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时期《第五游》“解字活法”研究_第1页
朝鲜朝时期《第五游》“解字活法”研究_第2页
朝鲜朝时期《第五游》“解字活法”研究_第3页
朝鲜朝时期《第五游》“解字活法”研究_第4页
朝鲜朝时期《第五游》“解字活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朝鲜朝时期第五游“解字活法”研究摘要朝鲜朝时期学者沈有镇所作第五游,是韩国 现存第一部研究汉字字源的专著,其中对说文的研究,既 总结了 18世纪以来本国的成果,也开启了后学的深入研究。 书中独具特点的“解字活法”实际上是作者以程朱理学学说作 为指导对汉字进行解读,并突出了当时不脱理学窠臼的学术环 境和服务于教化的研究特点,对于韩国汉字文化研究很有价值。关键词第五游;解字活法;朱子理学中图分类号h312. 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 (2018) 03-0087-06第五游是目前韩国仅存的一部研究汉字字源的专著, 也是朝鲜时代最早在说解文字时加入小篆并从音形义三方面进 行研究

2、的专门文献。1 (164166)该书不但总结了 18世 纪以来朝鲜王朝说文学的成果,而且还开启了以后朴寿说文解字翼征、许传字训、权丙勋六书寻源、李 邻镐说文考异等深层研究,可谓韩国说文学的重要著 作。2 (7)作者沈有镇,生于朝鲜朝景宗四年(1723),卒 年不详,庆尚道青松人,字有之,号爱庐子。英祖五十年(1772),沈有镇廷试文科乙科及第,正祖元年(1776)任吊倭接慰官,复历任修撰、灵光郡守、承旨、大司谏、汉城府左 尹等职。2 (7)沈氏为当时著名的学者,交游颇广,为国王 讲大学周易,采取朱子阐说。“潜心字学十余年不懈, 著为成说,其亦有意于助发经旨也欤。” 3 (12b)本书为作 者未

3、完遗稿,据序文可知,“第五游,游于艺之义。书于 六艺,居其第五也。说文字汇等书失之太简,字通字典等书涉于太繁,或阙略而难悟,或迂泥而不 通。至于音释,则前辈率多略之,只言某字之为某音,不解某 音之为某义。则是岂造字之本意也哉?将欲搜辑诸家要语,参 互已意,汇成一通之书。而一从三韵通考字数,逐字解义, 因义附音,盖该声类。” 4 (95a)虽然今天逐渐有学者开始 注意研究,但是,诸作对于本书中数次出现的“解字活法”却 没有太多关注。这样一来,对于沈氏学说以及该书的研究则 不够全面,不免有食马肉而不食马肝之遗憾。故作文探讨之。一、“解字活法”小识所谓“活法”,汉语大词典谓:“宋人诗论中提出的 学诗

4、所必须掌握的能灵活变通的法则。宋吕本中序:'学 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 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 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又泛指灵活的原则、方法。明李贽四书评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 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都是活法,圣人,圣人!此独以 之待齐宣耳。'” 5 (7615)朱子语类卷六六:“每恨 不得古人活法,只说得个半死半活底。若更得他那个活法,却 须更看得高妙在。古人必自有活法,且如筮得之卦爻,却与所 占底事不相应时如何?他到这里,又须别有个活底例子括将去, 不只恁死杀着。” 7 (1634

5、)又卷一二:“赵曰:'某幸闻 诸老先生之绪言,粗知谨守而不敢失坠尔。'曰:'固是好, 但终非活法尔。 ” 7 (2890)沈氏的“解字活法”,以"不违于理,不害于画”"通变”'适于义”"推而大 之” “推而小之”为主要特点。所以,吕本中、朱子、沈有镇 所谓的“活法”,意思是可通的,而沈氏解字观点亦有与理学 思想相合者。该书“不拘泥于传统发挥创意解释,充分运用'活法'或'变通法'解释文字保持科学态度,体现阴阳 思想,活用韩语材料”。2 (4357) “解字活法”可谓本 书的一大特点,更是作者学术特点的体

6、现。研究者固未详所言, 观其所运用的理学观念,更不可以“阴阳思想” 一概而论。二、“解字活法”举隅通检第五游全书,其中明言“活法”者,凡六例,言 “妙解”“妙处”者各一例,合八例。据文义可知,“妙解”与“活法”近义,故视为同类。现就具体内容罗列之,并将沈 氏以"活法”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解字的成果与各字本义进行对 比,分析其解字所得与原字本义之区别。(1)学字之上,受教也。爱庐子大学解曰:大学之所学者, 大也。字学上从,下从字,盖小子成立为人,而后始学大焉。 子字,小儿并脚为一之形,盖畏风气而以褓裹合也。长而成人, 则子变为人,而一理尚蒙,其形为。爻者,心效圣贤,此内工 夫也;左右,古掬

7、字,两手尊奉之义,此外工夫也。所谓内外 交修也。如是而日久,则一理渐为开明,一朝豁然贯通,则一 理之两端所蒙者,皆举而为一。爻为掬是工夫时事也。便同过 祭之刍狗,字学中所余者为大字而已,此所以学而知之,与生 知同为大人。或曰小学之学与大学之学似不同,君将何以解之? 答曰:易卦只六十四,统天下万事万理,而设蓍得卦,无 不吻合而可解。字之为画亦同卦之为画,大学之学以大字为主 而解,自是此理。小学之学,若以小字为主而解,则又是此理, 何往而非此理也哉!甚至于译学、蒙学皆可以成说,而不违于 理,知未到此者难与相议,惟在学者妙解之如何耳。学而觉悟, 故觉音。会意。与举字上不同。2 (87)“学”字,本字

8、作“保说文:“觉悟也从教从门,门尚玻声篆文,省作学,从爻得声。"甲骨文形作(铁一五七四)、(前五二一)、(甲二九七、(乙一九八六)、(珠522),金文字形作(大盂鼎)、(静籃)(令鼎)、(师簇籃),(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林义光、马叙伦先生谓教、 学为一字;李孝定先生谓朱芳圃先生以从从子,于说较长,且“说文无字而契文有之,当为最早形声字,从臼以示学习, 爻声从-实为字增多直画,文字繁变如此者多有”。6(22192222)各家所识差别不大。沈氏释义,将字形拆分,与往古各家不同,即便以今日释字研究视之,亦颇多不合。他认为“学字下从字,盖小子成立为人,而后始学大焉”,又“爻者,心效圣贤,此内

9、工夫也;左右,古掬字,两手尊奉之义,此外工夫也”。2 (87)这可以说是对该字的直观分析。所谓“内外工夫”,无论古代中韩学林,集中体现于对“敬内 义外”命题的讨论。如,朱子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 义立而德不孤,此在坤六二之爻,论六二之德,圣人本意谓人 占得此爻,若直方爻,则不习而无不利。” 7 (1711)李退 溪认为“只将敬以直内为日用第一义”,8 (9) “敬义夹持, 无少间断,此是紧切工夫”。8 (15)沈氏根据字形衍义, 以"心效圣贤,两手尊奉”,即在内通明圣贤本意,在外尊敬 奉行不失。虽与“学”字本义相去甚远,但其以寓教于字的解 法对于理学思想的教育与传播起到了良好的

10、作用。解字之后, 沈氏又一步阐述修学工夫。李退溪自省录曾谓:“心气之 患,正缘察理未透而凿空以强探,操心昧方而擅苗以助长,不 觉劳心极力,以致此。此亦初学之通患,虽晦翁先生初间亦不 无此患。” 9 (2b)正与“如是而日久,则一理渐为开明, 一朝豁然贯通,则一理之两端所蒙者,皆举而为一”异曲同工。 又''或曰小学之学与大学之学似不同”,而沈氏回答:“字之 为画亦同卦之为画,大学之学以大字为主而解,自是此理;小 学之学,若以小字为主而解,则又是此理。” 2 (87)所谓“大学” “小学”见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序:“大学 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 之以仁

11、义礼智之性矣。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 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 :10 (1)根据沈氏第五游释“大” 字义是象征“三纲八目”,则“小”字可被解释为三节或者三 文,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以大字为主而解大学,以小字为主而解小学,所以,“甚至于 译学、蒙学皆可以成说,而不违于理”。按照沈氏意见,解释“蒙学” “译学”则当以“蒙”字“译”字为主而解,则不同 之学根据各字字形字画有不同解释。所以,'知未到此者难与 相议,惟在学者妙解之如何耳”。按照字形及字画,参考易 经以及朱子对于“内外工夫” “大学” “小

12、学”等概念的释 义,藉由解字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解释得通且“不违于理”,可以自圆其说,即视之为“学者妙解”。(2)同时,沈氏的"解字活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释'淹”字,则 未免理据不充分,显得苍白。对于一些汉字,并未考订其文字 发展本末,而出于臆测,力求自圆其说,这也是其释字过程中 体现出来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当然受到当时学术环境的影响,汉字研究尚未完全脱离朝 鲜朝的学术传统。通观全书,被沈氏用"活法”来解者,多与 朱子理学有所关联。四、结语总而言之,沈有镇第五游可以说是在汉字研究方面为 朝鲜朝后世学者做出了表率,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解字活 法”,并不是力求考订字

13、义源流本末,而是服务于文教的文化 层面解读,将自己的文化观念藉由汉字符号作为载体进行表达, 并不可以今日的文字学理论方法一概而论。汉字有其本义,沈 氏为避免与之矛盾,故以“活法”处之,实际上这正是理学学 者治学常用的方法。按照比附寓意的形式使人们在学习解读汉 字之时便于理解,从而传承思想文化观念,正是沈氏的意图。 沈氏所处时代,也是"朱子小学”和"训诂小学”并行不悖的 时代,其“解字活法”亦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所谓瑕不掩瑜, 沈氏的著作在韩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韩国汉字发展与研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对于今天的汉字教育也有良 好的借鉴意义,故学人应当给予重视。参考文

14、献:1黄卓明:朝鲜时代汉字学文献发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2王平,韩河永三:整理与研究,域外汉字传播书系韩国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韩吴载纯:醇庵集,首尔:首尔大学奎章阁藏 本,1808年。4韩沈有镇:第五游,首尔:韩国国立中央图书 馆藏本,1792年。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6李圃等: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7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8韩李骸锻讼,首尔: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1788 年。9 李骸蹲允三肌罚京:日本内阁文库藏本,1559年。10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11 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