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支护巷道顶板事故案例分析_第1页
锚杆支护巷道顶板事故案例分析_第2页
锚杆支护巷道顶板事故案例分析_第3页
锚杆支护巷道顶板事故案例分析_第4页
锚杆支护巷道顶板事故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锚杆支护巷道顶板事故案例分析一、四起顶板死亡事故案例分析:(一)许疃矿2004年“1.26”顶板事故事故经过:2004年1月26日早班,许疃矿外委雁达公司队施工的7126机巷(断面:宽4.5米×中高2.6米,锚网支护),5人在7126机巷内清理链板机两边浮矸,12时11分左右,从迎头向后2023.2米处,顶板突然冒落,冒顶区长.2米,宽2.8米,高2.2米,将正在清理浮矸的1名职工埋住,另4人被堵在冒顶区以里,被埋人员当场死亡,被堵人员经抢救脱险。事故原因:1、技术管理不到位。地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没有及时反馈信息和变更支护。冒顶区向里8.8米有一落差约7米的逆断层,受断层影响,冒顶

2、处巷道顶板裂隙较发育。巷道支护初步设计是针对老顶为9.9米厚的中粒砂岩顶板而设计的,设计要求断层带、破碎带要加密顶锚杆或改工字钢支护,而现场在泥岩直接顶厚度达2.2米、顶板裂隙较发育的情况下没有采取措施,没有及时反映条件变化情况,更没有根据条件变化修改完善设计。2、现场管理不严,锚杆安装质量较差。锚杆施工参数与设计有偏差,顶部肩窝锚杆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巷帮成型控制较差,巷帮肩窝普遍超挖,支护效果较差。3、顶板监测不到位。没有严格执行班组、区队、矿井三级监测制度,监测手段也仅有顶板离层仪,没有及时观测到顶板和两帮的变形。4、对外委队安全技术管理不严。外委队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与矿井安全技术管理的

3、衔接不紧密。5、施工监理单位在施工监理过程中,对施工单位存在的安全技术问题没有及时提出建议,对作业现场存在的隐患,未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停工整改,监理不到位。防范措施:1、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生产技术管理规定,科学编制支护设计。对地质条件变化采取的加强支护措施要有明确规定,设计必须随条件变化而更改,对于跨度较大的巷道,设计时应采用锚索、锚索梁等加固措施。2、严格施工管理,落实支护设计和质量标准。锚杆安装要固定专人负责打眼及安装,锚杆实行编号管理,谁安装谁负责,杜绝偷工减料及安装不合格的现象。3、加强煤锚巷道的顶板监测工作,配齐监测设备,明确监测人员和责任,严格按要求实行三级监测制度,小班监测人员及时反

4、映顶板条件变化情况。4、建立健全安全质量监管体系,严格监督检查。外委施工队安全技术纳入矿井统一管理,矿井加强外委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改。现场示意图:(二)岱河矿2005年“9.22”顶板事故事故经过:2005年9月22日夜班,岱河矿3108下风巷沿空送巷(断面:腰宽3.4米×中高2.2米,锚网支护),2时38分,迎头正在打锚杆时,自迎头向后巷道顶板突然垮落,冒落长9米,冒高5米,造成正在装车的2人和迎头打锚杆的3人被埋,由于冒落物均为岩石,清挖工作较困难,到24日11时16分将最后1人扒出,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1人轻伤。事故原因:1、对围岩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充分,支护

5、设计的针对性不强。风巷沿空仅留设0.10.8米的煤柱,迎头顶板属裂隙较发育的块状泥岩,且到受老塘水的浸蚀,支护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复杂因素的影响。2、支护设计不合理。沿空送巷老塘侧采用工字钢腿支护,属被动支护形式,与顶板和另一帮锚杆主动支护形式强度不匹配,支护稳定性达不到围岩控制要求。3、对顶板条件分析预判不够,对顶板条件变化警惕性不高。巷道煤层直接顶厚度8.5米,上区段工作面回采后顶板冒落没有填实采空区,致使顶板离层,而锚杆、锚索均生根在离层岩体中,造成支护失效。发生冒顶时,在掘进迎头有一条落差0.5米的正断层,断层面横向切断迎头顶板,尽管断层落差很小,但破坏了顶板的完整性和应力状态。此外

6、对老塘水浸蚀后顶板裂隙加大的预判也不够。 4、技术方案和质量标准落实不到位。现场未严格落实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区队擅自更改锚索设计参数,部分锚杆、锚索的初锚扭矩、锚固力未达到技术管理规定要求,施工区队未安排人员及时对锚杆进行二次紧固。5、顶板与支护监测监控执行不到位。矿井没有制定并执行锚杆支护巷道监测监控制度,也未配备相应的监测人员。6、矿井生产接替紧张,采掘工作面压茬时间不足,3108工作面收作仅4个月,就安排3108下风巷施工,巷道顶板仍处于活动的不稳定期。防范措施:1、设计前认真开展地质力学评估,进行围岩条件分类。充分考虑沿空、动压、老塘水、断层构造等因素。2、沿空巷道按特殊地段做好

7、针对性支护设计。采用煤锚支护沿空送巷要留有35米的煤垛,充分考虑沿空顶板的断裂与构造,以及上阶段回采引起的顶板破碎和离层。3、加强矿压与顶板监测。采用可靠的监测与考核手段,实施动态监测,沿空巷道、断层构造带等特殊地段重点监控。4、煤锚支护设计要合理选择支护理论,做好数值分析和计算,并充分考虑条件变化情况下的补强措施。5、作业规程要根据支护设计和现场条件针对性编制,并贯彻落实到现场,严格现场施工安全管理。6、合理组织生产和生产准备,保证采区上下区段采掘合理压茬时间,避开动压影响。现场示意图:(三)许疃矿2006年“6.18”顶板事故事故经过:2006年6月18日夜班,许疃矿综掘二区施工的7118

8、风巷(断面:宽4.0米×中高2.4米,锚网支护),5点20分,迎头4人正在刷帮时,迎头向后五排锚杆支护顶板靠右帮突然冒落,冒顶区长4.5米、宽3米、高3.1米,在左帮施工的3人及时撤出,处在右帮的1人未能撤出,被冒落的矸石整体埋住,当场死亡。事故原因:1、条件变化时没有落实安全技术措施。迎头突遇断层,且裂隙较发育,直接顶为泥岩,厚2.63.5米,顶板局部含水,围岩条件出现异常,现场没有按规定采取加强顶板支护措施,迎头在缺少点柱、锚索支护的条件下冒险作业。2、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职工操作存在随意性。当班班长存在违章指挥行为,没有落实班前布置的“先打点柱和锚索,后刷帮”的工作安排。3、现

9、场敲帮问顶、安全确认制度未严格执行。未能通过敲帮问顶发现顶板隐患,未进行安全确认即进行刷帮工作。4、职工安全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差。职工对复杂条件顶板危害性认识不足,对顶板隐患不敏感,应急预警能力差。 防范措施:l、认真落实锚杆支护管理制度,加强锚杆施工操作过程控制,对出现构造、出现打锚杆眼出水异常等情况时,立即停止作业,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处理。2、加强地质指导,做好预测预报。及时判定构造性质,超前做好过断层前的准备工作,为优化锚杆支护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3、按规程规定备齐备用料。作业规程明确规定支护备用料和事故备用料,出现顶板异常时及时采取补强支护。4、提高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力,加大巡查和

10、处罚力度,对不按规定程序操作,存在三违现象的,认真处罚到位。现场示意图:(四)杨庄矿2013年“9.20”顶板事故事故经过:2013年9月20日早班,杨庄矿综掘二区4队施工的5210切眼(断面:宽3.5米×高2.4米,锚网支护),进行切眼第二峒刷大,9:08分3名职工在迎头打锚索时,距迎头1.65米范围突然冒顶,致1人被埋,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原因:1、现场不按措施施工。措施规定“够一排打一排锚杆和锚索,够一棚架一架单体棚,且单体棚紧跟至迎头”,而夜班迎头三根锚索未打,已刷大的13米巷道也没有架单体棚。2、支护设计针对性不强。切眼直接顶为3.34.5米厚较破碎的泥岩,而顶板采用的锚杆

11、规格为长2.2米锚杆,不能形成顶板有效支护。3、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环境差、工程质量低劣。没有认真开展顶板岩性探查,单体支柱支设不正规、部分有卸载现象,两巷支架存在滚肩、吊斜、冒高处未接实等现象。4、跟带班管理干部对现场存在的隐患不作为,带隐患冒险组织生产。5、隐患整改处理不及时、不闭合。事故前2天(18日)矿查出的隐患,整改意见只要求22日整改完毕,至使隐患处理不及时。防范措施:1、加强切眼刷大特殊地段管理。切眼刷大施工必须作为特殊地段进行特殊管理,根据现场具体条件,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落实到位。2、加强顶板岩性探查,并根据顶板岩层结构特点,优化支护设计参数。3、强化现场管理

12、。强化锚杆“三级”监测制度,严格落实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强化视频监控,发挥可视化作用,规范职工操作行为。4、突出安全环境整治。加大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力度,提高创建水平,为职工创造良好的文明作业环境。5、严肃各级领导干部跟带班。跟带班干部要切实履职、尽责,盯住重点和关键,着力提高跟带班质量。6、严格执行隐患闭合管理制度。对排查出的隐患和问题要及时进行全面整治,确保闭合处理。 现场示意图:二、两起典型的非人身顶板事故分析:(一)朱庄矿2000年“8.10”顶板事故事故经过:2000年8月10日早班13时05分,朱庄矿掘进一区施工的547机巷(断面:宽3.4米×中高2.6米,锚网支护)

13、,距迎头约150米处,发生顶板冒落,冒落长度5米,高度2.5米,11名职工被堵在冒落区以里,经抢救脱险。 事故原因:1、掘进后路巡查维护不到位。冒顶段距迎头150米处,顶板较为破碎,层理、裂隙发育,且处于上部4煤停采线附近,巷道压力较大,但没有采取针对性补强支护措施。2、风险预控、隐患闭合处理不落实。事故发生前矿有关部门已发现此处巷道顶、帮压力显现明显,且局部片帮,要求采取加固措施,但现场没有认真落实。 3、支护设计针对性不强。采取支护方案没能充分考虑该段巷道所处的位置和地质变化特点,支护参数没有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改,支护强度不够。 防范措施:1、规范锚杆支护设计。认真贯彻动态设计思想,以围

14、岩分类为基础,与巷道围岩条件相结合,支护设计要建立在对顶板和煤层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的前提下,并充分重视巷帮支护。2、加强煤锚支护巷道的日常观测与维护。对巷道变形、顶板离层、锚杆受力必须设点观测,特殊地段要加密测点。 3、建立煤锚巷道冒顶事故追究制度。凡是已经发现问题不及时整改而导致冒顶的,要对有关负责人严肃处理。4、加强隐患排查,落实责任制。按“谁检查、谁负责”要求,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实行闭合管理。现场示意图: (二)杨庄矿2003年“2.8”顶板事故 事故经过: 2003年2月8日,杨庄矿514机巷(断面宽3.6米×中高2.4米,锚网支护)迎头向后6米,发生冒顶,冒落长度7.8

15、米,宽度3.2米,高度4.5米,8名职工被堵在冒落区以里,经5个多小时的抢救脱险。事故原因:1、顶板安全监测开展不正常,监测不到位。顶板岩性变化、裂隙发育等情况没有通过监测及时反馈。对已掘巷道顶板离层只采用点监控,未能实现顶板连续监控。冒顶区附近顶板离层仪未监测到巷道变形,仅在打附近顶板锚杆(索)时发现打眼钻进速度较快,但未能采取加强顶板支护措施。2、锚杆安装质量较差。从现场收集的锚杆锚索等材料看,发现冒顶区锚杆锚固长度有小于设计要求的现象。 3、施工工艺未能根据现场条件变化及时调整。事故地段施工时,迎头岩性较差,装药量较多,超过设计消耗量,对围岩完整性造成一定破坏。 4、巷道片帮处理措施不当。在冒落区附近巷道左帮存在片帮现象,仅在网内充填笆片腰帮,致使顶板实际跨度增大,未采取顶板补强支护措施。防范措施: 1、认真开展煤锚顶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