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的反思_第1页
犯罪构成的反思_第2页
犯罪构成的反思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的批判与反思一、犯罪构成理论的政治色彩 我国的构成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苏联犯罪构成理论的沿袭,不得不承认的 是,我国在引进时, 虽有对犯罪构成理论的修正, 但基本上没有突破前苏联的理 论模式。前苏联刑法学界对犯罪构成理论的关注和研究, 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政 治色彩。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同样具有此种色彩。 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 “犯罪的本 质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 的阶级斗争理论, 我国刑法学界把犯罪的 本质特征能够描述为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通论一书中在对我国的犯 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是亦谈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刑法具有实质 特征的犯罪构成, 而资产阶级坚持形

2、式的犯罪构成, 形式的犯罪构成作为法律上 的抽象规定, 只不过是与违法性、 责任相并列的犯罪概念中的一个条件, 而社会 主义刑法学中坚持犯罪概念形式与是实质的统一。 因而在这一点资产阶级犯罪构 成 不能反映犯罪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政治特征或者阶级性特征, 因而社会主义的 犯罪构成更具科学性、 客观性,也就是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能够体现社会政治特 征或者阶级特征。我国的犯罪构成亦是遵循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基础而展开。 应当说犯罪构成理论的精神在我国的刑法中确立后, 对司法实践及刑法教学影响 深远。刑法的体系化的理论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所有法学部门研究最为成熟的部 门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权观念研究的研究

3、,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以社会危害性 展开的犯罪构成是否合理。 首先,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摒弃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的工作路线, 而犯罪构成几乎是要以 “社会危害性” 这个包含着阶级斗争冲 突或者社会紧张性的词为核心,显然是有些过时的。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法律尤其是民法越来越注重对个人权利的发展, 而对犯罪一 味强调社会危害性, 显然是无法突出刑法的人权保障机制的作用, 也会使得普通 的公民感觉到的只是刑法的严厉, 这同样是不能突出社会主义刑法与我国历史上 封建刑法的巨大区别。 再次,一味强调社会危害性这种抽象的观念, 而在具体的 犯罪之中,并不一定是危害社会的的,而

4、只涉及具体的受侵害者的利益的损害。在日本,所谓构成要件被描述为犯罪轮廓的观念影像, 作为刑法理论的体系, 不 管是违法还是不违法的行为,都平等地包含在构成要件之内,他仅是一个形式, 不表示实质内容 行为符合作为观念的犯罪形象的构成要件的判断,可以说和价 值无关, 是一个形式的事实判断, 而不是对事实的实质的价值判断, 而犯罪通论 一书中一书中批判, 因为资产阶级的构成要件因不体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不科 学的的、不客观的。但既然资产阶级的犯罪论体系是构成要件与违法性有责性相 匹配的,构成要件在整个犯罪论的作用是不能和我国犯罪构成这个庞大的体系相 比的。把两者功能上的不同及犯罪论体系上的差异, 作

5、为批判资产阶级构成要件 理论不科学的理由岂不是片面的!基于“社会危害性”的上述缺陷,有学者提出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本质实际 上是对一个国家内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破坏。 那么立法者, 应该以社会利益的 内容来设立犯罪构成。 还有学者引进德日法系的法益来阐述犯罪的本质, 试图来 克服“社会危害性”所具有的片面性与模糊性。二、犯罪构成要件的评析所谓犯罪构成要件, 是指犯罪构成所包含的构成成分或者说犯罪构成的各个 要素。我国刑法理论把犯罪构成分为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客观要件又分为犯罪 客体和犯罪的客观方面,主观要件又分为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一) 犯罪客体的评析犯罪客体, 我国刑法学界通行的观点

6、是 “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 侵害或威胁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在我国刑法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刑法分则 基本上是按照犯罪客体的同类客体的标准而设计的。笔者开始学习时, 最初的一种感觉便是犯罪客体的抽象性。 而随着学习的深 入,对于具体犯罪仍然无法确定的进行的判断。 哲学中客体意为人们进行思维认 识和社会会活动的对象。 而在社会活动, 人们的一切活动, 包括认识活动和行为 活动,只有针对具体的事物、 具体的对象, 才有进行的可能, 才能具有社会意义。 而在法理学中有法律关系客体这一名词, 是指法律关系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 象,它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 法律关系客体是一个历史概念,

7、随着社会历 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其范围和形式、 类型不断变化, 具有不断扩大和增多的趋 势。一般来说包括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结果等几类。那么刑法中的犯罪客 体却被定义为一种行为侵犯或威胁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为何有如此大的区 别,犯罪客体为何有如此巨大的特殊性?犯罪行为到底是侵犯了社会关系, 还是物所体现的利益?若犯罪的本质真的 是社会危害性,那么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犯罪客体和犯罪的本质几乎 就没有了区别。 社会关系一词, 在笔者看来是一种社会的纽带连接, 即社会之中 的一种联系。 如果一位公民偷窃了另一公民的财物, 那么我们根据传统的犯罪客 体理论认为他是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8、关系, 而马克思关于盗伐林木的辩论 中阐释到犯罪行为的实质并不在于侵犯了某种物质的林木, 而在于林木的国家 神经所有权本身。 犯罪客体理论源于此, 而在盗窃的认识上, 一个认为是所有 权,而一般的犯罪客体理论却认为侵犯的是物所体现的所有权关系 (见犯罪通 论 132 页),而在书中大部分所论是权力遭到侵犯,难道所有权和所有权关系 等同?若根据马克思关于盗窃林木的分析, 是侵犯所有权, 而根据法学的一般理 论,权利往往意味着某种利益,因此我们便推导出盗窃侵犯了公民的财产利益, 那又怎会就体现危害了一种社会的关系呢 ?从司法实践层面来讲, 犯罪构成理论一般作为一种认定犯罪的规格标准, 而 这种规格

9、标准,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指导性,正如一些学者认为,犯罪 客体应是具体化的、客观的、价值无涉的,标准内容应该是具体的、容易认定的 客观事物,让司法机关去认定某种行为是否侵犯了某种社会关系这个抽象化的、 虚拟的词,显然是困难的。犯罪客体一般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有学 者批评,一般客体所揭示的全部内容与一般犯罪概念所揭示的内容完全重复叠 合,因而在刑法理论上没有独立的价值。 另一方面, 一些犯罪客体尤其是同类客 体往往随着立法的修订和调整而变化, 这不免让人怀疑其理论成分和理论价值合 理性的布局。当涉及犯罪客体时, 必须从行为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去寻 找,从

10、犯罪行为指向或者施加影响的客观事物中去寻找, 而不是从客观事物背后 所体现的社会性本质中去寻找。 犯罪客体绝不是犯罪行为的本身指向, 而是行为 实施后造成的结果。 犯罪客体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应该是按照我国的犯罪理论, 应 该是通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结合, 最终才能得到认定, 而按照一般的犯罪构 成要件排序,却把犯罪客体放在了最前面,这岂不是逻辑上的混乱!三、对犯罪主体的思考 按照我国犯罪构成的一般理论,所谓犯罪主体,是指事实严重社会行为,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中不可缺少的要件, 其主要理由在 于犯罪行为绝不可能是一种脱离人本身的抽象的行为, 对行为的性质的认定离不 开对行

11、为主体情况的分析, 且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的重要原则, 犯罪主体是同犯 罪的主客观要件紧密联系。 没有犯罪主体就无法认定犯罪。 犯罪主体在定罪与量 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对于犯罪主体的地位并非没有争论。按照通说,犯罪构成的主要功能决定犯罪的成立, 一切犯罪成立的行为都是 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由于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本身就表现了该行为的刑事违法 性,或者说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就表现为行为触犯刑律、 符合法律规定的犯罪构 成。刑事违法性与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一致的。 有学者指出把犯罪主体纳入犯罪 构成的一个要件存在这逻辑上的错误。 把犯罪主体纳入到犯罪构成之中最为一个 必要条件, 必然表明没有犯罪主体

12、, 就不符合犯罪构成, 也就不可能存在犯罪构 成。然而犯罪主体的主体概念又明确了只有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的人才能成 立犯罪概念。 因而在这种命题论的逻辑结构中, 就产生了个矛盾, 即到底是犯罪 主体决定了犯罪构成的成立?还是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决定了犯罪主体的成立? 就笔者看来, 该学者的批评也同样的指出了我们一般用词上的含混性。 犯罪,作 为一个概念,就表明了一种价值的判断, 而在法律也规定只有在经过法院的审判, 才能称得上发犯罪, 在我们使用犯罪主体, 我们先于司法审判, 就直接称之为犯 罪主体,是不是有先入为主的嫌疑?那么, 我们所用的犯罪客体、 犯罪主体都违 反了有词的规范性。 把犯罪主体纳入到犯罪构成之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必要要 件的命题,应是考虑到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及身份等有关问 题,但这些犯罪主体的资格本身应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而我们又把犯罪主体作为 构成要件, 岂不是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混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