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情为教学实效助力_第1页
运用学情为教学实效助力_第2页
运用学情为教学实效助力_第3页
运用学情为教学实效助力_第4页
运用学情为教学实效助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用学情为教学实效助力【摘要】在教学中重视学情的运用, 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文 章从基于经验观念,确定教学生长点; 基于问题困惑,确定教学重点;基于相 同经验,确定教学切入点;基于心理特 征,确定教学兴趣点4个方面提岀了品 德与社会课程运用学情的策略。【关键词】运用学情;教学实效; 助力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6) 31-0099-0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斯贝尔曾经说 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 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 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 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 学。”品德与社会

2、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 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 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 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相当一部分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学情分析”处 理成为个单独的备课环节,使得“学 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处于游离状态, 分析的学情没有融入教学过程中,仅仅 凭借自己的前见对学生进行想当然的认 识与理解并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脱离 学生的实际,教学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 师生之间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 对话,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学” 得茫然纠结,教学实效无从谈起。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深

3、入思考了 如何将学情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应用在 教学设计中,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 会三年级上册“在爱的阳光下”单元中 的“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主题为例,加 以简要阐释。、基于经验观念,确定教学生长占八、维果茨基指出:课堂教学不能只适 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 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只有明确学生原 有的经验观念,才能找准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进而准确把握教学生长点。“读懂 爸爸妈妈的心”这一主题的教育目的在 于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唠叨背后的关爱, 并且能主动、巧妙地和家人沟通。课前, 教师利用无记名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 了调

4、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面对父母 的唠叨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 调查结果如下:如表所示,40%的学生面对“唠叨” 的表现或是“积极抵抗”或是“消极抵 抗”。60%的学生面对父母的“唠叨”表 现岀“欣然接受”。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 面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时,应该深入了解 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只有准确把握行 为动机,才能“对症下药”,进而避免教 学“隔靴搔痒”。聚焦“欣然接受”背后 的缘由,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能够“真 心理解”父母,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出 于“趋利避害”的妥协与无奈。由此看 来,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蕴涵在“唠叨” 中的关爱,产生主动沟通的愿望,学习 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生

5、长点。基于学生的经验观念确定教学生长 点,使得学生以往的盲区得以填补,模 糊的认识得以清晰,错误的认识得以矫 正,正确的认识得以深化,从而切实帮 助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二、基于问题困惑,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 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最重要依托。“读懂爸 爸妈妈的心” 一课,如上表所示:面对 父母的“唠叨”,学生的做法各异,有“暗 暗”较劲的,也有“顽强”抵抗的;有 “无条件接受”的,也有“理解沟通” 的。梳理学生的想法:“真”理解、“真” 抵触、“假”接受交织在一起。不论是“真” 抵触还是“假”接受,根源都在于他们还不能理解蕴涵在父母唠叨中的关爱, 而这恰恰是引导学生

6、产生主动沟通的愿 望并且巧妙沟通的重要前提。由此,引 导学生体会唠叨中蕴含的关爱是本节课 的教学重点。在品福与社会的教学中,根据学生 存在的问题、困惑确定教学重点,才会 使得教学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切实提 高教学实效。三、基于相同经验,确定教学切入 占八、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 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 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学不能无视学 生这些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 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 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经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一课的学情 调查还有一个问题:面对家长的唠叨, 的同学

7、“烦躁”,17%的同学“想哭”。基 于这情况,教师以曲?n卩波?n哌?n mv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搭设了一个“倒 苦水”的平台,学生的“话匣子” 一下 子就打开了,诉说着自己的不满、烦躁 与委屈。当学生产生共鸣的时候,教师 话锋转'为什么父母总是在小得不能 再小的事情上唠叨? ”以此引发学生的 认知冲突,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木课的学 习中。你是怎样的心情?调查结果显示,63%以学生共性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活 动的切入点,会极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 共鸣,使得教学活动了无痕迹的“发生”。四、基于心理特征,确定教学兴趣 点儿童智慧情感的发展是以儿童自身 的活动为中介实现的,是个主动建构 的过程。课堂上

8、,如果不能引领学生全 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就无法 从活动中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也 不会有表达和建构。建构主义从教师角 色的角度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教师是教 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课堂上要发 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 题解决”。由此来看,学生的兴趣对于学 习的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心理特征方面 开始岀现“趋利避害”,他们有意识地回 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因此,在“读懂 爸爸妈妈的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 t “猜一猜”的问题情境,将学生面对 “唠叨”的行为表现数据以饼形图的方 式呈现在课堂

9、中,引导学生围绕“猜猜 这些同学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做,自 己或他人的感受是怎样的? ”“通过交流, 你感觉这样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 等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学生在交流的 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沟通与交流才是化 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猜一猜” 作为问题情境,既呈现了问题,也隐匿 了学生的具体姓名,有效规避了学生内 心的“纠结”与“不安”,使得学生既能 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又能够借助 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参与到交流活动中, 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 要力量,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所述: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 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 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 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 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 有效过程。总之,关注学情的运用是有效教学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