕博、期刊文献为核心,进行分析后,可见,我国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在幼儿告状行为理论层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完善性,对幼儿告状行为内容、类型、环境与发生源等因素也进行了明确,为该领域研究的继续深化夯实了基础。但在实践层面研究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未能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幼儿告状行为引导措施的提出;其次,未对幼儿告状行为在实践中的危

14、害进行详细的探讨。因此,未来在国内的发展方向,必然会以理论为基础,提高实践发展的针对性与关联性。国外,由于未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故而仅对幼儿认知与伙伴关系方面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证实国外对该问题研究不足的实际现状,为我国研究成果在国外相关领域的渗透提供空间。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4.1 研究内容本文以解决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为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介绍,对幼儿告状动机与心理进行定位。其次,进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幼儿告状行为所形成的原因进行明确。再次,根据相关研究方法所积累的资料,明晰理论,以辅助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的详尽分析。最终,在实践研

15、究资料充足的基础上,提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1.4.2 研究方法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论文工作的辅助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平台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梳理与总结,积累理论素材。其次,运用案例法,选择目标幼儿,进行关于告状行为形成原因方面的个体案例追踪,为论文中假设问题的实践印证提供证据。最后,应用访谈法,以解决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为目标,通过与部分教师、幼儿的访谈,获悉相关的建议,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信息,为本文提供实践研究依据,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完善关于论文中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收集工作。最终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下拟定论文的纲要,实现对论文的准确研究。1.5 本文拟

16、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班幼儿为研究案例,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为目标,进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的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拟解决以下两个主要问题:首先,进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的详细调查,查验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解决幼儿教师长期对幼儿告状行为类型不明确的困惑;其次,通过理论的辅助提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为一线教师更科学的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提供参考。2相关概念概述2.1 大班幼儿我国学前教育规定,应根据不同幼儿年龄进行班级的分配,降低幼儿年龄差异性,有利于幼儿在同龄中获得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科学发展。在这一要求下,一般将4-6岁龄的幼儿定义为大班幼儿,即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以4-6岁

17、幼儿为主要编制的教学集体,便于幼儿园对幼儿特点的区分与管理7。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看大班幼儿较中、小班幼儿具有更加强烈的主观意识,能够掌握更复杂的学习技能。从现代教育角度来看,幼儿园大班已成为幼小衔接的关键要素。2.2 同伴交往同伴交往是基于同伴关系理论下的交往行为,是人际关系系统中的一种。在幼儿期,同伴是指幼儿与幼儿之间相处过程中,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同龄人;而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仿的幼儿之间所进行的共同活动中的互相协作关系,同时也能够代表同龄幼儿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体之间的交往过程,并在交往过程中建立与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8。2.3 告状行为从字面意义中对本概念进行剖析

18、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由于某件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需要,进行司法请求后形成相关案件,通过案件审理的方式来对这项事物进行解决9;其二,由于个体自身的社会行为遭受到他人的不公平待遇或欺负,从问题解决的角度中向他人所在单位的上级领导或是长辈投诉,以期待问题的解决10。而本文中的告状是基于第二个层面之中,对年龄范围也给出了界定,也就是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概念,具体而言,首先是在一定的环境与区域之中,由于幼儿自身或他人受到来自外界的欺负或不公正的待遇后,向教师或家长诉说的行为11 。同时,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中,普遍的诱因是由于在集体活动中,同伴在违反或打破了某项个体幼儿所不认同的规则与规范,或者,在

19、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同伴没有遵循教师要求时,向教师或长辈发出的一种互动诉求,而在这种诉求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一诉说行为来引起教师或家长们的注意,最终得到来自于外界的帮助对于所诉说的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种行为12。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分析3.1 告状行为频率过高大班幼儿具有较明显的个性特征,规则意识逐步强化,当集体中发生不符合活动规则与教师要求的现象极其容易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13。同时,大班幼儿自我意识逐渐的向社会化层面发展,但对是非的辨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依然停留在不成熟的阶段中,在一日生活与集体活动中稍有风吹草动即会引发大班幼儿的告状意识与行为,导致告状行为频率过高的现状愈发严重化,该现象

20、如无法得以合理的遏制势必会影响大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良好情绪。3.2 告状表现行为过强独生子女家庭的严重化,使得大班幼儿在家庭中的关注地位极高,家长们始终围绕于幼儿周围,溺爱度极高14。但步入幼儿园后,已习惯成为焦点的幼儿通常由于在集体中被覆盖,告状行为成为了大班幼儿鹤立鸡群的重要手段,无论大事或小情常常将教师,谁如何。挂于嘴边,比如:老师,谁抢了我的玩具!老师,谁刚刚打我!老师,谁不听话!尽管告状的内容各异,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以自我表现为主的引人注意的行为动机。因此,在当前大班告状行为现状的了解中,表现行为过强的告状是大班幼儿普遍存在的行为。4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4.1 教师层面的原因4

21、.1.1 教师管理过严教师为了能够科学的养成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通常会实施规范化的班级管理制度15。正因如此,恰恰是强效的规范制度成为了激发幼儿告状行为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大班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教师强调排队时要将两手并于双腿两侧;经过小班教室要脚步轻轻,禁止大声喧哗;区域活动中严禁抢夺、打闹等规则,当部分幼儿由于自控能力薄弱而触犯教师所制定的管理要求时,表现欲望强的幼儿为了展现出自身对教师管理制度的遵行,即刻会抓住同伴的失范行为向教师进行告状,以达到获取教师表扬的目的。因此,在教师对班级管理过严的背景中,导致大班幼儿互相监督的行为加重,极易滋长告状行为,增强了告状行为的发生频率。更在打小报告

22、的氛围中恶化了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为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4.1.2 教师疏于管理教师管理过严易发生告状行为,但在疏于管理时,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同样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通常在该情况下所出现的告状行为以试探型为主,在部分幼儿出现行为失范时,教师未及时进行纠正,其他幼儿对不正确行为产生跃跃欲试的意识,易引发其他同伴的告状行为。比如:在午间饮水活动中,个别幼儿为了方便,饮水后将水杯随意摆放,引起其他幼儿的模仿欲望,在此种情况下处于试探教师态度的心理引发告状行为,如教师及时对不守规则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幼儿将得到肯定答复,确定自身将水杯放回原位行为的正确性;如若教师未及时进行批评与纠正,告状幼儿则会通过告状

23、达到试探目的,获得随意摆放水杯的默许,参与到不守规则的队伍之中。因此,教师在疏于管理的情况下也会助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频率。4.2 家庭层面的原因4.2.1 家长教育观念偏误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中,一个孩儿的家庭结构逐渐形成了不能让幼儿在外受欺负的教育观念严重化的发展趋势,在该教育观念中,当大班幼儿步入集体生活后,一旦遇到侵犯家长即告诫幼儿立刻找老师解决,如果教师未及时解决幼儿的告状内容,家长甚至会亲临幼儿园为幼儿撑腰,指导教师该如何解告状中存在的问题,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比如:幼儿在家庭中与家长沟通时显现出在幼儿园与同伴不和谐因素,在追问的情况下,家长郑重的告诉幼儿必须

24、要找教师进行解决,才能保证自己在幼儿园的地位。在此种家庭教育观念中,幼儿迫于家长的压力只能不断地通过告状来实现同伴之间问题的解决,加重了大班幼儿爱告状的行为习惯。4.2.2 家长溺爱程度严重在当前家庭教育中,溺爱已成为核心关键词,尤其在有隔代家长成员的家庭中,溺爱的教育方法更加明显16。大班幼儿在此种家庭教育的熏染下,各种小皇帝、小祖宗层出不求,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逐渐升级,导致一旦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会出现分享意识不足的实际情况,为告状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动机。比如:家庭溺爱中已习惯独享玩具的幼儿,在幼儿园或其他集体活动中始终把持自己喜欢的玩具不放手,认为共用玩具就是自己的,当同伴想要与其分享无

25、果即形成了抢夺行为,导致大班幼儿产生告状行为,且告状行为呈现出双面性特点。一方面:老师,他抢我的玩具。;另一方面:老师,他霸占玩具不给我们玩。,不仅增加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频率,更呈现出告状内容的复杂性特点。4.3 幼儿层面的原因4.3.1 幼儿缺少自理能力通过实践工作的观察,能够看到,自立能力缺乏的幼儿告状发生频率要高于其他幼儿,在面对问题或同伴行为时,自立能力差的幼儿通常会表现出紧张、焦虑以及情绪压抑的实际状况,而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感,由于无法读懂同伴的行为,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而激发了告状动机。比如:幼儿园晨间操中,由于幼儿较为集中,不小心将小亮的鞋子踩掉,由于缺乏穿鞋子的能力,即可哭喊着向老

26、师告状:老师,他们把我鞋踩掉了,怎么办呀?又如。在家庭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模式下,形成了独立性不足的问题,在母亲让幼儿做一些利索能力的家务时,即可像平时溺爱他的长辈告状:奶奶,我不会扫地,妈妈非让我扫地。从以上案例中不难看出,缺少自立能力是形成幼儿告状动机主要的原因。4.3.2 幼儿缺乏交际能力纵观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出现的告状行为,绝大多数是同班之间沟通不畅而引发,主要原因即是交际能力的缺乏。比如:在幼儿园淘气堡游戏中,幼儿之间在自定的小规则范围内以轮流的方式逐步实现滑梯游戏的使用权,而浩宇小朋友由于不善于言谈,并未参与到游戏的规则之中,在不敢说、不会说的意识中,始终无法竞争到玩滑梯

27、的权限,在看着其他同伴一次次的实现了滑梯游戏后,按耐不住自己心中的焦急性情,和小朋友们说:我也想玩滑梯,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我后面是小娜,你问她让不让你玩。在小娜的口中依然是:我后面是张伟,你问他吧。在多次沟通未果后,委屈地向教师告状:老师,他们不让我玩滑梯,我想玩滑梯。从以上案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部分大班幼儿由于自身缺乏交际能力,无法融入与参与到集体之中,而引发的告状行为。5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5.1 教师层面的解决策略5.1.1 为幼儿创建宽松的教育氛围缓解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教育氛围,建立幼儿与幼儿之间互相关爱的关系,形成友爱意识,在教育环境的支持下互相交往建

28、立情感依托,有利于缓解幼儿出于表现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比如:在班级规则制定中要尊重幼儿的情感,提升幼儿参与性,在讨论规则的过程中建立友谊,形成伙伴关系。在集体思想中孕育出的班级规则的过程中建立幼儿互相关心的桥梁,而非监督机制,才能在部分幼儿出现示范行为时通过伙伴关系的互相提醒来纠正不良行为的发生,在宽松的教育氛围中将告状转化为关爱,不仅缓解了大班幼儿在一日常生活中的告状频率,更为教师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空间。5.1.2 为幼儿构建秩序化教育课堂蒙特梭利曾经说过:秩序性的教育环境是引导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因素。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在规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时,应积极地构建秩序化的教育课堂,并在日常活

29、动中激发幼儿维护课堂秩序的行为。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手段引导幼儿认识到具有秩序性教育课堂是确保利益个体均衡化的重要元素。比如:教师要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合理进行课堂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便于幼儿拿、取与及时放回所应用的日常用品,为秩序化课堂的创建奠定基础。并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导入环境引导标识,时时引导,避免不规则行为发生打乱班级整体的秩序性,而引发遵守规则幼儿的告状行为。因此,为幼儿构建秩序化的教育课堂,能有效地控制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5.2 家庭层面的解决策略5.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缓解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家庭教育观念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能引导大班幼儿科学的对告状行为进行认知

30、,合理的处理在集体生活中的关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与邻里之间的关系要保持和谐,并引导幼儿积极的帮助他人,付出并不意味着要求回报,在他人试探性侵犯的过程中要提高自我修养,以帮助他人纠正不友善的态度,合理的去解决问题,才能改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缓解大班幼儿由于琐事而引发的告状行为。同时,在个人修养提高的前提下,增强幼儿交流与处事的信心,在无私奉献思想中拓展幼儿的胸怀,在科学的教育观念中树立幼儿正确看待问题观念,方可减免不必要的告状行为发生。5.2.2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是幼儿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运用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幼儿告状行为

31、的发生动机与频率。因此,针对大班幼儿告状频率较高的实际现状,应当科学的运用家庭教育方法予以缓解。比如:在家庭教育中,通过亲子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在共同的乐园积木搭建游戏过程中体现出互相帮助元素,在构建停车场时,引导幼儿将自己最心爱的小汽车分享出来,才能实现搭建作品的饱满性,不仅增强了小汽车的功能,更为作品添加了丰富的素材。让大班幼儿深刻的了解到在互相分享中才能实现建筑物的搭建目标,通过分享才能体验更多的乐趣,并在分享过程中培养大班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幸福感,减少溺爱对大班幼儿的负面影响,以达到缓解告状行为的教育目的。5.3 幼儿层面的解决策略5.3.1 增强幼儿自立能力增强自立

32、能力是淡化大班幼儿告状意识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在学习与生活中,只要是大班幼儿力所能及范畴中的事物必须要让其亲自完成,规避对大班幼儿的过渡保护与照顾行为。首先,在幼儿园中鼓励他们自主进行游戏与活动,教师要保持介入的准确性。如:当在活动中因幼儿互相玩耍而导致的衣服纽扣扯开后发生告状行为时,教师在鼓励幼儿自己操作的同时,要求共同形成这一现象的其他幼儿参与到帮助该幼儿系纽扣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幼儿伙伴间的亲密度,更能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形成相互协作的习惯,淡化告状意识。其次,在家庭中鼓励幼儿生活任务的完成,自己洗脸、吃饭、叠被子等,提高幼儿的自立能力,合理的淡化大班幼

33、儿的告状行为。5.3.2 提高幼儿交际能力提高交际能力不仅能够改善幼儿在集体中的尴尬局面,更能在获得友情的过程中减免告状行为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幼儿交际中礼貌用语的运用能力,比如:多鼓励幼儿在交往中运用请、谢谢、你先玩,我后玩以及对不起等容易被集体接纳的语言,提高幼儿在交际中的技巧,逐步建立与同伴交往的工程中对自身告状意识给予覆盖;其次,要引导大班幼儿学会等待,提高对自身节制欲求方面的能力,逐渐的消除在等待中的烦躁心理,让幼儿清晰地了解到幸福是需要等待实现的,进一步对大班幼儿的情绪与行为的控制力进行强化,也是控制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的有效方法。结论在幼儿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与深化的当今,素质教

34、育理念的引导下,幼儿告状行为受到了学前教育与社会领域的广泛关注。告状行为问题发生最多的当属大班幼儿这一年龄段,由于该年龄段幼儿自我意识与个性化发展迅速,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观念的偏误,导致告状行为呈现出持续增长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了学习与生活中的频发现象。不仅为教师的工作形成了阻碍,更不利于大班幼儿的健康成长,更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由此,本文通过国内外现状研究成果的总结,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对比形成研究依据,进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的深入探讨,并结合幼儿园实践工作案例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与探究形成以下结论:在实践工作中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进行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后,发现大

35、班幼儿告状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源于三个层面:首先,教师层面的原因,通常在实践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大班幼儿管理方面,管理过严加重表现型的告状行为,管理疏忽增强试探型的告状行为;其次,家庭层面的原因,通常表现在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中,教育观念偏误导大班幼儿告状意识增强,教育方法的溺爱,提高了大班幼儿在集体中的告状频率;再次,幼儿层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自立能力与交际能力缺乏,触动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内在因素的增强。以上三大层面的问题如果无法得到科学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大班幼儿未来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解决才能为大班幼儿健康成长建立科学的渠道,具体策略如下:首先,教师层面解决策略,通过为幼儿创建宽松的教育

36、氛围与构建秩序化的教育环境,解决在大班幼儿忧郁教师管理而引发告状行为过频的问题,提高大班幼儿对告状行为的正确认知;其次,家庭层面的解决策略,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运用科学教育方法,解决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发告状行为,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淡化大班幼儿消极的告状行为与动机;再次,幼儿层面的解决策略,通过增强幼儿自立能力与提高幼儿交际能力,构建同伴间的关系,从主观原因中提升大班幼儿良好的行为能力,正确的理解告状,指导自身的行为。通过论文的研究,能深刻地感知到本人理论与实践的匮乏,自身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研究的能力的出现了局限,而仅从理论层面对相关问题进行提出与分析,可能会显现出具有片面性的研究特点,这些不足的出现也使得我产生一丝遗憾,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予以弥补,同时,论文一定还会出现一些考虑不周之处,恳请指导教师与各位答辩教师予以指正。致 谢在此论文即将形成之际,我必须郑重的向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