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PPT课件_第1页
高三化学复习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PPT课件_第2页
高三化学复习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PPT课件_第3页
高三化学复习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PPT课件_第4页
高三化学复习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考纲定标考纲定标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第1页/共54页 热点定位1以常见气体的制备为知识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实 验能力。2气体制备实验的创新设计,考查装置和仪器药品 的替代应用。3气体制备中的实验安全问题。第2页/共54页1明确气体制备中的明确气体制备中的4个装置:个装置:第3页/共54页第4页/共54页第5页/共54页第十二章第三节抓基础析考点提能力第6页/共54页第7页/共54页一、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一、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1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1)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第8页/共54页BB

2、A第9页/共54页(2)(2)收集方法:收集方法: 。(3)(3)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用排水法用排水法第10页/共54页2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NaHCO3溶液溶液 CaCO32HCl=CaCl2CO2H2O第11页/共54页3 3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Zn2H2SO4=ZnSO4H2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第12页/共54页4 4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向上排空气法NaOH溶液2H2O。第13页/共54页5 5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蘸

3、有浓盐酸的玻璃棒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向下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碱石灰碱石灰2NH32H2O第14页/共54页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方法方法微热法微热法液差法液差法吹气法吹气法原理原理升高装置中气体升高装置中气体的温度,使气体的温度,使气体膨胀膨胀缩小装置中气体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增大压的体积,增大压强强增大或减小装置增大或减小装置中气体的物质的中气体的物质的量量图例图例第15页/共54页方法方法微热法微热法液差法液差法吹气法吹气法具体具体操作操作塞紧橡胶塞将导气塞紧橡胶塞将导气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烧杯中,用

4、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试管塞紧橡胶塞,塞紧橡胶塞,用止水夹夹住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从长管部分,从长颈漏斗向试管颈漏斗向试管中注水中注水塞紧橡胶塞,打开塞紧橡胶塞,打开止水夹,推动或拉止水夹,推动或拉动注射器动注射器现象现象说明说明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停止微热冷却后导停止微热冷却后导气管末端形成一段气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且保持一段水柱,且保持一段时间不下降时间不下降一段时间后长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且液的液面,且液面差不改变面差不改变推动注射器之后导推动注射器之后导管中出现一段液柱,管中出现

5、一段液柱,且液面差不改变;且液面差不改变;拉动注射器试管中拉动注射器试管中产生气泡产生气泡第16页/共54页三、气体的净化及尾气的吸收1 1气体的干燥Cl2、SO2、CO2等酸性气体常用 干燥;NH3常用 干燥;浓H2SO4不能干燥碱性及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如: 、 、 等。2 2气体的除杂除去Cl2中的HCl,用 ;除去CO2中的HCl或SO2,用 ;除去SO2中的HCl,用 ;除去C2H4中的CO2,用 。浓H2SO4碱石灰NH3H2SHBr饱和食盐水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HSO3溶液NaOH溶液第17页/共54页3 3尾气吸收Cl2、SO2、NO2等有毒气体常用 吸收;HCl、NH3等

6、易溶于水的气体用 吸收,CO常用 法除去。NaOH溶液水点燃第18页/共54页第19页/共54页1 1常见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常见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反应装反应装置类型置类型反应装置图反应装置图适用适用气体气体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注意事项固、固固、固加热型加热型O2、NH3等等试管要干燥试管要干燥试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加热时先均匀加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再固定加强热热再固定加强热第20页/共54页反应装置反应装置类型类型反应装置图反应装置图适用气体适用气体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注意事项固、液加固、液加热型或液、热型或液、液加热型液加热型Cl2、HCl等等烧瓶加热时要隔烧瓶加热时要隔石棉网石棉网反应物

7、均反应物均为液体时,烧瓶内为液体时,烧瓶内要加碎瓷片要加碎瓷片第21页/共54页反应装反应装置类型置类型反应装置图反应装置图适用气体适用气体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注意事项固、液固、液不加热不加热型或液、型或液、液不加液不加热型热型H2、CO2、SO2、NO、NO2等等使用长颈漏斗时,要使使用长颈漏斗时,要使漏斗下端插入液面以下漏斗下端插入液面以下启普发生器只适用于块状启普发生器只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且气体固体和液体反应,且气体不溶于水不溶于水使用分液漏斗使用分液漏斗既可以增强气密性,又可既可以增强气密性,又可控制液体流速控制液体流速第22页/共54页2 2气体的收集方法收集方法收集方法排水法排

8、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原理收集原理收集的气收集的气体不与水体不与水反应或难反应或难溶于水溶于水收集的气体密度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与比空气大,且与空气密度相差较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不与空气中大,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成分反应收集的气体密度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与比空气小,且与空气密度相差较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不与空气中大,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成分反应第23页/共54页收集方法收集方法排水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收集装置适用的气适用的气体体H2、O2、NO、CH4Cl2、CO2、NO2、SO2H2、NH3第24页/共54页

9、 特别提醒 (1)(1)启普发生器具有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特点,实验室 中没有启普发生器时,可设计成如下装置。(2)(2)刚开始排出的气体不能收集,只有当气体连续并比较 均匀地放出时才能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第25页/共54页 例例1 1 实验室常用的几种气体发生装置如图实验室常用的几种气体发生装置如图A A、B B、C C所示:所示:第26页/共54页(1)实验室可以用B或C装置制取氨气,如果用C装置,通常使用的药品是_;检查C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是_。(2)气体的性质是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_(填序号,下同)。密度颜色溶解性热稳定性与氧气反应下图是

10、某学生设计收集气体的几种装置,其中不可行的是_。第27页/共54页第28页/共54页(3)若用A装置与D装置相连制取并收集X气体,则X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_。CO2NOCl2H2其中在D装置中连接小烧杯的目的是_。第29页/共54页解析:解析:(1)(1)采用采用B B装置制取氨气时应选用消石灰和氯化铵固体;装置制取氨气时应选用消石灰和氯化铵固体;C C装置适合于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故应选用浓氨装置适合于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故应选用浓氨水和氧化钙水和氧化钙( (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 )。检查。检查C C装置气密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将导管通入水槽中,用手

11、捂或酒精灯微热圆底烧性的操作是将导管通入水槽中,用手捂或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底部,如果导管口入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停止加热后,瓶底部,如果导管口入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停止加热后,在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在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C C装置气管性良好。装置气管性良好。第30页/共54页(2)(2)选择气体收集的方法,无需考虑气体的颜色和热稳选择气体收集的方法,无需考虑气体的颜色和热稳定性,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是否与氧气反应选择能否采定性,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是否与氧气反应选择能否采用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根据溶解性判断能否选择排用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根据溶解性判断能否选择排水或排其他液体的方法。收集气

12、体时不能采取水或排其他液体的方法。收集气体时不能采取bcbc装置,装置,前者密闭不能排出空气,后者伸入试管内的导管过长。前者密闭不能排出空气,后者伸入试管内的导管过长。第31页/共54页(3)制取CO2时不需要加热,也不必处理尾气;NO常温下与氧气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制取H2时不需要加热,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尾气处理时一般用点燃的方法,故X可能是氯气。D装置中的小烧杯用来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第32页/共54页答案:答案:(1)浓氨水和氧化钙浓氨水和氧化钙(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或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将导气管通入水槽中,用手捂或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底将导气管通入水槽中,用手捂或酒精

13、灯微热圆底烧瓶底部,如果导管口入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停止加热后,部,如果导管口入有气泡产生,松开手或停止加热后,在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在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C装置气管性良好。装置气管性良好。(2)bc(3)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第33页/共54页1如图所示装置可以用来制取、洗涤、收集如图所示装置可以用来制取、洗涤、收集(不考虑尾气不考虑尾气 处理处理)气体。该装置可用于气体。该装置可用于 ()第34页/共54页A锌和盐酸生成氢气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生成氯气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D氯化钠和浓硫酸加热生成氯化氢第35页/共54页解析:解析:由题中制备气体的

14、装置图可知,与该装置相由题中制备气体的装置图可知,与该装置相适应的气体的特点是常温反应制取,难溶于水,可适应的气体的特点是常温反应制取,难溶于水,可用浓用浓H2SO4干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综上可干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综上可知,答案为知,答案为A。答案:答案:A第36页/共54页2下列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合理的是()第37页/共54页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本题考查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A中大试管的管中大试管的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口应略向下倾斜;B中中NO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采用采用B装置得不到装置得不到NO;C中氢

15、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集气瓶中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集气瓶中的进气导管应比出气导管要短,中的进气导管应比出气导管要短,C错误;错误;D装置合理。装置合理。答案:答案:D第38页/共54页1 1气体的净化气体的净化(1)(1)净化原则: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不引入新的杂质,净化原则: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不引入新的杂质, 操作简便,易于分离。操作简便,易于分离。(2)(2)气体的净化装置与方法:气体的净化装置与方法:第39页/共54页易溶于水或能与水反应不生成其他气体的杂质用水吸收。如H2(HCl)、N2(NH3)、NO(NO2)(括号内为杂质气体,下同),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水的a来除去杂质气

16、体。酸性杂质用碱性吸收剂、碱性杂质用酸性吸收剂来吸收。如CO(CO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NaOH溶液的a或盛碱石灰的b或c或d来除去杂质。第40页/共54页还原性杂质,可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来吸收或转化;氧还原性杂质,可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来吸收或转化;氧化性杂质,可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来吸收。例如化性杂质,可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来吸收。例如CO2(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灼热,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灼热CuO的的e来除去杂质。来除去杂质。选用能与气体中的杂质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或可溶性物选用能与气体中的杂质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或可溶性物质的试剂做吸收剂来除去杂质。如质的试剂做吸收剂来除去杂质。如O2(H

17、2S),可将混合气,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体通过盛有CuSO4溶液的溶液的a除去杂质。除去杂质。第41页/共54页2尾气的吸收尾气的吸收对于有毒、有害、污染空气的气体尾气必须进行处理,用对于有毒、有害、污染空气的气体尾气必须进行处理,用溶液吸收或点燃使它们变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物质。溶液吸收或点燃使它们变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物质。(1)吸收原则:吸收原则:能充分吸收气体。能充分吸收气体。不能倒吸。不能倒吸。第42页/共54页(2)常见装置:常见装置:吸收溶解度较小的尾气吸收溶解度较小的尾气(如如Cl2、SO2等等)用图用图A装置。装置。吸收溶解度较大的尾气吸收溶解度较大的尾气(如如HCl、N

18、H3等等)用图用图B、C装置。装置。CO等气体可用点燃或收集于塑料袋中的方法除去,如等气体可用点燃或收集于塑料袋中的方法除去,如图图D、E。第43页/共54页第44页/共54页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1) (1)当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若采用洗当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若采用洗 气装置,通常是除杂在前,干燥在后。气装置,通常是除杂在前,干燥在后。 若用加热装置除杂时,通常是干燥在若用加热装置除杂时,通常是干燥在 前,除杂在后。前,除杂在后。(2)(2)尾气处理装置应与大气相通,如图不能作为尾气处尾气处理装置应与大气相通,如图不能作为尾气处 理装置。理装置。第45页/共54页例2 (2011武昌实验高中模拟)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