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1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2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3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4页
高中地理整合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深圳市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地理“双向适应”有效教学实施意见(实验)(2012年9月高一试用;2013年9月起全校各年级全面试用)地理科组 执笔人 李琼 张驰 陈志富一、地理科教学内容重组方案(一)重组说明1、重组缘由(1)必修I教材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只有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适当整合取舍,才能得到落实与内化。(2)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主动性不够,太多的教学内容,过难的讲解可能更会“恶性循环”。2、重组原则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老师多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结果、学情三个方面综合进行重组。3、重组方法(1)将相关联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将相关的案例组合在

2、一起,这样既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如:必修I中:将天气灾害中的寒潮整合到天气系统之后;将水资源移到水的运动之后。(2)增添部分内容。 鉴于教学客观需要,将重点内容、高频考点如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等补充到大气环流之后。(二)教学内容安排细化表学段模模块 内容(细化;整合说明)课时((约)详略说明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文科A2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详讲。B2C2理科A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文科2略。太阳辐射的分布详讲理科1地球运动规律 (运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文科2详理科A1B2C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文科A4文科A班:画光照图1节课;读光照

3、图1节课;时差2节课其余各班依情况而定B5C5理科A3B3C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文科A3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五带各1课时B3C3理科A2详地球圈层结构文、理科都为2课时。略讲单元训练和测试文、理科都为2课时。大气运动(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文科A4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详讲。三圈环流在提高班详讲。其它班略讲,要求记住气压带 和风带即可。B3C3理科A3B3C3说明:将第三单元中影响气候的因素整合到该处。补充:全球气候类型分布、补充: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文科A4影响气候的因素1课时;全球气候分布理想模式图要详讲,并引导学生反复画,2课时;判断气候类型1课时。理科班相对略讲B5C5理科A3

4、B3C3天气系统、气象灾害说明:将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寒潮整合到该处文科3天气系统详讲。气候灾害略讲理科2节水圈和水循环说明:将第四单元的水资源整合到该处文科4水循环和洋流详讲。水资源略讲理科3节总复习文科、理科2课时高一下学期必修1部分内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文科4地质作用详讲理科3 复习回顾: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地壳变动文科、理科2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科2文科班注意要多分析几个案例理科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文科3注意要讲清楚三种差异性的区别理科2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文科2详理科2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文理 2节详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文科、理科均1节。略第二章第一节

5、城市的空间结构文科、理科2课时。详第二节 城市化文科、理科2课时。详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文科、理科均1节。略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文科4详理科3第二节工业区位文科4详理科3第三节地域联系文科、理科均2课时,略讲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科3详理科2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文科、理科均1节。略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科、理科均1节。略高二上学期必修3第一章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理8节详。帮助掌握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并能熟练掌握中国几个地区的差异。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文理2节略。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文理2节

6、略。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文科3节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会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分析区域存在的问题,并能从问题中找到解决措施。理科2节第二章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文科3理科2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科3理科2第二章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文科3理科2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文科3理科2第三章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文科2略讲。原理作一定的了解。重点掌握其应用范围。理科1第三章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文科2理科1第三章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文科2理科1第三章第四节数字地球文理1高二下学期文科: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概况4详。引导学生善于从自然

7、地理状况去分析其人文地理条件东亚、3东南亚、3南亚2略中亚2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4略欧洲西部4详欧洲东部和北亚2略北美和拉丁美洲7详大洋洲3详南极洲和北极地区2略世界地理综合训练2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3详人口和民族 1略地形3详中国的河流和湖泊3详中国的自然资源3略天气和气候4详中国的农业3详工业2详交通、商业和旅游业2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理科总复习宇宙中的地球1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略地球运动5详大气运动5详气候成因、分布、影响及变化4详水的运动规律4详地质作用4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详人口和城市3详农业3详工业3详交通运输1略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协调发

8、展2详3S技术1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3略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3略高三一轮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图知识5均为详讲。注意:1、务必加重基础知识的积累;2、注重画图和读图;3、注重选择题的训练;4注重综合题的模式训练;地球运动6大气运动5气候成因、分布、影响及变化4水的运动规律5地质作用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4综合模拟两套题(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为主)4人口和城市6农业6工业5交通运输3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43S技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4二轮复习专题: 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4专题:地理计算、等值线4

9、专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专题: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天气和气候6专题:水循环和洋流、地质、地貌6专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 3专题:人口与城市3专题 :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活动和地域联系6专题:区域研究与热点地区6专题:地理技能训练、模拟训练6专题:知识体系的梳理 3(三)需要说明的问题1、模块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往的安排是在高一上学期完成必修1的全部内容,但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主,难度大,内容多,而且该部分是整个地理的最基础部分,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时数不足,所以难以完成全部教学内容,为避免出现赶进度而导致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将部分教学内容留到高一下

10、学期再上。2、内容重组必修1中第四单元内容调整到和第二单元相关内容一起学习。如:寒潮和天气系统一起学习;水资源与水循环、水的运动一起学习。3、其它内容基本无需作调整。4、有些部分理科的课时设置较少,多余时间主要用在练习和检测上。二、地理学科多课型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的依据应该是:知识类别、课型特征、学生实际,尤其是所教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技能的方式。本意见仅为导向性模式,我们应该构建充分体现有效教学基本理念的适应基础薄弱学生实际的具有差异功能的富含自我风格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有: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专题复习课。(一) 新授课授新课,要尽量放慢速度,尽

11、量深入浅出,讲清地理原理、现象、过程、影响。学生在第一次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听懂了,对于以后的学生和复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倘若学生第一次听课,老师讲得不明不白,或过于深奥,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后面的学习将产生巨大的障碍,将产生一道道坎,这样的坎越来越多,直接会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危害将难以弥补。 一般做法:提出问题:自然地理由自然现象或者事实入手,通过观察、演示或列举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现象和事实提出问题。人文地理由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或者案例入手,让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学辅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资料和地图册、情

12、景动画等自学,获得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学会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由教师点拨,最终形成知识框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因果关系联结起来,得出问题的结论。当堂训练:即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达标测试题,引导学生做穿插性的随堂练习题,起到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情况的效果。延伸迁移:根据教材,一方面训练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设计高考对接,培养学生实战能力。(二)习题课 习题课的 “功能”主要有: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方法、熟练技巧、总结

13、规律、明确思路 、举一反三、升华能力。习题课的基本要求是:选题要精、分析要透、训练要实。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牢牢把握习题的 “载体”作用: 以“习题”促知识巩固、以“习题”促技能训练、 以“习题”促思路方法、以“习题”促能力提高。一般做法:提出问题,精选习题; 实战演练,规范作答; 交流评价,反馈矫正;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举一反三,延伸迁移; 巩固训练,总结升华。(三)复习课 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明确重、难点;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做法:(老师引领,学生动手) 明确考纲考点,基础知识回顾;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剖析,专项实战训练; 总

14、结规律方法,跟进巩固提高。(四)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的具体要求是:课前要分析学生考试的基本情况,统计错误的类型,确定讲评重点;要将试卷发给学生,要求分析错因;讲评应做到“突出重点,抓薄弱环节”。不平均使力,学生出错率低的知识点可略或省,而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则需重点突破;学生主体,教师点拨。尽量让学生谈选项及选此项的原因,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倡学生讲和评;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注重落实,典型错误和难点问题要加强巩固练习。一般做法: 分析考情、评价激励; 讨论纠错、查找错因; 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五)专题复习课(高三

15、年级适用)在专题复习中,一要重视对习题的规范作答(格式、计算、文字说明等等);二要重视习题的优化与重组(一题多解、一题多用、); 三要重视对习题翻新与创新(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基本思路:专题的确定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知识的内在联系,确定专题,旨在进行知识的归类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注:确定课时专题是指按授课时间将专题进行相对完整的划分,尽量保证一个课时有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课题内容,设计或选择课题时,可以不按教材的知识编排顺序,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当年高考的发展情况,适当的设计一些与社会热点有一定联系的复习专题。专题的处理教师可以将相关

16、联的知识内容设计成知识网络,关键的知识点预留成空格,引导学生读书填空;通过该环节,让学生达到熟读教材、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目的。精选或设计对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讲评。试题的设计和选取要考虑以下几点:内容方面,一是要对应相关的知识重、难点;二是要考虑学生答题中的易错点。选题方面,一是要选择最能代表和反应高考发展动向、同等难易程度的典型试题;二是试题要适量。三、地理有效教学常规1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生动。准确是学科知识要准确、科学,概念、术语运用正确,判断明确,分析透彻,结论确切;生动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认真设计和锤炼“三

17、语”,即导入语、转换语、总结语。课堂开头的导入语要简洁明白,紧扣主题,激发兴趣。教学环节的转换语要承上启下,逻辑清晰,衔接自然,引起悬念。总结语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梳理脉络,突出重点。2要恰当使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媒体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并非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教学改革绝不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点鼠标”,课堂上要适时、适量、适度的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以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效率。地理的图片、图像资料非常多,恰当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增加直观性。媒体的使用必须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应形象、生动、实用,能达到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18、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3课堂教学必须有板书设计,鼓励学生动手画图教师要苦练板书板画基本功。板书布局要合理,整齐美观,简明扼要,体现教学的思路和解题规范,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板画要规范、生动,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地理的图表非常多,在让学生多看的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学生自己反复画图,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4、注重讲练结合,注重课堂互动地理教材上的内容看起来并不多,但其外延非常宽广,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讲练结合,讲清原理、规律后,应该精练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以达到消化吸收知识点和能力提高的目的。课堂应该有效互动,多讨论,多鼓励学生提问、发言,给

19、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言权,老师不能总是一幅“老学究”的样子,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也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5、课堂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地理的实用性很强,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气象、气候、昼夜的变化、季节的交替、地质灾害、人口分布、工农业的发展、商业区的布局、各种环境问题等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应该有效互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到终身有用的地理。四、学案编写与使用的基本要求1、学案要按照本学科“双向适应”有效教学实施意见的精神编制,形成适合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教学载体。2、学案要充分体现“三个有效要素”,即以学定教、以练定讲、有效

20、互动;为此,一定要留出足够的“学”“练”时间,设计好“展示”“互动”等环节,其环节的转换要有相应的“行为”动词。 3、学案要根据课型及其与课型相应的模式编制,形成分课型导学案;为此,一定要出现按照“模式程序”设计的“教学环节”词语。其主要程序为“四个环节”:(1)温故知新;(2)自主预习;(3)精讲精练;(4)巩固检测。在体现“四个环节”的前提下按照课型灵活设计,形成多课型教学模式。4、学案要与课本、课件以及白板等载体整合,实现有序衔接和转换。5、学案要侧重“导学”“导练”,并充分使用,使之成为“导学课堂”的载体。6、学案要在学生完成后及时订正或修改评价,并要求学生保存,使其成为与课本相配套的

21、重要复习资料。7、学案原则上按课时编写,实行“一课一案”,必要时可以按知识点编成“篇目案”或“章节案”,但这种导学案也必须划分课时,形成大案中的课时案。8、学案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学生版应该简明适用,在需要学生完成的题目下留出适当的空位给学生作答;教师版要做好两件事:(1)在学生版的后边增加两项内容:重要资料、课后反思。(2)对主要问题进行解答。教师版应该打印出来带到课堂上。9、学案的编制应该特别注意班级差异,要设计难易不同的题目供选择使用;一般应该以基础较好的班级为基准,其它班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调整。10、学案的编制程序为:第一步,备课组集体备课,按教学内容重组实验方案定课时、课型、目标

22、、策略、选题思路等,并分配任务;第二步,分头编写;第三步,备课组讨论修改定稿。为此,各备课组应提前一周完成编制计划;每周汇集导学稿使用的情况,及时整理、修改、完善。11、在备课组所编写的导学案基础上,需要根据所教班级实际进行修改和第二次备课,鼓励创新和建树自我风格。12、地理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科规律,同时要因材施教,要充分调查研究学生实际,所以在构建有效课堂时,我们要做到“题图并重,当堂落实”。在此基础上,编写和使用学案。附:地理学科基本课型学案附1:新授课学案地理学案.学生版 必修一 课型:新授课 编写:陈志富 审稿:李琼 使用:高一年级 2013年2 月26 日

23、 §1.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知识点与学习目标】知 识 点学 习 目 标全球气候变化的阶段和变化特点。识记。古代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理解与运用。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学习过程】l 活动一:阅读教材,填写全球气候变化三个时期的比较表。起讫时间变化的时间尺度气温变化的整体趋势气温变化幅度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时期l 活动二:阅读教材关于“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部分,完成下题: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图4-2-1),判断下列各题。图中反映该了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关于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图4-2-1A、寒冷

24、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有上升趋势 B、暖冬频繁C、海平面有下降趋势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l 活动三:读教材图423,结合教材叙述,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完成相关要求:1气温变化与雪线高度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一般气温上升,雪线会 (升高/降低),气温降低,雪线会 (升高/降低)。2中国与挪威相比:A、气候的冷暖变化正相关 B、气候的冷暖变化负相关C、两地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 D、公元1000年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3教材图423中提到的“商文化的兴起”、“周朝的平王东迁”、“春秋战国至

25、秦汉”、“南北朝时期的中华民族向南的大迁徙”等历史事实,你了解吗?课后参阅有关历史书籍,或与历史专业的人士进行讨论,看看他们如何解释这些史实的形成原因。向历史专业人士陈述“上述历史事实的形成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与他们进行探讨。【每课一练】 读图4-2-2判断下列各题(各小题均有两个正确答案):图4-2-2120世纪60年代后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持续增加 B、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增加了5倍C、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

26、值在2度以内 D、近三十年来,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3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A、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B、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D、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反思与小结】附2:复习课学案地理学案.学生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型:复习课 编写:许建明 审稿:李琼 第19讲 城市化 班级: 姓名: 日期:【复习目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热身练习】下图是我国某地区1978-2008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反映30年间以来( )A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

27、万人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 D略有下降3 右图:某地区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反映了该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 (1) 城市化进程近年趋缓 (2) 城市人口由郊区向市中心迁移(3)城市化速度加快(4) 城市化进程起步早A (1)(2) B(2)(3) C(1)(4) D(3)(4)4 目前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 (1)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2)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 城市中心商务区因租金降低外迁 (4)政府的行政干预 A (1)(2) B(2)(3) C(1)(

28、4) D(3)(4)【基础知识回顾】(一)、城市化的表现及标志 (归纳并默写) 表现: 标志:(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比较概括城市化不同时间阶段的特点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比较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城市化的原因工业化早,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重难点突破】(一) 辨析概念,区分不同阶段的城市化城市化示意图:【课堂练习】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3题。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人口密度(千人/km2) 人口密度(千人/km2) 人口

29、密度(千人/km2) 人口密度(千人/km2)0 4 8 12 16 20距市中心距离(km)0 4 8 12 16 20距市中心距离(km)0 4 8 12 16 20距市中心距离(km)0 4 8 12 16 20距市中心距离(km)4080120160408012016040801201604080120160a b c d dAadbc Bacdb Cdbca Dcdba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3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二)问题拓展探究: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