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_第1页
微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_第2页
微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_第3页
微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实验过程(2)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1)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2、难点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弓I出新课1、知识回顾、设疑做铺垫:回顾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过程及结论,请思考 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怎样的?教师总结归纳: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2、 介绍实验背景,引出新课:后来人们注意到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到

2、的DNA纯 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有人质疑是不是这些少量的蛋白质在起作用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就诞生了,它就是赫尔希和蔡 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果你们是他们,会怎样操作完成实验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走一下科学家们的实验探究之路。(二八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课本 P44 P45页的内容。问题一:他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什么?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实验材料及选材优点,观看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视频, 简单板图。问题二:了解了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那么如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 单独的、直接地去观察 DNAffi蛋白质的作用呢?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3、3入00用吸P题。吸附、注入夕 11装*合成占7© 释放问题三:那么要如何选择标记元素去标记 T2噬菌体呢?并完成P45页旁栏思考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板图板图呈现DNA与蛋白质分子结构及组成元素,明确放射性元素选择的依据。噬菌体的标记:A、标记过程:先用含 32P( 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含32P( 35S)的大肠杆菌,再将噬菌体去侵染含 32P(35S)的大肠杆菌,就可以得到32P(35S)的噬菌体B、实验的优点:此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巧妙地将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观察两者在遗传上的作用上清液的放 It性/ - ”3、实验误差分析:例题:噬菌体侵

4、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下表;编号实验过程结果A组(35S噬困体+大肠杆困)培养一段时间后进仃搅 拌、离心,然后检测放射性上清液中具有很高放射性下层沉淀中放射性很低B组(32P噬困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搅 拌、离心,然后检测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 下层沉淀中具有很高放射 性(1)在理论上,两组实验结果中分别为下层沉淀、上清液中放射性为零。其原 因是:噬菌体已将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而 35S的蛋白质外壳留 在外面。(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存在较大误差,请你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 析: 在A组实验中,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没有将吸附在大 肠杆菌外的35S标记的噬菌体外壳与其完全分离 在B组实验中,从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 这一段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噬菌体在大肠杆 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 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会全部侵染到大肠杆菌体内吗?不会是否是误差来源?是。理由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