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木取火》教学设计_第1页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_第2页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_第3页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_第4页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钻 木 取 火教学设计一、教科书说明:取火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钻木取火的故事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已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没有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活动准备: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古人钻木取火图:图上有一老一小两个古人,老者正在向少者传授钻木取火的方法,木头上有烟雾冒出,意在提示学生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钻木取火。文字提示:

2、搜集有关古人利用火的资料,了解“钻木取火”的方法。意在提示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了解古人用火的历史,并提前进行初步的探究,为课堂深入研究做好准备。文字提示了本课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如木板、砂纸、铁丝、手钻、火柴等。本活动准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根据情景图和文字提示,展开想象,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体现了课前准备的开放性。活动过程:活动一: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本活动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四个学生围桌而坐,桌上摆放着各种书刊资料,意在提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传递获得的各种信息。其中一生语言“我认为摩擦会产生

3、热量”提示学生将摩擦与生热相联系,意在引领学生对“钻木取火”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语言“能量是这样转化的”提示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二是教科书展示了四组学生学生实验情景图:第一组是两个学生合作,用手钻钻木,意在提示学生模仿古人进行“钻木取火”;第二组是一个学生正在搓手图;第三组是一个学生用砂纸打磨铁条图,第四组是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图。卡通语言“我还有其他方法”意在提示学生不要只局限于教科书提供的方法,

4、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三是教科书以“钻木取火的道理”为引领,引导学生展开表达与交流,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填写到空白处。这一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既可以填写钻木取火的原理,也可以填写能量转化的过程,还可以填写自己的体会。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后的交流,整理对钻木取火原理的认识,以实现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本活动主要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

5、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活动二:说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1 / 12教科书展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是工厂车间内工人师傅用切割机切割金属,火星四溅;第二幅图是商场电梯扶手因摩擦而发热;第三幅图展示的是一卡通正在玩滑梯,“屁股好热”暗示因摩擦而生热;第四幅图展示的是飞机降落时,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而产生火花;第五幅图是载人航天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燃烧。以上五幅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生活中的摩擦生热现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自由活动:教科书提供了两个自由活动指向。一是教科书以“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6、怎么办呢?”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摩擦生热现象的负面影响展开研讨,列举事实,阐述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语言“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提示学生列举摩擦生热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我知道”意在提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思考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摩擦生热现象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二是教科

7、书以“我们来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为引领,将研究的重点从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转移到机械能与其他能量间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成热能外,还能转化成电能、光能、声能等,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为学生最终理解无处不在的能量及能量的转化埋下伏笔,做好铺垫。本课自由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由活动的“自由度”,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目的是给学生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于解决问题,找到答案。拓展活动:教科书提出“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古代人用火的方法和历史”课外拓展活动指向,以“古代人取火”为切入点,将研究的视角

8、从“钻木取火”指向“古人用火”。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而使学生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9、。三、教学建议:活动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也可以

10、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从而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自然地导入新课。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分析教科书活动准备中提供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活动一: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料的处理、应用能力,提高资料的应用价值,交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小组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可以按照故事类、科学知识类、历史类等来分,也可以按照钻木取火、阳遂取火、火镰火石取火、其他取火方式来分,不管学生怎样分,只要有一定

11、的道理,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要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交流时,不仅要对资料的内容进行讲解,还要交流对资料的处理过程和分类结果,并阐述理由或依据,以利于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有若干种不同的解释,教师不要给予评价,要尽量让学生针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展开辩解或争论,使道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学生通过充分辩论,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这时,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从而进入验证环节。至于验证的方法,

12、要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充分体现本套教科书空间大、灵活性强的特点。最后,要让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和表扬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本活动通过猜想与假设、交流与辩解、实验与验证、结论与反思等过程,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说、动手做,充分体现本套教科书的挑战性、活动性、自主性和自由度。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空间、给自由,要让学生不只是“学科学”,更应该是真枪真刀的“做科学”,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

13、酸甜苦辣。活动二:教师可以先直接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教科书上展示的五幅图片做引子,触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举例说明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自由活动:本课的自由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如果时间允许,完全可以将两个活动一并展开,还可以将第二个自由活动放到活动二中进行。拓展活动: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探究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到的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

14、究与摩擦生热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通 电 的 线 圈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说明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电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电磁起重机,从而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

15、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活动准备:教科书以问题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电磁起重机是怎样工作的?”一是提示学生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二是提示学生课前观察、了解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并对电磁铁进行初步的课前探究。文字提示了本课需要准备的材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等,为研究电磁铁的结构及原理做好准备;铁钉、包皮细电线、鳄鱼夹、电池、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小磁针等,为制作电磁铁、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及制作电磁起重机做好准备。活动过程:活动一: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科书展示了几种利用电磁铁原理做成的物品:电铃、电话听筒、马达、高音喇叭。意在提示学生将带来

16、的废旧物品进行拆卸,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其内部构造,从而发现电磁铁的共同特点,初步认识电磁铁的结构,为制作电磁铁的活动做好了铺垫。本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二是以正文形式呈现了电磁铁的概念:像电铃、马达、听筒这样,利用电流通过绕制的线圈产生磁性的装置叫做电磁铁。文字还呈现了电磁铁的基本结构:铁芯和线圈。最后一句文字说明了电磁铁的作用: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的装置,使学生意识到电磁铁的工作过程也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本活动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电磁铁的结

17、构及作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电可以产生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下一步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做好铺垫。活动二:做个电磁铁,研究它的特性。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情景图。一生正在绕制电磁铁,一生正在组装电路,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制作电磁铁的材料,意在提示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和自己对电磁铁结构的认识组装电磁铁,培养学生的原型模仿、创造及动手能力。情景图还蕴含着小组分工合作的提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二是在制作电磁铁的基础上,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探究活动情景图。一生语言“什么样的电磁铁磁性大?”提示学生针对电磁铁提出问题,如电磁铁有没有极性

18、?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影响电磁铁极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对电磁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语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意在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获得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表格、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三是教科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范例,引导学生按照提出研究主题“我们的研究主题”、猜想与假设“我们的假设”、实验与记录“我们的记录”的思路展开探究活动。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供参考的研究思路的同时,引领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与交流活动,相互

19、借鉴探究方案,共享探究成果。本活动过程从制作与实验两方面展开,是本课的主体活动,尤其是实验探究磁铁的特性环节,是本课活动的核心,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目标:知道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知道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与电池极性、绕线方向、线圈匝数的关系。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教科书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提示和引导,更没有展示实验的过程和步骤,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给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样宽松的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是多元的,思路是开阔的,活动是自主的,他们就会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设计不同的方案

20、研究问题,从而认识电磁铁的特性。另外,灵活的实验记录也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开放了空间,扩展了学生的交流方式,丰富了学生的交流形式。自由活动:以“做个电磁起重机”为主题,教科书展示了三组学生活动情景图:第一组是四个学生在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提示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设计、制作电磁起重机,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的能力;第二、三组是学生用自制的电磁起重机吊起大头针的活动情景,卡通语言“我们的起重机吊起的重物多”提示学生开展用自制的电磁起重机吊起重物的比赛活动,从而进一步巩固和综合应用实验探究的成果,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情趣和科学精神。拓展活

21、动:提出两个拓展活动的建议:1.生活中人们利用电磁铁的地方很多,找一找,它们都有什么作用?2.电可以产生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第一个活动为学生的课后研究提供了指向,使学生在生活应用中进一步认识电磁铁的特性,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第二个活动指向于进一步研究能量间的相互转化,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二、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

22、技作品电磁起重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自由活动:教师可以提出活动指向:做一个电磁起重机,比一比谁的电磁起重机“力气大”。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电磁起重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活动,推选出本组的冠军,然后参加全班的比赛活动。可以比一比谁的电磁起重机吊起的大头针多,也可以比一比一定时间内谁的电磁起重机运送的“货物”多,从而巩

23、固和应用探究活动成果。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一和活动二制作电磁铁部分,并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验证方案。第二课时展开主体探究活动,并完成自由活动内容。拓展活动:教师可提示学生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拓展活动指向进行后续研究,可以选取其中一项,也可以都选,还可以自己选择、确定课后探究的专题或活动,教学时不做强行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把握。无 处 不 在 的 能 量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说明:能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离开了能量,我们就不能生存,能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在前期分类探究的基础上,将小学阶段涉及的能量表现形式及其转化进行了汇总、整合,通过对生活中能

24、量表现形式的归类和能量转化的实例与小实验,让学生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活动准备:教科书以文字的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主题: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哪些存在形式?它们是怎样转化的?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能量及能量转化的资料及事例,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背景图从三个层面上展示了能量无处不在:天上,客机、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离不开能量;地上,轮船、火车、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站离不开能量;地下,煤、石油、天然气、地热资源都蕴藏着能量。这幅背景图意在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搜集、了解能量的相关信息,为课堂探究活动提供充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文字提示了本课实验需要准备的材

25、料:铁丝、瘪了的乒乓球、梳子、碎纸屑等,用来做几个有趣的能量转化小实验,意在提示学生在课前创造性的准备做能量转化小实验用的材料。活动过程:活动一:生活中的能量。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城市夜景图,蕴含着生活中处处需要能量。在背景图之上,教科书还展现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卡通语言“噪音也是一种能量”提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能量的资料。设计这样的情景图,意在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获得的信息,提高活动的时效性,以利于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我还知道”目的是尊重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文化背景等

26、方面的特点,介绍出更多的关于能量存在的生活经验、信息资料。二是教科书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能量常见的表现形式:机械能、电磁能、声能、化学能、热能、光能、电能。教科书以小企鹅腹部文字“其他”的形式提示学生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能量表现形式外,自然界中还有其他的能量表现形式。教科书的之所以这样展示,目的是提示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工作时需要的能量进行归类,将具体的描述变成抽象地概括,进一步升华学生对能量的认识。三是教科书以正文形式陈述了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教科书以形象的语言,排比的句式,说明了能量与人、地球生物、地球环境乃至宇宙万物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能量是宇宙之源的观点。文字最后一句“能量的形式多种

27、多样,并以不同的方式储存、转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下一活动研究能量的转化做好铺垫。活动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讨论情景图。卡通语言“灯泡将电能转化成光能”提示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活中与电能有关的能量转化的实例,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例如:电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热器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电磁铁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和声能,电动机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等等。卡通语言“汽车”提示学生将讨论的焦点转向电能以外的其他能量间的转化,如汽车的发动机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

28、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等等。卡通语言“我还知道”提示学生把自己想到的、搜集到的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尽数列举出来。这一活动指向为学生充分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说一说、辩一辩的过程中,对能量间的转化逐步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认识。二是教科书提出了“我们动手做几个能量转化的小实验”的指向,展示了三个能量转化的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用手弯折铁条,这是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小实验;第二个实验是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这是热能转化成机械能的小实验;第三个实验是用梳子梳头,这是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小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做以上几个小实验,使学生起身体验到能量就在身边,能量无处不在,能量之

29、间可以相互转化。卡通语言“我还能做一个小实验”意在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教科书上展示的几个小实验,要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生活体验,自己动手设计能量转化的小实验,从而加深对能量转化的认识。自由活动:在对能量的存在及转化进行较深入的探究之后,教科书提出了“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将电视的声和像与太阳能联系起来”的自由活动指向,意在引导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将看上去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如电视的声能与光能由电磁能(无线或有线信号)转化而来,电磁能由电能转化而来,电能由风能、水能、热(火)能、太阳能转化而来,而风能、水能、热能最终都来自于太阳能,因此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就可以将上面提到的电视的声与

30、像与太阳能联系起来。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太阳是地球万物主要的能量来源。拓展活动:教科书提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留心观察生活中物体能量转化的实例,试着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及形式。目的在于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二、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作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获取能量及转化的资料和信息;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三、教学建议活动准备:本课在单元准备中涉及的材

31、料只是课堂探究活动所需材料的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提前准备设计能量转化小实验需要的各种材料,力求做到材料的多样化、显性化。如还可以准备风轮、马达、导线、小灯座、小灯泡、橡皮筋、弹簧等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都可以带到课堂上来。另外,要让学生课前观察生活中的能量存在形式及能量转化现象,为课堂交流活动提供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与能量相关的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情景图,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从而导入新课。也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宇宙、太空、地球、地表、地下不同层面物体需要能量、释放能量的音像。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

32、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从而导入新课。活动一:可以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有关能量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将小组同学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然后结合课前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将生活中的能量进行归类。归类的标准完全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参照教科书提供的能量表现形式的资料进行归类。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整体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恰当的加以引导和评价,使交流活动有序进行。还可以采取演讲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采用演讲解说的形式应注意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解说,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活动二:本活动可以按照教科书的呈现顺序进行教学,先讨论、交流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再动手做能量转化的小实验,即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引导学生以灯泡这个点为典型示范,学会规范地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灯泡发光时,它把电能转化成了光能和热能(灯泡工作时,它把电能转化成了使灯泡发光的光能和使灯泡发热的热能)然后教师再出示一部分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