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案例_第1页
《找规律》教学案例_第2页
《找规律》教学案例_第3页
《找规律》教学案例_第4页
《找规律》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读教材,用好教材找规律教学案例执教: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外国语实验学校 黄慧章指导: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教研室 郑大明【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案例背景】翻开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时,我们一下子被这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教材所吸引。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有些茫然,有些困惑凭着自己的老经验怎么就找不到课的感觉呢?是不是不会教了呢?教材上只有那一幅幅主题图、一幅幅情境图和几个简单的学生对话,到底要我们教什么?这么少的内容教师又怎么教呢?这些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惑。所以,读懂教材是我们有效教学的前提,而用好教

2、材是我们提高质量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于是有些教师理解为不能原原本本按教材的内容、顺序教,他们对教材以改为主,多则改编情境,少则调整顺序,以为只有这样才算活用教材。其实真正做好“教材忠实的实施者”,也是教材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有效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也是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的体现。因为教材是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们的智慧结晶,它总体上遵循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比较好地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顺序,呈现了数学知识应有的逻辑顺序。我们一线教师如果没有深入地解读和领会,仅仅是为了追求新意而过度地改编教学内容,更换学习材料,往

3、往会把数学知识固有的内涵丢掉,且不能完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的选择要慎重,在没有比教材提供的更好的例题、更好的情境之前,还是不要随意更改比较好。因此我们应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尊重教材原貌,尽量保持其本色,使课堂的教学趋于有效。下面结合找规律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教材分析】找规律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它是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起始课。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积的变化规律,理解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应用

4、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需要我们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我们要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教材仅仅安排了“算一算”三组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去发现规律。可是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有所感悟:比如纵向看这三组算式,它先出示5×1(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再出示5×10(一位数乘整十数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最后出示50×10(整十数乘整十数新知),这样的顺序充分体现了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横向看,先出示50&

5、#215;10(表示50×1个十=50个十=500),再出示30×20(表示30×2个十=60个十=600),最后出示120×40(表示120×4个十=480个十=4800),这样的顺序充分体现了新知的学习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编者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这三组算式,不仅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和“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的变化规律;还发现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把乘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6、。然后让学生通过“试一试”“练一练”,巩固算法,再次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 15【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比较、观察、迁移、类推等能力。我校的学生在寒假就对这个单元的内容预习过,大部分学生会算出“整十数乘法”的结果;同时部分学生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或家长的指导已经会用简便方法进行口算,但是对于方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起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验证、大胆尝试、总结归纳等活动,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我们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把一个数扩大到原

7、来的10倍、100倍这类知识之上的,但对于这一知识,学生仅仅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倍”,也仅仅是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比较简单的有关“倍”的知识,对于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却从来没有接触过。教学中学生能否说出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的规律呢?我们可以设计有关“倍”的准备题,为学生后面发现乘法算式中的规律扫清障碍,做好自主学习的准备。【教学目标】根据我们的研究任务以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把目标确定如下。1经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弄清算理。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探索出乘数是

8、整十数乘法的简便算法。3能熟练地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在计算中发现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不少于乘数末尾0的个数。4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经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找出计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难点: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探索简便算法,形成计算的策略。【教学过程】一、学习准备,扫清障碍师:我们班的同学最会动脑筋了,看下面的题能难住你吗?5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5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 );( )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30;( )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300。生1:5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50。生2:5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

9、500。生3:3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30。生4:3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300。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后比原数多了1个0。生2:我还发现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就是在原来那个数后面添2个0。生3:师: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了,就是说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就添1个0,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就添2个0。反之,一个数的末尾多了1个0,表示扩大到原来的10倍,多了2个0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设计意图:这里主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就添1个0,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就添2个0。反之,一个数的末尾多了1个0,表示扩大到原来的10倍,多了2个0就扩大到

10、原来的100倍。这就为学生后面发现乘法算式中的规律扫清了障碍,做好了自主学习的准备。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那首儿歌吗?课件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师: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生1: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生2: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生3:5只青蛙5张嘴,10只眼睛20条腿。师:同学们说得这么流利,请问你有什么诀窍吗?生1:我是根据这里面的规律来说的。生2:我发现青蛙的嘴数和青蛙的只数是一样的。生3:我发现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生4:我还发现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师:同学们用一双善于观察的

11、眼睛发现儿歌中有规律,看来在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到乘法算式中去寻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受规律的存在。三、合作探究,主动建构1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课件出示: 5×1= 3×2=学生抢答。师:你是怎样算的?生:用乘法口诀直接口算。(2)继续出示: 5×10= 3×20=学生直接说出得数。师: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先算5×1=5,在5后面添一个0。师:为什么可以在后面添一个0呢?生:因为5×

12、10就是5×1个十=5个十,5个十就是50,所以要添1个0。师:那3×20又是怎样算的?生:3×20就是3×2个十=6个十,所以是60。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把20看作2个十,3×2个十是6个十,6个十是60。所以我们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3)课件出示: 50×10= 30×20=师:你还会算吗?(指名说得数)师:你又是怎样算的?生1:我这样想的,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上知道它就是500。生2:我是这样想的,50&

13、#215;10=50×2×5=500。生3:我用5×1=5,然后再把省略的0写上就等于500。不管学生说到哪种方法,只要有理,我都加以肯定,尤其针对第三种方法,我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直接添两个0)呢?学生可能会无言以对,于是我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它。(4)课件出示算式: 5×1=5 5×10=50 50×10=500学习要求:(1)选择两个算式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当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发现和想法,最后让学生汇报。生1:我选择前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我发现第

14、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多了一个0,积也多了1个0。师:第二个乘数多了1个0,我们就说扩大到原来的10倍。你能照老师这样再说一遍吗?生1:我发现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生2:我选择后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我发现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师:你们真了不起!谁能把刚才这两个同学的发现用一句话来说?生3: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师:你的概括能力很强,很会学习!大家一起把这个伟大发现说一说。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

15、0倍。师:同学们还有不同发现吗?生4:我选择第一个和第三个算式,我发现第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师:了不起,一个伟大的发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观察、比较、验证)的确,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生: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师:同学们真能干!用自己的亮眼睛发现了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还发现了两个乘数如果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2合作交流,验证规律。师:第二组算式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吗?请找一找,说一说。让学

16、生观察第二组算式,看有没有这样的规律。通过学生观察发现,这组算式同样有这样的规律。生1:我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二组算式中也存在“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的规律。生2:我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二组算式中也存在“两个乘数如果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的规律。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发现第二组算式也有这样的规律。3尝试计算,运用规律。(1)尝试计算。12×4=(学生齐说得数)12×40=(教师指名说得数)师: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生:我先算12×4=48,然后在积的末尾添1个0。师:为什么可以在48后面直接添

17、一个0?你用的什么规律?生:因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所以在48后面直接添一个0。(2)出示120×40=。(教师指名说得数)师:你是怎样算的?生:我先算12×4=48,然后在积的末尾添2个0。师:你又用的什么规律?生1:我用的是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师:你是和哪个算式比的?生1:我是和12×40=480比的,发现第二个乘数40不变,第一个乘数1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了120,所以积也要扩大到原来的10倍。师:还有不同想法吗?生2:我用的是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

18、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师:你是和哪个算式比的?生2:我是和12×4=48比的,发现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3)引导归纳,总结规律。师: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不仅能发现规律,还能用规律解决问题呢!刚才我们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了规律,现在你能完整地说出我们发现的规律吗?最后再让学生一起把这两个规律齐读一遍。设计意图:以上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知识起点为基础,通过创设生动而富有数学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独立计算、交流算法、仔细观察,发现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验证、尝试、积极地探讨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在经历数

19、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习了尝试、探究、验证、归纳等科学探究方法。这样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4限时计算,形成策略。(1)给学生1分钟,让学生完成“试一试”中的第2题。师: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做得又对又多!师:时间到!做完的请举手!老师采访做得快的学生:你算得真快,有什么窍门吗?请举例说一说。生:比如30×50,我先算3×5=15,然后在后面添上两个0。师:我听明白了,你是先算3×5=15,然后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2个0),最后就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是这样的吗?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方法:

2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师:也就是一算(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二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三添(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2)教师故作不明白:为什么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呢?生1:因为我们刚才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也就是乘数有1个0,积的末尾就有1个0。生2: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也就是乘数中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就有2个0。设计意图:这样就将规律和算法联系了起来,使得规律为算法服务,算法有了立足点。(3)师总结:所以我

21、们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也就是一算、二看、三添。(4)师:你愿意试一试这个好办法吗?用这个方法完成刚才没做完的题目。(学生完成刚才没做完的题目)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同时限时1分钟,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后面形成的策略的优越性。教师通过采访算得快的同学,有选择地让他们说出自己算得快的窍门(交流算法),从而形成计算的策略。四、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填表。乘数302027502618乘数103020303050积(1)独立计算;(2)指名订正答案并说出其中一题的算法;(3)我们来看看每一组的乘数末尾的0和

22、积的末尾的0,你有什么发现?生: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生:不对。18×50乘数末尾一共只有1个0,而积的末尾却有2个0。师:真会观察、思考!18×50=900,乘数末尾一共只有1个0,而积的末尾却有2个0,是不是算错了?为什么?生:因为18×5=90,而18×50中,乘数末尾一共有一个0,就要在90后面添一个0。所以18×50的乘数末尾虽然一共只有1个0,而积的末尾却有2个0。师:那该怎样说呢?生:应该这样说: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设计意图:这个练习不仅起到巩固算法、提高计算能力的作用,更让学生进一步去

23、发现规律,即乘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积的末尾0的个数不少于乘数末尾0的个数;还让学生在犯错误中、在争论中获得新的知识,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2请看下面的说法对吗?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20倍。( )(2)25×40积的末尾有3个0。( )(3)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3下面的算式你会填吗?( )×( )=800( )×( )=1260设计意图:以上练习是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24、、变式训练三个层次,既巩固了新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体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五、全课总结,升华提高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你有哪些收获?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我知道了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生:我知道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一算、二看、三添,就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生:我还学会了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规律!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感受到

25、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深度研读教材对我们的教学是多么的重要!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以下几个特点。1尊重教材按顺序呈现内容。根据教材上三组算式的特点,教学时我首先有序地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计算前两组算式,交流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同时述说算理,使其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中的乘数和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还发现了两个乘数如果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26、。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看有没有这样的规律。这里就达到了验证规律的作用,使得数学学习充满了科学性。紧接着我让学生用这个规律尝试计算第三组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提问:你用的是什么规律?这样就将规律和算法有机地联系了起来。2活用教材可适当改变顺序。教材上通过计算三组算式发现规律后就让学生试一试,呈现了两道题,一道解决问题,一道计算。为了让这节课更加紧凑,更有层次性和逻辑性,我让学生发现规律后就直接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二题,同时限时1分钟。通过这个限时1分钟计算,教师采访算得快的同学,有选择地让他们说出自己算得快的窍门(交流算法),从而形成计算的策略:一算(先把乘数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二

27、看(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三添(就在积的末尾填上几个0)。3完善教材做必要的加减法。尊重教材并不等于是“唯书”“唯上”。在教材中,很多地方以图片、游戏、对话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却没有呈现结论,甚至还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还可以怎样数?”“还可以怎样算?”“还可以提什么问题”,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我们要善于在教材的“留白”处挖掘、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如在这节课中,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这类知识之上的,但对

28、于这一知识,学生仅仅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倍”,也仅仅是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比较简单的有关“倍”的知识,对于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却从来没有接触过。于是我设计了“5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 ),5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 ),( )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30,( )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300”这一准备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就添1个0,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就添2个0。反之,一个数的末尾多了1个0,表示扩大到原来的10倍,多了2个0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就为学生后面发现乘法算式中的规律扫清了障碍,做好了自主学习的

29、准备。同时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要把教材上的每一个题目都用上,都在一节课内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没有把“练一练”中的一些题目(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第3题)以及“试一试”的第1题在这节课呈现,而是留在下节练习课来完成,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对不是唯一依据。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所反映的精神实质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创造与生成新鲜的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教师、学生之间互动探究的载体。所以,尊重教材、研读教材、完善教材,是教师教学时应该树立的基本的教材观。我们只有尊重教材,理解与把握教材,并作科学有效的处理,才能让我

30、们的课堂更精彩。【案例研讨】薛常成:黄慧章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中最突出的是黄老师在教材的研究上下了不小的工夫,找到了教材呈现内容的目的所在,弄清楚了我们要教什么(即学生学什么)。就本课而言,无论是教材呈现的标题还是主题内容,似乎都意在通过观察几组算式,对比、归纳得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和“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两个规律。可细细分析,却不尽然,本课主要是解决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方法,找规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法。如果只是根据教材呈现内容来教学,势必偏离正常轨道。黄老师没有受到干扰,准确把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既重视规律的寻找与揭示,又有所侧重地强化口算方法的指导、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陈素芸:在找规律这个环节中,我认为黄老师处理得很艺术,教学富有层次性,显示了教师深厚的功底。她将教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